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一故都的秋一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
教学目的:
1、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3、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依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
“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全文熟悉,作者和背景,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引入:
1、题意讲解
"故都"二字说明描写的地点,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含有深切的眷
念之意一一清、静、悲凉。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文章围绕"秋”之景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一一以情
驭景,以情显景。
2、关于作者及其背景
本文是郁达夫1934年写的一篇著名的散文。当时,由于白色恐惧的威协等原因,
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
创作,文章的思想感情亦较为消沉。虽然如此,作者所写的文章常常能做到疏朗不羁
的行文与精到细腻的笔触相结合。本文就是一篇代表。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
景交融,浑然一体。
二、听朗读录音。(十分钟左右)
1、细细品味:文章开头局部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
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
要求学生分小组商量,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明确:“清〃一一清闲恬静安谧
“静〃一一细腻幽远幽静深邃
“悲凉〃一一落寞衰弱萧条
2、进一步说明:这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构成文章的基调。“清净〃
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境,“悲凉〃是人的主观感情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
从结构上说这种对秋的概括的说法是文章的总起局部,也是文章的线索所在。
3、作者在写北国之秋时也写了南国之秋,那么,作者笔下的南国之秋有何特色?
分小组商量,选取一名发言。
与这三个词相对应的是在写江南之秋的感受中使用的另三个词:“慢〃、“润〃、”
淡〃。这个比照,衬托出故都的秋与众不同的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
之情。此处可用几个问题来启发学生答复。
三、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并体会课文的“清、静、悲凉〃的意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教学步骤和过程:
一、课前复习引入一一散文的有关知识
二、课文分析鉴赏引导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这种清净又悲凉的“故都的秋〃都集中表达在哪些地方?
作者用什么样的景物来表现这种沉静、悲凉的心绪呢?请用简洁的言语分别加以概括。
学生商量并阐述其感受最深的一局部。
商量后分析:(1)、3段:作者为什么对陶然亭的芦花等这些著名的风景只是点到
为止,面着力去描写家家户户到处可见的秋景?
(2)、第3句中”即使……就是……也……”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什么意思?
明确:北平的秋意,果真是无处不在,它的色味特别浓烈。
(3)、作者是如何描写清晨在院中看到的景象的?
明确:作者笔下的秋景,"屋"和"壁腰"都是“破”的。
明确:这些都是北平的景色,但并不能都反映〃秋”的特色,用反衬的手法"听得
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突出北平秋晨"静"的特点,牵牛花"以蓝色或白色为佳日光"本
是暖色调,但在作者笔下却是“漏”的。
秋晨天空秋之牵牛花
4段:槐树落蕊而知秋
此处点明“细腻〃、“清闲〃、"落寞〃三词。表达文章选择“落蕊〃来综合表达
“清〃、”静〃、“悲凉〃之特点。
5段:秋蝉残鸣而报秋。
6、7、8、9、10段:秋雨淋人人知秋
11段:枣树秋色之奇观
2、除以上表达描写了秋景外,作者还用议论这种表达方法写秋。哪里是集中的议
论局部?
明确:第12段。
3、本段中心句是哪一句?
明确:“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
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末尾两段从结构上看是总说(总括)局部。
4、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区别在哪个方面?用一个字来概括。
明确:味。
5、为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
明确:比喻。不是比照或类比。(学生旁注在书上)
6、全文结构图示看投影。
7、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着在表达和描写上述秋
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呢?
明确:不是时间顺序,也不是空间顺序,是并行排列。表达了散文“形散〃的特
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
8、引申思考:你认为(故都的秋)取材有何特点?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红叶,也
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文章取材主要表达”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
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作者取材时能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
想感情。这些与作者当时思想苦闷、追求隐逸恬适的生活情趣有关。
三、小结和作业: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
向往和挚爱之情。
从写作上看,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表现充分的典型之一。材料方
面:选用的材料往往是零散的。文中作者感官所及而刻意描绘的有五种景物,它们之
间并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连在了一起;文中作者思路所及而笔触点到的,有南
北不同景点之秋色,以及中外文人和其作品,
它们之间更没有明显的时空联系,却都能相提并论。材料组织也不讲求时间的和
空间的顺序。表达方面:有表达、描写、抒情、议论,多种表达方法交替出现。这一切
都是为了突出故都的秋的“清〃、”静〃和“悲凉〃。他笔下的自然景物一一秋味、
秋色、秋的意境和姿态就“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语),笼上了一层浓郁深远的忧
虑和冷落之情。这就是“缘情写景〃的写景抒情方法。
课外作业: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家乡的一一)的散文。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客观实境秋景的描绘秋味
静(五种)故都秋之美
悲凉一一主观感情秋关系议论沉郁、寡淡心绪
形散而神不散
缘情写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语文教案一故都的秋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9:39: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843558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故都的秋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故都的秋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