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设计(可用性设计八大原则)

更新时间:2023-03-01 01:19:01 阅读: 评论:0

什么是可用性设计

可用性是用来衡量某个产品被特定的用户在特定的场景中,有效、高效并且满意得达成特定目标的程度。

可用性不仅是涉及到界面的设计,也涉及到整个系统的技术水平。可用性是通过人因素反映的,通过用户操作各种任务去评价的。可用性是一项可测量的指标,描述了用户能多有效地与一个产品进行互动,它也涉及一个产品多容易理解和它多容易使用。提高可用性是至关重要的。

扩展资料

在可用性工程中,对软件质量的衡量通常可以用五个属性来表示:有效性、效率、可记忆性、容错性及易学性。  

1、有效性

主要表明软件是可用的,能帮助用户准确地实现他们的目标。如果用户不能实际完成他们想要做的事情,无论体验长还是短,都是没有意义的。

2、效率

是用户完成的速度。如果用户要完成某项任务,需要通过N次点击、刷新、录入才能实现,那么用户会主观地判断它的使用效率低。

3、可记忆性

即软件界面、交互方式等方面能给用户留下很深的印象,并且使用的时候不会有挫败感,能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使用。

4、容错性

体现在产品防止错误的程度和帮助用户解决错误的能力上。

5、易学性

应对不同层次的软件用户,能让初学者快速转变为专家,又不影响专家的使用交互。


尼尔森五大可用性设计原则都有哪些?

一、状态可见原则


系统应该让用户时刻清楚当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就是快速的让用户了解自己处于何种状态、对过去发生、当前目标、以及对未来去向有所了解,一般的方法是在合适的时间给用户适当的反馈,防止用户使用出现错误。



二、环境贴切原则


网页的一切表现和表述,应该尽可能贴近用户所在的环境(年龄、学历、文化、时代背景),而不要使用第二世界的语言。软件系统应该使用用户熟悉的语言、文字、语句,或者其他用户熟悉的概念,而非系统语言。软件中的信息应该尽量贴近真实世界,让信息更自然,逻辑上也更容易被用户理解。


三、撤销重做原则


为了避免用户的误用和误击,网页应提供撤销和重做功能。用户常常会误触到某些功能,我们应该让用户可以方便的退出。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把“紧急出口”按钮做的明显一点,而且不要在退出时弹出额外的对话框。


四、一致性原则


保持一种类似的结构,新的结构变化会让用户思考,规则的排列顺序能减轻用户的思考负担。产品所使用的主要色调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换一个页面颜色就不同。能让产品更新换代时仍然让用户保持对原产品的认知,减小用户的学习成本。


五、防错原则


通过网页的设计、重组或特别安排,防止用户出错。比一个优秀错误提醒弹窗更好的设计方式,是在这个错误发生之前就避免它。可以帮助用户排除一些容易出错的情况,或在用户提交之前给他一个确认的选项。


以上就是尼尔森的可用性设计原则,希望上面的这些设计原则对你的设计之路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本平台,环球青藤小编将为您做及时的整理并发布在本平台上,大家记得及时查看哦!


《Don't make me think》可用性设计书籍分享与解读

在我们平时设计页面的时候,可用性的设计一直是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项任务,所以我推荐给大家一本以可用性研究为基础的书籍《Don’tmake me think》,这本书是美国非常著名的可用性咨询师克鲁格所著的它还有一个中文名字叫做《点石成金》,各位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根据他多年从业的经验去剖析用户的心理,在用户的使用模式、页面导航设计、主页布局、可用性测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观点,并且也给出了大量简单、实用的可用性设计的建议。所以我认为这本书是非常适合从事页面设计和页面开发的人去阅读的。

这本书一共有13个章节,我今天主要从我认为可用性比较强的其中四个章节为大家做了一个总结,也非常建议大家如果是在业余时间并不是很充分的情况下,拿到一本书它如果不是叙事性或者技术关联性很强的话,可以先通读目录从目录中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去阅读,这样会比较节省时间而且也不会因为阅读时间有限而影响到你对这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作为页面的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我们通常会非常关心一个页面背后的运行机制,所以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用户也会和我们一样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揣摩我们在设计这个页面的时候一些非常巧妙、别出心裁的思想。但是现实情况是在现在这个信息高速迭代的社会,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很值钱很宝贵的,所以用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去形容,用户在浏览呈现在他面前的页面的时候,就像是他以每小时一百公里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去浏览路边的广告牌一样,对于他来说,这些广告牌只是一闪而过而已。

