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木屐(日本木屐是中国传过去的吗)

更新时间:2023-02-28 19:38:21 阅读: 评论:0

日本人为什么穿木屐?

当时日本人穿木屐的原因:因为日本潮湿,脚气病多,穿着木屐可避湿。所以木屐在日本得到发展和改良的,并且大多数日本人都喜欢穿木屐,于是流传至今。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

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木屐由汉族人发明,木屐是汉人在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的常见服饰。

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可以避湿,适于在雨天行走,防止滑倒;也方便山路的行走,防止脚被带刺植物划伤。

扩展资料:

木屐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木屐在日本又称下駄(geta)。木底通常是用桐木或者杉木制成。连歯下駄是指台下前后两片屐齿相同的木屐 。

只有一齿的称为「一本歯下駄」。「一本歯下駄」用于山道的步行,特别是在山中修行的僧侣和山间野宿者。一本歯

下駄可能源自谢公屐。台面鼻绪的材质自古多种多样,古代常用布包住的麻、棕榈、稻草、竹皮、蔓草、皮革所制。彩色的鼻绪又称为“花绪”。

东晋时志怪小说《搜神记》中描写中国古代木屐云:昔作屐,妇人圆头,男子方头,盖作意欲别男女也。而日本的木屐式样也多为方形,妇女也常用圆头木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木屐


“踶嗒”声响的木屐,源于华夏,为何在日本颇受欢迎且成为传统?

提起日本的传统鞋子,大家脑子里条件反射的可能就会想到了木屐,这是一种几乎能够代表日本文化的鞋子。说到日本女子,我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美丽的女子撑着油纸伞,穿着和服,脚踩木屐缓步走在木质长廊上的画面。

而如今,木屐也并没有完全从日本人的生活中消失,在我们去日本 旅游 的时候,走到日本的大街小巷上,我们经常能看到穿着和服的女子脚下配着一双高高的木屐,看起来既优雅又妩媚。

在日本的文化输出之下,很多中国人都觉得木屐是日本人的发明。但是其实木屐最早来自是中国的,现在还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之一。

木屐最开始是发明给宫廷中的贵族女人所穿的,但是在中国古人看来,这种木屐不但看起来非常笨重,走起路来也非常不方便,所以很快就被主流审美抛弃了。

但是日本人却非常喜欢这种鞋子,并且把它发扬光大到世界上提起木屐就会想到日本人的程度,甚至成为了大和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标志。

让人疑惑的是,为什么日本人喜欢木屐这种看起来就不方便行走的鞋子呢?

屐,出自于我国的“ ”字,表示的是人们穿在脚上的鞋子,而木屐,顾名思义就是用木头做成的鞋。我们看到日本的木屐,其实和现在比较流行的“人字拖”很是相似,只是木屐的底部是木板做成的,而我国最早出现“ 木屐 ”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木屐很早就出现在我国的记录中,早在 《急就篇》 中就有过“ 屐者以木为之,而施两齿,所以践泥 ”的说法,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说,木头底子的鞋子底下再钉两个齿子,就能在泥地里走了,这就是在描述我们现在的木屐。

提到类似东西的古书还不止一本, 《晋书·宣帝记》 中也记叙了关于士兵穿着木屐征战的故事:关中地区的战场上有很多荆棘,人们是没办法直接通过的。于是当时的皇帝想出来了一个办法,让士兵两千人穿着“ 著软材平底木屐前行 ”,成功的打赢了这场战役。

由东晋时期流传至今的志怪小说《搜神记》也有对于木屐的描述:

这句话讲述了男士木屐和女士木屐的区别,女人一般穿的木屐是圆头的,而男子穿的一般是方头的,巧合的是,在日本文化中,大多数人也认为女性穿圆头木屐才是正统。如果不是巧合,那就是日本木屐来自于中国的又一铁证。

虽然木屐在我国的 历史 上有很多记载,但是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中学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一句:

