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与狼》教学反思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
1、分段听赏
师引导:音乐告诉我们森林中先后出现了谁?来干什么?在他们之间发生了
什
么事?
(生回答……)
2、学生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以小组为单位,一起讨论,讲述整个故事。
3、完整听赏。(一位学生旁白)
4、揭题:
大家知道我们刚才欣赏的这首乐曲吗?它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作曲
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5、创作画面。
(师)这首乐曲它既是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又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你看,
上面这幅画面展现的是哪一段音乐的内容?(结尾)
那么,前面随着七个主人的陆续出现,不同的音乐给我们展现的七幅不同的
画面,要请同学们创作完成!(首先,请问,猫出现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呢?
这是第几副画面?(第四幅),那就由第四小组每一位同学负责这幅画面创
作。)
最后由组长从小组中选出最漂亮的一幅上前展示,并用语言描述一下画面的
内容。
反思:
这是一堂音乐的综合课,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传统的教学模
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角色的形象、连环画创作等),巧妙地安
排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让学生在各
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环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内
容。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把知识的掌
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羙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验。新颁布
的《音乐课程标准》不仅提出了"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而且还增加了
与姐妹艺术的综合、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这是新的理念,新的举措,
富有鲜明的改革色彩。我们在付诸实施推广中,既要大胆实践,又要不断地总结
经验。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2
音乐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
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欣赏活动中,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
内容,也是完成音乐艺术第三度创造的不可忽视的方面。孩子爱听音乐,但往往
当我想挖掘的更深时,孩子却没了耐心,如何让学生养成欣赏的好习惯,我在不
断地思考。
上星期,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彼得与狼》是一首
交响童话,全曲长27分钟,这么长的一个曲子要在短短四十分课堂中完成,显
然是很困难的。所以我根据实际情况,把乐曲根据片断剪辑了几个短小的音乐片
断,配上简单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在兴趣激昂的情况下不
知不觉的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并掌握乐器的音色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讲
故事的手法,用情境导入,把各环节简单扼要的纳入到故事中去。我的教学目标
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的不同人物,重点让学生区分出不同音色的特
点。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乐器在节奏、音色、旋律、速度及不同的音区
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并能概括出各角色的形态和性格:彼得――性格勇敢、
聪明、机智;小鸟――活泼、机灵;鸭子――行动摇摆、反应迟钝;猫――
动作灵活、行动敏捷;爷爷――言语唠叨、行动迟缓、做事严谨;狼――性
格贪婪、凶残、阴险、恐怖,
在这堂课的教案中我准备了听、说、讲、演、创作等几个环节,在课堂上
我让学生带着头饰随着音乐来演一演故事情节,通过扮演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彼
得与狼的故事及主题音乐。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我怕时间不够,所以本来设计好
让学生最后在来欣赏音乐这一环节跳过了,后来想想很是遗憾,要是在最后让学
生再来欣赏音乐,就更能增加学生对乐器音色的掌握,了解每样乐器所表现出的
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另外还要让学生说一下,假如把表演
角色的乐器换其他的乐器来演奏,会有什么效果呢?这可以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
自己进行想象,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创新意识。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3
《彼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它透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十分生
动的童话故事作品。整堂课都在“说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故
事层层深入,学生在不断设疑、不断解疑中兴趣盎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动
地去表现故事,从而到达主动聆听的效果。
有层次地安排聆听。整堂课安排三次彼得主题的“凯旋进行曲”的聆听,第
一次在课堂的开始,以律动的形式出现,学生仅从音乐本身入手,其聆听是知觉
聆听;第二次在了解故事梗概后,让学生带着情绪聆听,引发学生的情感聆听;
第三次在领悟了乐曲所表达的真谛后,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与共鸣对此进行理
智欣赏。
抓住细节、以小见大。如抓住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
交织入手,举一反三,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
欣赏中,用心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将情感教育渗进音乐活动中。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带入教师的
引导与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倾向。如在听故事、说故
事环节中,教师设疑,学生想像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
