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降国民党喊话词。
淮海战役:解放军用猪肉粉条劝降国民党两个师
我在青龙集东南庙台子国民党军队的工事里,经常能听到东南方向解放军阵地上用手摇发电机带的大喇叭播出的劝降广播:有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向包围圈内的敌全体官兵发出的劝降信,有毛泽东主席写的《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奉劝杜聿明、邱清泉等“体惜部下和家属的心情,爱惜他们的生命,别再叫他们作无谓的牺牲了”。
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阵地相距较近的,解放军就用自制的铁皮、纸筒广播,向敌方阵地喊话:【“蒋军弟兄们,解放军已经把你们包围得像铁桶一样,你们再也逃不脱了。”“希望你们再不要替蒋介石卖命了,立即停止抵抗,放下武器。”“愿意当解放军的,我们欢迎,想回家的,发给路费……”】
解放军开饭的时候,便敲着瓷碗和搪瓷盆向敌军阵地上高喊:【“蒋军弟兄们,开饭了,这儿有做好的猪肉粉条,雪白的馒头,欢迎你们来吃饭】”解放军的炊事人员少,忙不过来,就发动后方的民众帮助蒸馍,做菜。
我的家乡杭子、胡楼、张老庄等村庄几乎家家户户磨面、蒸馍、做饭,民兵、民工肩担车推,顶风冒雪,不怕敌机轰炸,不怕敌人冷炮的袭击,将饭菜送到十多里外的解放军阵地。他们只知道这些饭菜是送给亲人子弟兵的,让他们吃饱了好消灭敌人,哪里晓得解放军还会派上更大的用场。看着香喷喷的饭菜,解放军官兵宁愿自己少吃一点,也想方设法通过战壕、交通沟把饭菜送到离敌人几十米的前沿阵地,放到战壕上面的土坎上。
饿极了的蒋军士兵不顾生命危险前来抢食饭菜,有的甚至一鼓作气跑到解放军阵地,加入到解放军的行列。残酷厮杀的沙场,解放军竟给敌方送望眼欲穿的食物,这在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解放军送过去的是饭菜,更是真情和温暖,融化了国民党军官兵敌对情绪的坚冰,也使他们下定了不愿再打内战的决心。
一次,解放军吃午饭时向国民党军阵地喊话:【“对面的弟兄们过来吃午饭了。”】姓刘的老兵带着三四个士兵不顾命地向对面跑去,一军官端起枪就要打,旁边的几个士兵一齐求情:“长官,您就叫他们逃个活命吧!”军官方才住手。
当年,解放军攻入南京时在广播里喊话,叫胡适留下
没有
当年是四野围困北平后,用大喇叭喊话,希望胡适留下来,继续当北大校长
但胡适还是表示要走,48年12月17日离开北平
1949年一月十四日,胡适赴上海。三月下旬 在台湾住了七天,参与政治活动和讲学,又回上海。四月 六日,在上海坐船前往美国。
南京是4月23日解放的,人家人都到美国了
交警霸气喊话开路送高烧孩子就医,家长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向谁求助?
交警霸气喊话开路送高烧孩子就医,家长遇到这类情况的话,第一时间是寻找120急救中心的帮助,如果是自己开车带孩子去医院,路上又拥堵的话,当然是要寻找交警的帮助。小孩子生病的话,不要慌张,看严重程度,感觉不对劲的话,立马要去医院,而且小孩子因为年龄小,抵抗力差,对药物的反应作用也不相同,所以不要给孩子轻易喂药,一定要去医院寻找正轨医生的帮助。切不可忙碌中失去了分寸,带着孩子去住院的时候,要多个大人陪同,带好常备用品,
一、小孩子发烧不严重的话可以采取物理降温。
孩子生病会分为多种不同的情况,如果是发烧的话,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贴退热贴,敷毛巾等等这些物理方式,切不可擅自做主,喂孩子一些感冒退烧的药物。错误的用药,不仅会加重孩子的病情,而且药物排斥的话,会加重孩子的病情,所以 如果孩子单纯的是发烧的话,家长不要着急,要采取物理降温的方式,时刻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情况。
二、其他病情的话,看是不是积食。
小孩子因为会饥饿和饱腹没有明显的感觉,所以遇到自己喜欢的食物,会暴饮暴食,这样就会加重肠胃负担,形成积食。积食就会呕吐,这种情况下,不要轻易用药,只要暂停喂食,带着孩子多运动一下,等到孩子恢复正常了之后,再正常的饮食即可。病情通常在几个小时之内缓解,家长也不用过度紧张。
三、其他突发类的情况要寻求医生帮助。
