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把青秧(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

更新时间:2023-03-01 01:55:45 阅读: 评论:0

“手把青秧插满田”的全诗是什么?

《插秧诗》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摄无余。“手把青秧插满田”中的“田”实际上是指人们的心田,也即所有众生本有的犹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的光明,这句话中的“插秧”动作是指代人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为,如睹物闻声、行走坐卧、语默动静等。整句话的意思是,犹如青秧插满水田一样,人们平时的一切思想、行为和语言等都是在犹如虚空般的如来藏的光明中生起和消失,虽然如此,如来藏空性和光明的本性从来就没有动摇和迁变过。

拓展资料

《插秧诗》是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契此和尚:五代梁时明州(今浙江宁波)的游方僧人,号长汀子。他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因此又被称为布袋和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插秧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的全诗内容具体如下:

《插秧诗》

作者:五代梁 契此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译文: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扩展资料

《插秧诗》赏析:

《插秧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含摄无余。诗中“退步原来是向前”中的“退步”比喻将平时关注外境的注意力扭转过来,觉照自己的身心。

凡夫不能觉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投注在外境上,到外境上去攀缘妄想,而对内心所起的种种错误心念也从来不去观察,对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参究。任何一个人只要肯“低头”、肯“退步”,就一定能渐渐了悟诸法的真相,所以诗中说“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全诗是什么?

全诗是“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句诗出自《插秧诗》,是五代梁时的契此和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面上是描写农人插秧时的见闻觉知,而实际上已经将修道时的内在境界和奥秘全部包含在里面。

翻译:插秧人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

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而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

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的全诗内容是什么?

出自契此的《插秧诗》,全诗如下:

插秧诗[五代梁]契此版本一:插秧偈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版本二:插秧歌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后退原来是向前。

拓展:1、版本一译文:

手里拿着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天和白云。

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2、版本二注释:

(1)青苗:指稻秧。

(2)福田:谓积德行善可得福报,如播种田地可得收获。

(3)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此句以六根清净方可学佛修道,比喻插秧时洗净秧根有利秧苗成长。

译文:

手捏青青秧苗将其种进田里,一低头就能看见水中倒映的天空。

只有秧苗的根须无损才能长成稻谷,插秧的时候感觉是在后退其实是在前进。

3、简析:

契此这首诗以现实劳动中退步插秧的情境来阐述参禅的境界。

水中天如镜,人要自觉自悟,使本性清澈显见,才能够“六根清净方为道”,使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污染,时时保持自性的清净,就是道,就是修行了。

4、作者简介:

契此,别名“布袋僧”(布袋和尚)。唐末至五代后梁时期明州奉化(现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僧人,号长汀子,是五代时后梁高僧。世传契此为弥勒菩萨或弥勒佛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早年在奉化岳林寺出家,最爱游化雪窦,在雪窦寺弘法,雪窦山由此被尊为“弥勒圣地”。

布袋和尚整日袒胸露腹、笑口常开,而且,幽默风趣、聪明智慧、与人为善、乐观包容,深受人们尊敬和爱戴。因“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而又名“契此”。

据传后梁祯明三年三月三日,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临终述谢世偈云:

“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在部分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的大肚弥勒(或大肚比丘)即以契此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

由于契此的形象通常为脸带笑容,手提布袋,有和气生财、累积财富的意味,而受民间信仰者视为财神供奉。

《宋高僧传》最早记载契此生平,说他“形裁腲脮,蹙頞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处。”常常用杖负布袋进入街市。到市场上乞食,醯酱鱼葅皆入口,又分少许食物放入布袋中。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众人皆奇。


手把青秧插满田全诗解释是什么?

手把青秧插满田全诗解释:插秧人手里拿着度秧苗,一撮一撮地插满了水田,插秧时低头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着的蓝蓝的一望无际的天空和朵朵白云。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须”清净、没有腐烂,将来才能长成“稻(道)”,插秧时表面上是边插边后退,问但却是一直向前的。

原文: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出自南北朝时代的布袋和尚的“插秧诗”。

赏析:

“手把青秧插满田”中的“田”实际上是指人们的心田,也即所有众生本有的犹如虚空一般的如来藏的光明。

这句话中的“插秧”动作是指代人们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一切所作所为,如睹物闻声、行走坐卧、语默动静等。


手把青秧插野田的全诗谁是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布袋和尚的《插秧歌》。
原诗如下: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赏析:

手把青秧插满田:描写农夫插秧的时候,一根接着一根往下插.“低头便见水中天”:低下头来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心地清净方为道”: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的物欲染著的时候,才能与道相契.“退步原来是向前”:农夫插秧,是边插边后退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
这首诗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我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我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我差,就不予理会.殊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显著的不同,譬如诗中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诗人简介:
布袋和尚,明州(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1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06944561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手把青秧(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手把青秧(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pdf

标签:手把   清净   方为   便见   水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