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多发于青春期的女性)

更新时间:2023-02-28 21:07:30 阅读: 评论:0

进食障碍症是什么?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 ED)主要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显著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在各类诊断体系中,均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患者虽然主要表现为进食行为的紊乱,例如限制进食、过度运动、暴食、暴食后呕吐、禁食、滥用减肥药或泻药等,但这些紊乱进食行为的背后反映着他们的心理障碍,故又称之为心理行为障碍。不少进食障碍患者对自己的体重、体形、身体尺寸等存在感知障碍,为了适应对身体的歪曲感知,故在行为上采取各种紊乱进食行为来控制或减轻体重。

进食障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病因病理病机 附: 1 治疗进食障碍的穴位 1 拼音

jìn shí zhàng ài

2 概述

食欲是一种在进食前或进食时对某些食物有一种愉快的感觉,它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躯体的和精神的任何疾病均可引起食欲的改变,包括食欲减退、食欲亢进及拒食。

3 病因病理病机

1.胃肠道的生理功能:摄食是胃肠功能的基础,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人借饥饿、食欲及饱食感来调节和保证食物的摄取。食物在口腔内嚼碎并和唾液搅和,通过食管入胃,在胃骨与含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胃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在堿性肠液中,在胰酶、胆汁和多种激素的充分作用下,进行消化吸收,最后将食物残渣浓缩成粪便经直肠 *** 排出。

2.摄食中枢:食物是高级活动现象之一。饮食后饥饿感即消失。但对美味佳肴仍能引起食欲。已知下丘脑和摄食的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当毁损下丘脑的腹侧区,会引起动物过分摄食导致肥胖,毁损其外侧区则引起拒食和拒饮,面对食物无动于衷直至饥饿而死。反之,对下丘脑腹侧区和外侧区分别予以 *** 则出现与毁损相反的结果。

3.摄食的神经生化机制:研究发现中枢神经介质的功能对摄食功能的影响,将去甲肾上腺素注射到鼠的下丘脑的外侧区,5~10分钟后开始进食,持续20~40分钟,也可使饱食的猴子进一步饮食。外周注射5羟色胺可减少鼠的摄食量,而将5羟色胺直接注射到脑室或下丘脑房室核,可抑制鼠摄食,具体机理尚不清楚。乙酰胆堿可通过边缘系统的一些结构促进动物进食。血糖高时,对摄食亦有抑制作用。

4.胃肠道对食欲的调节作用:胃的充盈与否入收缩程度对食欲是重要的信息反馈,胃空虚时收缩增强, 人就有饥饿感,食欲增加;胃内食物充盈时,收缩减弱,人就有饱感,食欲减退。

5.心理因素对食欲的影响:胃肠道受植物神经支配,心理与生理之间通过植物神经、激素及神经介质等中介物质沟通和调节,精神愉快时,食欲增加,悲伤抑郁时食欲减退。

治疗进食障碍的穴位 膈俞

能有效地阻止血液黏滞性的增高。灸膈俞能改善微循环障碍,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使血流加快,改善组...

子宫

进食障碍

《Empty空》短片开始,一位熟睡中标志甜蜜的女孩儿在闹钟中醒来,睁开眼睛后我们看到的是憔悴,眼神迷茫,哀怨,带着一对硕大无比的黑眼圈,对新的一天的到来毫无期待的悲伤的木偶人(状态很有抑郁倾向,也符合抑郁症清晨症状重的特征),在镜子前望着自己的身材流泪,例行公事地洗漱后,下楼准备离开家,“Bye, Mom”,等了几秒钟,没有任何回应,她有点失望,有点愤怒,但她对这失望和愤怒又似乎在经过长期反复压抑后已经习以为常。

离开家,她的朋友在一边吸烟一边等她,是一位无礼,粗鲁,不尊重她,控制欲强的“朋友”,但对于朋友“没有品位”这样的低评价,她第一反应是错愕,紧接着又表示同意,低自尊和压抑的典型表现。让我好奇的是,如果没有相互尊重和欣赏,她们的友谊的基础又是什么呢?

