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黄鳝养殖技术(泥鳅黄鳝养殖技术与管理)

更新时间:2023-02-28 20:34:04 阅读: 评论:0

黄鳝泥鳅的养殖方法

黄鳝的养殖方法如下:
1.建造鳗鱼池。
黄鳝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一些废弃的不适合养殖其他鱼类的水体和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水坑、池塘可以作为黄鳝池塘。也可以选择一个水、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建一个养鳗池。黄鳝池塘最好是从东到西呈长方形,深度在1m左右。面积视养殖规模而定,一般为20~50m2。
2.鳗鱼苗的选择和放养
目前养殖的鳗鲡苗种必须无伤、无病、健康、体表光滑、色泽金黄。一般选择每公斤80条左右的鳗苗。如果鳗鱼苗太小,会影响它们的摄食量和增重,所以当年无法收获。放养的鳗鱼苗必须规格整齐,大小一致。
3.人工诱饵
黄鳝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方便我们观察鳗鱼的进食情况,清理残留的饵料。饵料必须是新鲜的,每天的投喂量是鳗鱼体重的6%左右。投喂时应根据前一天鳗鱼的进食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投喂后稍有剩余为宜。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11385343fbf2b2112c0423ddd88065380cd78e7f?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如何养殖黄鳝泥鳅

养殖泥鳅黄鳝很不错。
1、 稻田的选择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厘米以上。稻田的基于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天、岔沟田为适宜。水原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粘性土壤、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为佳。

2、 防逃措施
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厘米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厘米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

3、 开挖鱼沟
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挖在稻田中央,约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厘米、宽90厘米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水口处畅通。

4、 稻田施肥
养殖泥鳅的稻田在插秧钱每亩施有机肥300公斤,如猪羊粪、栏肥、人粪即可,主要施入沟内。以后根据稻、鳅生长情况补施些速效化肥,以亩施10公斤尿素为宜。

5、 放养时间和密度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天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厘米为好,每亩放养2.5万尾左右。

6、 投喂饲料和管理
一般1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体总重量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主要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页面喷施,以防药害。

泥鳅经过5个月左右的养殖,全长达到12厘米以上,体重达到15—20克左右,总产值量达2000斤,除去购苗成本和少量饲料成本外,泥鳅纯利润将近3万元,还有稻田的收入。

如何养殖黄鳝

养黄鳝的方法是:
选择优质苗种。快速养鳝应选择体色深黄有大黑斑、无病无伤、敏感、争逃力强的种类。
合理密养。常规养殖,每平方米放养规格约50克的个体,密度为2千克左右最为合理。同时,池埂多(如埂沟式鳝池)、水草多、换水方便、排污彻底的鳝池放养密度可增大;相反则应减少。黄鳝规格大、放养总重可增加;规格小,放养总量应减少。有养殖经验的放养密度大;无经验者放养密度小。
大小分级分池。大小鳝同池或同网箱混养,整体增重倍数低,即整体生长速度慢,效益差。一般收购的“统货”,至少要分三个以上的等级饲养,分的等级越多,越利于养殖和整体快速增重。

黄鳝的养殖技术

在农村长大的人一定对黄鳝很熟悉。这种水生生物,看起来像蛇,其实肉质非常鲜美,营养丰富,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是餐桌上流行的滋补水产品。黄鳝生命力强,易于运输,可以活体投放市场,发展黄鳝人工养殖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黄鳝人工养殖技术简述如下:主要包括黄鳝池塘的建设、黄鳝苗种的选择与放养、人工投喂和日常管理。一、黄鳝池塘建设黄鳝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一些废弃的不适合养殖其他鱼类的水体和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水坑、池塘可以作为黄鳝池塘。也可以选择一个水、通风、阳光充足的地方建一个养鳗池。黄鳝池塘最好是从东到西呈长方形,深度在1m左右。面积视养殖规模而定,一般为20~50m2。鳗鱼塘四周的底部、墙壁、缝隙一定要堵得严严实实,防止鳗鱼逃跑。鳗鱼塘必须有进水口、出水口和溢流口,用于排放污水、换水和防止大雨塘水位上涨时鳗鱼逃跑。每个出口必须配备防逃逸设施。为了方便黄鳝的生长,我们可以人为模仿黄鳝栖息的自然环境,如在池中抛石子、树根或在池中种植浮莲等水生植物。二。鳗鱼苗的选择和放养目前在黄鳝人工养殖中,选用的散养黄鳝苗种必须无害、无病、健康、光滑,以金黄色为佳。一般选择每公斤80条左右的鳗苗。鳗鱼苗规格过小,会影响其摄食量和增重,所以当年无法收获。放养的鳗鱼苗必须规格整齐,大小一致。记得把尺码混在一起,以防同类相残。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可放养10克左右的鳗鱼苗100尾。早春放养鳗鲡苗效果较好,有利于鳗鲡早期投喂,延长生长期。第三,人工饲养黄鳝是一种肉食性杂食性鱼类,食物来源广泛。如小鱼小虾、蚯蚓、动物内脏和剩菜、蜗牛肉、大米、瓜皮、蔬菜下脚料等。黄鳝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即一般在黄昏后投喂鳗鱼,并设置固定的场所投喂鳗鱼,有利于鳗鱼定点投喂,方便我们观察鳗鱼投喂情况,清理残留饵料。鱼饵要新鲜活的。黄鳝的日摄食量约为黄鳝体重的6%。投喂时应根据前一天黄鳝的进食情况适当调整,投喂后稍有剩余为宜。不要长时间或短时间投喂黄鳝,否则会影响黄鳝的生长。

