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景宁菇乡:从密林深处走出的香菇文化
从景宁县城开车到菇乡英川镇需一个多小时,一路青山绵绵,十几年间,公路陆续联通了山间一个个相对闭塞的村子。穿行其中,人们很难想象这里家院门前曾贴着这样的对联:“江游四海靠贵人,保佑生意步步升。”
八百多年前,英川人就从大山里艰难地走出来,步行七八天到安徽、福建、广西等地的深山老林里,用古老的砍花法栽培野生香菇。
包坑口的五显大帝庙,又称“三合堂”,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至今已有 150多年 历史 。
英川镇地处景宁、龙泉、庆元三县交汇处,这里的人们自宋朝起就掌握了伐木出菇的野生香菇栽培法。因当地山区田地少,适宜出菇的阔叶林也不多,英川人不得不江游四海,去周边深山密林种植香菇。在近代人工培育出香菇菌种之前,无根无花无种子的香菇,被龙、庆、景一带的菇民视为神灵的恩赐。
菇神信仰在采菇过程中逐渐形成,敬拜的神像包括做生意无亏有盈的五显大帝、精通种菇术的宋人吴三公,以及在明代使龙、庆、景一带香菇位列宫廷贡品的刘伯温。至清代中后期,龙、庆、景的菇业发展至鼎盛,三县都有菇帮,还一度在上海设菇行、到广东置地产。
三县菇民合资在包坑口建造菇帮公所“三合堂”,敬神的同时,也为组织和管理菇业提供了固定场所。在当地风水先生眼中,包坑口是一块有“五龙抢珠”之势的风水宝地。三合堂原有三部分,一是供奉五显大帝神像、配有戏台的主庙;二是庙西侧面积最大的三合堂菇帮公所它是三县菇民商议和处理行业大事的议事厅,涉及管理公共财产、处理菇帮内外矛盾、交流香菇行情资讯等事务;庙的背面还有办公房,用于菇事活动和香客往来。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三合堂的房屋被政府改为民房,主庙也在 20 世纪 70 年代因修建公路移除了戏台,如今只保留旧庙的一部分。
“枫树落叶,夫妻分别;枫树抽芽,丈夫回来”,秋叶落时,景宁的菇民们起身前往江西、安徽、广东或福建的深山,用砍花的方式让腐木在自然中接受空气中飘浮的香菇孢子;第二、三年冬天出菇之后,他们按照菇体完整度、色泽和香味等标准做好采收,及时烘干、拣选、分级。直到次年清明,菇民都要在山林中度过候鸟式的生活。
砍花方法因保密只能口授,菇民在异乡深山中还通过一套完整而封闭的生活组织方式,构建出一个小 社会 。菇寮是菇民在山里搭建的临时住所和工作间,一入菇寮要讲行话,猪是“乌杯”,牛是“天伦”,还有山中常偷吃香菇的“大来”(大老鼠)与“洛桑”(小老鼠)。
在山里过年时,正月初一,菇民们会在寮主的带领下到山上劳动,取意新年勤勉;回来时砍小杂木插在门外,表示带回摇钱树。清明前后是结账期,菇寮按菇民所占股份分配收益,还需留出一份干股供奉五显大帝。种菇艰辛却收入有限,菇民回乡后还需种一季地贴补生计。秋收之后,再次入山。
在菇民外出的冬天,菇乡菇民子弟则开始“学一冬”。在冬季开办的临时私塾班里,孩子们读着代代手抄的《布线》,它涵盖人生实用、出门求财等章节,教授菇乡实用的 社会 常识与做人道理。他们还要学习记账和算盘口诀,并为将来长途跋涉入深山学些实用的拳脚功夫,包括简易拳法、棍术和板凳术。一两冬后,山外的山长什么模样,人外的人要如何打交道,人与山林鸟兽要如何相处,都会在菇民子弟的脑海中形成粗略的轮廓。
如候鸟般的生活生产方式,将每半年离乡的思情拉得绵长。清明是菇乡最热闹的时节,菇民穿越大山经过城市时会买些小饼干,一进村口就分给小孩子讨喜庆兆头,奔走雀跃叫着“大伯、大叔回来了”的孩童在远行人未进家门前,就已把平安信送到。
一年又一年,新老菇民如此轮替。曾在村口报平安的孩子也会在父辈、兄长的口传身教下,带上斧头镰刀,踏上去往异乡山林的路,在资源有限、生产力低下的年月扛起一家一乡的生计。
不变的是,每年农历七月五显大帝庙会上,英川乱弹与木偶戏会补给菇乡人的一个“暖冬”。乱弹戏班用“万头定”调子拉起土胡琴,在戏台上以传统的八仙小戏开场。带着乡音的念白里,“空手出门、满手回家”念给归乡菇民,而“田禾茂盛、五谷丰登”则预祝新一季水稻丰收。夜深人醉,半年的乏渐渐纾解,仍有人不愿为戛然而止的剧情离去。