在接受心理咨询时,通过她的描述,已符合神经性厌食,伴有神经性贪食,极度担心对自己的生活失去控制,让人看到希望的一点是她和朋友在天台上的对话,她已经意识到对朋友对她的控制,并开始反抗,表达出愤怒,这次终于没有压抑自己的情绪。但也是进食障碍伴随的抑郁焦虑问题。

通过这部八分钟短片的呈现,主人公看起来是是一位低自尊,有些神经质,要求完美,需要掌控生活的女孩,这些特质也许是进食障碍的易感特质。低自尊使得她选择了不尊重和欣赏自己的人作朋友,允许她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没有边界地指手画脚;低自尊让她觉得妈妈对她的视而不见是应该的,正常的;她企图掌控自己的生活,可是唯一能掌控的只有即将到来的考试不会及格。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是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这组疾病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属于精神类障碍。神​经性厌食的主要特征是患者用节食等各种方法有意地造成体重过低,拒绝保持最低的标准体重;而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是反复出现的暴食以及暴食后不恰当的抵消行为,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1、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进食意味着吞并。对于小孩来说进食是占有某物的唯一可能,由于占有意味着损害他人的利益或使他人付出代介,因此,可被感受为攻击性,这是罪过体验的一个根源,这种占有—攻击性罪过感在厌食症的病人中已被确认。

2、进食在此已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过程,而是一种复杂的行为。它可通过总的本能体验使家庭关系或其它的人际关系受到影响,可引起很严重的障碍。由于吸吮与唇舌部舒服的感觉,还使进食与性刺激联系起来,因此,受压抑的性本能活动可因向早期发育阶段的倒退而在进食方面体现出来。

3、进食障碍病人的性心理发育迟缓。病人对身体的态度表现出过度的自恋与矛盾性:一方面是较多地爱护、关心、注意,另一方面又焦虑地强调本能活动的害处并与之疏远。

4、惧怕丧失管制的能力、惧怕失去依靠必须独立自主、对于自己的评估太低、过分地要求完美境界、对于父母亲的要求和嫉妒等情感都是治疗中需要研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这一系列的解释和修通,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过早或过快的介入,均会破坏治疗关系,使病人难以接受,最终拒绝治疗。

近年来,由于普遍崇尚偏瘦体型等社会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罹患进食障碍。但是研究显示,与进食障碍相关的不良核心信念有很多,它们都与“情绪压抑”和“害怕失去控制”有关。很多患有进食障碍的人同时兼有抑郁、焦虑或强迫的症状。节制,狂吃或呕吐,只不过是他们用以应对其他问题的防御机制。

目前对进食障碍的研究在病因上达成了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文化因素:现代社会文化观念中,把女性的身材苗条作为自信、自我约束、成功的代表。所以青春期发育的女性在追求心理上的强大和独立时很容易将目标锁定在减肥上。而媒体大力宣传减肥的功效,鼓吹极致身材人人皆可拥有,也让追求完美、幻想极致的女孩更容易陷进去。同伴影响也是进食障碍形成的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女性迫切希望得到同伴认可,同伴对体重体型的认识和采取的进食行为都对她们极具影响力。在她们所处的小团体中,经常有共同的理想体型标准,如果追求的理想体型不健康,就容易导致进食障碍。

2.家庭因素:家庭功能失调是促使进食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常见的“进食障碍家庭”模式有:

(1)家庭成员的情感紧紧纠缠在一起,无法分清彼此——‘爱着你的爱,痛着你的痛’;(2)父母对孩子过度干涉、过度保护或对子女管教特别严格;(3)父母冲突,孩子卷入其中,背负过重的负担;(4)家庭模式僵化,无法适应孩子的发展——永远用对待婴儿的方式对待长大的孩子。

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孩子患进食障碍的可能。在进食障碍的家庭中,成员之间大多是敌对、干预的关系,患者的情感需求常常被忽视,多属于不安全依恋关系。有学者猜测,患者或以节食为手段达到对父母的反控制,以此作为解决家庭冲突的方法;也有学者认为患者的依赖性强,多与母亲的关系过于密切、依赖,而以自我控制进食作为自己独立的象征。

3.个体因素:在相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情况下,不是所有人都会患上进食障碍。这也许是因为个体差异。部分人身上有进食障碍的“易感因素”。比如:防御机制: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有些患者拒绝成熟女性角色,希望停留在儿童时期,进食障碍成为她们的防御机制。有研究表明(赵斌,2007),AN患者过多使用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如投射、幻想、退缩、被动攻击等。

2)人格特质:进食障碍患者典型的人格特质包括: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和完美主义倾向。在这些特质中,低自尊和完美主义倾向尤其重要。对于女性来说,身体外形在自我意象中占据中心位置。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并把自尊完全建立在外形上,要求完美的身材,极易导致异常的进食行为,甚至进食障碍。如果我足够瘦=我足够好=我不会被人拒绝=我是值得被爱的=我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减肥并不仅仅只是“想瘦”,更多地是“进食障碍”背后追求的自我价值感。

如何治疗进食障碍?

