根据贝思咨询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国内哪家财富收入呈现下降趋势?
根据贝思咨询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国内房地产以及线下服务业的财富收入呈现下降趋势。
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高净值人群结构更加丰富多元,伴随着互联网、新能源等新经济、新行业发展迅猛,股权增值效应助推新富人群崛起。2021年,高净值人群年轻化趋势凸显,年轻群体创富速率加快,40岁以下高净值人群成为中坚力量,占比升至42%,董监高、职业经理人(非董监高)、专业人士群体规模首次超越创富一代企业家群体,占比升至43%。中国高净值人群需求的综合化、多元化程度加深,在关注个人需求之外,还延伸到家庭、企业、社会需求,涵盖金融及非金融需求,医疗健康、高端生活方式、税务法律咨询等非金融需求崛起。受益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及实体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创富机遇,中国高净值人群结构日趋丰富,使得高净值人群中成熟群体的保障、传承需求与年轻群体的创富需求形成二元驱动。 回顾:2019年中国公募基金整体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除受资管新规影响、货币基金规模下降 夕卜,其他基金的规模都有所增加。2019年公募基金市场存量基金6084只,较2018年增加931只,市场资产净值 规模14.7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13.5%。受益于2020年结构性牛市行情,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明显,公募基金存 量规模突破18万亿元,刷新历史新高,盈利2万亿元,其中混合型基金盈利最高,达1.2万亿元。从基金持仓看, 金融业、采掘业、制造业等顺周期板块配置增加,地产板块配置比例下降。2020年底,公募基金个人持有比例 较2019年底上升3.6个百分点至53.4%,债券型基金仍是机构的最爱,持有比例达91.6%。总体而言,公募基金 资产净值延续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最后,中国私人财富报告由招商银行与贝恩管理顾问公司联合发布。该报告首次采用严谨的统计学模型对中国私人财富市场进行了测算,并开创性地利用招商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资源对中国高净值人士的投资态度和行为特点进行了研究。
过去10年,中国每天诞生近400个千万富翁?
作者:漆叶青
来源:时代财经APP
在过去的十年间,每天有接近400张“新面孔”跻身千万级以上财富人群,平均不到4分钟就有一位千万富翁在中国诞生。
近日,贝恩公司联合招商银行发布的《2017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聚焦中国私人财富市场十年发展,2006-2016年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平均不到四分钟就有一位千万富翁诞生。随着第一代创业者步入退休期、“富二代”隆重登场,中国的产业转型迎来了新的机遇。
千万富翁有158万人
正值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际,中国(大陆)的富翁数量却正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实现增长。
2016年,中国的千万富翁数量达到158万人,而在2006年,这个数字仅为18万。从2006年到2016年,从18万到158万,这意味着,在过去的十年间,每天有接近400张“新面孔”跻身千万级以上财富人群,平均不到4分钟就有一位千万富翁在中国诞生。
在这158万的千万富翁中,90%的人致富时间不足十年,70%在过去五年内致富。或许大多数人正在感伤错过了发家致富的绝佳时期,但单从千万富翁的增长速度来看,机会仍旧大把——预计2017年,中国千万富翁人数将同比增长18%,达到187万人左右。
十年间,除了富翁人群的扩大外,在经济繁荣、资本市场优化的推动下,中国私人财富市场规模亦增长了5倍,从2006年的26万亿人民币大幅增长到2016年的165万亿人民币。与此同时,2016年中国GDP总量不过74万亿,私人财富总体规模超过GDP的两倍。
“随着政府的经济转型取得成效,2016年中国私人财富市场同时出现最大幅度的相对增长(同比增长13%)和绝对增长,一跃成为亚太第一、全球第二的私人财富市场。”波士顿咨询公司(BCG)7月发布的《2017年全球财富报告》则指出了中国的全球地位。
“富二代”数量达到10%
调研结果显示,受访的创富一代企业家中,约80%仍然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以传统技术为支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过随着第一代创业者步入退休期、“富二代”的隆重登场,中国的产业转型迎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在千万富翁的群体中,“富二代”的数量达到10%。他们的存在,除了直接拉低千万富翁的平均年龄之外,还让家族企业更有变革的心态。