面对现在用户不可能在我们呈现给他们的页面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去仔细揣摩的现状,我们作为页面的设计人员和开发人员,必须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帮助用户在浏览我们的页面时尽可能地为他们节省时间,才能让用户不至于对我们的页面或者网站失去信心。我认为达到这个目标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做到让用户无需思考就可以在短时间内看懂并理解我们的页面。

任何东西,要让人能瞬间理解,一种最好的方法就是遵循习惯和惯例,比如用户通常会期望标志性的站点图标出现在左上角,网站的主导航放置在页面左边,几乎所有电商网站都会向用户展现出非常明显的购物车图标,包括搜索栏的样式和位置设定等等。这些习惯用法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方便,因为他们在访问不同的网站、浏览不同的页面的时候,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去了解一个网站、一个页面背后的运行原理。所以我们在设计页面的时候尽可能地去使用习惯用法,把用户需要面临的选择变得无需思考,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个页面带给用户的干扰,也会大大增强这个网站和页面浏览的使用性。

各位可以看到上方的这张图片,它是一份报纸的复刻版照片,其中的内容由于光线等各种原因是很难看清楚的,但是我相信你第一眼看到这张图片的时候一定能够非常明白它内容的布局,因为整张照片内容的主次是非常分明的。所以如果我们如果能够用一种用户能够快速理解的方式对页面的可视层次内容进行组织和优先级区分的处理,就可以很大程度减少用户的工作;但是,如果一个页面没有清楚的视觉层次,例如,我们让页面的所有内容看起来都一样重要,那么用户将降低扫描页面的速度,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去寻找关键的文字和短语,然后努力拼凑出感觉重要的内容,这样无疑就给用户增加了很多工作。

讲到可视化层级的处理,我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我认为非常好的方法叫做“排位分析法”。这个方法是我在36氪APP上面看到的,推荐给各位。它这是一种适用于可视化产品的分析方法,我们在设计页面的时候,我们先把这个页面会涉及到的相关联的参数列出来,比如说页面涉及到的一些信息呀之类的,然后我们再对这些参数进行筛选,这样我们就可以很清晰地去决定哪些参数可以被呈现在当前页面,哪些参数在其他页面呈现,以及哪些参数最终被舍弃。确定了页面要呈现的参数以后,我们就需要给这些参数赋予最终的价值,有的参数很重要,我们就会给它一个比较高的视觉权重,有的参数不那么重要,我们就会给他一个比较弱的视觉权重。所以最终我们就可以确定这些参数谁在第一屏幕,谁在第二屏幕,谁在页面上方,谁在页面下方,谁大一点,谁小一点。那么通过参数与参数之间的排位,我们就能够比较正确地去在页面上表达出我们作为设计人员的思想以及价值观,甚至可以对用户的页面反馈结果进行一定意义且有效的推测。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提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定律叫做“可用性第三定律”,这个定律我给大家概括一下,就是当你认为你已经设计好一个页面的第一个版本时,你先不要拿给用户看,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是去掉这个页面上一半的文字,然后再把剩下的文字去掉一半,这个时候用户看到的才是可用性最强的页面。这个定律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觉得会有一点夸张,但是如果我们把它放到现实的情景当中去思考,我们的用户从出生到现在已经看过了无数个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的页面,所以他们在扫描页面的时候,已经开始习惯性地去寻找各种视觉线索,比如可以点击地按钮、卡片,菜单栏、字体颜色等等。

以上图的两个页面为例,这是我在做华润万象城项目的时候设计的页面中的其中两个。从上图可以看到,我们希望用户了解必填项的方式已经不需要我们再用文字的形式去展示了,而是通过用户非常熟悉的红色星号去表达就可以,还有用简单的刷新图标去提示用户点击此处可以刷新,这样的设计方式既可以让有用的内容更加突出,而且可以让页面不会因为文字太多而显得冗杂,那我们的页面就可以做到更加简洁和美观。