1.躯体辅助治疗。以纠正由于清除行为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为主要目的,最常见的是呕吐和导泻、利尿导致的低钾血症。在控制前述行为的基础上可给予口服补钾或静脉输液补钾,同时监测血钾水平,直至恢复正常。贪食症患者还可因暴食行为导致急性胃潴留、胃扩张,需急诊进行胃肠减压。

2.心理治疗。行为矫正治疗的目的在于戒除暴食-清除行为、纠正营养代谢紊乱、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律。包括制定一日三餐、科学合理的饮食计划、监督和自我监督计划的执行、暴食-清除行为的矫正。住院的情况下由于住院环境的特殊设置(患者没有暴食-清除的条件)通常更容易达到治疗目标,但仅限于急性期的行为矫正,长期的行为康复还需在门诊进行。 支持治疗、认知治疗和家庭治疗的原则同神经性厌食。团体治疗对贪食症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疗效,一般分为认知治疗团体和人际治疗团体两种。门诊的患者尤其适用,与个别心理治疗结合使用。

3.精神药物治疗。氟西汀对贪食症的进食冲动控制有效,剂量为20-60mg/日,其他SSRI类药物也可试用。小剂量氟*醇及其他抗精神病药对贪食症患者的自伤及其他冲动行为治疗可能有效。抑郁症状在神经性贪食患者相当常见,可应用抗抑郁剂治疗。

4.要及时的采取预防措施。一级预防包括积极的健康教育——营养学的知识,健康的审美导向,培养积极的自我肯定、积极的人际关系,控制减肥药的广告和销售等;二级预防包括普及进食障碍的知识,增强基层医疗机构识别和转诊进食障碍的能力;三级预防包括增强专科医院识别、诊治进食障碍的能力。

儿童期被家人适度关爱,给予一定自由,不要过度干涉,青春期保持独立思考能力,爱自己的身体,交良友,充实内心,长辈给予适度自由,相信进食障碍是可以被预防的。

患有进食障碍症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先概括回答一下问题:

1、进食障碍并不是一种美丽的病,患有此病的人非常痛苦。进食障碍往往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在精神科里属于小病种,但却是精神障碍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死亡率高达5%-15%。

2、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是可以治愈的,治愈率在一半以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都陆续设置了专门针对进食障碍的专科病房,如果发现身边的人有出现进食障碍的症状,一定要尽快就医。越早治疗,越容易康复。

一整只烤鸡、一个汉堡、一个鸡肉卷,一包薯条、两杯400ml可乐,一边看着动画片一边吞完这些,林婷婷觉得她获得了久违的满足感,这是“最快乐最纯粹的时刻”。很快,负罪感挤走了满足感,心里有个声音提醒她,“林婷婷,你又要变胖了!”

她冲进洗手间,蹲在便池旁,低着头,将食指戳进喉头,一股恶心感袭来,刚刚吃进去的食物从喉咙倾泻而出,“像开闸泄洪一样”。直到呕吐物变得透明,林婷婷知道,她不会再有负罪感,因为刚才吃进去的食物已经被悉数清除。

林婷婷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在医学上,神经性贪食症是进食障碍的一种。进食障碍属于精神类障碍。它的相关疾病还包括神经性厌食症和其他特定的进食障碍。西方流行病研究数据表明,进食障碍的患病率约0.5%到1%。这意味着,每一百到两百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进食障碍。

在中国,进食障碍患者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这是庞大而隐秘的群体。他们无法正确处理食物带来的身心痛苦,耻于向家人、朋友倾诉,只能在社交网络上寻找病友,抱团取暖。“暴食症吧”、“催吐吧”,类似主题的QQ群,都是这些患者的聚集地。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心身病房主任、进食障碍诊治中心负责人陈珏说,进食障碍往往伴有其他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它的危险性一直以来被公众忽略。“进食障碍在精神科里属于小病种,但却是精神障碍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死亡率高达5%-15%。”
镜子、体重秤和卡路里
“天啊,我怎么这么胖!”17岁那年,湖北女孩林婷婷无意间在商场的试衣镜里瞥到了自己,“被自己吓了一跳”。

镜中的女孩,身高170厘米,体重200斤。双下巴、大象腿和壮实的胳膊,都让林婷婷觉得厌恶。

此后,这个女孩的形象被抽象成短发、身材臃肿的卡通女孩,反复出现在林婷婷的日记里。在页边空白处,林婷婷写上“虎背熊腰”和“大饼脸”,再加上几个大大的感叹号。

林婷婷在日记中立志减肥。受访者供图

因为身材,林婷婷从小就不喜欢自己。初中时,有同学给她起外号,说她胖,她不但不生气,还对着别人笑,没人的时候,再扭过头去抹泪。她慢慢变得自卑。小学六年级那年,她喜欢上一个男生,到了高二也没敢表白。