相比父辈们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条路走到底”,富二代的眼光显然要更符合新一轮实业增长的契机。多数“富二代”表示希望将家族经营的传统制造业向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兴行业转型。
根据上述报告,随着产业升级、大众创新等宏观经济重点变化,千万富翁人群已经逐渐从传统制造行业拓展到新兴行业。
境外资产配置趋理性
报告指出,高净值人士的财富目标以“保障财富安全”和“财富传承”为主要诉求,这与人们通常想象的“财富再创造”有所不同。
早期,他们为了分散风险、海外生活需要为主目的进行境外投资,因此高净值人群中拥有境外资产配置的比例逐年提高,2011年,只有19%的受访高净值人士在境外投资,今天这个数字达到了56%。
不过,目前人均境外配置占比已趋于平稳,境外投资开始回归理性化,现在已逐步发展为境内外主动配置以获取多样化投资收益,其中现金、股票、债券为资产配置大类。
中信银行联合胡润百富发布的《2016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出国需求与趋势白皮书》分析指出,这主要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人民币加入SDR 货币篮子提升了中国的外汇市场和资本市场与全球金融的融合度,另一方面,面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货币政策适度宽松,国内无风险利率存在下行趋势,债券和信托产品“刚性兑付”打破,使得高净值人群将目光转向海外金融市场,全球投资意愿逐步上升。
本文由时代财经旗下频道层峰原创,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更多相关资讯,请移步至各应用市场下载时代财经APP。
在全国来看,家庭净资产在1000万左右,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正资产1000万,含房产,属于小富豪阶层。不含房产,1000万(现金或基金或股票)妥妥的富豪,自信点,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富豪!1亿净资产的属于大富豪。10亿以上的属于超级富豪。20亿净资产以上的超级大富豪,恭喜你,胡润排行榜前2000名了。
净资产算房产没啥,一线城市普通人,二线城市白领,三线城市暴发户,在北上广深家家都是资产千万不过有谁能真正拿出来呢?要算就算国内除家庭拥有两套住房以外现金流大于500万以上才是有意义的。
家庭净资产在1,000万元,在我国属于顶尖的富裕阶层了。目前有的调查公开数据主要有这么几项:
第一,胡润财富报告 。根据胡润财富报告2019,截止2018年12月31日,中国拥有千万资产的“高净值家庭”数量高达158万户,其中拥有可投资资产达到千万“高净值家庭”数量有85万户。
实际上,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发布的中国人口数据,中国的户均人口规模是每个家庭3.1人。中国大约有4.5亿家庭,拥有千万资产的家庭比例大约是3.5‰和1.9‰。
第二,中国私人财富报告 。根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发布的2019中国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到了197万人,人均持有可投资资产约3,080万元。
由于并没有指出是家庭户还是纯粹个人,如果就人口来讲比例约占全部人口数的1.4‰。如果数量是197万户,那么占比是4.4‰。
第三,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调查课题组发布的有关调查报告,中国城镇居民家庭户均总资产为317.9万元。这比很多人想象的有钱,但是这并没有考虑负债情况,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率为9.1%,平均每户家庭欠债30万左右。
城镇居民家庭的主要资产是实物资产占比约占80%,其中住房占比近7成,我国住房拥有率高达96%。
城镇居民家庭总资产顶端的10%家庭,户均资产规模高达1511.5万元。90%~99%的顶端家庭,净资产平均为1025.7万元。
不过,有关调查报告对于家庭资产超过1,000万以上的数量,给了一个明确的比例是5.2%。按照2019年末,我国城镇化率60.6%比例计算,家庭资产超过千万元的比例是3.2%。
这一比例,实际上就比上面两个数据高的多。主要原因,还是过多的将个人自助住房的资产和个人房贷负债计算在内了。毕竟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有一套差不多的住房就能价值七八百万。
总体来看,正常来讲资产过千万在全国都属于顶尖的富余家庭,除非富得只剩下房子了。
有人说剔除房产后真正存款超过50万的人不足0.37%,你认同吗,怎么看?
不完全认同!但是问题提的有些“瑕疵”啊,什么叫做剔除房产后的存款?
房产属于资产,50万的存款也属于资产的一部分,你的意思是剔除所持有房产的资产之后,拥有50万资产以上的人不足0.37%吗?