在我们去评判自己设计的网站做的够不够好的时候,有可能我们会担心由于主观因素的存在会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所以我为各位介绍一种测试你的页面设计的够不够好的方法,这个方法叫做“后备箱测试”(如上图),就像各位看到的这样,你想象你自己被蒙上双眼锁在了车子的后备箱里,车开了一会儿之后把你放在一个网站的一个页面前面,当眼罩去除之后,你应该能毫不犹豫地回答一下几个问题:1.是这是什么网站。这个其实即使我们很熟悉的网站ID;2.我在哪个网页上。就是说你能不能很清楚地看到这个网页的名称;3.这个网站的主要栏目是什么。就是这个页面有没有栏目清单;4.这个层次上我有哪些选择。也就是这个页面有没有本页导航;5.我怎么搜索。就是这个页面尤其是主页有没有搜索栏。那么如果以上所有测试的条件都满足了,那你面前的这个页面至少已经符合大众用户对Web页面的基本期待了。

接下来我想用一个我认为我看过的比较好的web页面之一作为案例给各位展示一下(如上图),有一天我的一位朋友分享给我一个链接,我点击之后就看到了左边的这个页面,单从这个页面来看的话其实是不太容易知道这个网站是做什么的,因为现在展示在我面前的只是网站的其中一个子模块的内容,但是这并没有对我造成任何的困扰,因为我可以很轻易地看到栏目清单的第一个字段就是“Hello”,所以从用户习惯的角度来讲,它会传递给我一个信息就是点击之后我应该能跳转到网站介绍相关的页面,所以我点击之后果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就是右边的这个页面,最先映入我眼帘的非常大的字段就是他们网站类似于宗旨的一句话,然后我继续往下快速浏览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到这个网站就是一家在美国成立的项目众筹公司。那么对于我来说这个网站是为我节省了很多时间的,我不需要花费大量思考的时间就可以很快地去了解它。

尤其是Web网页,它相对于移动端的页面来讲,可供我们去设计和去展示的空间相对来说会更大一些,所以这也就非常容易让我们试图把所有我们想要呈现的内容一股脑的全放在一个页面上,进而非常容易引起我们的页面尤其是主页的混乱,从而引起有效性的总体损失。

在这里给各位分享一个原理。它叫做“共有区域悲剧”,这个我记得是18还是19世纪的一位数学家提出来的,他说任何共享的资源或是共有区域都会因为过度使用而遭到破坏,这个理论如果放在我们的社会或者生态环境之类的情境中就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觉得这个理论同样可以体现在我们的页面设计方面,因为现在我们做的更多设计工作对接的客户大部分都是B端,企业用户他们有时候会给你画一个很大的饼,来告诉你这个模块很重要、那个模块也很重要的要求,那么我们作为页面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去做一个页面层级的区分,就像刚刚我说的排位分析法一样,不要过度去利用一个页面的所有空间。

其实这整本书主要就是围绕着页面的“可用性”来展开的,所以去评判一个页面是否满足可用性的标准,这本书也讲了很多的定义,我为各位做了一个比较全面地总结(如下图)。

其实每一位用户在进入一个页面的时候他们脑子里都会有一个无形的好感器开始运转,如果这个页面我们做的很周到并且帮他们节省了很多时间,那么这个好感器的值就会不断增加,如果这个页面我们做的不够周到,比如说隐藏了用户想要的信息、给用户在点击等方面造成了障碍,那很显然好感器的值一定会下降地很快。

我之前在学习可汗学院的时候听了哈佛达尔文系列讲座,那个讲座的名字很简单,就一个字“美”,然后其中有两节课我印象最深,一节叫做美与吸引,一节叫做美与恐惧,他们两节课还是挨着的。那吸引和恐惧的一个临界点是什么呢,就是你面前所呈现的美符不符合科学思维,科学思维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有些抽象,其实不然。这个科学思维是谁要求的谁规定的,其实就是当代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嘛,我们或许可以将不同的页面是否好看归纳于每个人的审美不同,但是这个页面是不是可用,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权重是不是合理,这是无法归纳于个人判断的,它一定是和普遍大众的习惯用法挂钩的,也一定是基于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的。

