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有哪些因为使者被杀而发生的战争?
汉朝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一句霸气的回应表明了汉朝对于胆敢侵犯汉朝国家的态度。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汉武帝派遣了很多使者前往周边各国宣扬国威,大多数国家都愿意称臣纳贡,但总有些国家不识趣要挑战天朝国威。
1.南越:丞相叛乱杀汉朝使臣,后被灭设为九郡
南越本为秦国郡县,适逢秦末大乱赵佗裂土为王。汉朝统一全国后为恢复生产放过了他,任命他为南越王,成为汉朝属国。到赵兴当南越王时,汉朝派遣使者要求南越王和太后进京朝见天子。太后劝说南越王和群臣归属汉朝,而南越丞相吕嘉不愿归属。杀死了汉朝使臣和南越王、太后等人。于是汉武帝派遣大军灭了南越国,并在这个地方设置了九个郡,南越国从赵佗称王,传国五世,共九十三年。
2.朝鲜:骄横无礼斩杀汉使,被灭后设为四郡
朝鲜王卫满原本是燕国人,在汉朝的时候燕王卢绾造反,卫满逃亡在外聚集了一千多人逐渐控制了真番、朝鲜等地。汉初天下初定,辽东郡太守与卫满约定,让其做汉朝外臣制约塞外蛮夷,不让他们侵扰汉朝边界。到他的孙子右渠即位逐渐骄横,阻碍周边小国觐见天子。于是汉朝派遣涉何责令右渠,右渠不肯接受汉朝的诏命。涉何回到汉朝之时杀死了朝鲜的一个将军,右渠知道后调兵偷袭杀死了他。汉武帝大为震怒,下令招募被赦免罪过的犯人去攻打朝鲜。在汉朝的攻击下朝鲜逐渐不支,朝鲜国内怕坚持不下去杀死了朝鲜王右渠,向汉朝投降。汉朝平定朝鲜后设置了四个郡。
3.郅支单于:忘恩负义斩杀汉使,后身首异处
在汉宣帝时期,匈奴五个单于争夺王位,呼韩邪单于和郅支单于都送儿子到汉朝为人质,汉朝都接受了。到后来呼韩邪单于亲自到汉朝觐见汉宣帝,郅支单于认为呼韩邪单于投靠了汉朝不会回去了于是就攻击占领匈奴右边的地方。后来汉朝送回了呼韩邪单于等人,郅支单于认为汉朝帮助他不帮助自己于是就围住了汉朝使臣羞辱他们。之后郅支单于进贡要求送还儿子并归附朝廷,汉朝同意了并派遣谷吉护送他的儿子回去,结果郅支单于杀死了谷吉等人。郅支单于害怕汉朝于是西逃康居,并与康居王互娶其女儿。之后郅支单于逐渐骄横,经常攻打阖苏、大宛、乌孙等国。汉朝之后数次派遣使者要回谷吉等人的尸身,郅支单于都没同意还羞辱他们。
到建昭三年陈汤出使西域,陈汤独自假托朝廷命令调发有城镇的各国军队以及车师国戊己校尉屯田的官兵杀死了郅支单于并砍下了他的头颅。并上书说下了那句千古名句:“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4.大宛:认为路途遥远大汉不会劳师远征,最终大宛贵族杀死国王求和
大宛是张骞出使月氏国发现的,后来汉朝多次派遣使者出使大宛。就有使者对汉武帝说大宛有好马但是被藏在了贰师城,不愿给汉朝使臣。汉武帝听说有好马很高兴于是就派遣使者带上财务请求交换贰师城的好马。大宛国王认为汉朝离大宛很远,不会派遣大军过来,于是杀死了汉朝使臣抢夺了财务。汉武帝听说后很生气于是派遣了李广利为贰师将军进攻大宛。最终两次讨伐大宛,总共四年时间才得以结束军事行动。
虽然汉朝的使臣出使被杀,但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以上是个人观点,希望大家指正补充。
参考:《史记·南越列传》
《史记·朝鲜列传》
《汉书·传·傅常郑甘陈段传》
《史记·大宛列传》
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战争有哪些,其中使者起到什么人物作用
古代战争之中,为何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在我国古代战争中,“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它本身没有约束力。然而,即使交战双方红着眼睛互相残杀,他们也不会轻易打破这一规则。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反对周朝法令的战争。孟子曾经说过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然而,在春秋时期,人们并不是想打仗就能打仗的。战前的第一件事是下战书。这是因为春秋时期的战争主要是车战。
战争双方需要就战争时间达成一致,并通过战争信函选择一个开放的战争地区。这时,需要有人充当信使。这是两国军事交流中使者的由来。春秋时期,战争双方都以保护周天子为借口。因此,对前来与交战地区交流的特使没有敌意。他们不会随意杀死信使,而是礼貌地对待信使。
然而,战国以后,所谓的“礼”和“义”早已被遗忘。战争充满了阴谋和意外。除了杀戮和投降之外,对平民的屠杀也经常发生。
但是仍然不斩来使,原因是古代的信息传播没有发展起来。信使是传递战争双方信息的重要媒体。此外,特使的地位不高,也没有威胁。因此,杀害特使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会中断信息来源。例如,三国时期,司马懿通过蜀汉使者了解诸葛亮的饮食和日常生活,推测他的寿命不长。
另一个原因是使者本身已经成为战争的一部分。这是双方将军使用的一种工具,通过不斩来使去释放信号,或瓦解对方的士气。它的影响有时远远大于战场上的战斗。例如,当关羽得知东汉东吴攻打荆州时,他派使者与吕蒙沟通。
吕蒙明白了这一点,每次都善待关羽的使者,甚至允许他们带报平安的信。结果,关羽的士兵看到此等待遇,他们无心打仗。数万精锐部队崩溃,导致关羽垮台,这一教训是痛苦的。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我们听说过一句古语叫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算得上是战争中,所有国家都要遵守的一条原则吧。即使是在没有人权的封建社会也是有这样的说法的,这好像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虽然充满血与火的古代战争非常的残忍,会连敌方的妇女,儿童,老人都杀光,但是使者的话却不会这样。
这其实源自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宋国派使者前往楚军的军营去谈判,要求楚军撤出宋国的都城,而这个使者则作为人质到楚国居住,从此之后这一规矩演变成了不斩来使。
毕竟在处于白热化的战争中,使者属于双方交流的一种媒介,负责传达自己的意思给对方,如果连使者都不能幸免的话,那么就表明了没有和解的可能。就只能引起激烈的反抗。
并且两方的将军也都明白,战争只是政治的延伸,利益诉求不一致,政治家谈不拢就只能战场上见,所以说使者如果可以谈拢的话,就可以避免这种战争,可以和解,那么就可以达到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有某个将军不识相将使者杀了,那么它只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所以聪明的将军们在看到对方派来的使者时都会不问缘由的就杀掉,但使者往往没有恶意的,他没有攻击性只是为了传递信息,所以如果杀掉这样的手无寸铁的人是会被人看不起的,在道德层面就会处于下风,毕竟在以前注重礼仪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古时候的战争中,为什么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8:52: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87538462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使者的战争.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使者的战争.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