我这里有几份数据你可以看下
第一、将我国人口以13.83亿来计算,这些人中, 存款拥有50万人民币以及50万人民币以上的人仅仅只有0.3% ,这样我国人口大概只有415.8万人的存款超过50万人民币的。
而存款拥有100万人民币的人数就更加少了,所占比率仅仅只有0.1%,折合成人数大概只有138.3万人。
说明了你所说的存款不足50万的人群占比确实非常少,但是这个和剔不剔除房产没有直接的关系。两者不矛盾。
但是如果从资产来看的话,剔除房产,其实资产超过50的人群还有不少!
首先,存款50万的有将近415万人;
其次,根据2019年科创板开通统计,A股有320万人开通了科创板;
也就是说,仅仅这两项加起来,就有735万人群,占比0.525%了,所以,根本没有0.37%那么少!
在加上前不久,招商银行与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8年,国内可投资资产在 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达197万人,占比0.14% ,坐拥61万亿人民币可投资资产。说明了,中国还是有许多除了房产之外的投资占比,只是房产占比较大而已。
不过,与中国高净值人群达197万人的同时,中国有差不多5.6亿人,银行存款为零,也就是说,每十个中国人中,就有4个人在银行中没有存款。
既然没有存款,那么钱究竟花在哪里了呢?或许不是大家不爱存钱了,而是没有钱来存了。
很多人都用积蓄去买房了,现在买一套房,需要三代人的继续才能凑足首付,然后还要一起月供,在去库存之后,一些本来存款就不多的人,可以利用的资金就全部放在了购房上面了,而且每个月还需要再还一部分房贷。
所以,存款少是目前 社会 现象,因为大部分的人不是为了还款,就是用于其他的投资之中。但是和房产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个问题前半部分“真正存款超过50万的人不足0.37%”,我认同!
但是整个问题连起来就有一定矛盾,房产属于资产,你提问的问题是存款,如果把“存款”改为资产,变为“剔除房产后真正 资产 超过50万的人不足0.37%。你认同吗?”
那我的答案是不认同的!因为除了房产,不仅仅只有0.37%的人群资产是超过50万的!
有两句话这样说的 “银行密码六位数保护三位数的银行存款,这是一种悲哀 ”“ 存款没有,贷款就有 ”这两句话间接性反映当今 社会 现在有存款的人非常少,反之负债的人更加多。所以想要在银行存款超过50万元的就更加少,对于在银行真正存款超过50万元的人不足0.37%我是赞同的,下面用数据来分析。
根据2015年颁发的《存款保险条例》调查数据显示,《存款保险条例》保障储户不超50万元是有原因的! 因为国内真正在银行存款有50万元的人占比比例在0.37%,而还有99.63%比例的人是低于50万元 ,所以这个《存款保险条例》当银行出现破产倒闭之时最高赔偿不超50万元就是这样来的,已经保障了99.63%储户的存款安全。从这个数据可以充分说明,国内真正存款超过50万元的人占比不足0.37%的是真实的。
再度根据央行的数据,2018年个人存款调查数据,存款余额为72.44万亿元,按14亿总人口计算, 人均存款为51931元。 从这个数据可以说明,如果银行存款有约5.2万元的人已经是被平均了,随着存款超过5.2万元的人就是比较有钱的人,更何况存款要高达50万元的话更是寥寥无几,觉大部分的人在银行存款是达不到50万元的。
另外再度分析一下当前 社会 的钱都去哪里了呢?
当前 社会 赚钱难,存钱就更加难了,而当前随着大家的生活压力太大,房价居高不下,银行存款利率太低等各种因素影响之下。
国内不管是个人资产还是家庭资产都是以房产为主,而真正有存款的个人或者家庭非常少。根据关于城市家庭数据显示,城市家庭平均资产为161.7万元,其中77.7%的都是家庭资产,而真正存款资产的不足10%,其余类似股票、基金、理财产品等等资产的占比更加低。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在国内不管是个人还是家庭的资产都是房产为主,房产已经占比总资产的70%;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银行存款利率太低了,三年期的存款利率只有2.75%,完全走不过通货膨胀率;这两大因素直接形成国内存款的人非常少,存款高达50万的人更加少,所以存款超过50万元的比例在0.37%是不足为奇的。
总的来说,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当前有房有车了,而且没有其他负债,有份稳定的工作,存款还有50万以上的个人或者家庭都是算富有的,就别说富有就是完全达到小康生活了,已经相比很多人生活过的非常好了。
以上这些分析和数据就是当前国内的情况,有钱要么买房了,要么拿去投资其他了。而没钱存的就没办法,真正往银行存钱的人非常少,超过50万存款的人更加少,这就是现实的状态。
这个问题不够科学,存款和房产没有包含关系,剔除房产是什么意思呢?还是说不包含房贷?所以,只能说存款50万的人不足0.37%?这个数据对不对呢?