泥鳅和黄鳝的养殖

稻田投饲施肥精养泥鳅,经济效益可增加2-4倍,是发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现将主要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稻田的选择和修建

选择水源充足、不旱不涝、日照良好、不受废水污染、无冷浸、质地松软肥沃的稻田。种植的水稻应是矮秆、不倒伏、抗病力强的品种,稻田面积可大可小。防逃设施要严格。田埂加高加固夯实到30-50厘米,最好用塑料膜或木板、石板等贴于埂的内侧,下端埋入硬泥中;进排水口设置网栏,防泥鳅钻逃和野杂鱼、污物进入。禾苗返青后,将稻田四角的稻株移栽在同田的其他行中或另田定植,腾出空地开挖鱼凼,每个凼深30-50厘米,面积4-10平方米,并沿田四周或对角线开鱼沟,沟深30-50厘米,做到沟沟相通、沟凼相连。沟凼面积占稻田面积的5%-10%。

放养

放苗前必须施足基肥,培肥水质,繁育饵料生物。方法是在沟凼中用干燥或新鲜牛粪、猪粪、鸡粪、稻草和米糠等混合铺10-15厘米厚,再盖一层泥土。泥鳅苗可人工繁殖培育或从天然和养殖水域零星捕捞收集,但放养规格大小要求基本一致。一般每亩稻田放养尾重2.5克的小泥鳅60-120公斤,如果是不投饲的粗放,放养数量应相应减少。

投饲追肥

泥鳅主要捕食浮游生物。因密度高,应加投豆浆、面粉、米糠、豆渣、麦麸、菜饼、青菜碎叶、蚯蚓、蝇蛆或鱼用配合饲料。投饲每天上午、下午各1次,日投量为泥鳅体重的5%,并根据吃食情况增减。要设几个固定的投饵点,以减少饵料浪而和便于观察。追肥应先发酵,少量多次使用,水质太肥则不施,与池塘养鱼标准相同。

防治病害

放苗前10天,每亩用生石灰20公斤化浆全田遍洒消毒;鳅苗用3%的食盐水浸洗后入田;养殖过程中每隔1个月左右用漂白粉1毫克/公斤(1ppm)浓度遍洒1次。

合理解决施化肥、农药与养鳅的矛盾 施化肥少量多次,控制用量,每亩每次用尿素4-5公斤或硫酸铵5-7公斤。防治水稻病虫的农药应选用高效低毒品种,如杀虫双、乐果、稻瘟净、磷胺等,并尽量把药喷在稻叶上。

泥鳅和黄鳝的养殖技术和条件?