那时菇民体力劳动繁重而 娱乐 活动匮乏,英川乱弹长年在菇民们返乡谢神时演出,慰藉归巢的倦鸟,因而又被称为“菇民戏”。
从宋代起至 20 世纪中后期,这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景宁沉淀出丰富且绵长的香菇文化。它既包括口传身授的砍花法、菇民拳等技艺,也有三合堂这样糅合地方信仰与行业组织功能的综合场所,还涵盖菇民戏等地方小戏。曾经它与菇乡日常生活汇融贯通,如今它是现代景宁除“畲乡”外另一个独特的人文 历史 注脚。
1957 年,在相对闭塞的英川,老菇民还在重复一年又一年的候鸟生活,远在 500千米以外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已成功研制了香菇菌种。
作为人工香菇栽培发源地,景宁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就引进菌种并试种。最初进行试验的是椴木菌种法,这是一种新旧融合的过渡方法,在人工培育出纯菌丝菌种后,有选择地使用菇木(多为椴木)接种部位,从而提高菇木利用率和香菇成活率,缩短生产周期。
椴木接种试验成功的愉悦很快被 80 年代新一轮研发任务压下来。随着全国开始重视林木资源保护,景宁承担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制定的袋料香菇种植“星火计划”研发任务。袋料种植技术以木屑、棉壳、麸皮等散料代替椴木来培植香菇,原料来源广泛、生产周期更短、产量也更高。
1987 年,景宁袋料香菇研发项目又一次获得成功。在离景宁县城不远的袋料香菇种植区东弄村,山间搭着用黑色遮光布罩着的香菇棚,里面排排木架上摊放着今夏刚接好种的大批袋料,远远望去像是层叠错落的乌黑色梯田。
此时距离县农业局开始在东弄村推广菌种种植,也已 40 年。从 1978 年开始在一线菇农中推广椴木接种法,到 1987 年袋料香菇的又一轮全面推广,尽管政府有补贴,菇民在最初几年试种时难免心里打鼓,直到1996 年才落定。那年,袋料香菇在景宁全县的种植已成规模,当年的菇民们见证了传统砍花法向人工菌种种植的革命性转变。
也是在 1996 年,中国香菇产量迅速攀升至世界总产量的 60% 以上,原因之一是从 1994 年开始的“南菇北移”战略——将食用菌种植逐步转向资源丰富、劳力富余、气温条件适宜的东北和华北地区。与此同时,在景宁内外技术突飞猛进、菇区广泛拓展的时代,当地一批老菇民因年纪、体力、教育水平等诸多限制脱离了香菇种植营生,英川镇等传统菇区亦多转向其他生计。
中国的香菇之乡在那座城市
庆元地处浙江省西南部,面积1898平方公里,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小县。"庆元"是宋宁宗的年号,庆元三年松源置县,以年号为县名,至今已有800余年。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制菇史与置县史不相上下。人工栽培香菇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800多年前,龙岩村农民吴三公继承发展"砍花法",发明了"惊蕈术"和"烘焙术"等一系列制菇加工技术,被当地菇农膜拜为"菇神"。800多年来,香菇成为庆元人民赖以生存的传统产业,菇民足迹遍布全国十一个省200多个县、市,从此,香菇开始了造福人类的新纪元。庆元历史地被誉为"香菇之源"。随着庆元的吴克甸研究人造菇木露地栽培技术获得成功,这一技术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项目,把香菇生产发展推向高潮。庆元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香菇市场,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流通集散地。
中国香菇城在哪?