“胖子没有幸福可言。”在日记本里,林婷婷告诫自己。

17岁那年,她决定改变。

她开始以节食、过度运动的方式减肥。生活被量化成一串串数字:每天只允许摄入1700大卡的热量,这是根据她的身高和体重计算出的日常所需热量的最低限度,这意味着,她三餐只能吃一碗面条、一口米饭、一口菜和一个苹果;晚自习后,跳绳2000个,做200个仰卧起坐;每天用皮尺测量胸围、臀围、大小腿围和手臂围,这些数字,每个月被绘制成一张折线图。

每到饭点,林婷婷坐在餐桌前,摆在面前的米饭、苹果和包子,很快在脑子里换算成热量:210大卡、83大卡和227大卡。然后,随便扒拉几口。

半年后,她惊喜地看到折线图走势一路向下。体重秤告诉她,她减了60斤。她拿出以前的裤子,两条腿居然可以塞进一个裤管里,“心里跟放烟花一样!”

林婷婷觉得,变瘦以后,生活好像全面进入了某种高峰——整个高二年级都流传着她减肥成功的故事,女生们都来向她取经。就连初中给她起外号的男生,也在同学聚会上不吝赞美,“林婷婷,你真漂亮!”

她并不知道,潘多拉魔盒已经悄悄开启。

高三的一天,林婷婷被饥饿感击中了。她报复性地吃完了一大盆排骨汤和两碗米饭。很快,身体上的满足感和心理上的负罪感开始撕扯她。她近乎本能地想到一个方法——把它们吐掉,吐掉就不会长胖。

接下来的生活好像进入了暴食和催吐形成的旋转门,“那种感觉就好像毒瘾发作一样”。林婷婷一边暴食、催吐,一边在日记里劝诫自己,“不能这样,会死掉的”。

在寝室的卫生间催吐时,林婷婷把手机里的音乐调到最大声,以免室友听到她呕吐时发出的声音。暴食催吐频率最高的那个冬天,她的右手食指关节因为抠吐被牙齿擦出了伤口。有同学问起,她赶忙遮掩,“这是冻疮”。

因长期催吐,林婷婷的右手食指和中指关节留下了伤疤。受访者供图“兔子”族

到武汉上大学后,林婷婷发现,原来她也有同类。大二那年,她在一个大胃王博主页面上,看到了一群叫“兔子”的人。

这些患有神经性贪食症的病人自称“兔子”。“兔”是“吐”的谐音,寓意柔弱和胆小。他们极度怕胖,自我评价体系完全建立在身材和体重变化上。他们在深夜、独处、焦虑、沮丧的情况下暴食,再在罪恶感的驱使下,试图利用利尿剂、泻药、呕吐等方式清除吃掉的食物。

这些聚集在百度贴吧、QQ群里的“兔子”们以年轻女孩居多,她们和陌生人分享着自己黑暗而隐秘的一面——给自己换上“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头像,在每天饭点前后准时分享暴食的快感和催吐的方法。

每天中午十二点和晚上的八点左右,是“兔子”们集中活跃的时间。按照平常人的作息,这两个时段,人们刚好吃完饭。“兔子”们也是,只不过他们的生活多了一道工序——催吐,他们要把刚刚吃进去的食物通过各种方式吐出来,用手或者直接插进胃里的塑料管。

在QQ群里,“兔子”们将催吐称为“生”,把吃东西叫做“沉”。在他们的语境里,“吐”这个字不出现,会稍微好受点。

李雨薇是其中一个群的群主,她1994年出生,金融行业的巨大工作压力让她患上了神经性贪食症。她说,每次有人加群,她都觉得特别失落——这个世界上又有一个人陷入了“这种巨大的痛苦”。

群里的女孩们没有、也不打算去医院。她们觉得自己“阴暗、丑陋”。李雨薇的想法几乎代表了大多数,“暴食和催吐是一件难以置信又无法让人理解的事情”。

“暴饮暴食和食后催吐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对情绪的不适当处理。”曾参加过“中国红十字会进食障碍患者救助项目”的心理治疗师韩煦说,很多进食障碍患者具有的共同点是完美主义和低自尊,他们优秀却不善于发现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大部分患者认为,“以瘦为美”的 社会 文化价值观为进食障碍提供了温床。他们中的很多人在成长中都曾遭遇来自家庭、 社会 关于身材问题的压力。

像林婷婷这样的年轻女孩,尽管已经认识到了暴食和催吐的危害,但内心深处依然认同“瘦才是美的标准”。

家长们也持这样的观点。一位母亲谈及女儿的减肥行为时说,减肥行为本身并无不妥,只是过度才造成了神经性贪食。“减肥不就是女人一辈子追求的事业吗?”