这首李白的诗句中的谢公屐,就是东晋文学家谢灵运所穿的一种木制鞋。据史书记载,这种鞋也是木头做的底,底上放了两个木齿,走山路时候非常方便。

东晋时代距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 , 这就足能说明木屐也在我国诞生了两千多年 ,这就完全否决了木屐是日本人发明的说法。

毕竟众所周知,两千年前的日本还处于绳纹时代,也就是石器时代的后期,根本不可能发明出这样的鞋子。

在汉朝的宫廷中,木屐还是很常见的鞋子,但是到了宋朝,木屐就渐渐的从我们的 历史 中消失了,无论是在诗歌还是古文中,都难以寻觅到它的踪迹。

在我国最早的木屐出土之前,即使有着诸多的文献记载,日本方面大多数人也是不承认的。在他们看来,木屐是他们的传统服饰,那么自然就是他们发明的。

但是在1984年6月,真正证明的实物出现了,在我国三国时期吴国的名将朱然的墓中,出土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屐,可是结结实实打了那些自称木屐就是日本本土发明的学者的脸。

朱然墓出土的漆木屐,前面是有一个孔栓绳子,后面有两个孔作成木屐的形态,和现今日本所穿的木屐十分形似,在日本展出的时候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个漆木屐的发现, 也将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时间提到了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发现。

日本的木屐也称为“ ”,是一种下面用四个铁钉固定的木底鞋,底下的铁钉在走路的时候有耐磨和防滑的作用,在穿着木屐走路的时候会有吱呀吱呀的的响声,听起来非常有趣。

这种鞋子比较适合在雨天出行,或者走在湿润泥泞的路上,会很省力气。但是我们仔细查看它的结构,是和我国的“谢公屐”没有任何区别的,我们也有理由认为,日本的木屐就是来自于我国的“谢公屐”。

当然,日本人在我们国家的“ 谢公屐 ”的基础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围绕着木屐所做出的产品也很多,分趾袜就是其中一种。

日本人的分趾袜就是为了穿草履鞋或者木屐而诞生的 ,和普通袜子不同的是,它在大拇指和其他脚趾之间有分叉,也有对于分叉的有防滑装置。

相信看过日剧的人都知道,在日本的文化中,客人在进入主人家之前,往往要在门口脱鞋,如果客人要是穿了一双脏兮兮的袜子,那么这样进入主人家就是一件很失礼的事情。有的时候,主人家有可能会看着客人所穿的袜子来判断对客人第一印象,所以日本人对于袜子是非常看重,这也是木屐催生的新的习俗。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是中国的发明,中国的传统,日本人却如此喜欢呢?其实,这还是和日本的气候有关系。

日本是一个岛国,这个国家因为四面环海,经常被台风和地震光顾,所以气候比较湿润,雨水也多,山路也多,沼泽地也多,所以当地的植物大多数长的比较低矮,大多数都能够伤人。

而穿着木屐走在湿滑的路上,不但可以抬高脚面,不被地上的植物所伤,还能够防止地上的泥水粘在脚背上,保证湿气不进入身体,让脚更加干燥清爽,防止脚气病的诞生。

最重要的是,日本古代的生产力比较低下,到明治维新之前,其实日本的经济几乎并没有过明显的变化,人们生活水平低,农耕和畜牧业都不如中国,所以 并没有太好的材料浪费在鞋上,木屐的取材比较方便,制作起来也比较简单,所以很受当时的平民欢迎。

另外, 日本女人穿木屐的方便之处,就是她们小时候并不像我们国家古代女性一样缠足,所以即使穿着木屐也能好好走路。 但是如果放在我们国家,缠了小脚的女人再穿木屐,那走起路来真的是难如登天了。所以也有人认为,女性开始缠足是木屐迅速在我国没落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 探索 日本木屐和中国谢公屐的相似度的问题:纵观我国的大部分的少数民族的服饰,其实都带一点汉族服饰的味道,无论是宽衣大袖的长袍,还是艳丽的色泽,亦或是斜襟系扣或有束腰带,都是汉服的主要特色之一。