那看到这里各位可能会有疑问:这就意味着为了遵循可用性的标准我们就不能去做一些创新吗?当然不是。各位看到的上图中的图片是国外的一家爵士乐主题的网站,进入网站之后在主页你会看到一张爵士乐演奏家的一张合影(左上图),你随机点击合影的任何区域,它就会把该区域涉及到的演奏家放大(右上图),然后你再点击其中的一位演奏家的照片你就可以看到这位演奏家的详细介绍了(左下图)。这样的设计不仅很新颖很有乐趣,而且非常容易理解和使用。而且我认为这个网页的设计者非常聪明,因为他知道用户对于这种好玩的新鲜劲一定会很快过去,所以他们还提供了一份传统的基于分类的导航系统(右下图),用户也可以通过左侧的导航栏去查询演奏家、乐器的详细信息。所以我们当然可以尽可能地富有创造性、进行创新、进行美化让设计富有吸引力,但是这所有的前提一定是要保证我们的页面仍然是可用性很强的。

在一些特别重要的页面设计上,其实是根本不存在“想当然”的,现在有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产品,尤其是大厂,他们对页面得到的用户反馈结果的要求非常严格,所以“想当然”的设计风格也一定是不被允许出现的。

关于页面设计的好书肯定还有很多很多,那我也想给各位在最后推荐一些我认为不错的相关的书籍和学习途径(如上图),《设计心理学》、《风格要素》、《理性的仪式》、可汗学院和网易公开课。无论是书籍还是视频课程其实我都特别建议各位可以去涉猎不同的领域,不用为了页面设计而仅仅去找设计方面、用户方面的书和视频去看,其实很多知识它是相通的嘛,一个领域的理论和价值观有的时候是完全可以在另一个领域说的通的,所以我们去了解的面更广一些,那我们懂的就会更广,那这样也会帮助我们在页面设计的时候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支撑我们在可用的基础上把页面做的更精致,而且我们在去和客户沟通的时候也一定会更有自信。

那最后给各位分享一句我挺喜欢的一句话吧,就是电影《教父》中的一句经典台词:

用半秒就看透事物本质和用一辈子看透事物本质的人生,一定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要努力做到的是让用户用半秒时间就能看懂我们设计的页面的本质,但前提是我们一定要用虽然不至于一辈子,但是也要用很多次的思考去思考我们要设计的页面的本质,那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也一定会截然不同。

设计产品的十大可用性原则

尼尔森十大可用性原则是Jakob Nieln提出,用来评价用户体验好不好的十个标准,虽然这是在web时代设计的标准,但依然可以给我们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做参考。

一、状态可视原则

意思就是所有的动作都可视,可视的意思就是能够获得反馈。也就是在产品设计的时候,能给予用户反馈的就用可视化的方式显示出来。比如,在请求网络的时候,我们会有个正在请求的弹框。

有些显示比较简单,但有些显示会比较复杂。比如在配送的时候,实时显示人/物的地址。但思考的本质还是可视化原则。

二、贴近场景原则

这个之前我有具体讲过,设计产品的时候要符合用户的使用场景。

三、撤销重做原则

对于用户的操作,要支持回退。但有些业务操作是没办法回退的,所以这类操作就会做的相对复杂一点,比如在转账的时候,还会需要你手机验证码。其实也是一种避免误操作的方式。

四、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包含很多方面,不仅仅只是视觉风格一致性。在用户操作方式上,在产品品牌、公司高层行为价值观上都要求保持一致性。

五、防错原则

说白了就是防止用户的一些错误操作。防错有两种,一种是让事情不发生。比如,在用户操作上给予提示。又或者在研发的时候就作出一些限制,像手机文本框就设置好不支持输入字母和符号。

