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有什么方式??
提问的方式有整体式,开放式,封闭式,随意式,纠正式,开门见山式等。
1、整体式的提问。是对群体对象发问,对于对象来说它是群体的。
2、开放式的提问。如果我对单独对象发问,那一定是特指的,而不是全体的,当你想在培训现场引起学员注意的时候对特定的对象发问,也有可能是对特定的内容发问。
3、封闭式提问。只需要回答:是或者不是,不需要多说一个字。
4、随意式提问。每一种都跟对象和内容有关,你就会随意性的选择问句,那问起来就不着边际,既没瞄准对象,也没瞄准内容。
5、纠正式提问。就象我们在中学学习的设问和反问,其特点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
提问的几种方法
提问的方式和技巧有哪些
提问的方式和技巧有哪些
提问的方式和技巧有哪些,说到提问,相信很多人都有被提问过,在家的时候被父母提问,在学校的时候被老师提问,在工作的时候被领导提问,提问也是一门学问,以下是我整理的提问的方式和技巧有哪些。
提问的方式和技巧有哪些11、直问法。
就某个问题作出明确的提问。如“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什么。直接提问的问题,大多数是识忆的材料。
2、曲问法。
“曲径通幽”解决问题的提问方法。如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把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是物质的拆分原则。教师想强调“且”的重要,问“酒精易溶于水,能拆分成离子形式么?”学生就明白拆分的条件是两个(1)溶于水(2)电离。
3、泛问法。
面向全体同学,无特定的回答对象的提问。如“大家都思考,离子反应的类型有哪些?”“想起来的同学请举手”
4、特问法。
指明具体回答对象的。特问法是调控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听课走神的学生提醒,让优秀学生进行示范等。
5,设问法。
设问法实质 上是自问自答,它的主要作用是唤醒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6、激将法。为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而进行的激励性提问。“这个问题比较难,能回答对的,是能力非常卓越的学生,谁勇于挑战?”
7、检查性提问法。
为检查教学效果而进行的提问。通过提问,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以便查漏补缺。
8、总结性提问。
课堂教学结束前的提问,其作用是通过提问梳理所学内容 ,进而归纳总结出课堂教学内容的要点。也可了解学生的听课效果。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说一下本节的收获有哪些?
9、铺垫性提问。
对一些难度较大的或答案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化难为易,设计一个或多外比较容易的问题作为阶梯,就是搭桥铺路式的提问。如铵盐的检验方法可以分成以下小问题(1)铵盐受热都放出氨气么?(2)铵盐加碱液一定放出氨气么?(3)氨气遇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色么?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氨气的检验方法.
10、探讨性提问法。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与基本的方法后,提问更深层的问题。如化学计算题往往有多种解法,当教师讲了常规的解法之后,再问学生,该题还有别的解法没?探讨性提问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提问的方式和技巧有哪些2①询问“真正渴望得到的东西”的提问。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想获得“进步”“成功”“成为理想中的自己”,所以年轻人都希望自己也能变得像盖茨比一样了不起。但是,我们自己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怎样才能称得上成功?理想中的自己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很少有人能独自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因此,能让一个人发现自己“渴望什么”的提问,就很可能是优质提问。
②询问工作大义的提问。
所谓“大义”,是指自己从事这份工作对于世人有着怎样的意义,在高于企业“利润”的层面上,能为社会带来怎样的价值。
假如有两位出租车司机,一个认为自己的工作只是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另一个则认为自己的工作是“让拜访这片土地的人带着‘来这里旅行真是太好了’的好心情回家”,那么二者的开车方式、与客人的谈话内容,可能就会有天壤之别。
“你的工作能给社会提供怎样的价值?”这句话无论是自问,还是向别人提问,都可能会是一个优质提问。
③询问词语定义的提问。
询问词语定义,实际上就是提问“本质性”。如果你的同事或者下级有常用的词语,你试着问“能不能告诉我这个词的具体定义?”有时候就能促成对方获得重大发现。
比如你的下级业绩不好,但是一直在反复强调自己这是在“满足顾客”,那么,作为总经理的你可以问:“你所考虑的‘满足顾客’具体指的是什么?”
