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业青年是什么意思
待业青年的基本概述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部分经历过上山下乡后返城的年轻人,没能得到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他们的户口放在街道,一时又找不到工作,被称为“待业青年”。
那时候,大家都循规蹈矩,不提倡个性,无论是找不到工作,还是不愿意工作的“刺头”,都会被看做异端。但凡某家有那么个“待业青年”,家里人谈起来就会闪烁其词,感觉脸上无光。
待业青年聚集也就那么几年,不久他们都有了工作,而后来的中学毕业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待业青年”也就慢慢被人遗忘了。
直到最近两年,就业问题重新变得严峻起来,有些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有可能失业。不过,同样是失业的意思,现在可以说“下岗”、“待岗”,甚至美其名曰“自由职业”。而曾经,有那么一群人被叫做“待业青年”。
70 80待业青年工龄政策
中国待业青年的特征
待业青年的历史沿革
汉语语汇的丰富和灵活的造词能力,同样是失业的意思,现在我们可以说“下岗”、“待岗”,甚至美其名曰“自由职业”,而曾经,有那么一群人被叫作“待业青年”。
现在好像已不再听说“待业青年”这个称呼了,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上海弄堂里,待业青年随处可见。他们一般都是20岁左右的小青年,有的是知青返沪后没有按政策进入规定的单位,有的是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暂时蜗居在家。现在已搞不清那时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大批失业人群,只是本能地觉得或许与大量知青返沪造成整个社会就业压力增强有关。而总有那么一些人,要么运气差,要么挑剔,成了“边缘人”。 待业青年在80年代初被看作“边缘人”是很自然的事,那时候大家都循规蹈矩,不提倡个性,无论是找不到工作还是不愿意工作的“刺头”都会被看作异端。正常人家是有些瞧不起他们的,但凡某家有那么个“待业青年”,家里人谈起来也闪烁其词,脸上无光。既然有了这一层,同龄人里自然也就有了分水岭,有工作的每天趾高气昂地去工作,而待业的则不得不留守。又因为当时上海的住房条件太差,经常可见待业青年三五成群,懒懒散散出没在弄堂里,更遭到一些古板的老人们的非议,一般人家的孩子都不被允许去“轧道”。
待业青年虽然没有工作,但他们中不少人头脑灵活,喜爱新事物,藐视常规,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有点时髦。比如他们超前地穿上了喇叭裤、直筒裤、式样新颖的花衬衫,留了长发,嘴里哼上一些所谓的靡靡之音。现在的青年都讲究时尚,时髦当然好,可那会儿,太过时髦也会被指指点点。于是又衍生出两个新词汇,男的流里流气的叫“阿飞”,女的花里胡哨的叫“拉三”(作风有些不检点)。男男女女要是被贴上了这两个标签,就更成了“罪人”了。奇怪的是,电影里表现不务正业的“阿飞”坏青年,也往往以那些整天无所事事的待业青年为模本,使得待业青年形象更不得翻身了。那时普通人家教育孩子,就以“阿飞”、“拉三”为戒。其实,如果按现在的眼光和标准,那些人只是有些标新立异,根本谈不上什么异端邪说,更无关品行。现在连“流氓”都不大有人提了,更别说“阿飞”、“拉三”之流了。 待业青年聚集也就那么几年,不久他们都有了工作,而后来的中学毕业生也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待业青年”也就慢慢被人遗忘了。直到最近两年,就业问题重新变得敏感起来,甚至大学生毕业就意味着有可能失业,于是又出现了这么一群留守在家或流浪在外的青年。他们一样因为运气不好或者挑剔而找不到工作,但他们不像前辈那样抬不起头来,他们中有很多是自己选择“自由职业”,比如我就碰到过一个整天抱着DV的女孩,充满理想又自信。这样一群新新人类,他们的心态完全不同,即使失业,也更主动,不是保守地等待,而是锐意进取。看来我们确实不能用“待业青年”来称呼他们了,“待业青年”的概念已老去,不再适合他们。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8:5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85895468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待业青年(待业青年工龄在退休时算工龄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待业青年(待业青年工龄在退休时算工龄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