另一种防错是用户操作上的,像那种没办法撤销回退的操作,给予多次确认提醒。

这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对研发人员来说,在写程序的时候,要考虑一些被攻击的场景,这样就需要识别一些错误的指令。如果不作判断,很容易被攻击。

六、协助记忆原则

这个我自己理解的意思是:用户输入的数据,系统应该记住。尽量减少用户的操作。这样做有几个好处,

第一,用户在提交某些信息的时候,系统可以汇总给用户做个确认。

第二、用户的操作历史可以追溯,在某些场景下对用户很有用。

第三、减少用户的时间,本身就是产品努力的一个方向。

七、灵活高效原则

灵活和高效两者相互包容、相互制约。在大公司,如果有一个简单的体验问题想要修改,可能走流程要1-2周。而在小公司,在产品在微信群里发出消息到解决,可能就3分钟。

跑偏了,回到用户身上。灵活高效是指让用户使用更灵活更高效。很多app会有一个最近常用功能,并把常用功能放到显眼的位置。这就是遵循着灵活高效规则。

八、审美和简约设计原则

简约而不简单。就像奥卡姆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自己的感觉是,现在的产品,并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做的太多了。

九、容错原则

就算用户操作错了。也要有容错机制。最好的方法是让错误不发生。如果错误发生了,那么记得告知用户原因。没有人喜欢不知情。如果可以做到,还应该告诉用户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错误。