不知不觉中感悟“真善美”。
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
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
乐、我们身边最平常的朋友,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
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
逐渐领悟其深刻的好处与唯美的表现力。就像《彼得与狼》的欣赏,让学生了解
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关注其他优秀的
有价值的音乐。
由上这一课我想到了:
1、通俗流行音乐正因为如此受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段学生)的青
睐,正是由于其多渠道的流传、易于传唱的旋律及通俗明了的主题,刚巧贴合十
二、三岁的学生渐渐成熟的心智和日益加强的情感表现需求的需要。
2、古典音乐、轻音乐、优秀的民族音乐以及一些有价值的通俗音乐因为种
种原因传输不到学生的生活空间里,或者说传输到学生面前时,他们不习惯去听。
3、学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老师想不到,没有学生做不到。所以,新的时
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艺术音乐作品如数家珍,那么不知
不觉地就会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在这种熏陶中,也就逐渐习惯了这
种艺术,从而也会去关注身边的艺术音乐。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4
《彼得与狼》作者是俄国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
是一首交响童话,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这首交响童话是普罗科菲耶夫应一
位剧院经理的请求而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从朗诵词到音乐都由他自己构思,它
透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透过音乐的描绘和
解说词的辅助,不仅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够使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
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所以在课的设计中,我注意趣味性与专业性的较好结合,让学生在搞笑的
“玩”中掌握已有知识、接触新的音乐知识。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这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的图片、主角的形象),巧妙地安排
教学环节(参加演奏会--寻找乐器的主人--主人间发生的故事—参与表演),让
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主题音乐,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
表现的资料。
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这天,我们
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入境。
二、抓住细节、以小见大。
如抓住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交织入手,举一反三,
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用心发现其中
的表现因素。
三、将情感教育渗进音乐活动中。
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带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
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倾向。如在听故事、说故事环节中,教师设疑,学生想
像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真善美”。
四、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
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
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乐、我们身边最平常的朋友,
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
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悟其深刻的好处与唯
美的表现力。就像《彼得与狼》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
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关注其他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5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用交响乐讲述故事,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所以非常
感兴趣,在听完后,我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重新构建”,展开丰富的想象,主
动进行审美再创造,把故事的结尾重新编排并表演,学生积极性特别高。有的模
仿狼,有的模仿猎人,有的模仿彼特,有的模仿小鸟、猫、鸭子等等,每组学生
都按耐不住心中的兴奋与强烈的表现,栩栩如生的把编排的故事都尽自己最大的
努力表演出来,虽然有的组在表演中有些凌乱,但不难看出他们的过程是快乐的,
学生由“心动”到“行动”,动作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的组还邀请我也参
加他们的演出,我很乐意加入了他们的活动,让我也体验到了师生互动的快乐。
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开发了学生
的表演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开心快乐地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了学生进一步学
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与学生一起“玩”,
教师成为了他们的朋友,课堂成为了学习的乐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从
听到说,从编再到演,全身心参与了音乐学习,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各种音乐潜能,使整个音乐课堂生动
活泼,最终使学生觉得学习音乐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情。
我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观看了《彼得与狼》的动画片,这可是孩子们最喜
欢的,也是他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在观看时,我用了两种方式,只看画