中国香菇之乡-磐安,
磐安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县,是中国香菇之乡和全国食用菌行业先进县。
近几年来,磐安食药用菌生产迅猛发展,现有香菇、花菇、黑木耳、金针菇、平菇、猴头菇、草菇、蘑菇、灰树花、鸡腿菇、竹荪、灵芝、天麻、茯苓等食药用菌14种。尤其是香菇生产,从1987年全县试种成功后,香菇规模生产翻番发展,全县香菇一直稳定在5000万袋以上,产量5万多吨,产值1.8亿元以上,为全县农民人均增收500多元。1995年被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宣传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香菇之乡”的荣誉称号。香菇生产现已成为我县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成为我县农业的一大特色,成为我县农民脱贫奔小康的一大门路。
磐安香菇,个体均匀,香气醇厚,味道鲜美,被誉为“菇中极品”。在日本和国内的上海等市场上享有盛名。日本客商中就有“中国香菇出浙江,浙江香菇数磐安”之说。我县的磐峰牌香菇先后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被省政府命名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并获省优质农产品金奖。磐安以出口鲜香菇闻名国内外,年出口香菇6000多吨,占全国鲜菇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列全国首位,主要销往日本、美国、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以及其它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磐安冷水鲜菇交易市场是国内最大的鲜菇交易市场,年成交量达1.83万吨,成交额达1.08亿元。现在,磐安菇农早上采摘的鲜菇,在经过冷藏处理后,当天下午即可通过上海虹桥机场的航班,出现在日本的超级市场。
磐安香菇生产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系列化服务为重点,不断推进产业化进程。通过优化香菇结构,开发以花菇、高温菇为主的中高档品种,改革栽培模式,推广立体栽培,提高了集约化水平,做到了春、夏、秋、冬四季产菇,均衡供应。磐安香菇生产已基本形成了以食用菌总公司等20多家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以冷水香菇市场等6个专业市场和香菇专业协会以及辅导员为纽带,带动全县万户菇农生产,即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从而使我县香菇生产几年来保持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同时,也吸引了浙江丽水地区和福建等地香菇源源不断地流向磐安,使我县成为全国鲜香菇的一个重要集散地。现在磐安县不仅是全国香菇的生产大县,更是全国香菇的流通大县和出口大县,一年四季菇香不断。
香菇的产地在哪里
香菇的鼻祖在浙江庆元县,那里是国内香菇最早,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被称为香菇第一城。
分布地区:随州、山东、河南、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扩展资料:
香菇(学名:Lentinus edodes),又名冬菇、香蕈、北菇、厚菇、薄菇、花菇、椎茸,是一种食用真菌。一般食用的部份为香菇子实体,鲜香菇脱水即成干香菇,便于运输保存,是一宗重要的南北货。干鲜香菇在中国菜中广泛使用。烹饪时需将干香菇先行泡水发制。素三鲜中,香菇往往作为其中的一鲜出现。在斋食中,香菇亦为重要原料之一。
香菇子实体单生、丛生或群生,子实体中等大至稍大。菌盖直径5-12cm,有时可达20cm,幼时半球形,后呈扁平至稍扁平,表面菱色、浅褐色、深褐色至深肉桂色,中部往往有深色鳞片,而边缘常有污白色毛状或絮状鳞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香菇
香菇的产地在哪里
中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真名吴煜yù)。【注:其辖地现今归庆元县管辖,即今庆元人】。
香菇,又名花菇、香蕈、香信、香菌、冬菇、香菰,为侧耳科植物香蕈的子实体。香菇是世界第二大食用菌,也是我国特产之一,在民间素有“山珍”之称。它是一种生长在木材上的真菌。味道鲜美,香气沁人,营养丰富。香菇富含维生素B群、铁、钾、维生素D原(经日晒后转成维生素D)、味甘,性平。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
生态环境:
冬春季生于阔叶树倒木上,群生,散生或单生。
分布地区:
河北遵化、平泉县、山东高密、广饶、河南灵宝、西峡、卢氏县、泌阳、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
扩展资料:
1、香菇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有过实验研究,香菇能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还能促进T淋巴细胞的产生,使T淋巴细胞的杀伤活性。
2、香菇有助于降压降脂:香菇能降血脂是因为其含有嘌呤,胆碱,酪氨酸,氧化酶以及一些核酸物质等 物质,不仅如此,对预防动脉硬化,肝硬化等疾病也有一定的帮助。
3、香菇有助于补充氨基酸:经常食用香菇可以帮助机体补充氨基酸,加强机体的抵抗力。这是因为香菇含有30多种酶和18种氨基酸,是纠正人体酶缺乏症和补充氨基酸的首选食物。
4、香菇有助于健胃助食:在平时可以适当的食用一些香菇,其含有丰富发维生素b1跟维生素pp,能促进脾胃功能,有利于健康。
5、有助于抗衰老:抗衰老是很多人都关注的一个事情,尤其是女孩子。香菇含有的一种水提取物对过氧化氢有清除作用,帮助体内过氧化氢的消除,从而清除体内自由基与过氧化物,达到延缓机体衰老的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香菇
香菇产地在哪
我国香菇主产区可分为东南(福建、浙江)、华中(湖北、河南)、东北(辽宁、吉林)和西南(四川、重庆、云南)四大产区。
我国香菇产量主要来自代料香菇,而代料香菇的主产地是东南和华中产区。
此外,段木栽培香菇生产也主要集中在华中地区,其次,陕西、甘肃、黑龙江、安徽、广西、江西和福建等省至今仍存有极少量段木栽培。
扩展资料:
中国的浙江省龙泉市,景宁县,庆元县三市县交界地带是世界最早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其香菇人工栽培技术史称砍花法。
据传最早发明这项技术的是南宋龙泉县龙溪乡龙岩村人吴三公(真名吴煜yù)。注:其辖地现今归庆元县管辖,即今庆元人。
在人类香菇栽培史上,留下的可查证的文献资料,最早、最完善的当为公元1209年,即南宋嘉定二年何澹所编《龙泉县志》上的185个字。其中,庆元有中国香菇城之称。
参考资料:香菇-搜狗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