  泥鳅养殖条件和技术如下:
  泥鳅为多次性产卵鱼类。在自然条件下,4月上旬开始繁殖,5一6 月是产卵盛期,一直延续到9月还可产卵。繁殖的水温为18一30 ℃ ,最适水温为22一28 ℃。
  雌鳅性成熟较雄鳅迟,体长5厘米时,雌鳅体内有一对卵巢,体长8厘米时,2个卵巢愈合在一起,成为1个卵巢,并由前端向后端延伸,这时整个卵巢发育开始成熟。
  雌鳅怀卵量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有很大差异。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8厘米,怀卵量约2000粒左右,10厘米的怀卵量为7000一10000粒,体长12厘米的怀卵量12000一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怀卵量为15000一18000粒,体长20 厘米怀卵量为 24000粒左右。怀卵量最多的可以超过 6.5 万粒。卵圆形,卵径0.8一1.0毫米左右,吸水后膨胀到1.3一1.5 毫米,卵黄色,为半黏性,黏附力不强。由于卵在卵巢内成熟度不一致,每次排卵量约为怀卵数的50%一60%。
  雄鳅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在6厘米以上,性成熟较雌鳅早,雄鳅精巢一对,位于腹腔两侧,呈带状且不对称,右侧的精巢比左侧的长而狭窄,重量也轻一些,当雄鳅体长为9一11厘米时,精巢内的精子约有亿个。泥鳅产卵喜在雨后晴天的早晨,产卵前,雌鳅在前面游动.数尾雄鳅在其后紧追不舍,发情时,雌雄鳅多活动在水表面和鱼巢周围,当发情达到高潮时,雌雄鳅的头部和躯体互相摩擦并相继游出水面。雄鳅追逐纠缠雌鳅,并卷曲于雌鳅腹部,以刺激雌鳅产卵,同时雄鳅也排出精子,进行体外受精,这种动作因个体大小不同而次数也不相等,个体大的可在10次以上,受精卵先黏附在水草或其他附着物上,随着水的波动,极易从附着物上脱落沉到水底。
  黄鳝的养殖技术和条件如下:
  夏季是养殖黄鳝的黄金季节,但是这个季节天气变化大,晴雨天气交替,水温变化快,池底腐败物多,水体自净功能差,自我平衡作用失调,从而水质会严重恶化,因此会出现缺氧、应激、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现象,导致黄鳝上草,白色鱼浮头,甚至中毒死亡。针对这些现象,养殖户必须要把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降温关
  黄鳝对高温的最大适应限度不超过28℃。夏天烈日曝晒可使池水温度迅速升高,黄鳝容易发生中暑甚至被烫死,因此,控制好池水温度极为关键。
  主要降温方法有:1、在池顶搭建遮荫棚,覆盖遮阳网。2、在养殖池水面投放适量浮水植物,如水葫芦、水浮莲、浮萍等遮荫。3、灌水降温。把池中水位加深至25厘米-30厘米,并采取灌水更换池内表层水来平衡池水温度。有条件的养殖户,可采取终日微流水的方法降温,效果更佳。
  调水关
  要注意水质酸碱度的调节。虽然黄鳝喜欢生活在微酸性环境中,但在人工饲养密度较高的情况下,酸性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滋生,使黄鳝染上疾病。实践证明,夏季养鳝池水的ph值以控制在7至8之间较为适宜。
  投饵关
  夏季气温较高,确保饵料质量至关重要。所投饵料特别是动物性饵料一定要新鲜,已变质,腐臭的饵料切忌投喂。黄鳝夏季生长快,要尽量多投喂螺蚌肉、活蚯蚓、蝇蛆等动物性蛋白饵料,每日投饵2次,即分别在上午9时以前和下午6时以后投饵一次。遇到恶劣天气,黄鳝摄食减少,应及时捞出剩余饵料,以免残饵腐败变质,污染水质。
  浮头关
  在天气闷热,阴雨天或傍晚遇雷阵雨,水质严重恶化,水面出现气泡等情况下,早晚巡池时发现黄鳝群集水面,散乱浮动,受惊则跳动,说明池水严重缺氧,必须采取措施迅速处理。对轻度浮头,可及时注入新水增加水体溶氧;夏季和初秋易出现暗浮头,由于症状轻,不易察觉,容易发生泛塘死亡,要仔细观察,一经发现要立即注水预防;对因天气、水质突变引起的浮头,要减少投饵,捞出饵料残渣,从速注入新水。注意加注新水不宜在傍晚进行,以免造成上下水层对流反而加剧浮头。
  防逃关
  夏天天气突变时,特别是发生雷雨、暴雨、黄鳝表现焦燥不安,最易外逃,严重时可在一夜之间逃得一条不剩。因此,夏季天气突然变化时,要特别注意防逃,经常检查水位的深浅、池壁和池底有无裂缝以及排水孔拦鱼网具是否完好,以便及时排除隐患,堵断黄鳝逃跑的出路。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8:53: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87644462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泥鳅黄鳝养殖技术(泥鳅黄鳝养殖技术与管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泥鳅黄鳝养殖技术(泥鳅黄鳝养殖技术与管理).pdf

标签:黄鳝   泥鳅   养殖技术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