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写作背景(曹操短歌行写作背景)

更新时间:2023-02-28 23:47:25 阅读: 评论:0

《短歌行》写作背景是什么?

曹操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1、在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言语的基础上,《三国演义》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吟诵这首《对酒当歌》,时间定在建安十三年(208)末。

2、求贤说,出自张可礼《三曹年谱》:“抒发延揽人才之激切愿望,盖与《求贤令》作于同时。”时间在建安十五年(210)。

3、宾主唱和说,此主张发自万绳楠,他认为此诗作于汉建安元年(196),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之际,曹操与手下心腹如荀彧等人的唱和之作。

4、及时行乐说,但没有考证具体时间。此说由沈德潜发之,《古诗源》卷五:“《短歌行》,言当及时为乐也。”

5、王青的作于招待乌丸行单于普富卢的宴会上的说法,时间在建安二十一年(216)五月。

《短歌行》赏析:

这时候的曹操经过20年的辛苦经营,已经统一了北方。在这条艰辛坎坷的路上,无数敌人和亲人部下纷纷倒下,血雨腥风中,北方的军阀混战才慢慢结束,百姓开始安居乐业,曹操自己的功业理想也正在实现,想起这些,他的心中满怀了沧桑与落寞。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开篇就充满了深沉的感慨与叹息,有几分迷茫,也有一点疲惫。可曹操是胸怀万里,豁达磊落的政治家,他虽然“忧思难忘”,却不会独自沉吟,而是以酒解忧,“唯有杜康”。


曹操《短歌行》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他又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中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朗,风平浪静,曹操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到了晚上,天空的月亮非常明亮,长江宛如横飘的一条素带。再看船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好不威风。曹操告诉众将官:我自起兵以来,为国除害,扫平四海,使天下太平。现在只有南方我还没得到,今天请你们来,为我统一中国同心协力,日后天下太平,我们共享荣华富贵。文武们都站起来道谢,曹操非常高兴,先以酒奠长江,随后满饮三大杯。并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美景,我作歌,你们跟着和。接着,他唱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绕树三匝,无树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短歌行二首的创作背景

第一首诗的写作时期各说不一,归之有两种说法: 一是赤壁之战之前。《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长矛)立于船头,慷慨而歌。二是赤壁之战之后。第一种说法以章回小说为据,不可靠。第二种说法也无史政。所以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尚无定论。
第二首诗当作于建安十七年(212年)至二十二年(217年)之间。自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汉献帝命曹操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后,又封曹植等诸子侯,实为曹氏代替刘氏作盘石安排。人多以为曹操“为汉相,实为汉贼。”于是太原商曜,汉中张鲁,关中马超,安定阳秋等一时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渊、徐晃、钟由等讨平。建安十七年(212年)汉献帝特命曹操“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献帝七命魏公曹操位在诸王上,改授金玺、赤绂、远游冠;“二十一年(216年)五月献帝又加封曹操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献帝又命魏王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以上诸项都是曹魏代替刘汉的实际步骤和得力措施。距取代汉献帝的傀儡地位仅一步之遥。时东吴孙权遣使上书称臣,称说天命。但曹操机敏地警觉到这是孙权的一个阴谋,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曹操深知功高震主之危,故赋此诗表明心迹。


曹操《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曹操《短歌行》赏析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概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咽,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有一段曹操横槊赋诗的描写。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饮马长江,与孙权决战。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上面这首《短歌行》。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诗,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就提到它,后来经过小说家渲染,更是家喻户晓了。但此诗究竟写什么?唐代吴兢说它“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罗贯中则又给此诗蒙上“诗谶”的迷信色彩,说曹操“乌鹊南飞”诸句是不祥之兆,预示他赤壁之战的失败。这些说法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我认为还是清代张玉谷说得对:“此叹流光易逝,欲得贤才以早建王业之诗。”(《古诗赏析》卷八)陈沆也指出:“此诗即汉高《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是劝人及时行乐吗?诚然这是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畏死之想,联系全篇来看,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正如他自己所说:“不戚年往,忧世不治”(曹操《秋胡行》),所以他这“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软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魏源说得好:“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

  历来创业雄主深知一条成功之路,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马上得天下的汉高祖唱《大风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他发乎其中的心声。此时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他更迫切需要辅佐自己打天下的人才。所以,当此月明星稀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时,不禁一吐其求贤若渴之情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他仿佛是随口吟咏《诗经》中的名句。自续二句曰:“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便把本是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了。“呦呦鹿鸣”四句,是《诗经》中诚恳热情欢宴宾客的诗篇,曹操又信手拈来,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又把贤者比为高空的明月,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不由使人“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感谢“越陌度阡”远道而来的贤士们,屈尊相从,在今日的宴会上促膝谈心,真感到莫大的快慰!可是我知道还有大批贤士尚在歧路徘徊。他们像南飞乌鹊,择木而栖,绕树三匝,还没有最后选定归宿呢!于是,曹操对天下贤才发出由衷的呼唤:“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并且,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这四句诗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在千古诗人中,只有曹操这样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人物才写得出来,也只有他能与之相称。至今读之,犹觉豪气逼人。

  读者也许要问:曹操,世之奸雄也,果能有如此爱才、礼贤的胸襟?应该公正地说,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位思想解放的改革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成了两汉文化思想上的僵化,董仲舒更倡导儒术与神学相结合的谶纬学说。曹操则对神学迷信,封建礼教等传统观念大胆怀疑,公开否定。从用人来说,两汉以通经、仁孝取士,曹操则提出“唯才是举”,重用“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抗声雄辩道:“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他“知人善察,难弦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有一位擅草书檄的陈琳,早年曾为袁绍作檄文,辱骂曹操为“敖阉遗丑”(曹操出身宦官家庭),后袁败归曹,操谓曰:“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左右劝杀之,操怜其才,不咎既往,加以重用。由此可见,上述曹操横槊赋诗抒发其一片爱才心意,感情是真实的,是符合他的为人的。陈子展教授《谈曹操》一文中评论曹操的诗“慷慨悲凉,千古绝调。……其诗之风格恰与其人之人格相称。修辞立其诚,迥非后世之独夫民贼盗国擅权,妄为豪言壮语、自欺欺人,终受历史裁判者所可比拟。此亦其在文学上别有造诣之一秘也。”

《短歌行》背景是什么?

《短歌行》背景:

史书中没有记载,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有提及。建安十三年秋,曹操率军南征,先取襄阳,后夺江陵,百万大军直逼江东,兵锋之锐几无人可当,天下一统指日可待。这时,曹操在长江之上大宴群臣,意气风发,横槊作歌。所作之歌正是《短歌行》,按《三国演义》所说,此时正是赤壁之战前夕。

如果说《三国演义》是小说家言,不足以信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再看苏轼的《前赤壁赋》。赋中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可见,早在苏轼的那个时代,大家就已认为《短歌行》是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所作。所以,《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并不是牵强附会。


曹操<短歌行>的写作背景

曹操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后,亲率八十三万大军,直达长江北岸,准备渡江消灭孙权和刘备,进而统一全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曹操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时,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0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99245523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短歌行写作背景(曹操短歌行写作背景).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短歌行写作背景(曹操短歌行写作背景).pdf

上一篇:学生网上赚钱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短歌行   背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