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教案

更新时间:2023-02-28 20:46:27 阅读: 评论:0

健康知识大全-童话故事大全

新课标教案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摄影课程)

2022初三语文新课标教学教案

初三语文新课标教学教案1

《出师表》

教学目标

2、领会文章融议论、记叙、抒情为一体的写法。

3、重新认识诸葛亮,并了解其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最初《三国演义》开篇并没有此《临江仙》,是清初毛宗岗父子将其

移植在卷首,不管怎么移植,我们都相信罗贯中和杨慎两老人家都不会有

意见。就像被罗贯中演义神化的诸葛亮,老诸葛也很乐意,可怜他的一片

忠心能流芳百世,老罗有很大的功劳,只不过老罗演义,内容可信度不高,

真正值得信赖的文字还算是老诸葛本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诸葛亮的这篇经典名作。

二、在学习本文前,我们先了解:

1、本文的学习目标;

3、时代背景;

4、标题。(播放幻灯片)

三、整体感知

1、国庆八天长假,要求同学们放假期间预习本文,现在我来检查预

习情况,(播放生字词幻灯片)请一位同学把幻灯片的红字读一下。

崩殂(cú)菲(fěi)薄裨补(bì)遗(wèi)陛下

祎(yī)攸(YōU)阕(quē)陟(zhì)罚

臧(zāng)否(pǐ)行(háng)阵猥(wěi)自

夙(ù)夜驽(nú)钝诹(zōu)攘(rǎng)除

斟酌(zhēnzhuó)

2、录音范读课文。

a、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大家注意停顿、重音。

b、用幻灯片展示文中几个经典句段的停顿,要求学生一起读并做好

句读笔记。

3、请全体学生朗读第一段,然后对照课下注释及《名校课堂》翻译

把第一段重点字词句圈划出来。请学生解释翻译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句

(让学生默读几分钟后播放幻灯片)。

4、请学生快速阅读第一段,思考:

点拨:(请学生引用课本的话回答)“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

下三分,益州疲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开

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开张圣听”

或“广开言路”。(播放幻灯片示意图)

五、布置作业。

2、背诵课文。

(时间允许,再把朗诵播放一遍)

初三语文新课标教学教案2

《乡愁》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诗歌,学习诗歌借助具体意象表现抽象感情的方法。

2、发挥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思乡爱国的

深厚情感。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像,进入诗歌意境。

一、渲染气氛

欣赏歌曲腾格尔的《乡愁》谁来说说听了这首歌的感受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

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

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今天,

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预习展示

1、我会读

生朗读《乡愁》(生正音评价朗读优缺点)

2、思考:

3、请大家带着浓烈的思乡之情再读读这首诗歌。

4、想进步的更快吗老师给大家找一个PK的对象(放录音)。

5、生挑战读。

四、合作探究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诗是精当含蓄的艺术,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这四项事物上,应该通

过这些形象的事物来想像在什么时间、在哪里、何人在干什么,他又能想

到什么。

示例: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但是路途遥

远隔着千山万水不能回到她的身边。他只有在昏黄的灯下把这份依恋和思

念倾注在信笺间,再小心翼翼地贴上这小小的邮票。望着家的方向,他仿

佛看见母亲此时也在昏黄的灯光下为自己织毛衣……

请大家依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小节诗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用自己

的语言描绘出来。

邮票(小)—母子情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海峡(浅)—家国恋

4、“已恨海峡相阻隔,海峡还被暮云遮”,乡愁是余光中不变的情

结。余光中为什么对大陆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呢

师相机补充: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去台

湾,当时仅21岁,再还乡时已64岁。正如他自己所说:“掉头一去是风

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余光中60年代就创作了不少乡愁诗,是

台湾的乡愁诗人。70年代初创作《乡愁》,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时,他

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20分钟便写出了本文。他还说:

“20分钟写出的是20年的思乡之情”。

(齐读全文,体会诗人蕴蓄了20年的思乡之情)。

五、巩固拓展

1、“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还能知道哪些写

乡愁的诗、词、曲。

2、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勾起我们的思乡恋土之情。请以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仿写句子。

六、师生结合板书小结

七、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角度或物象(如:季节、色彩、情绪、校园)写一首诗。

初三语文新课标教学教案3

《我爱这土地》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谈话法导入。“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

的《最后一课》等作品。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

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今天让我们

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整体感知

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

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

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

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

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同学们补充介绍)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深沉、悲怆的感情基调,而

且注意语速。

(三)深入研读

1.同学们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解释什么是“意象”。(自主阅读

圈画)

明确:鸟、土地、河流、风、黎明(指名同学回答)

2.分析诗歌意象:

