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有什么问题以及如何解决
浅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2]。
一、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3],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好文件精神,执行好相关政策,保证各种扶农政策和措施真正、直接落实到农民手中。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4];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5],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二、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便不能不触及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产权关系界限模糊。二是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三是土地有偿流转受到诸多限制[6]。
总的来说,现有土地制度无论从产权界定还是从流转经营上都存在不容回避的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只是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却不能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大的空间,解决不好农民进一步致富问题,从而制约了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如何对现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7]:
首先,明确土地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赋予农民作为产权主体的应有权利。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制度是与我国人多地少,农村人口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的一种现实可行的制度安排,实行土地私有化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探讨集体所有权的产权实现形式,农民作为集体成员如何实现其相应的权益。近年来有些地方探讨实行的“土地股份制”不失为一种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形式下实现农民土地权益分享的有益尝试[8]。
其次,进一步放宽农民承包土地的经营流转权,促进土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承认土地承包权带来的土地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是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的基础。因此,应完善有关法规和政策,确定承包期限内允许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通过转包、转让、出租、抵押作价入股等方式,促进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特别鼓励农民把土地租给企业主,由企业主租赁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运作,提高劳动生产率[9]。而农民也由此变为“地主”,既可以继续留在土地上给企业主打工,成为企业员工,也可以进入城镇从事新的工作,变农民为城镇居民,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
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创新,对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理的土地使用价格,将改变乡镇企业低成本甚至无成本使用农村土地的状况,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合理聚集。出让土地经营权获得综合收益如果大于农民的耕作收益,也将对农民出让承包地产生压力和动力,从而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集中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形成。
然后,要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建立农民生活保障机制结合起来。对我国广大农村而言,土地仍然是最大的生存保障。如果相应的生活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土地流转便很难得以顺利推进。因此,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征地制度改革方面,应把农民的生活保障考虑进来,探索一种土地使用权流转与农民社会保障有机结合的机制,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促进土地流转[10]。
最后,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
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是什么
法律分析: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政策是: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三条规定:国家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建立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为什么说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基本的群众,也是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压迫榨取的主要对象。如果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中国的民主革命,革命是不会成功的。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2)农民问题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无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但是,如果没有广大的同盟军,单靠无产阶级孤军奋战,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就是一句空话。在同盟军中,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而且与无产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工农联盟的形成,就成为无产阶级实现其领导权,最大限度地孤立、打击敌人的首要条件。
(3)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且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就要求充分重视农民问题,解决他们最关心的土地问题,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获得最广大的人力物力支援。
农民问题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土地问题在中国实在是太重要了。近些年经常说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国家是由领土、人口和政权构成的。可用于耕作的土地是领土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对于农耕文明底色的中国来说,土地是民众的生存之源,也是国家的稳定之根。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国家的土地问题有中国这样重要,所带来的各种利益关系和政治影响也自然特别复杂。从历史看,国家兴也土地,衰也土地。而在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土地问题的尖锐性和复杂性更是前所未有。整个20世纪,中国由“耕者有其田”的提出,到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再到土地的家庭承包,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上世纪80年代家庭承包制的兴起,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并没有因此完全解决,相反一度还相当严重。其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土地上附着的东西太多太多,涉及到的利益主体及其关系太复杂。因此,在中国的农村变革中,土地制度改革是最为核心的改革。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三农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提出了许多见解和看法。但在当今,土地问题比任何时候都复杂。土地所具有的多重功能,土地所具有的稀缺价值,土地所涉及的利益关系,土地所引起的多方关注,都是前所未有的。那种依靠土地改革和土地承包一揽子解决土地问题的时代已不可再现。任何土地改革的方案都是有限度的,且需要系统性考虑。由此对土地改革的决策要求也愈来愈高。
中国现在为什么这么重视农民问题?中国农民的路在何方?
中国的人口很多,每个人每天都是要吃饭的,吃饭就离不开粮食,所以离不开种粮食的农民,农民的问题解决了对中国的粮食安全也是有保障的,所以重视农民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1.我国是农业大国,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农业和农村农民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 为此,中央出台了许多有利于三农发展的优惠政策,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 尽快实现乡村振兴。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这就决定了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自立的基础,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的根本问题。 国家的革命和建设。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首位,农村人口基数大于城市,农村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需要更多的支持。
2.人以食为天,人不能不食。 从历史上看,也正是农民为人类提供了粮食来源,特别是在我国这个农业大国,从事农业和农村服务的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不要阻碍现代化。
3.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漠视农村。 无论是开展农业补贴,还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无论是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些政策和战略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的承诺。 关心、关心农村、关心农民。 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是我国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成效显着,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美丽富饶的乡村将更加强大 而且更漂亮。
三农问题是指我国农村和农村农民的发展问题。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食物对人们来说是最重要的。 我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对食物的需求量很大。 因此,农业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这种农业是我们国民经济的基础。
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当今中国农民的问题?
传统的农民和传统的耕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也是当务之急,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这样,农民才有更多的动力去奋斗。各地可以为农民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指导,加强农民的文化教育。同时,我们可以定期为农民提供专业的主题培训,让农民围绕时代的步伐,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充分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的跨越式发展。农产品从改革前的严重短缺到现在的绰绰有余,农村的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美丽乡村成为一道风景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农村户籍的常住人口也成为首都羡慕的对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以家庭为土地经营主体的农业生产模式已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创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土地流转机制的实施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一个村庄,一个社区,谁掌握了先进的技术,谁就有了开拓进取的精神,谁就有了相应的社会发展的思想境界,谁就能富起来。
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建立农民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就业技能、政策导向、法律知识、科技知识、人文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力支持。要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就必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创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机制,走出一条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