2015年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后,银行如果破产,同一银行的个人存款只能优先赔付50万元,超过部分需要待银行破产清算之后进行清偿。当时人民银行解释,50万的存款保险赔付标准,可以覆盖99.63%的用户存款,也就是说,在2015年的时候,单个人在同一银行的存款额度超过50万的大概有0.37%,也就是大约510万人左右,如果再考虑一个超过50万的人可能在多个银行都超过50万元,这个人数应该还要少。
现在已经过去了4年多的时间,估计早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人们也更加注意资金安全,很多人可能会把超过50万的资金分散在不同的银行里,这样看来单个人在同一银行存款超过50万的可能更少了,但这并不能说明存款总额超过50万的少了,更不能说明老百姓越来越穷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看,2018年各项存款比2015年增加了接近42万亿。
按14亿人计算,0.37%大约是518万人,按每人存款50万元大约是2.59亿,即便按人均存款500万算,总额才259亿,和我国2018年底居民存款总额72万亿相比,仅占万分之3.6左右,根本不符合“二八定律”,所以,我认为这个数据肯定是不对的。
现在,银行存款已经不是老百姓存放金融资产的必选项目,很多家庭的金融资产已经转向了股票、基金、保险、理财、存款等多资产配置方式。以我自己来来说,银行存款占比不足10%,另外90%的金融资产集中在互联网银行、股票、基金等等。因此,单凭银行存款衡量一个家庭的财富显然已经过时了。
所以我认为,单纯讨论人均存款已经没有意义,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都不再公布人均存款数据了 。
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大家有多少钱钱摆在那里是实实在在的。根据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住户部门存款余额是71.6万亿人民币,按照2018年末13.95亿人计算,人均存款余额是5.1万元。
实际上我们也知道很多低收入群体和20岁以下的年轻人以及孩子们都没有多少储蓄,所以差不多有一半人没有多少存款也是正常的。
根据西南 财经 大学《中国家庭金融报告》指出,储蓄最多的10%家庭,占据全部储蓄金额的75%。按照比例计算,10%的最富有家庭人均存款数额高达38.5万元。
按照卫健委一个家庭3.1人的规模计算,实际上10%的最富裕家庭存款平均数额能达到120万元。
所以,照此计算存款超过50万元的家庭最起码能够达到全部家庭数量的6%~7%,而不是非常小的0.37%。这样的比例把我们中国家庭看得太没有钱了。
西南 财经 大学2018年中国城市家庭财富 健康 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家庭户均总资产规模是161.7万元,房产占比高达77.7%,金融资产配置仅占11.8%。即使按照11.8%的比例计算,相应的户均家庭金融资产规模已经达到了19万元。
全国千万富翁有多少?