(1)“鸟”,象征着诗人自己。鸟儿虽然饱受磨难,但是依然在用尽

全力去唱歌。就象征着诗人在乱火中依然抒发着对祖国的热爱。象征着中

国人民满怀悲愤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礼赞。(老师作为代表先

分析一个)

(2)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这一句。

(3)其余意象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然后小组代表分享,

其余同学补充。

“土地”象征的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流”“风”象征反抗精神;“黎

明”象征着生机和希望;

(4)带着情感朗读这些诗句。

3.分析“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话的内涵。

4.齐声朗读诗歌的最后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爱

这土地爱得深沉……”

(四)拓展延伸

读完这首诗歌,有什么想说的。面对现在的祖国,大家又有什么想要

表达的。

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或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再次朗读诗歌,收束全文,情感升华。

作业:熟读成诵,读出感情。

改写这首诗歌,用繁荣的意象,下节课组织朗诵比赛和诗歌分享会。

初三语文新课标教学教案4

《沁园春·雪》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

艺术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

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强化将情感寄予景中来表达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

特色及情感,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请学生背诵所学过的或者听说过的关于学的诗词,由此引入新课。

2.用多媒体出示毛泽东生平以及本词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

战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冰雪皑皑的塬上,面

对祖国北方壮丽雪景,心潮澎湃,过后便写下了这首词。

二、整体感知:

1.字词:

多音字:分、数、汗、还、朝。

难字:莽、娆、竞、骚。

2.录音范读:

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领会本词所表达的情感。

三、深入研读

1.学生齐读,边读边思考如下问题

(1)上阕分几层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分三层。前三句概写,极目万里,动静结合;中间七句具体写,

长城、大河、山原,气势磅礴,生机盎然;动静结合;后三句写想象中的景

色,红白交映,多姿迷人。

(2)前三句从哪个角度写雪景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描写了景物的什么

特点

明确:总写北国雪景,“千里”“万里”是互文,千万里冰封,千万

里雪飘,写也视野的辽阔。“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

姿轻盈。一静一动,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3)“望”字统领到哪一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脉怎会像银

蛇在舞动,高原怎么会像白象在奔跑

明确:“望”字统领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字以下是雄伟的

景观。“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

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山舞银蛇,原驰

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山”因、蜿蜒、

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因雄伟浩大说驰。化静为动,画面生动活

泼,景色壮观无比!

请学生以分组讨论“须晴日”三句中,哪个字表明是虚写试用散文化

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四、拓展延伸:

通过回顾和提问的方式请学生认识到,分析上阙的思路是:结构——

意象——技巧——情感。然后请学生分组,照此思路对下阙分析,充当小

老师,每组派一名代表自行讲授。教师补充、点评和总结。

明确:

1.分三层。前两句为第一层,过渡;中间七句为第二层,评古;后三句

为第三层,论今。

2.“江山如此多娇”承上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启下。

3.一个“惜”字委婉准确,有贬有褒,肯定了秦皇、汉武、唐宗、宋

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战功,也指出了他们文治、文学才华不足。“略”、

“稍”、使词作对历史人物的评述客观、准确、不失分寸,符合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略输”、“稍逊”、与“只识”相比,褒贬的程序有差别,

“只识”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最后全班齐读这首词,依照本课所分析有感情地朗诵,教师点拨,力

求当堂成诵。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总结这首词的层次思路与写法:

(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归纳。)

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

由景入情,接着评说历代帝王,最后深化开掘,抒发豪情壮志。整首词始

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从表达方式看,上阕写景,

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下阕议论、抒情,“议”得恰如其分,“抒”得气

冲斗牛;上阕的描写为下阕的议论、抒情作了坚实的铺垫。

作业:

写一段文字,描写春雨或秋风(注意春雨的特点,200字以上)。

初三语文新课标教学教案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味修辞的妙用,感受诗歌的韵律,领略诗歌和悦流畅的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多重意象的捕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抒发的独特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境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

的浓厚氛围。

2.诵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

诗歌情感。

3.讲授法:对诗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学生分析诗歌。

4.点拨法: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拓宽思路。

学法:1.朗读法: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钥匙,通过朗读,感受这首诗中

喜悦的跳动和浓浓的爱意,感受这首诗的音美、形美、意美。

2.合作探究法:借助合作探究,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对这

首词意境的全面理解。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2.感受诗歌的韵律,理解诗歌的含义,捕捉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设计一: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

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

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

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与文学泰斗金岳霖的

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最真最美最崇高的境界。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

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

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她就是中国现代历集佳话、

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

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板书: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设计二:在徐志摩的笔端,林徽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liù),纵