当然,上面的两种情况,都是简单的处理。儿童出现状况的疾病是多种多样的,遇到自己无法处理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找医生的帮助,遇到病情特别危急的时候,可以拨打110寻求医生的帮助,警察会帮忙开出生命通过,保证救护车的顺利通行。当然,这种都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通常情况下,还是不要随意占用公共资源。
像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书上的《再见了,亲人》那样的关于解放军救人的感人事迹
前日下午,崇州怀远中学教学楼发生垮塌事件,在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该校700多名师生绝大多数顺利脱险,但该校英语老师吴忠红却永远离开了他爱的学生——地震袭来,学生从楼梯口蜂拥而下,这位老师引着孩子疏散时,听到有学生掉队,他义无返顾从三楼返回四楼,这时楼体突然垮塌,这位老师和几名孩子被吞噬……
楼梯口,拯救学生
虽然昨日学校停课,但一群孩子和他们的父母还是来到怀远中学,为离去的英语老师吴忠红和几名学生默哀。看着面前倒塌半边的教学楼,他们的心情像天气一样凄冷。
副校长李宏成折腾了一整夜,他和很多男老师都冲上第一线,不少老师的手在扒土时被磨破了。李宏成说,这栋四层教学楼有12个班,下午1点50分就开始上课,就在第一节课快要结束时,突然,地面开始摇晃,孩子们的尖叫声划破校园原有的宁静。李宏成说,大楼摇晃了约1分钟时,中间裂开一条长长的缝,楼体裂成两半,而裂缝正好在其中一个楼梯边。“这是孩子的生命楼梯啊。大部分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两个楼梯撤离到地面。”李宏成和该校高校长冒着生命危险,跑近楼梯口接应跑下来的孩子。1个、2个、3个……李宏成说,当时他们的脑子全懵了,但嘴里却在数着学生的人数。
返回时,楼梯垮塌
当时,吴忠红老师正在四楼给初一五班上英语。该班的男学生小斌(化名)描述了当时的情景:教室突然晃动起来,他和同学都吓得尖叫,“同学们,不要慌,什么都不要带,跟着我往下跑!”吴老师挥着手,示意全班同学跟着他往外跑。当时楼梯口挤成一团,初一五班的绝大部分学生跟在吴老师后面。突然,后面的同学喊了一声:“教室里还有两名同学……”“吴老师显得很紧张,马上折转身,我们已经到三楼楼梯口了,结果他又往四楼上跑,我们跑到楼下,上面的房子就轰的垮了,吴老师不见了……”小斌哽咽着说。
残砖中,他牺牲了
李校长说,因为师生有组织的撤离,绝大多数师生安全返回地面,只有5名师生被埋在废墟里。
接到报警后,崇州市政府主要领导率领武警、公安、消防、卫生等部门赶到现场,展开搜寻工作。搜救进行了整整一夜,昨日早上6点过,救援人员才从垮塌的残砖中找到吴忠红,他已经永远停止了呼吸。
吴老师的妻子宋代群在得知丈夫的噩耗后,极度悲痛说不出话来。昨晚,她在儿子吴楠的搀扶下,从临时搭建的帐篷里走出来与记者见面。失去丈夫的她,面容憔悴,始终啜泣着。吴楠也站在一旁默默地流着泪。站在废墟前,母子俩无法掩饰内心的悲痛,望着吴老师遇难的废墟失声痛哭。“爸爸一直希望我考一所好的大学……”正在读高二的吴楠哭着说,“以后我要加倍努力,不辜负爸爸的希望!”据学校一位老师称,宋代群是一名下岗工人,患病多年,吴楠在怀远中学念高二,记者了解到,吴忠红老师今年45岁,已在教学战线工作了28年。
北川教师刘宁:地震来临救出学生却永远失去女儿
新华社记者刘大江、冯昌勇、黄堃
5月14日7时30分,这是令北川县第一中学教师刘宁永远悲恸的时刻:念初三的女儿终于从水泥断块下被“掏”出来,但却永远离开了他。这个外表粗犷的坚强汉子,在睹见女儿遗体的一刹那,突然情绪失控,放声大哭。悲怆之情,令包括记者在内的周围人潸然泪下。
这个在5月12日大地震中失去女儿的教师,却在地震发生时刻,机智勇敢地保护了自己班上59名学生,使他们安全脱险。
刘宁是北川县第一中学初一六班班主任。地震发生的时刻,刘宁正带领自己59名学生在县委礼堂参加“五四”青年庆祝会。“礼堂突然在晃动,而且越晃越厉害。”经验丰富的刘宁马上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他招呼同学们不要乱跑。“县委礼堂的椅子离地较高,我叫学生立即就地蹲进结实的铁椅子下面,千万不要乱动”刘宁说。
正是刘宁老师在关键时刻的冷静,全班59名同学中只有两个受了轻伤。
当时的情形是,礼堂发生部分坍塌,沉重坚硬的横梁和砖头水泥雨点般向下砸,“学生们躲在椅子下面,牢固结实的铁椅子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保护作用。”刘宁回忆说。