根据招商银行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高达197万人。可投资资产是刨除了自住房产等难以变现的资产的剩余部分。
197万人对应着197万个家庭。13.95亿人,按照家庭平均规模3.1人计算,包含着4.5亿个家庭。也就是说 千万富翁的家庭数量都能达到0.437%。
中国的有钱人还是蛮多的,但是大家一般不喜欢炫耀、露财。所以,千万不要低估了他们。
认同,不过别小看这一数字,要知道中国有14亿人口,0.37%就是518万人。再去掉学生大概三亿无收入人群,相当于每一千人当中就有5个存款50万的人,这一比例在发展中国家来说已经很高了。
别忘了当代年轻人十有八九都是背着债务的,房贷、车贷、信用卡等等,每个月赚的钱都不知道够不够还,所以能攒钱的年轻人只有少数高薪族,另外就是中老年。
而中老年人的薪资普遍是这几年才涨起来的,2005年前后二线强省会城市普遍也才2000左右工资,普通城市基本都是800-1500。从那时不吃不喝到现在都未必攒的了50万。如果再往前算,2000年以前普遍几百块工资,六七十年代还很多月薪几十块的,所以真正能多攒钱的时间也就最近十年。因此存款额不足50万的家庭在非一线城市极为普遍。
据西南 财经 大学的调研显示,我国超过一半家庭是没有存款的,当然这跟净资产无关,只是从银行存款层面来说。而这一半家庭当中绝大多数来自于80后家庭,其中85年-95年年龄段属于负债率最高的群体。
作为一个 财经 工作者,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这个观点也符合当下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实际。
一方面,中国民众现在家庭资产都是以房产为主,占了约80%以上,甚至很多人为了这套房子都是负债的,家庭杠杆率很高,如果除了这套房子,可能不少是“负翁”。
另一方面,中国有近5亿户家庭,14亿人口,而50万元存款的家庭一般属于高存款家庭了,也是中国的高收入家庭,按照0.37%来计算,就是(14亿人乘以0.37%)约等于5180000人。也许可能少了一点,但应该基础符合中国的实际。
不好意思,我不认同这个结论。
“剔除房产后真正存款超过50万的人不足0.37%”的说法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
1、未说明时间。
判定一个关于居民存款的数据是否准确,我们首先要看具体的时间。
这句话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指明具体的时间、居民范围等数据,看起来有模有样,实际上缺乏支撑。
小财查了一下 历史 新闻,发现这样一句话“2015年《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实施,50万元的最高偿付限额可以为99.63%存款帐户提供100%全额保障,也就是说0.37%的账户存款超过50万元。”
这大概是本段话的最初来源了。
2、房产与存款有很大区别
房产就是我们所住的房子,而存款是我们存在商业银行里面的钱,二者从金融属性上存在较大的差别。所以,本句从语义上就存在很多毛病——或许可以这样问,剔除房产后真正的金融资产超过50万的人不足0.37%。
3、国内存款超过50万的人超过0.37%了吗?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0.37%的推算是2015年,而今已经2019年。
此一时彼一时,居民存款余额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月为54.6万,2018年增长到71.6万,增长了29.3%。
4年的时间,很多人的存款估计早就超过了50万,人员占比肯定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小财可以借用招商银行的数据,来给一个分析。
招行公布的2018年报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招行零售客户数12541.44万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7.61%。 其中金葵花及以上客户(指在本公司月日均总资产在5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客户)236.26万户,占总户数的1.9% ,而总资产占比却达到了全行的80.98%,人均资产230万。
也就是说,资产超过50万以上的人,在招商银行零售客户占比约1.9%,这已经非常接近国内人群中的比例概念了。
不过,很遗憾的是,小财的个人存款还没有到50万,真的很惭愧。
不认同,先挑一个毛病,什么叫“剔除房产后真正存款”,存款本来就不包括房产,房产也不是存款而是资产。
先说0.37%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一家银行,存款不超过50万元的(本金加利息)受到《存款保险条例》保护,如果银行破产,由存款保险全额赔付,而在《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发布之前,央行对居民在银行存款做了详尽的调研,发现99.63%的人存款不超过50万元,所以把存款制度限额定在50万,这样可以保证99.63%的绝大多数储户的存款安全。
以此推算,很容易得出,彼时存款超过50万元的人仅为100%-99.63%=0.37%。
时代在发展,存款也在增长
上面说了。0.37%这个数字,是根据2015年央行公布的数据算出来的,而央行做的统计,应该是2014年的数据,至今已经过去了5年,数据应该是过时了。
以小品中的“大城市”鞍山市为例,对2014-2018年期间鞍山市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进行统计,会发现无论是金融机构各项存款还是住户存款余额,每年都在增长,住户存款余额从2014年末的1743.69亿元增长至2018年末的2607.5亿,增长了49.53%.
所以说,现在存款超过50万的人应该不止0.37%。
这个数据可信度较高。
我的了解,太多人家里不止两三套房,聊起账面财富个个志得意满,说到生活人人负重前行~有太多人每天都在给银行打工~特别是四十岁到五十岁左右的人,可支配的收入非常少,完全可以称之为“贫穷的富人”!