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在沈从文眼中,林徽因

是“绝顶聪明的小姐”;在费正清(美国人,历史学家、汉学家)的心中,

林徽因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

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冰心也

为她所折服,赞叹道“她很美丽,很有才气”“皑如山上雪,皎若云中

月”,她以轻盈柔美的笔调创作诗歌,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如

霞光万丈投影于你我心间,带领读者走进明媚春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受她笔下明

净澄澈的四月天。(板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解题,介绍新月派。(多媒体出示)

人间的四月天,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日子,既温暖又充满希望,给人以

无限憧憬。(教师讲解)

新月派:现代新诗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

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

“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

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新月派”特点:(1)“理性节制情感”,把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

即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使情感表现得含蓄。(2)诗歌中的叙事成分

增加。(3)具有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追求诗歌的“三美”:音乐美、

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

好像音乐一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

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3.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人,建筑学家、文学家、诗人。她是

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

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一生著述甚

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

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

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

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

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孩子)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

“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

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

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

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

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5.新词。(多媒体出示)

娉婷(pīng):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yán):鲜艳

冠冕(guānmiǎn):这里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

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鹅黄:像小鹅绒毛那样的黄色;嫩黄。

呢喃(nínán):形容燕子的叫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多角度地促使学生对课文基础知

识、作家作品、作品体裁、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加以掌握,为进一步理解

内容和探究本文的写法特点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指导朗读。

提问:同学们,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你们

有没有谁愿意在大家面前朗诵一下呢(学生朗诵后,教师可做适当纠正,

重点在停顿上给学生示范。)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朗读这首诗时应注

意哪些内容。

[示例]

(1)朗读时“爱”的主题要充分体现出来,优美、深情、充满希望。

(2)语速偏慢,语气捎带温柔但是又不柔弱。

(3)情感方面,注意把握形容词的语气。

再听一遍录音,注意停顿与重音。

2.整体感知。

提问:读了这首诗歌,你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画面

教师总结:全诗从不同角度写“人间的四月天”,正是为了全面表现

爱之深,情之切,意之密。难怪她去世后,有人给她写的挽联是这样的: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

丰硕与富饶;在中国,四月是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

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

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进一步增进对朗读方法的掌握,再辅以本诗

写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感受这首诗蕴藏的丰富

情感,了解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一)审视诗歌标题,探究写作对象

提问: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

恋”念念不忘,也有不少人认为,“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对儿子梁从诫

的爱,你认为哪种说法合理说明理由。

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均可给予认可,既然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今

天仍众说纷纭,我们就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感受诗中“爱”的情怀。

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有些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给徐志摩的,认为这是首

情诗。这首诗写于1934年,是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后的第三年,而这首

诗中一点哀伤的成分都没有,全是喜悦。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生于1932

年10月,写这首诗时,她儿子不到两岁。“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

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

月天”。纯净平和的喜悦中,生命和希望在生长在涌动。这太符合一个母

亲对自己一岁多的儿子的那种情怀了。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将温

柔的母爱溢满了人间。

(二)理解修辞,品味意蕴

1.介绍通感。

(1)(多媒体展示)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

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

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

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化抽象为具体。例如:你多情的目光,仿佛丝绸一般滑过我的脸庞。

创造一种优美的意境,启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感情波澜、得到美的

享受。例如:默听一夜花开。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了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

感觉写感觉”。

(2)提问:下面几个句子,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分别说说它们

都把什么感官沟通起来。

①他说的话听起来像蜜糖一样甜!

②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

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③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

的。

④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明确:①以味觉写听觉②以味觉、触觉写视觉③以听觉写味觉④以视

觉写听觉

2.介绍意象。

(1)(多媒体展示)像和平鸽、月亮这样的能够唤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事

物叫做“意象”。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

调的东西,是带有诗人感情的具体事物。

意:主观情感自然意象:柳、菊、落日、月

象:客观事物人文意象:折柳、登高、策马、饮酒

(2)提问: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典型意象吗

鸿雁、朝阳等。

(3)提问:是否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中的意象

不是,如用麻雀代表和平,在太阳下饮酒。

意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约定俗成的事物。

(4)不光是在美术作品中,在诗歌创作中这种象征手法也被大量运用,

诗歌中的“意象”也是很常见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多媒体出示)

看一看下列四句诗句中共同的意象是什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

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

愁。

3.品味诗歌意蕴。

提问:认真品读这首诗,分别概括这首诗的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

容。

学生概括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每个小节中的重点词句。

(1)第一节,笑声勾勒画面。

教师引导品读:“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春的光艳”显示

了“春”的灿烂和妖娆。“你”的笑声“点亮”周围的“风”,随即笔锋

一转,由“轻灵”的听觉导向画面的“光艳”,在通感中,“交舞着变”