研究显示,神经性贪食症的高发年龄段为12岁到3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男女比例为1:13。像林婷婷这样的女中学生、大学生是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
胖瘦难道比生命更可贵?
没人知道造成林婷婷式痛苦的源头是什么。陈珏说,医学界也在尝试寻找,但还无定论。和所有精神类疾病一样,进食障碍是多因素疾病。

“遗传基础、生活事件和人格基础、 社会 环境和家庭环境等共同起作用,即‘生物-心理- 社会 ’模型。”陈珏补充,“ 社会 文化”因素,如“以瘦为美”的 社会 价值观,在进食障碍中起着重要作用。

2017年1月,是林婷婷记忆里最冷的一个冬天。她跟母亲坦白了自己双性恋的事实,母亲无法接受,母女陷入冷战。

正值春节,家里的餐桌上摆满了大鱼大肉。林婷婷疯狂地享受食物,再冲进卫生间把它们全部吐出来。这是她病情最严重的时段,从以前的一个月暴食、催吐一次变成了每天暴食三次、催吐三次。

晚上,她一个人待在房间里,思考人生的意义。怎么也想不明白。那就睁着眼睛。整夜醒着。几天后,她被武汉一家综合性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和抑郁症。

其实,林婷婷不是孤例。国外学者发现,像她这样的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的比例在50%以上,这些患者还可能共病物质滥用、冲动/冒险行为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特质。

何一曾是一位有7年神经性贪食症病史的进食障碍患者。在暴食催吐持续到第四、五年时,她在呕吐物里看到了血。求生的本能让她开始自救——看医疗专业书籍、求助医疗机构。但还是有点晚了。频繁的催吐已经给她的身体带来了病态反应。

每到深夜,何一总是被一种恶心的感觉击中。来不及去洗手间,她只能把头探出床头,把逆流的酸水吐在地板上。吐完几轮之后,逆流才会停止,恶心感才慢慢褪去。这是她人生少有的绝望时刻,“我一个人躺在一片漆黑里,默默流眼泪,担心自己是不是永远不会好起来。”

她的牙齿也被胃酸腐蚀坏了。四颗臼齿严重蛀牙,吃太冷或太酸的食物都会疼。每次看牙,牙医都叮嘱她要少吃糖。她只能苦笑着说:“好。”

“有些病人反复呕吐,除了造成牙齿问题和腺体肿大外,还可能造成血清电解质紊乱,引发心率失常,危及生命。”陈珏解释。据报道,进食障碍患者死于心搏骤停、肾衰竭或者其他躯体并发症。

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林婷婷和何一都没想过向父母求救。“他们不会懂。”

进食障碍在孩子和父母之间形成了一道结界。少有父母可以打破。

林婷婷的妈妈至今不知道女儿存在暴食和催吐行为。相比神经性贪食症,林婷婷妈妈认为,抑郁症更值得担心。何一在病情稳定后,才主动跟父母坦白了那段备受折磨的经历。

在心理治疗师韩煦的记忆里,即使父母带着孩子来看进食障碍专科,也常常陷入互相指责的怪圈。家长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太作了,要是不作,早就好了;孩子又觉得,她生这个病,和小时候父母的对待方式有关,家长话里话外地说孩子胖,孩子就会有自卑心理,尝试去减肥。

陈钰说,很多患者并不知道进食障碍是精神科需要处理的问题。在诊疗中,很多家长都觉得吃不下饭是肠胃问题,要看消化科;闭经是内分泌问题,要看中医或内分泌科。很多时候,病情都被耽误了。

即使专业医生也未能走出认知盲区。李苗是一位有九年神经性贪食症病史的进食障碍患者。她曾在教科书上看到自己的症状符合神经性贪食症的诊断标准,但不确定。2015年的一天,她终于鼓足勇气走进当地一家精神专科医院时,医生跟她说,这不是一种病,不需要治疗。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李苗的进食障碍越来越严重。

韩煦曾遇到一个极端病例。前一天,一个女孩还在一家网络医疗平台上咨询进食障碍要怎么治疗,第二天就看到家长的消息,说孩子已经过世了。韩煦说,每次看到这样的消息都非常难过。

类似的悲剧已经被重复了太多遍。在聚集了两万三千多名用户的百度“暴食症吧”,很多病友都知道一对母女的故事。

女儿因过度减肥死亡,在她大学毕业后的两年里,考研和国考接连失败,只得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控制身材上,到最后,连最信任的身体也背叛了她。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她写道:“胃溃疡,继发性闭经,食道逆反流,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毛病,或许有一天,这个被我折磨的身体就会像老化的机器再也不运转了……”

在同一个贴吧里,悲痛的母亲写下了一条帖子:“自从你离开我合上眼睛的那一刹那,我的心都碎了。孩子,你本不胖只是略显丰满,可你却不知道听了哪位高人的误导落入减肥的魔杖(掌),这三年来这魔杖(掌)掌管了你的命运,榨你的气血又控制了你的灵魂直到油尽灯枯。胖瘦难道比生命更可贵?我恨自己无法早点发现你的秘密,结果无法逆转,妈妈欲哭无泪。”
越早来治疗,越容易康复
进食障碍并非毫无治愈希望。