十、人性化的帮助原则

原文:帮助性提示最好的方式是:1、无需提示;2、一次性提示;3、常驻提示;4;帮助文档。

最好的设计就是像iPad这种,不需要说明书小朋友都知道怎么操作。反之,在需要引导用户操作的地方,要给予帮助性的提示。

PS: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如果有不同理解可留言一起讨论。

设计心里学2 第三章总结怎么写

以下为本课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也与考试的考察内容关系密切,需要同学们认真掌握。同时,上课时我已经多次强调了我给大家列举的相关案例可能作为考试的切入点,请大家注意结合课程内容理解相关案例。
  下面标注红色加粗的字体部分为核心知识点,红色字体下面的内容为此核心知识点必须掌握的内容。
  PPT中,我也给大家用红色标志标注了相关的重点内容,也需要大家关注里面的案例。
  最后:祝愿大家考试顺利!!
  第一章 设计心理学概述
  1.1设计心理学概述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金字塔 上到下 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设计学与心理学的结合
  1.4 “人性化设计”
  美国设计师亨利·格雷夫斯,1951年《为人的设计》本书中,他认为不仅要关注人的生理等基本需求及限制,运用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实现符合“人体尺度”的设计。而且,他还充分考虑到人的情感、认知、文化需求等诸多心理需求。
  1.5 可用性设计
  是指产品在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 可用性工学研究用户在产品使用与购买过程中的心理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甚或审美过程等都与心理学知识密切相关。
  1.6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一、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消费者(用户)的心理和行为,以及设计者的心理和行为。
  二、研究范畴和心理学基本相同包括四个方面:
  ①研究对象的生理基础和环境基础,它们是心理和行为发生的物质条件;
  ②研究对象的动力系统,如动机、需求、价值观念,它是心理活动和相应行为的驱动机制; ③研究对象的个性心理,包括人格和能力;
  ④研究对象的心理过程的三个方面:知(感觉、认知、记忆、表象、思维),情(情绪、情感),意(意志)。
  此外,设计师的个体心理也是设计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它可以指导设计师增强设计创造力,科学、合理地从事设计创造活动。
  第二章 设计中的感觉与知觉
  感觉:一种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这一幅图片所呈现的视觉现象被称为“视觉后效”,也称为海林拮抗加工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产生拮抗的视觉体验由三个基本系统组成,每一系统包含两种拮抗的成分,它们是:红到绿 黄道蓝 黑到白
  ③运动视觉:
  视觉运动的相对性。在动画中运用较多,如人物 位置不变而背景在变化,就会产生人物在不断运动的感觉。
  视觉暂留:人的视觉存在一定的惰性,不能立即随着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如每秒闪烁50次的光就感觉是稳定光源。
  动 画:当画面以每秒24帧以上的速度变化时,人们就感觉画面是流畅的连续动作。
  2.3 知觉及知觉组织的规律
  简洁律/恒常律/图与底/错觉轮廓/接近律和相似律/深度知觉
  知觉:是人的大脑对感觉经验的加工处理,是认知、选择、组织并解释作用于我们刺激的过程。知觉即“感知”,包括三个阶段:感觉 到 知觉组织 到 辨认与识别客体
  感 觉——将外界物理信息转换成神经编码;提供知觉的基本材料
  知觉组织——将感觉信息材料与主体的经验/知识进行匹配与表征,形成可供辨别和识别的知觉;对认知对象进行内部表征的过程
  辨认识别——主体赋予知觉以意义,涉及主体的价值观、哲学态度、文化背景等。
  2.3 知觉组织的规律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简洁律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恒常律
  即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不变,但其给人们的感觉刺激由于某些外界条件变化而在一定限度内变化,而人对它的知觉不变。
  常见的恒常性包括:大小、形状和方向的恒常性。
  组织规律:(格式塔心理学)图与底
  接近律、相似律本质上是简化和整体化认知对象的组织原则,它倾向于将接近、近似的元素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认知。
  接近律即最接近的元素会被组织在一起;
  相似律是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最相似的元素组织到一起。除相似图形外,还有相似运动
  深度(立体)知觉
  设计师可以利用图像中的元素线索来增加或减少图像的深度:
  第2/5页
  ①大小:大的物体比小的显得近;
  ②质地:组成质地单元大的比小的近;
  ③插入:阻挡它物的不透明者显得近;
  ④焦距:细节清晰比模糊的显得近;
  第三章 认知心理学简述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1967年美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这一心理流派的形成。
  人脑对信息加工的原理:物理符号系统,由纽厄尔和西蒙提出。其核心观念是:人脑对信息的处理实质是对符号的操作过程。
  符号:它指代各种事物,符号通过相互联系形成符号结构即语言,它表征外部事物和内部信息的加工操作。
  在一定程度上说,艺术设计所要解决的就是根据设计的需求和目的将相匹配的或者说近似的“符号”形式化、物质化的问题,从而实现产品的功能以及形式创新。
  认知心理的两个过程 :
  一、辨认与识别:认知识别的双重信息加工模型
  二、记忆:记忆的三级模型即感觉→短时→长时记忆
  辨认和识别是这样的一个过程:主体从外界获得的感觉信息,经知觉组织后传入大脑,大脑抽取和加工相关的信息与储存的知识相互匹配,再赋予知觉对象意义并做出相应行为。
  辨认与识别的两个过程:
  自上而下的加工认知:又称为概念驱动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认知:又称为数据驱动加工;
  识别理论:原型
  我们对于周围事物识别和认知的过程存在着“再认”过程,即人们将知觉到的事物的信息与记忆中相关的表征相匹配的过程。
  这里的表征即“原型”,原型指的就是同一类型的事物经过认知、思维后抽象化的概念,它涉及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
  心理学家诺曼和林赛先后提出了解释识别心理过程的:“模板匹配模式”和“原型匹配模式” “模板匹配模式”=======对应个体
  自然匹配
  在设计之中,当物品的设计与大脑中模型一致时就会形成“自然匹配”。“原型自然匹配”节省了大脑信息加工资源,提高易学性、减少差错和失误。
  1.原型的自然匹配
  第3/5页
  产品的控制、使用的方式应符合用户心中对该类产品的概念原型,从而形成自然匹配的设计,其方式主要有两种:物理环境类比和文化标准。
  记忆的种类(三级模式)
  ①感觉记忆:也称感觉登记,持续0.25~2秒,形象模糊
  ②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持续15~30秒,
  ③长时记忆:持续1分钟至永远
  短时记忆存储方式主要为:空间的和言语的;
  长时记忆存储方式主要为:程序性、原型或概念等等;
  可用性设计: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它是可用性理念在设计中的体现,也是可用性工程作为一整套工具和方法在设计中的运用,是设计艺术中合理性要素的集中体现。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1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604740550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可用性设计(可用性设计八大原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可用性设计(可用性设计八大原则).pdf

标签:可用性   原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