的是春天的景象。这一组文字,由对人的怀想引向声音,又借助声音引向

春光,“交舞着变”构成了一个轻盈、鲜活、灵动的画面。

(2)第二节,黄昏晕染早春。

教师引导品读:诗人把镜头转向了黄昏,飘渺、空灵、纯净的“云

烟”,让黄昏不再孤寂凄冷,而变得温暖微醺。柔软的“风”、闪烁的

“星子”和点洒的“细雨”,这些柔美的意象,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早

春的感觉。诗的意象就像一幅画,在鹅黄的飘扬中晕染了蔚蓝的底色,轻

柔得仿佛不见。

(3)第三节,圆月构筑美满。

教师引导品读:“轻”和“娉婷”两个词构成了特殊的意象,“轻”

是春风的轻抚;“娉婷”是随风招摇的舞,描绘你的轻盈和美好。你戴着

“鲜妍百花的冠冕”而来,正是人比花俏,花衬人娇的写照。“你是天真,

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天真”和“庄严”既矛盾又和谐,天真却不

失庄严,勾勒出一个鲜活灵动的形象,对立融合之间构成了诗意的张力,

与“月圆”承接,又构筑出美好圆满的意境。

(4)第四节,暖色点亮诗情。

教师引导品读:四月,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

长。林徽因笔下的四月,是“雪化后”的“鹅黄”,是“初放芽”的

“绿”,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暖色调晕染的画面与纯净的白莲相互映

衬,又与前面章节所勾勒的画面交相辉映,点亮风的笑声、柔风的舞动、

雨滴的点洒、花开的声音,声画结合,热闹却不杂乱,纷繁却不喧嚣,诗

情在文字间流转。

(5)第五节,希望温暖春天。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鹅黄、嫩绿为笔,写下春日几多景,满贮着

春意;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星子、细雨为裳,舞出心中无限情,满藏着

深情;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花开、呢喃为曲,谱就人间倾心恋,满盛着

眷恋。

【设计意图】介绍通感及意象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

内容。通过对内容的概括及对诗中重点词句的赏析,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

情感表达,体会诗中语言的美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

2.体会并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领略了林徽因至美的语言。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

心独运,极具创造性。人们对爱情、亲情、快乐和梦想的所有一切感悟尽

在这四月天中。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

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这首诗可以说是新诗“三美”原则

的完美体现。

2.赏析

写作中,写景贵在情景交融,分析一下这首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体现

的。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总结:

全诗以温馨舒缓的笔调细细地描绘一幅四月天的风景,诗里犹如飘散

着一种淡淡花香般末春与初夏之间的韵律,很暖很舒服。

其次是情,灵动与轻盈的风景融入一春的烂漫与幸福。春风一夜花唱

响,自由迷恋爱飞翔。有些飘逸,同时也是温情四溢。字里行间诠释着爱

与希望,点点滴滴闪烁着春的光芒。

【设计意图】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加深对本文写法的理解,进而进

行知识迁移,培养写作能力。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提问:这首诗是用哪种人称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提问:本诗可谓是运用了多重比喻绘“你”的形象,具体说说诗中

都把“你”比喻成了什么。

“你”如“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象写

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

绘;“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3.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交代了“通感”是本诗修辞上的一大特色,

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再分析一下“通感”的运用有何作用。

运用通感,传递爱意。在林徽因的笔下,爱变成具体可感的事物,它

是视觉上“一树一树的花开”,它是听觉上燕子在房梁间的“呢喃”,它

还是触觉上微风吹拂而过的“柔软”。诗人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表现出爱

之深、情之切、意之密。“人间的四月天”是诗人构筑的爱的空间、暖的

住所、希望的栖居地。

【设计意图】品味本诗修辞上的妙处,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

学诗、写诗奠定基础,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说说整首诗除了内容纯净和语言优美之外,还有哪些其他艺术特色。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以小组方式呈现探究结果:

示例:

1.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运用“四面

风”“云烟”“星子”“细雨点”等意象来表达诗人对“你”的喜爱之情。

2.动中有静的描写方式。例如诗句“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将一幅生动的春风灵舞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还有风烟星雨图、月夜

花开图、雪后新绿图、花开燕语图等,都为读者展现了动中有静、情景交

融的美妙场景。

3.摇曳多姿的修辞手法。“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是天真,庄

严”“你是夜夜的月圆”,清新婉丽的意象通过比喻、排比的手法一一呈

现,伴以音乐般的明快节奏,朗朗上口,易于吟诵。

4.层层深入的结构形式。从“早天的云烟”“点洒的细雨”“雪化后

那片鹅黄”到“初放芽的绿”,诗人的情感通过各种意象层层推进,于末

尾发出了“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高呼,把情感

推向极致,并与诗的开头相呼应。

【设计意图】这首诗堪称经典之作,初中生在理解上可能有点困难,

本阶段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品味语言,鼓励学

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46: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883874825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课标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课标教案.pdf

上一篇:七月英文缩写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新课标教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