陈珏说,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都是可以治愈的。以厌食为例,数据显示,45%的患者可以治愈,30%预后中等,25%预后较差,死亡率5%-15%。但至少将近一半的病人是可以治愈的。同样,贪食症的治愈率也在一半以上。

这几年,相关领域医疗资源的支持在增强。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陆续设置了专门针对进食障碍的专科病房。

“ 社会 支持对康复非常重要。”经历过进食障碍后,何一辞掉了北京的工作,2016年到美国攻读临床 社会 工作硕士,她期待成为一名专业的心理工作者。

重新审视过去的七年多时光,她才发现,当时的思维定势多么荒谬。

“我会把喜欢的男生不喜欢我归因为我太胖了,而忽略了男女同时看对眼本身就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我会把参加工作之后没有很快得到提拔也归结为我外形不好,而不去思考其他原因。”何一分析说,“暴食、催吐这些行为就在无意识下成为帮助我逃避生活中痛苦的工具,因为要面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实在太难了,‘变瘦’就成了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

林婷婷就像过去的何一,她还在“变瘦就能解决所有痛苦”的思维里打转。

一天,她觉得心里太难过了。发微信给妈妈,“妈妈,你活了这么大岁数,有没有觉得暗无天日的日子?”

“有啊,你生病的日子。”妈妈回。

那个夜里,林婷婷盯着手机屏幕,嚎啕大哭。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自己了,可能就不会暴食和催吐了。”她早就知道自己问题的症结,她想试着开始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第二天起床,她乖乖服下了医生开给她的百忧解和妥泰。

“越早来治疗,越容易康复。”陈珏说,对很多进食障碍患者来说,最难的一步就是下决心接受治疗。

(为保护病人隐私,文中林婷婷、李雨薇、何一、李苗为化名。)

文/张维 马小龙

编辑/胡杰

来和洋葱君交流玩耍吧~。◕‿◕。

你想问感觉,以下是一位来我这咨询的暴食症患者的描述:

1、 感觉自己不是一个正常人 ,连最基本的所谓的吃饭都不会了。要么饿死自己,要么一吃就要撑死,撑到20分,再吐出去15分。

2、 感觉孤独 :无数次一个人走在校园的路上,一个人走在下班的路上,看着擦肩而过的正常人,他们有人牵着手,有人又说有效,感觉他们离自己很远很远,世界只剩下自己和食物。行为上,别人都是正常人,只有自己这样的孤独;心理上,只有自己死守着这个难以启齿的秘密的孤独。

3 、感觉分裂和讽刺 :每一次和男友从健身房卿卿我我完毕,分开后我就想是个亿小偷一样,落荒而逃的赶紧冲到甜品店,上一秒还在和男友亲密的嘴唇,这一刻:贪婪地羞愧的、机械的塞进食物的、毫无人性的咀嚼、无法克制欲望的一次又一次重复。

4、 感觉丢失了做人的尊严 :和男友 旅游 ,买的要带给老师同学的特产,暴食上头一次性一个人八盒榴莲饼一扫而光,趁他出去的时候,袋子不敢扔在酒店,就原封的装回精致的盒子里去,仿佛做贼仿佛盗窃;买了吃的,一边在路上一边吃;一个人点一桌子吃的不顾旁边人的眼光迫不及待的饿死鬼一样的塞食物;在宿舍偷室友的零食吃~感觉自己

5、感觉整天被自卑自责包围,没有了快乐: 如果有人夸我好看,我会觉得这个人是个撒谎大王,严重的不自信,自卑抑郁,觉得自己就是一堆垃圾,所有喜欢我的人都是假的,他们是被我的假壳子吸引,他们都是虚伪的。再看看路上那些好看的女孩子,又瘦又白,又有一个很好的男朋友真的很爱她,感觉世界很不公。

暴食症正在严重的腐蚀无数人的内心世界,

我是暴食症疗愈的文七,17年的暴食症,康复后专注做暴食症疗愈的咨询师。

如果进食障碍,那个人身体应该很麻烦的。

其实就是厌食症或贪食症的合称,心理层面对身材要求严格,减肥成瘾。或者只有靠吃东西心理才舒服的人,贪吃成瘾,暴饮暴食以后又要用不恰当的方式来抵消,如诱吐、滥用利尿剂或泻药、节食或过度运动等。

这样特别容易内分泌紊乱,进食行为异常,心理层面也是有问题的,一般没有几个人愿意直接承认自己有病,不会随意拿出来说的吧。有些时候,疾病一定要听医生诊断,不是一两次这样表现就说是就是了。