假如你的朋友经常向你抱怨:“我的孩子真是一个坏孩子!”那么,你可以反问她:“你对‘坏孩子’这个词是怎样理解的?”
④询问相反概念的提问。
我们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生活经验:直接思考想做的事、喜欢的事,往往会因选择项过多而想不出来;而不想做的事、讨厌的'事,则很容易就能想出来,并且会很具体。
只要列出“讨厌的事”,“喜欢的事”就会自然而然地变得清晰起来。
例如,面对以“想生产有个性的突出商品”为口头禅的制造企业总经理,可以问:“那么反过来说,没有个性也能被大众接受的商品是什么样子的?”
⑤质疑“理所当然”的提问。
与“询问词语的定义”类似,询问“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是否名副其实,也容易成为优质提问。对于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那样对传统思维做出挑战的人来说,都有过质疑“理所当然”的提问的经历。
如果高校的老师和领导,或者是公司的员工和管理者,也都能意识到:“为什么我们的财务报销流程一定要是这个样子的呢?”那么,可能会寻找到更加恰当的、适合自己的报销系统。
⑥尝试改变立场的提问。
公司的管理者们常常说,“持有顾客视角很重要,以顾客为中心和导向很重要”。其实岂止是顾客,尝试站在自己周围所有人的立场上,都有助于获得重大发现。
“如果自己是这家公司的新员工,对于目前的工作方式有何想法?”
“如果自己是订货公司的负责人,对于这家公司的工作进展有何想法?”
“如果自己是这家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如何将公司发展壮大?”
“如果自己和朋友角色互换,面临他所面临的状况时会作何选择?”
如果能像这样尝试改变立场,就会接连生出前所未有的疑问,由此往往可以产生出很多以前从未想过的创意,或者察觉被忽略的问题。
⑦询问现在和未来的提问。
如果明天就要举办一场大型学术会议,而作为主办方,你对自己的同事提出这些问题:
“会有多少学者和学生出席?”
“这些人大多有着怎样的经历?”
“明天的演示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会议结束的时候,参会者能收获到什么?”
这时候,你的同事就可以做好充分的准备。
但是同样的问题,第二天再问,就会成为“劣质问题”:
“来了多少学生和学者?”
“他们走的时候收获了什么?”等等。
一旦这样问,就已经失败了。因为即便你的同事对你的提问有所启发,也无法改变会议的结果了。
⑧“优质提问”是开放式提问。
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解释过“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了。一般来说,开放式提问答案可以自由发挥,但是“封闭式”提问的答案“不是A就是B”。
“封闭式”提问不仅限制了人们的回答, 而且它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一旦始终重复封闭式提问,容易令对方感受到“我怀疑你”的言外之意。
比如母亲向孩子提问“作业做了吗”“书都看完了吗”等等,在孩子看来这些提问不仅是在确认做没做,还包含着“作业还没做吧”“书还没看完吧”等怀疑的信息。
工作也一样,如果上司问你“工作计划制定好了吗”“财务报表处理好了吗”“顾客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吗”之类的封闭式问题,就容易让你心生反感。
相反,如果是开放式提问,就不会有这种麻烦:
“今晚昨晚数学作业有哪些收获?”
“最近读完的这本书给你哪些启发?”
“制定工作计划给你带来了哪些帮助?”
提问有哪几种方法?
教师提问的时候,都有哪几种提问的方式?
