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示意图

更新时间:2023-02-28 21:38:20 阅读: 评论:0

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到二十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20号到30号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一到二十号元素如下:

1-5:H氢、He氦、Li锂、Be铍、B硼。

6-10:C碳、N氮、O氧、F氟、Ne氖。

11-15:Na钠、Mg镁、Al铝、Si硅、P磷。

16-20:S硫、Cl氯、Ar氩、K钾、Ca钙。

扩展资料:

原子结构简介: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列的,从里到外1,2,3,4,5,6,7。

2、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三层时,倒数第二层不超过1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四层时,倒数第三层最多不超过32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的结构叫做稳定结构(特殊的是稀有气体中的氦是最外层2个电子)。

4、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怎么画,有什么规律?

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

离子结构示意图画法:与原子结构图类似,原子核写和“+质子数”,外面画电子层,写上电子数。注意,是离子得失电子后的电子数。

各周期的原子数分别是2,8,8,18,18,32等。

每周期的最后一个分别是2,10,18,36,54,86

52号小于54,应该是第五周期,对于这种不熟悉的元素可以上溯,52-18=34,34-18=16,即为硫,所以34为硒,52为碲。

归结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点:

知道1~20号(编号数即核内质子数)元素的名称、符号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

“Ο”,表示原子核,圈内“+”号, 表示质子所带电荷的性质;圈内数字“15”,表示核内15个质子;圈外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所夹的数字为该层容纳的电子的数目。磷原子有3条弧线,表示它共有3个电子层。2,8,5表示第一、二、三电子层有2,8,5个电子。(K、L、M、N、O、P、Q由里到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原子结构示意图


所有原子结构示意图

哈哈,这道题我会做

我作出三种方法的解释:

第一种方法(只适用于前20位的元素):

第一层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第三第四层都是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示意图楼上的已经画出来啦,这个我觉得以你的水平很容易理解.

第二种是适用于所有主族元素的情况:

公式:可根据每层电子数只能容纳 2乘以(N的平方) 个电子数来书写,其中N表示第几层电子数.

例1:已知F的电子数是9,第一层的电子为2乘以(1的平方)等于2,第二层的电子为2乘以(2的平方)等于8,于是第三层就剩下1.

使用上述方法有个注意事项:
1,最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第一层情况特殊:电子数不能超过2)
2,次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18,倒数第三层不能超过32

我举一个不遵守注意事项的例子给你看
例2:已知Te的电子数为52,第一层的电子为2乘以(1的平方)等于2,第二层的电子为2乘以(2的平方)等于8,那么第三层的电子数为2乘以(3的平方)等于18,照这样算的话,第四层变应该是24,这样算其实就错了.

解析:这样就错误了,因为第四层电子数即外最层电子数不能超过8,从这里我们必须凭经验自己评估:这个第四层很有可能为倒数第二层,有规定次外层电子数不能超过18,所以第四层的电子数为18,而第五层应该为6.

正确答案:各层电子依次是2.8.18.18.6

哎,上面的这个例子,我足足想了十多分钟,郁闷~

第三种情况叫构造原理,使用于所有情况.
首先你要记住以下数字122.334.345.456.4567.567 句号只是方便于记忆而已
上面的数字中,第一次出现的在后面加个s,第二次出现加p,第三次出现加d,第四次加f,它们依次表示能容纳的电子数为2.6.10.14
即:1s2s2p 3s3p4s 3d4p5s 4d5p6s 4f5d6p7s 5f6d7p
上面这个叫电子排步式(好象,待确定),我下面举例说明如何通过电子排步式画原子层的图.

例1:已知Ne的电子数为10,根据上面的原理可以知道,它的电子排步式为1s2s2p,因为2+2+6=10,其中电子排步式中的1表示第一层电子数,2表示第二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数,其中1只有1个S,即第一层电子数为2,其中2有一个S一个P,即第二层电子数为2+6=8,所以Ne的书写为2.8

笔者感言:其实这些并不难,面对面讲起来也可以很快很容易理解的,花了37分钟打字翻书找例子终于写完,其实我也是刚高三毕业,这些都是高三的必须知道的知识,会牵到很多知识,这三个是我对于这个环节高中三年的经验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本还以为会很块打字完.没想到弄着弄着竟弄了这么久,哎~久不学那些知识也就忘了.

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式:1s2s22p63s23p63d64s2;

Fe2+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式:1s2s22p63s23p63d6;

Fe3+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式:1s2s22p63s23p63d5;

第三层是14的原因是:根据能量最低原理,排布电子时,要先排布4s轨道,然后再排布3d轨道。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扩展资料:

(1)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

①不是所有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的:氢原子中没有中子。

②原子不显电性:由于核内的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因此分子也不显电性。

③核电荷数: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

(2)在原子中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 原子核上

(4)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5)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原子结构示意图


求1-36号原子结构示意图!在线等...