这就说明了一问题,我国汉族的兴盛,让汉文化对于周边文化的影响很大,让他们下意识的向“ 正统 ”更改。

但是我国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是偏安一隅,信息比较闭塞,所以他们衣服的衍化速度没有赶得上中原地区,有随着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渐渐改良,所以才成为现在这样似像非像的状态。

日本的情况其实是和少数民族类似的,曾经也是学习中国文化的一员,只不过日本因为和我们国家隔海相望,所以信息流传的更慢一些。

在他们从中原带回汉族的服饰之后,根据自己的生产和劳动需要进行了改变,把汉服改成了和服,把传统的木屐保留了下来。

在日本,还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其实来自于我国的云南地区,现在我国的云南地区也是有着穿与木屐异曲同工的“ 人字拖 ”的习惯的,也许这就是一个佐证,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个巧合。

看过了木屐从中国从到日本的变迁史,相信大家也是深有感触。很多人对于国外的东西都是一知半解,只是听到别人都这么说就自己也当真了,我们在探寻其他国家的特有习俗的时候,应该多刨根问底,真正找到它的起源地。

其实国外的很多东西都是取自于中国的,只不过近些年我们过于迷信外国的文化,反而忽略了我们国家的 历史 。


参考文献:

《急就篇》

《搜神记》


日本木鞋叫什么

日本木鞋叫木屐。

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

木屐的起源:

木屐中国人发明的。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宁波慈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两件残存的木屐,均为左脚所穿,屐木扁略呈足形,前宽后窄。其中一件木扁身平整,上有五个小孔,头部一孔;中间和后跟处各有二孔,两孔间挖有凹槽,槽宽和孔径相同。

推测其用途是在绳子穿过小孔后将其嵌入槽内,以使表面平整。出土时绳带已腐,也不见屐齿。另一件为圆头方跟,开有六孔,后跟处二孔间也挖有凹槽。据研究,这两件木屐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属良渚文化遗物。


日本的木屐是怎么由来的?

(东,经)日语答:木屐百来自日本 木屐又叫「柴屐」、「脚屐」、「鞋屐」,中国人穿木屐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以上,根据古文度献记载,战国时代就开始有木屐了,由於木屐具有许多优点,特别适合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的南方地区使用,因此受中国南方人的喜爱,早期我国南方多数农民脚上穿知的仍然是木屐,尤其以 福建 、台湾等地最多。白米社区守道望相助会主委陈烈芳表示,很多人误认木屐是日本产物,其实日版本的木屐,是在唐朝时由当时日本来中国的留学生,带回日本而广为流传,延续木屐生命至今,目前全世界木屐使用最多的是日本人,在节庆、祭典或是正式场合中权,他们必须穿传,东经日语。

日本人穿的木鞋叫什么

木屐。

木屐是由中国人发明的,是隋唐以前,特别是汉朝时期的常见服饰。其名来自中古音“屐屉”,常称作木屐,使用于室外。后传入日本,在日本流行至今。

木屐,简称屐,是一种两齿木底鞋,走起来路来吱吱作响,适合在南方雨天、泥上行走。若鞋面为帛制成,则称为帛屐。牛皮制作则称作牛皮屐。木制底下是四个铁钉,耐磨、防滑。

扩展资料

木屐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

木屐在日本又称下駄(geta)。木底通常是用桐木或者杉木制成。连歯下駄是指台下前后两片屐齿相同的木屐 。只有一齿的称为“一本歯下駄”。

“一本歯下駄”用于山道的步行,特别是在山中修行的僧侣和山间野宿者。一本歯下駄可能源自谢公屐。台面鼻绪的材质自古多种多样,古代常用布包住的麻、棕榈、稻草、竹皮、蔓草、皮革所制。彩色的鼻绪又称为“花绪”。

日本的木屐式样也多为方形,妇女也常用圆头木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木屐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8:48: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84301445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日本木屐(日本木屐是中国传过去的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日本木屐(日本木屐是中国传过去的吗).pdf

标签:木屐   日本   中国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