面没有声音,只听声音没有画面,对比欣赏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
置情境,赋予动画的音乐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面与节奏配合的实践中,有效地
进行音乐基本节奏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学生表演的过程
中让学生再现彼得与小鸟怎么样捉住了狡猾的大灰狼,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让学
生的欲望得以释放,让他们的个性在此得以张扬。
总之,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
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
验。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6
[背景分析]
__借用“艺术音乐”一词,试图将所阐述的内容既区别于通俗流行音乐又不
仅仅指古典音乐,而是一切优秀的、有意思的、能引发人进行思考的音乐。
我们知道古典音乐不同于流行音乐的地方是它内涵深刻,能发人深思,更能
使人高尚,免于低俗。古典音乐历经岁月考验,久盛不衰,为众人所喜爱。可以
这么说,古典音乐是音乐学习的根,是进行一切音乐鉴赏活动的本。作为音乐教
师,将包括古典音乐在内的艺术音乐带入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有“根”有“本”
的进行音乐学习,是一件责无旁贷的事情。如何将艺术音乐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
式进行教学,如何以背景与相关延伸为切入点鼓励学生进行后续学习,让艺术音
乐常驻学生的心间,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关于教学设计]
我在上这一课时,思考了几个问题:首先,这首乐曲的故事情节较为简单,
如何能透过简单的故事情节感悟真善美的主题;其次,这首乐曲篇幅较大,全曲
连音乐带解说总共27分钟,如何让学生能够愿意并自主地进行欣赏;再次,交
响音乐欣赏在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如何能把“交响”这一形式带入学生的音乐
世界,让他们接受并喜爱;最后,针对六年学生的心理,如何让学生能够提高自
己的鉴赏能力,有选择的对待通俗音乐,并维持对艺术音乐的热情。针对这些问
题,我设计了一条“听——说——演——想”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旨在调动学生
的多方位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欣赏氛围,让他
们愉悦的接受艺术音乐。
[案例分析]
一、“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他们之前究竟经历了什么呢?今天,我们
就要用音乐来讲一个故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学生入境。
整堂课都在“说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故事层层深入,学
生在不断设疑、不断解疑中兴趣盎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动地去表现故事,
从而达到主动聆听的效果。
二、有层次地安排聆听。
整堂课安排三次彼得主题的“凯旋进行曲”的聆听,第一次在课堂的开始,
以律动的形式出现,学生仅从音乐本身入手,其聆听是知觉聆听;第二次在了解
故事梗概后,让学生带着情绪聆听,引发学生的情感聆听;第三次在领悟了乐曲
所表达的真谛后,学生带着对音乐的感悟与共鸣对此进行理智欣赏。
三、抓住细节、以小见大。
如抓住小鸟与鸭子的冲突时,从长笛与双簧管的.旋律交织入手,举一反三,
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以后的欣赏中,积极发现其中
的表现因素。
四、将情感教育渗进音乐活动中。
在讲故事、演故事的活动过程中,带入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观情感因素,
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倾向。如在听故事、说故事环节中,教师设疑,学生想
像情景,并带着主观情绪体会音乐形象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真善美”。
五、将交响音乐当成我们的朋友。
很多人包括很多音乐教师,总感觉交响乐是“古典的、严肃的”音乐,会有
敬而远之的感觉。如果我们就把交响乐当作是游戏音乐、我们身边最平常的朋友,
然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带进学生的音乐生活中,我想更会引起学生自然的、亲切地
感觉,从而把交响音乐留在身边,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领悟其深刻的意义与唯
美的表现力。就像《彼得与狼》的欣赏,让学生了解这是交响童话,然后让学生
在“玩”中喜爱它,抛砖引玉,也会关注其他优秀的有价值的音乐。
[拓展]
由上这一课我想到了:
1、通俗流行音乐正因为如此受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段学生)的青
睐,正是由于其多渠道的流传、易于传唱的旋律及通俗明了的主题,刚巧符合十
二、三岁的学生渐渐成熟的心智和日益加强的情感表现需求的需要。
2、古典音乐、轻音乐、优秀的民族音乐以及一些有价值的通俗音乐因为种
种原因传输不到学生的生活空间里,或者说传输到学生面前时,他们不习惯去听。
3、学生是丰富多彩的,只有老师想不到,没有学生做不到。所以,新的时
期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艺术音乐作品如数家珍,那么不知
不觉地就会把这些信息传送到学生面前,学生在这种熏陶中,也就逐渐习惯了这
种艺术,从而也会去关注身边的艺术音乐。
[总结]
愿我们的学生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音乐爱好者,做一个有广阔胸怀的音乐欣
赏者,做一个有高尚理想的音乐追随者。愿艺术音乐常驻学生心间。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7
音乐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音乐音响的感染力是一种强大的和原始的力
量。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欣赏活动中,是人类精神礼貌中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
资料,也是完成音乐艺术第三度创造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在昨日的一节欣赏课中,我和学生一齐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彼
得与狼》是一首交响童话,全曲长27分钟,这么长的一个曲子要在短短四十分
课堂中完成,显然是很困难的。所以我根据实际状况,把乐曲根据片断剪辑了几
个短小的音乐片断,配上简单的动画形式,让学生始终持续愉悦的情绪,在兴趣
激昂的状况下不知不觉的感受音乐,了解音乐,并掌握乐器的音色特点。我采用
讲故事的手法,用情境导入,把各环节简单扼要的纳入到故事中去。我的教学目
标是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的不同人物,重点让学生区分出不同音色的
特点。透过欣赏,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乐器在节奏、音色、旋律、速度及不同的音
区所表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并能概括出各主角的形态和性格:彼得——性格勇敢、