没钱没闲,不敢休息,不敢生病,压力让这些人喘不过气,自然也就滋生一种“暴戾之气与焦虑”,这是真实的存在于周围的。他们幸福吗?我觉得未必。
50万在当下 社会 的确不算多,但是根据今年3月份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的确现金存款超过50万的只有0.3%左右,按照13亿多人口来核算的话,差不多有470万人口。 不过这个数据只是考虑了银行存款这一项,单纯只考虑在银行存款超过50万,可能真的不足0.37%,但是只是剔除房产资产,资产只有50万肯定不止这么低的比例, 毕竟资金的投资渠道不止房产和银行存款,还有很多其他投资渠道,比如股市、P2P、信托、基金等。
过去10多年,地产投资的高回报率导致国内大多数居民都把钱投入到了房地产, 尤其在一二线城市,房价相对较高,购买房子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这也是目前国内投资者资金的主要投资目的地。因此刨除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真正手里有大量现金的人并不多。
即便刨除房地产等固定资产之外,投资者手里有闲余的钱,也不太可能会存到银行, 要知道银行定期存款的利率相对较低,按照央行基准利率,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只有1.5%,三年期的定期存款只有2.75%,如果年化收益率达不到4%以上,可能连通货膨胀都跑不赢。这也是即便有闲余资金的投资者,也不会选择把钱存在银行。
而且 目前大家投资的渠道非常多,不仅仅只有存银行这一个渠道,市面上很多理财产品普遍都能够达到4%,而且还相对稳健,这也会分流大量的资金。
综上,单纯只考虑在银行存款超过50万的人,或许只有0.37%,但是抛开房产,资产超过50万的可能远远不止这个数。
大家对此怎么看?欢迎大家评论区交流。
目前中国有现金一千万以上的人有多少?
大概有四百万人的样子。
拓展资料:根据2020年胡润财富报告的数据,目前全国资产超过1000万的的家庭大概有202万户,而资产达到上亿元人民币的家庭大概有13万户,资产达到3000万美金以上,也就是折合人民币1.95万亿人民币以上的家庭大概是8.6万户。
上述这个是家庭总户数的数据,而资产超过1000万的人可能比这个数据要大一些,但是可能也大不了太多的样子。
如果假设1000万资产的家庭大概是三口人的话,那么1个家庭中可能只能够算一个人资产上千万。那么也就是说,资产在一千万到两千万之间的家庭中至少有一个人是资产千万的。而资产在一千万到两千万的家庭大概有70万户,那么大概也只有70万人资产上千万了。
而对于资产2000万以上到3000万的家庭中,如果资产能够平分的话,那么可能一家中有两个人都可以资产上千万的。这部分家庭大概也是万户的样子,那么大概有64.7万户,那么这些家庭中大概有129万人资产上千万了。
而对于资产3000万以上的家庭来说,如果资产平分,那么大概一家中有三个人都可以是资产上千万。而全国资产达到3000万以上的家庭也能够估算出来,大概是资产1000万家庭总数的三分之一的样子,也就是大概有67.3万户家庭资产上3000万,这部分家庭中大概拥有大概202万人资产上千万了。
这样来算的话,全国资产上千万的人数大概是70+129+202=401万人的样子。
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人均资产36.6万。
一千万资产就是平均资产的27倍,按照20%的人占有80%的财富类推,总私人财富是512.4万亿,2.8亿人占有410万亿。
0.56亿人占有328万亿,0.112亿人占有262.35亿,这0.112亿人的人均资产是2342万。剩余的0.45亿人,人均资产146万,里面还有20%的人资产过千亿,所以现在中国大概有两千万人资产超过1000万,占比为七十分之一。这是乐观的算法。
悲观的算法:现在一般中位数收入是平均收入的60%,有大概25%的人能拿到平均收入,能出现资产超千万的绝对出现在那25%的人里面,收入高花销多,财富累积按照收入翻倍算。也就是说按照最高收入人群里面最低收入为起点,收入增加一倍,累积财富增加三倍。高净值人群财富按照标准正太分布计算,财富累积达到1000万的需要达到三倍以上收入,占比2%。占总人口的千分之五,为700万人口。
中国资产1万亿有多少人
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根据公开数据,大约有13万人。 截至2006年3月底,资产超过100亿人民币的约有200人,资产超过10亿人民币的约有2000人,资产超过1亿人民币的约有5万人。据总部设在美国的中国信息中心观察网站报道,15日最新统计的中国45万资产过亿人民币的人约占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