初一六班一名学生心有余悸地向记者描述当时场面:我蹲在椅子下面,听见屋顶垮塌掉下来的横梁砖头砸在铁椅子上面发出的砰砰声,非常害怕,护在我身上的铁椅子每被砸一下,我的心都要剧烈地抖一下,“我好害怕铁椅子被砸穿哦”,几分钟之后,屋顶坍塌的重物终于停止向下砸。地震暂时过去了。
就这样,59名学生奇迹般得救了。但刘宁老师在救援学生时,双手被坚硬的水泥划得鲜血淋漓。
刘宁说,我们跑出县委礼堂时,发现整座县城几乎被夷为平地,往日的高楼现在成了一个巨大的水泥瓦砾垃圾场。到处是呻吟的声音,满目是被砸倒在地的人群。“学校肯定也出事了,我们赶紧往学校方向跑。”
跑回学校时,刘宁惊呆了。两座教学楼垮塌,其中一座被地震完全“粉碎”。刘宁说,要知道,这个校区有2600多名学生。后来刘宁才得知,被压在废墟下面的学生有1000名左右。
刘宁的宝贝女儿刘怡,在北川县第一中学念书,她当时也被压在废墟下面。
幸存下来的教职员工投入紧张的救援工作之中。刘宁在抢救其他学生的同时,每次经过女儿被困的废墟时,感觉一阵阵巨大心痛袭来。女儿被压在巨大的水泥板下面,由于缺乏大型吊车机械,暂时还无法救援。
女儿刘怡所在的初三一班,在二楼,地震发生后,她被压在课桌下面。“据同样困在里面的同学喊话,女儿还活着,只是脚受了伤。”刘宁说,但形势很快发生变化。由于这两天余震不断,女儿被困的空间已经被新塌下来的东西挤占,可爱的女儿永远回不来了。
地震真情:幼儿园老师舍身为孩子挡垮塌的水泥板
人民网·天津视窗5月14日电:四川绵竹市遵道镇是本次汶川地震受灾较为严重的乡镇之一,当地80%农房垮塌,目前已造成400余人死亡,被埋人数目前尚无法统计。13日,记者深入遵道镇采访,发现了3名在抗震救灾中的普通人物,他们用微薄的力量体现着生命的尊严与伟大。
用身体挡水泥板 孩子获救老师牺牲
汶川地震发生后,遵道镇欢欢幼儿园发生整体垮塌,而此时80多名孩子正在午睡,除园长在外出差,5名老师都在园内。此次地震共造成50多名小孩和3名老师死亡,目前仍有两名老师在医院抢救,一名孩子生死不明。
地震发生后,孩子家长很快就聚集在幼儿园废墟周围,不停地呼喊着孩子的名字,开始孩子们还能在废墟中发出微弱的回应,但随着时间一秒一秒地逝去,回应声越来越弱。家长们也只能无奈地坐在废墟边上,焦急地等待着救援队伍到来。
幼儿园园长李娟回忆起瞿万容老师被救援队发现的情形,泣不成声。“当时瞿老师扑在地上,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小孩获救了,但瞿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在幼儿园废墟里,记者看到孩子们使用的小枕头、小盖被,还有散落的一只只小鞋。人们不愿再去想像当时的慌乱与无助,但正因为有了像瞿老师一样的平凡人,才让更多孩子得救。
私人诊所医生 拿出全部药品救人
在遵道镇,记者见到了28岁的韩先成,鼻梁上架一副眼镜,一副文质彬彬的样子。就是他,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把自己私人诊所里的急救药品拿了出来,为成功救治伤者争取了更多时间。
作为一名服务农民的私人诊所医生,韩先成3年前曾是当地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地震发生后,没有人来动员,更没有人来要求,韩先成马上赶到镇政府主动请战。
在韩先成帮助下,一些逃脱灾难但伤势不轻的村民及时得到了初步救治,伤口得到清理、骨折处得到包扎。从12日下午到13日中午,韩先成已一天没有合眼。韩先成说:“伤者太多,有100多名,已用尽我药店里库存的全部急救药品,只剩下一点感冒药了。”其实我能做的很多乡村医生都能做,只是他们的店铺垮塌,药品被压碎了。如果我店里的存药更多,如果其他店铺的药品没有被压碎,将有更多人被救。”
为了孩子遗体的尊严 老板冒险搬来布料
当救援队将欢欢幼儿园废墟上一块块砖瓦清理开时,当一具具孩子的遗体被挖掘出来时,大家都不愿再去多看一眼那一张张曾经天真的笑脸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在当地经营布料生意的贺思萍,当时也在救援现场,她亲戚的一名孩子被困在废墟中。孩子的遗体被一具具抬出,但却无法及时找到为孩子遮盖的塑料布、棉布。
此时余震未了,楼房随时都有继续垮塌的危险,贺思萍二话没说,冒着生命危险一口气冲上店铺二楼,为救援队搬来了一匹红色呢子布。平凡的她为无辜的孩子保住了最后的尊严.