对于达到住院标准的进食障碍患者而言,其死亡率约为12%;而被诊断为重度营养不良的患者中,死亡率为15%-20%;单就神经性厌食来说,死亡率也达到了0.56%,为普通人群中年轻妇女死亡率的12倍以上。大约有半数的神经性厌食患者能够得到痊愈,大约30%的患者临床症状部分缓解,20%在症状上没有改善。

进食障碍包括哪些障碍(     )?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病人身不由己、不由自主地吃不下饭,或者暴饮暴食,或者呕吐,说明病人的进食行为被某个潜在的面具所控制,主导面具对它无能为力。潜在的面具可能有两个一个想胖,所以暴饮暴食;一个想瘦,所以厌食,或者呕吐。

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进食障碍为何愈发普遍

一、进食障碍概述与背景

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s,ED)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根据症状不同一般可分为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

进食障碍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瘦为美的风潮就在西方贵族小姐们之间流行起来,原因是维多利亚风格的欧式宫廷裙会显得腰粗,所以束腰、节食等减肥方法应运而生,进食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进食障碍属心理疾病,对青少年健康发展有着严重的危害。本人认为进食障碍的流行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应将进食障碍的普及列入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之内。

二、中国进食障碍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加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以“胖”为有福相、忠厚的观念,进食障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近二十年来“进食障碍”这个名词更多地出现在人们视野里。2013年在中国中部城市武汉对女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发现,中国的进食障碍发生率与西方国家相当,该调查被认为是对中国进食障碍发生率进行的最准确评估。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1988 年 12 月至 2000 年 12 月的 13 年间收治进食障碍患者 51 例,平均收治 3.9 例/年;2001 年后进食障碍住院患者迅速攀升,由每年几十例增加到百例左右,到 2014 年住院患者达 150 例以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近 10 年(2004-2013 年)收住院的进食障碍患者为 134 例,前 10 年(1994-2003 年)仅为 49 例,前者为 2.7 倍。

神经性厌食症在精神障碍中死亡率最高:Steinhaun 等(2002)报告成人神经性厌食症的平均死亡率为 5%,Treasure(2005)报告神经性厌食症的死亡率约为 5.9%。进食障碍的终生患病率约 5%。

三、进食障碍易患病人群

从2008年北京大学医学部发表的论文可得根据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等维度划分,进食障碍高发病人群聚焦于青少年、女性、白人和亚裔、模特与舞蹈生这类对体重要求严格的工作中。

四、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此部分将结合“进食障碍的流行现状、影响因素和预防措施”一文中的进食障碍调查现状,根据具有不同特点的患病人群及部分临床病例来分析进食障碍发病原因。

1.个人

(1)遗传因素

在ed的基因学研究中,遗传因素可能达28%~83%,影响ED的基因大致分为三类,分别是情绪基因、代谢基因和性别。在ED表观遗传机制中,孩子在青少年时期表现出的的ED症状与母亲孕期和分娩时所处的环境和情绪以及硬件条件(以营养摄入为主)有关。具体表现为环境恶劣、情绪低落和营养缺乏对胎儿的表观遗传产生负面影响。

(2)性格特点与个人经历

通过本人的亲身经历以及对身边病友的采访归纳出进食障碍患者的相似的性格特点与经历:

一、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较为优秀

二、有特定的诱因导致患者对体型极度不满意

三、都通过极度节食的方法来减少体重

2.社会因素

(1)经济:经济发展与进食障碍的流行是密不可分的。经济的繁荣让越来越多的人的消费类型从生存资料消费向享受资料消费转变。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一一对应并逐级向上推进,我们可发现在社会文化的作用下,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往上的需求层次与这个时代“以瘦为美的观点均有联系,且随着需求等级的上升,体型的重要性也在逐步增加。在情感和归属需要这层,你还不需要“瘦”来维持友情和爱情,交友与恋爱更注重的是性格和价值观的契合程度,外貌与之相比显的就不太重要了。但是在尊重需求和审美需求中,外貌的姣好就比较有优势了。古语有言:相由心生。虽然这句话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外貌条件在普通人的认知里是很重要的。除去被他人羡慕的满足感和优越感,通过努力达成目标的过程也会让人上升到自我实现的层次,带给人高度的精神满足感,而精神满足往往是钱所无法带来的。

(2)文化:文化可以说是造成进食障碍流行的罪魁祸首了。以瘦为美的观点始于西方,主要归结于宗教,物质和政治三个因素。首先说宗教。宗教在欧洲有着极高的地位。基督教中,很多教派提倡苦修行,少吃少喝,忍受饥饿的煎熬。教皇甚至把把"暴食"列为七宗罪之一。其次是物质,欧洲开辟新航路后,大量财富流入了欧洲,穷人的温饱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胖”不再只是富人的专利,人们也就不再羡慕那些身材肥胖的人了。最后一点就是政治对审美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是肥胖的代表,革命群众把胖和腐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自然也就不会以胖为美了。