H +1)1
He +2)2
Li +3)2)1


Be +4)2)2
B +5)2)3
C +6)2)4


N +7)2)5
0 +8)2)6
F +9)2)7


Ne +10)2)8
Na +11)2)8)1
Mg +12)2)8)2


Al +13)2)8)3
Si +14)2)8)4
P +15)2)8)5


S +16)2)8)6
Cl +17)2)8)7
Ar +18)2)8)8


K +19)2)8)8)1
Ca +20)2)8)8)2
Sc +21)2)8)9)2


Ti +21)2)8)10)2
V +22)2)8)11)2
Cr +24)2)8)13)1


Mn +25)2)8)13)2
Fe +26)2)8)14)2
Co +27)2)8)15)2


Ni +28)2)8)16)2
Cu +29)2)8)18)1
Zn +30)2)8)18)2


Ga +31)2)8)18)3
Ge +32)2)8)18)4
As +33)2)8)18)5


Se +34)2)8)18)6
Br +35)2)8)18)7
Kr +36)2)8)18)8


扩展资料:


原子结构示意图是表示原子核电荷数和电子层排布的图示形式。小圈和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核和核内质子数,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层的电子数。


原理简介:


如图是一些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列的,从里到外1,2,3,4,5,6,7。


2.第一层最多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三层时,倒数第二层不超过18个电子;当电子层超过四层时,倒数第三层最多不超过32个电子,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


3.最外层8个电子的结构叫做稳定结构(特殊的是稀有气体中的氦是最外层2个电子)。


4.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5.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6.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4 容易得到电子. 化学性质不稳定


7.稀有气体最外层电子数是8个. He:(2个)不得不失(达到最稳定状态,所以稀有气体性质较稳定)。


规律: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是2n2。 其次,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第三,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超过32个。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再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关于原子结构的研究:


一、中性原子模型


1902年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Philipp Edward Anton Lenard,1862—1947)提出了中性微粒动力子模型。


勒纳德设想“刚性物质”是散处于原子内部空间的若干阳电和阴电的合成体。


二、实心带电球


开尔文1902年提出了实心带电球原子模型,就是把原子看成是均匀带正电的球体,里面埋藏着带负电的电子,正常状态下处于静电平衡。这个模型后由J.J.汤姆孙加以发展,后来通称汤姆孙原子模型。


三、枣糕模型


汤姆逊以为原子含有一个均匀的阳电球,若干阴性电子在这个球体内运行。他按照迈耶尔(Alfred Mayer)关于浮置磁体平衡的研究证明,如果电子的数目不超过某一限度,则这些运行的电子所成的一个环必能稳定。

如果电子的数目超过这一限度,则将列成两环,如此类推以至多环。这样,电子的增多就造成了结构上呈周期的相似性,而门捷列耶夫周期表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重复再现,或许也可得着解释了。


它不仅能解释原子为什么是电中性的,电子在原子里是怎样分布的,而且还能解释阴极射线现象和金属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发出电子的现象。

而且根据这个模型还能估算出原子的大小约10^-8厘米,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正由于汤姆逊模型能解释当时很多的实验事实,所以很容易被许多物理学家所接受。


四、土星模型


一个大质量的带正电的球,外围有一圈等间隔分布着的电子以同样的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电子的径向振动发射线光谱,垂直于环面的振动则发射带光谱,环上的电子飞出是β射线,中心球的正电粒子飞出是α射线。

这个土星式模型对他后来建立原子有核模型很有影响。1905年他从α粒子的电荷质量比值的测量等实验结果分析,α粒子就是氦离子。


1908年,瑞士科学家里兹(Leeds)提出磁原子模型。


五、太阳系模型


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模型像一个太阳系,带正电的原子核像太阳,带负电的电子像绕着太阳转的行星。在这个“太阳系”,支配它们之间的作用力是电磁相互作用力。

他解释说,原子中带正电的物质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心上,而且原子质量的绝大部分也集中在这个很小的核心上。当α粒子正对着原子核心射来时,就有可能被反弹回去。

这就圆满地解释了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卢瑟福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物质对α和β粒子的散射及原理结构》。


六、玻尔模型


玻尔的原子理论给出这样的原子图像:

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愈远能量愈高;可能的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h/2π的整数倍决定。

当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发射或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辐射是单频的,辐射的频率和能量之间关系由E=hν给出。

玻尔的理论成功地说明了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线规律。


七、有核模型


卢瑟福的学生中有十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的有玻尔、查德威克、科克罗夫特、卡皮察、哈恩等,原子核发现后,卢瑟福于1919年利用α射线轰击氮原子核,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了“炼金术”,第一次实现了核反应。从此元素在也不是永恒不变的东西了。

卢瑟福通过一系列核反应发现了质子也就是氢离子是一切原子核的组成成分,并预言了中子,中子后来由他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并且最终确立了以质子和中子为基础的原子核结构模型。


八、查德威克模型


查德威克立刻着手研究约里奥·居里夫妇做过的实验,用云室测定这种粒子的质量,结果发现,这种粒子的质量和质子一样,而且不带电荷。他称这种粒子为“中子”。


中子就这样被他发现了。他解决了理论物理学家在原子研究中遇到的难题,完成了原子物理研究上的一项突破性进展。

后来,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用中子作“炮弹”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和裂变中的链式反应,开创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时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结构示意图怎么画啊!

1、原子结构示意图画法如下,原子核写和“+质子数”,外面画电子层,写上电子数。

2、离子结构示意图画法如下,与原子结构图类似,原子核写和“+质子数”,外面画电子层,写上电子数。注意,是离子得失电子后的电子数。

扩展资料:

原子核由质子与中子组成(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量子态。

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6.152701(37)倍,为1.6726231(10)×10⁻²⁷kg,然而部分质量可以转化为原子结合能。拥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是同一种元素,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13]。

中子是原子中质量最大的亚原子粒子,自由中子的质量是电子质量的1838.683662(40)倍,为1.6749286(10)×10⁻²⁷kg。 中子和质子的尺寸相仿,均在2.5×10⁻¹⁵m这一数量级,但它们的表面并没能精确定义。

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两种夸克的电荷相互抵销,所以中子不显电性,但,认为“中子不带电”的观点是错误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8:5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915004992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原子结构示意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原子结构示意图.pdf

标签:原子结构   示意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