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怎么算(伏天怎么算出来的)

更新时间:2023-02-28 22:46:43 阅读: 评论:0

数伏天是怎么计算的

数伏天计算方法如下:
三伏天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计算出来的。
传统历书规定,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开始入伏,第4个庚日为中伏的开始,立秋以后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
三伏天,多半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的时段,伏字有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有一伏、二伏、三伏之分。

三伏天如何算

三伏天计算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伏天怎么计算的,几天是一伏

三伏天出现在盛夏和酷暑之间,是一年中最高、最潮湿、最闷热的一天。所谓“三伏天”,是指农历的“三伏天”,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可以这样理解:“跌”就是天气太热,与其动,不如跌。但三伏天被称为“伏”,因为也有许多寒冷的因素。三伏是中原一年中最热的30-40天。三伏是按照农历计算的,在阳历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上旬之间。
三天,一伏就是十天,按照天道的十天来算。所以三伏天分为三天,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干日,庚日,也就是初一的开始日。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第一天就是辛日。28天后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7月20日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后又是庚日,也就是七月二十九,进入了二伏;十天后,又是一个庚子日,果然是...
三伏天出现在盛夏和酷暑之间,是一年中最高、最潮湿、最闷热的一天。所谓“三伏天”,是指农历的“三伏天”,也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可以这样理解:“跌”就是天气太热,与其动,不如跌。但三伏天被称为“伏”,因为也有许多寒冷的因素。三伏是中原一年中最热的30-40天。三伏是按照农历计算的,在阳历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上旬之间。三天,一伏就是十天,按照天道的十天来算。所以三伏天分为三天,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干日,庚日,也就是初一的开始日。比如2006年的夏至是西历年的6月21日,这一天的第一天就是辛日。28天后是第三个庚日,所以2006年7月20日是第一伏的开始。十天后又是庚日,也就是七月二十九,进入了二伏;十天后,又是一个庚日,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八月九日,进入三伏;如果是2007年,7月15日是第三个庚日,是第一伏(初一伏)的开始;十天后又是庚日,即七月二十五日,进入二伏(中伏);十天后,又是一个庚日,但还没到立秋。再过十天(今年中游还有二十天),又是一个庚日,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也就是八月十四日,进入三伏。也就是说,每年三伏天以后都很热,尤其是初三的十天,最热。

三伏天怎么算出来的 每年三伏天怎么样计算

导读:三伏天在24节气中的小暑和处暑之间,也是节气的一种。每年三伏时期,天气温度都比较高,大家除了要注意防晒,还要预防中暑。三伏天每年时间都不一样,那么三伏天怎么算出来的呢?想知道每年三伏天怎么样计算,就和我一起去了解下吧。

初伏、中伏、末伏称为三伏,在三伏中的日子就是三伏天,每年都有30天或40天。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天算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天算是末伏的第一天。因此,中伏可能会是二十天。比如从中伏第一天算起经过十天都还未跨过立秋日,则这一年的中伏就为二十天。如果立秋当日是庚日,则立秋这天进入末伏,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2014年就属于这种情况。

入伏的计算非常繁琐,若无万年历,几乎是没有人能刻意掌握的,除非你很用心的每日记录。要想掌握入伏的日期,先要熟悉我国独有的“干支纪法”。

我国古代习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起来记录年、月、日和时辰。天干和地支是我国古代用做记录次序的汉字符号。天干一共有10个,即我们所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一共有12个,即人们用来记录12属相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按顺序一一搭配起来循环使用,共可不重复地搭配60对,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最后一对是癸亥。然后再从头来,循环使用。这60对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花甲子”;人们也常用“花甲之年”来形容60岁人的年龄。

干支记日就是把农历每一天都用干支标注,例如2014年6月18日(农历五月二十一)是“庚申”日、21日是“癸亥”日等等。历法上规定,每年夏至日(6月21或22日)开始的第三个庚日出现那天就是初伏开始的日子。所谓庚日,就是用干支纪日时,每逢有庚字出现的日子,例如庚子日、庚寅日等等。由于天干共10个,每隔10天就有会有一个庚日。2014年6月21日夏至的前三天是庚日(庚申),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庚午)在6月28日;第二个庚日(庚辰)在7月8日;第三个庚日(庚寅)在7月18日。确定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的口诀,即从夏至这天算起,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日期。今年就是7月18日这天开始入伏 。

如果夏至当天就是个庚日,那么这年入伏的时间就早,例如2000年和2002年就是这种情况,在7月11日就入伏了。如果赶上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离夏至最远,那么这年入伏的时间就晚,例如2006年和2004年就是这种情况。

顺便说说每年中伏的天数为何不固定。初伏(头伏)的天数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这10天;中伏的天数是指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的这段时间(10天或20天)。末伏的天数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的10天。由于天干共10个,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所以初伏和末伏的时间固定为10天。但中伏的时间就不固定了,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因为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而一年为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庚日每年出现的日期是不相同的。从夏至到立秋这47天内,可能有4个庚日,也可能有5个庚日。如果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如果有5个庚日,则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经第五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为20天了。

相对的“三九”就没有这么复杂了。入九的时间是非常固定的,规定为冬至这一天为初九的首日,非常容易记忆。

三伏天如何预防中暑

1、遮阳伞

出行时要躲避烈日,可以戴遮阳帽,墨镜,打遮阳伞。行走时尽量走阴凉的地方,出门涂防晒霜。

2、多喝水

夏季出汗较多,多喝水,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补充盐和矿物质。

3、喝降温汤

多喝降温饮品,一些饮品能有效降低体内热量,是预防中暑不错的选择,例如,凉绿豆汤、凉山楂汁、凉金银花茶、凉的菊花茶、西瓜、黄瓜、西红柿等。

4、充足睡眠

保持充足睡眠,夏天日长夜短,加之气温高、人体代谢较快,很容易造成睡眠不足,从而造成精神萎靡,容易诱发中暑,每天最好保证8小时左右睡眠。

5、穿宽松衣服

穿宽松衣服外出时,不要穿化纤品类服装,以免不能及时排汗散热,多穿棉、麻、丝类宜吸汗的衣物。

6、少食多餐

应少食多餐,当吃的东西越多时,所摄入的热量也越多,如果选择少食多餐可以分散集中的热量摄入。

7、抹风油精

涂抹风油精防中暑,高温天气出门前可在人中、太阳穴、印堂处涂点风油精,可有效预防中暑。

8、避免阳光下工作

避免在正午工作,正午太阳光最强,温度最高,工作的人们最好避开这段时间,另外不要连续工作,工作强度大也是诱发中暑的原因之一。


三伏天是怎么计算的 计算三伏天的方法

三伏天计算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三伏天怎么算?

三伏天计算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
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0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95603504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伏天怎么算(伏天怎么算出来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伏天怎么算(伏天怎么算出来的).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伏天   算出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