温总理,我们的好总理。在灾后几小时之内就踏上了开往四川的飞机。胡主席在灾后几小时内就作出批示。全军开始奔赴四川灾区。全国人民自觉的开始动员。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无论多大的灾难我们都在一起! 灾区现场的视频和相片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泪水不止一次的流淌。看到温总理看望孤儿时哽咽的声音。听到他在飞机上指示军队不管有多大代价,必须进城。当他知道彭州被困的10万群众危险!!!彭州被困的10万群众危险时,在电话里大喊,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说完他把电话摔了。我们的总理就是这样的爱护他的人民。总理说;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淮海战役国军俘虏说解放军三招最可怕:近迫作业、阵前喊话、飞雷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是华野围歼黄百韬兵团,第二阶段是中野围歼黄维兵团。歼灭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的战役有个共同点:就是解放军在运动战中堵截包围住敌人,然后进入了两军对垒的阵地战。
国军这两个兵团兵力都在十万以上,虽然被压缩包围在狭小的范围内,但他们凭借着优势的火力和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等待救援。解放军猛攻猛打的方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会造成很大的伤亡,战果反而并不理想。
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的初期,华野和中野就吃了这样的亏。各部指战员对敌人的防御力量估计不足,一上来就是一顿猛攻,结果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全歼黄百韬兵团,粟裕采用了近迫土工作业的方式,将战壕挖到了敌人的防御阵地前沿,再突然发起进攻。而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中野在包围压缩的前两天,猛烈攻击带来不小伤亡后,也立刻调整战术: 利用近迫作业和步炮协同的方式稳扎稳打,压缩进攻。
1948年12月26日,黄维兵团10万余人被中野团团围在了以双堆集为中心东西不足20公里、南北10公里左右的七个小村庄中,被全歼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中野打破“围三阙一”的常规,而是采用“围师不阙”的方法,将敌人围困在狭小的范围内困饿之。
12月26日开始,黄维见援军无望,组织部队在大量飞机、坦克的掩护下,采用成师、成团的集团冲锋,妄图冲破解放军的包围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指挥部队构筑大纵深工事,顶住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27日,黄维集中十八军、第十军和第八十五军的四个主力师,向中野六纵的阵地进行轮番攻击。由于事先得到第八十五军110师师长廖运周的报信,六纵早有准备,给突围的国民党军造成了迎头痛击,再一次粉碎了黄维的突围计划。
中野采取稳打稳扎、逐步压缩,利用炮击最后歼灭的战术。黄维兵团虽然装备精良,但大炮总不能当饭吃。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工兵营的一个军官在11月28日写了这样一篇日记:
被包围的国民党军的狼狈之状可见一斑。
为了应付国民党军强大的火力,在刘伯承的倡导下,中野战士们以“地平线下前进”的近迫作业,构筑纵横十几里的战壕,迫近双堆集中心据点几十米处,形成对敌攻防的有利阵地。
让国民党士兵惧怕的还有飞雷。飞雷是第四纵指战员们,根据民间爆竹的古老技术而发明的一种炸药抛射器,用迫击炮或汽油桶做装具,用于近距离摧毁敌人的碉堡和工事。
淮海战役前夕,刘伯承曾到四纵参观飞雷的试验,这极大的鼓舞了制作人员的信心。结果就是,淮海战场上,飞雷成了国民党士兵的心里阴影。
还有一招就是攻心。黄维兵团被围困数日,粮食基本吃完了;再加上数次突围不成,士气低迷。解放军在阵前喊话,对于瓦解被饥饿和惶恐折磨的国军士兵的斗志和军心,比大炮还要管用。
试想一下,饥肠辘辘的国军士兵听到外面喊着:国军兄弟们,出来投降吧,香喷喷的肉和米饭早就备好了,快来吃吧!这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战后,许多国民党俘虏仍然心有余悸的说,解放军有三招让我们最害怕:一是近迫作业,往往一夜之间,新挖的战壕就逼近了我们的阵地。二是阵前喊话,从相隔几十米远的交通沟里进行政治攻势,搅的人心难安。三是飞雷,在发起攻击前,像个大西瓜一般的东西落在阵地上,把工事和死尸一起抛上了天,实在可怕。
12月6日16时30分,中野对黄维兵团发起了总攻,历时9天,全歼黄维兵团10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