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回答,设想一下我们正在上课,首先是课堂导入环节,在这个环节老师可以进行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这时老师可以进行以下几种提问。
首先是直接提问,根据字面意思就是直接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大多能回答出来的问题适用于此种提问方式。比如说在英语课上,提问同学们单词的意思、文章的翻译等等都可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老师说是比较省力的,因为不用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回答上来。
其次是启发式提问法,这就需要老师进行一些提示,当然这种提示不能直接,要有一些"弯弯绕绕",比如说我要问学生beautifully的词性,学生回答不上来,我再问它beautiful的词性,因为后一个学生能够判断出词性,之后我再稍加点播"一般情况下形容词加ly变为副词",那么在此用的就是启发式提问法。
除以上两种提问方式,在我看来还有总结式和部分式提问。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知识整体进行提问,后者则是部分知识提问。后者比较灵活、省时间。比如在英语课上,如果在新授课之后或查漏补缺环节我可以提问学生进行所有知识的复述,比如说背一整偏课文。后者的话一般我会用在时间紧、任务中的课中,比如说一篇课文中有简单的知识难的知识点,那么我就会只提问难的知识。
在我看来,这四种方法包含了其他的衍生方法,需要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对于我来说我平时上课最常用的就是对知识进行部分提问,因为这种方法比较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除此之外,我更喜欢进行启发式提问,因为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记者是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前线其中一位,每天都在给我们报道形形色色的新闻,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需要准备多种提问方式,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的相关资料。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1正面提问(直接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迂回提问(从侧面入手,逐步自然地把话题引上正题)、引导性提问(有针对性地把被采访者心里的话引导出来)、追问(沿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思路,紧紧追踪)、假设性提问(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错问法(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
正面提问:这是一种基本的提问类型,直接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不拐弯抹角。记者能较快的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信息。
迂回提问:指从侧面入手,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经过迂回绕圈,然后再逐步自然地把话题引上正题的提问方法。侧问法适合采访不善谈话的或者对记者感到紧张拘束的人。
引导性提问:指采用启发引导的方式,有针对性地把被采访者心里的话引导出来的提问方法。适用于采访性格内向的人。一定要注意“诱问”不是“强问”。
追问:指沿着对方谈话的线索、思路,紧紧追踪,问到“水落石出”的提问方法。
假设性提问: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提问方法。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错问法:指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一般指逻辑上的错误),来考察、求证、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材料,探求事实真相的提问方法。
采访中的几种提问方式2一、正提法
所谓"正提法",即从正面直接提问,是直截了当地讲明采访目的,开门见山地提出问题。
这种提问开诚布公,干脆利落,无须拐弯抹角。采访对象一般也会畅所欲言。这样,记者的访问就会进行得迅速而顺利。这是记者运用频率最高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记者访问领导干部或者健谈的公众人物,诸如企业家、教师、学者、专家、演员、外宾等等,或者是自己熟悉的对象,限定时间或某个特定场合的现场访问以及广播、电视的演播室采访、记者招待会等等,都可以直接正面提问。
运用正面提问法,应当把握这样几点:
1、注意情感的铺垫。正面提问的开门见山,并非直接生硬地发问。如果在提问前有所铺垫,对方心理上会舒缓一些,也能合作一些。
2、防止提问过于直白。过于直白的提问,往往显得十分生硬,容易造成采访对象的心理排拒,难以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材料,而且还会给人一种笨嘴拙舌的感觉。北京远郊区有个山村的群众吃水很困难。后来,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记者采访一位老大娘时问道:"大娘,您吃上自来水了,高兴吧?"大娘回答说:"高兴!高兴!"这次采访,记者就提了这一个问题,大娘也就连着说了两个"高兴",心里有话却因记者的直白而没能说出来。如果问:"大娘,原先您想到过吃自来水吗?"或者"大娘,听说你们过去吃水好困难?"大娘心里的话就能痛快地说出来。
3、善于处理谈话跑题。如果对方谈话跑了题,谈的又是一般性的内容,记者仍要耐心倾听。不可随意打断对方的话,或表现出烦躁情绪,以免损伤对方的自尊心和感情,引起对方的不满。这也是记者缺乏修养和无能的表现。此时,记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自然而又有礼貌地把谈话引到正题上来。如果采访对象一再跑题,而且表现出对另一个话题更有兴趣,记者就要考虑自己的采访提纲是否妥当。
二、迂回法
所谓"迂回法",就是指这种提问是从侧面入手的,采用聊天攀谈的形式稍作迂回,然后逐步将谈话引上正题。这种访问一般时间性不太强,谈话也不受特定场合与报道方式的限制。
当采访对象感到紧张拘束,或者思想有所顾虑不大愿意交谈,或者虽然愿意谈,却又一时不知该怎么谈的情况下,记者都可以采取侧面迂回的提问方式,逐渐将谈话引上正题。有些时候,记者不大摸底,想先试探一番,也可以侧面提问。侧面提问的内容,应该是采访对象熟悉的、感兴趣的,甚至是最简单、最平常的,对方几乎无需思考,张口即答。这样,双方就能搭建起进一步交谈的基础。应当明确的是,记者旁敲侧击,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聊天的内容应当是有目的,有选择的,表面上似乎和采访无关,实质上应该是有关联的。如果有的采访对象确实不了解情况,没有什么话可说,那也不要勉强,不要强人所难。记者可以说上几句得体的话,让对方带着笑脸离开。要是再从中总结一下,也会积累一点经验。
三、诱导法
所谓"诱导法",是指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具有针对性地把采访对象掌握的信息引导出来。这种诱导,既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路,又可以诱发对方的情感。
当记者遇到采访对象了解许多信息,却因谦虚不大愿意说,或者由于性格内向不会说,或者要谈的事情需要一番回忆,或者对方想说又不便自己主动说等情况时,都可以采取诱导提问方法。这种提问,可以进一步引导对方明确访问的范围和内容,渐渐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也可以激活对方的思路,引起对方的联想。由于这种提问的针对性较强,对方会感到无处退让。
记者在采访前的准备充分,提问就是由已知求未知,提问就能准确恰当。同时,记者还能讲出一些具体事例,让对方回忆当时的情景或心理活动。这样,谈话的时间可能不长,却能够得到很有价值的材料。另外,由于记者事先做了准备,采访对象不愿意说时,记者可以根据已经掌握的事实进行提问,促使对方不得不开口。
有的访问对象本身材料很多,只是每天的生产、工作已经成了习惯,觉得没有什么值得谈的,或者一时也不容易想起来。这时候,记者只要讲出一点类似的事例,或者有意识地朝某个方面引发一下,便可以引起对方的联想,从而谈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材料。
运用这种方法,记者特别要把握"启发诱导"与"强加于人"之间的界限。国外一些新闻学者主张避免诱导性提问,因为它"好像是在拐弯抹角地引出一个特定的回答,而不是客观地探问被采访者内心的想法",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把"诱问"变成了"强问",结果就是这样。
另外,在运用诱导法中,有的采访对象会投记者所好。对于这种采访对象提供的材料,记者要多问几个为什么,特别注意它的真实性。
四、追问法
所谓"追问法",即指记者把握事物的矛盾法则,抓住重点,循着某种思路、某种逻辑,连珠炮式的提问。
这种提问既要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基本情况和事实真相了解清楚,又要抓住重点,深入挖掘,达到应有的深度。因此,也是记者常用的提问方法。一般来说,记者对于骨干事实及其来龙去脉,对于触及事物本质的关键性材料,对于典型事例和典型细节,对于对方谈话中的疑点以及记者从对方谈话中发现的有价值的新情况、新线索,往往会抓住不放,打破沙锅问到底,直至水落石出。
追问,既要问得对方开动脑筋,又要让对方越谈越有兴趣。即使是批评性报道,也要让对方感到追得合情合理。因此,记者态度、语气都要与谈话的气氛协调一致,不要把追问搞成追逼,更不要变成变相"审问"。
西方记者在采访中是比较善于采用追问方法的,并有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值得借鉴。
五、设问法
即指记者通过假设的方式提出一些假设性的问题,是一种"试探而进"的提问方法。