除了美,健康也是促使瘦成为主流的一个原因。诚然,超重和肥胖是不健康的表现,然而健康要求的“瘦”并不是真正的“瘦”,而是BMI在18.5到24之间的适中体重。在个体完美主义和“害怕反弹”的想法与社会传媒、营销的大肆宣传下双重作用下,部分的减肥者走了极端,演变成了“进食障碍”。

随着“以瘦为美”观点的普及,体重管理的产业应运而生:减肥药、薄荷健康app、keep……除去减肥药不说,健康监测、运动健身的app既然能合法进入手机的应用市场就说明合理使用它对人是无害的。但是根据进食障碍的年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14岁到19岁是进食障碍的高发时期。这个年龄段的一般都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他们的三观未定型,情绪不稳定,受外界影响大,而由于国内对进食障碍了解相对较少,此类app也没有相对的使用指南和年龄限制,部分孩子可能会突破最低体重的红线从此掉进进食障碍的深渊。

与中学生相比,大学生患病的几率更大。根据我国大学生活现状,第一,大学生的学业负担相对较轻,空闲时间多,花在“抖音”“快手”和各类综艺节目的时间更长,会在网红和各类偶像团体的视频里潜移默化地培养出一种“瘦即是美”的观念。第二,不管是通过兼职还是家庭支持,大部分大学生能实现财务自由,这就为神经性贪食提供了基础,即大量进食然后通过泻药、催吐的方式来防止发胖。第三,除了个别走读生,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采取住校模式的,家长的管控难以触碰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为ED提供了可乘之机。

传媒对进食障碍的传播起了重要影响。首先是传媒内容。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男孩对体型的管理没有女性那么苛刻。但是近些年来男孩患进食障碍的比例在不断增加,考虑到男性在此问题上更倾向于隐瞒,进食障碍女性与男性之比可能高于2:1,此现象与近年韩流文化的入侵导致男性“娘化”的现象有着一定的关联。

虽然进食障碍的男性比例在提升,但在整体上女性的患病率仍然高于男性。

其次是传媒手段。当今的传媒手段愈发丰富,报纸、广播的功能性在逐渐减弱,电视、互联网和手机这几种信息传递媒介在当下极为火热。传媒手段的丰富开阔了人们各种各样的信息的通道,大众在媒体的宣传下潜移默化地被“瘦就是美、就是好、就是优秀”的观念影响。但由于“减肥”在社会大观念下只是女孩子追求美丽的一种方式,且健康的瘦是对人有利的,所以薄荷app、keep在合法的范围内造成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除了减肥产业的发展,小视频领域的网红也市场通过秀身材而吸引流量——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这些“热点”只是网红哗众取宠的噱头,一开始人们也只是处于觉得好玩和跟风的心理去模仿,但是久而久之,人们就会被洗脑,观念发生扭曲,觉得这样才是“好”,是“优秀”,是炫耀的资本,这样的影响表现在青少年身上尤为明显。

五、预防措施

由于发病率逐年增高,近些年进食障碍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国家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央视发文整治吃播不良现象、广电开展“扫娘”行动,由此估计进食障碍的发病率速度会小幅减缓,除此之外,作者对进食障碍的预防提出以下建议:

1.坚决执行国家现有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

2.规范身材管理行业的标准,设置体重下限,对于app要求企业发布科学的使用指南,限制适用年龄。

拿薄荷app来说,里面不少用户反映有个别营养师和教练也是进食障碍患者,所以要严格限制从业人员标准,不能让有害之风传播。

3.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监测,将心理健康包括进食情况纳入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健康情况,一旦发现不良的苗头要专业人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老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必要时采取强制措施。

4.国家对进食障碍的危害进行宣传,发布政策让学校、公司组织进行有关进食障碍疾病的学习,让更多人了解到它的危害与严重后果。

六、结语

进食障碍是死亡率最高的精神疾病之一,但由于国内对此方面缺少关注导致患病率逐年增高,很多没有意识到饮食异常行为是一种病的患者最后会被活活饿死。但现在不少专家已经认识到此问题严重性,国家也开始采取相对措施,相信通过国家辅助人们改变对于体型和饮食的认知和相关政策的加持,进食障碍致死的情况将得到有效控制,进食障碍导致的悲剧有一天将不再重演。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8:55: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89650489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多发于青春期的女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多发于青春期的女性).pdf

标签:障碍   多发   女性   于青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