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扩展资料:
孔子介绍了他在教育方面的体会,他并不觉得一个老师一言堂地给学生灌输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而是觉得关键在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
不是让老师替学生去举一反三、反复列举,而是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要轻易地把答案告诉学生,也不要过多地替学生思考,更不要给学生灌输标准答案。我想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的老师在教学中思考和借鉴的。
聪明的老师在向学生教授新课的时候,往往从提问或做游戏开始,那样一方面容易能集中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现成的答案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加会缺乏灵活运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什么?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一、出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
二、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三、翻译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述而篇》,《论语·述而篇》共包括38章,也是学者们在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时引述较多的篇章之一。本章提出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学习态度,孔子对仁德等重要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释,以及孔子的其他思想主张。
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的教学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的好学好问;“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的谦虚谨慎。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翻译: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举一个例子不能给你说出三个例子,就不要在重复。
扩展资料:
一、论语篇目介绍
1、学而 (主要讲“务本”的道理,引导初学者进入“道德之门”)
2、为政 (主要讲治理国家的道理和方法)
3、八佾 (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4、里仁(主要讲仁德的道理)
5、公冶长(主要讲评价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6、雍也(记录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
7、述而(主要记录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8、泰伯(主要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及其对古人的评论)
9、子罕(主要记孔子言论,重点为孔子的行事风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10、乡党(主要记录孔子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和生活习惯)
11、先进(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12、颜渊(主要讲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实行仁德,如何为政和处世)
13、子路(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为人和为政的道理)
14、宪问(主要记录孔子和其弟子论修身为人之道,以及对古人的评价)
15、卫灵公(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在周游列国时的关于仁德治国方面的言论)
16、季氏(主要记孔子论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礼法治国)
17、阳货(主要记录孔子论述仁德,阐发礼乐治国之道)
18、微子(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19、子张(主要记录孔子和弟子们探讨求学为道的言论,弟子们对于孔子的敬仰赞颂)
20、尧曰(主要记录古代圣贤的言论和孔子对于为政的论述)
二、举一反三[ jǔ yī fǎn sān ]
释义:从一件事物的情况、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道理。形容善于类推,能由此及彼。
典故: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例子,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例子,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举一反三
翻译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也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进行了。”
论语版本: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 述而篇》。
这句话孔子既讲了教学方法,也讲了学习方法。主要是讲教育者要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受教育者开启活泼的心灵、生动的智慧,能够独立思考。这是一种典型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他反对“填鸭式”的机械教学做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扩展资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经常用来说明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
“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举出一个角为例来告诉学习的人,而他不能推断其他三个角如何,就不用再教他了,因为他没有用心思考。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1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07270581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谁提出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谁提出的).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