设问法往往用来启发采访对象的思路,引导对方谈出对某个问题、某种事情的真实想法,或者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积极帮助对方回忆某种情景,或者用来调节对方的情绪,促使对方谈出一些不大想说、不大好说的事情或想法,或者记者对人物或事物进行合乎规律的推断、预测,促使对方产生联想和想象,或者记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再提出一些假设性问题,同采访对象开展讨论,促使自己认识的深化。
运用这种方法,记者不仅需要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生活阅历,也需要较强的应变能力。
采用"如果"、"假如"一类的设问法,不但可以了解采访对象的观点、看法和见解,而且还能深入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运用这种方法时注意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或者暗示采访对象按照自己主观划定的框框去谈。
另外,采用设问法提问,要多提开放式的问题,一般不要提闭合式的问题。
六、激将法
指的是一种激发式的提问,是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适当地刺激对方一下,促使对方的心态由"要我说"变为"我要说",从而不能不说,甚至欲罢不能。
原山西电视台记者高丽萍,1987年在采制专题片《重访大寨录》时,她先和郭凤莲聊天。郭凤莲一听说要采访当年大寨的模范人物,就急切地说:"采访别人我没意见,我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再也不想上电视上报纸了。"记者问她为什么,她说:"前几次有的记者找我,我正好有急事要办不在家,就说我拒绝采访,躲着不见,还有人说我对三中全会的政策不满。我根本没意见,大寨人现在不就是靠三中全会的富民政策富起来的吗?一听他们那样说我,我就生气。"高丽萍看到对方说到这里,还是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就对她说:"我理解你的.心情。可我觉得要让人们真正了解你和大寨人今天的情况,就得你们自己出面说话,大家才信。现在你又不接受我的电视采访,观众怎么能知道你是如何看待三中全会的政策,更不知道你的近况如何了,你说呢?"果然,这入情入理的一激很有效,郭凤莲马上就说:"那好,你就采吧。可我从哪说起呢?"当下,记者就给她出了主意,对方也爽快地接受了采访。
运用激将法时,记者要考虑自己的身份是否得当,刺激的强度是否适中,还要考虑谈话的气氛怎样。这种提问要让采访对象既受到激发,又感到合乎情理。西方记者大都热衷于采用激发式的方式提问,使得采访对象不能不提供记者所需要的信息。他们提问往往问得尖锐、刁钻、奇特,甚至古怪。某些资产阶级政治家,也爱接待这样的记者。他们通过巧妙地回答记者的刁钻刻薄的提问,能够在公众面前显示自己的才能。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就是以在访问中敢于提出尖锐的问题而著名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实践和经验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七、错问法
所谓"错问法",即指记者故意提出错误的问题,以考察、试探、激发采访对象,以便了解真实的材料,探求事实真相。台湾学者称之为"以误求正法"。
需要注意的是,运用错问法,可能会造成采访对象的某些误解。因此,在采访结束时,记者应当说明原委,消除误解,以免留下后遗症。
八、插问法
所谓"插问法",即指在谈话过程中,记者及时地抓住对方谈话的某个疑问提问。
有些采访对象在交谈时并不知道哪些材料有价值,哪些材料的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的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的材料抓到。
另外,记者在访问中要善于做必要而适当的插话。特别是话筒前、镜头前采访,这种插话很有必要。比如重复、强调采访对象说的某个重要问题或某句关键性的话;纠正对方的口误;对方没有讲全,需要及时补充的内容;对方没有谈到,需要及时提醒的内容;尚未听清、听懂的话等等。
九、借问法
所谓"借问法",即指记者借他人之口提出自己想提的问题。
这种提问,不但可以借助第三者提出一些不宜于面对面提出的问题,而且可以显示出问题的客观性,增强提问的力度。采访对象为了澄清事实,以正视听,也往往会表明自己的态度或提供相关的事实。料的价值不大,很可能在谈到有价值的地方会一带而过。这时候,记者只有及时地插问,才能把这种有价值的材料抓到。
十、偏问法
所谓"偏问法",即指记者出其不意地从一个较偏的角度去发问,以引起采访对象对采访的重视和对问题的关注,或者促使对方心理上的高度集中,从而认真地回答问题。西方记者将这种方法称作"严格提问法"。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0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99691525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提问方式(提问方式有哪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提问方式(提问方式有哪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