聪明、机智;小鸟——活泼、机灵;鸭子——行动摇摆、反应迟钝;猫——动作
灵活、行动敏捷;爷爷——言语唠叨、行动迟缓、做事严谨;狼——性格贪婪、
凶残、阴险、恐怖。
在这堂课的教案中我准备了听、说、讲、演、创作等几个环节,但实际课堂
中,我没有让学生出来表演一下,也许是时间的关系,我怕时间不够,所以本来
设计好的请学生到前面把猫、小鸟、狼、爷爷等主角的表演跳过了,之后想想很
是遗憾,其实简单的表演更能增加学生对乐器音色的掌握,了解每样乐器所表现
出的人物性格特点,这是我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另外还要让学生说一下,假如把
表演主角的乐器换其他的乐器来演奏,会有什么效果呢?这能够作为课后作业让
学生自己进行想象,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拓展学生的思路和创新意识。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8
《彼得与狼》是一部“听音乐、讲故事”的交响童话音乐作品,作者是俄国
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这首作品创作于1936年,根据俄罗斯同名童话写成。它
透过乐器的演奏和朗诵描述了一个十分生动的童话故事作品。透过音乐的描绘和
解说词的辅助,不仅仅通俗易懂,而且能够使孩子们从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时还
了解到各种动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色和表现力。
《彼得与狼》是用交响音乐来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不同的乐器扮演不同的主
角,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及课件,我让学生先看乐器图片,然后听乐器的声音,再
自己总结出每种乐器所扮演的主角,让学生自己理清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比
如: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小鸟----长笛----灵活轻巧等,这一
环节设计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
器的图片、主角的形象),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种主角的主题音
乐,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资料,为学生后面的表演做了铺
垫。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开发
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开心快乐地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了学生进
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和愉悦。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9
《彼得与狼》这节课故事情节简单,乐曲篇幅长,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一
条“看——找——听——演”相结合的教学思路,意在调动学生的多方位感官,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他们营造一个简单快乐的欣赏氛围,让他们愉悦的理解交
响音乐。
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认识乐器,然后欣赏几个乐器演奏的音乐片段,区分
音乐明朗与暗淡。这一环节透过"器乐演奏会"这一形式营造一种自然和谐的氛
围,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复习了旧知识,学习了新知识。
找:请同学们根据主人们的不同性格特征和形象,找一找乐器演奏的音乐分
别代表谁?这一环节,运用新颖适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透过游戏"找一找",让
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为各乐器找到了它们所代表的各主角,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学生
参与用心性,在愉悦中掌握知识。
听:在那里要听故事情节,学生从音乐本身入手,初步聆听。同时要抓住细
节、以小见大。如抓住猫在爬树的时候,单簧管的吹奏由慢到快,把猫遇到危险
爬树的过程描绘的惟妙惟肖。让学生理解在音乐表现时的各种手段,鼓励学生在
以后的欣赏中,用心发现其中的表现因素。
演:根据故事情节,展开想象进行创作表演。
本节课整体效果还能够,只是作品太长,我采用了分开欣赏的方法,不知对
作品的完整性会不会有所破坏?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0
《彼得与狼》是用交响音乐来讲一个生动的故事,不同的乐器扮演不同的主
角,利用网络视频资源及课件,我让学生先看乐器图片,然后听乐器的声音,再
自己总结出每种乐器所扮演的主角,让学生自己理清人物性格与音乐的关系,比
如:彼得----弦乐四重奏-----勇敢坚定;小鸟----长笛----灵活轻巧等,这一
环节设计一改过去听故事--复述故事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结合美术学科(乐器
的图片、主角的形象),让学生在各种意境中一次次地熟悉各种主角的主题音乐,
循序渐进地掌握作品的主题和作品所表现的资料,为学生后面的表演做了铺垫。
在这个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开发
了学生的表演和创造潜能,使学生开心快乐地获得审美愉悦体验,增强了学生进
一步学习音乐的兴趣和信心,同时也使音乐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和愉悦。我利用网
络教学,让学生观看了《彼得与狼》的动画片,这但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也是他
们进行认知活动的重要途径。在观看时,我用了两种方式,只看画面没有声音,
只听声音没有画面,比较欣赏的目的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设置情境,赋予
动画的音乐性激活教学,在动态画面与节奏配合的实践中,有效地进行音乐基本
节奏的感知、内化、提高,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再现
彼得与小鸟怎样样捉住了狡猾的大灰狼,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让学生的欲望得以
释放,让他们的个性在此得以张扬。
总之,整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欲望,变被动为主动,
把知识的掌握当作一种精神的享受,在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的审美体
验。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20:19: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86743458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彼得与狼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彼得与狼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