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盐津县豆沙关,古代蜀人入滇第一险关,还有僰人悬棺可观看
豆沙关位于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西南部,距离盐津县县城22公里,是古代蜀道入滇第一险关,更是古代军事战略要地,谁占领豆沙关谁就能卡住滇国命脉。 历史 悠久的国度,发展进程中朝代更易频繁、战乱不休,豆沙关成为各个朝代的兵家争分之地。现在的豆沙关是2006年地震后重建,但不失古迹, 历史 底蕴依旧尚存,很值得一游。
豆沙关原名石门关,始建于秦朝,为了方便管理西南地区,秦始皇下令修建由蜀入滇的便道。便道修建到此地,山高险峻工程进度缓慢,但是为了能够及早完成这条便道,投入更大的人力。同时按“车同轨”的标准修建道路,加大工程难度修建“五尺道”,然后又修建一座军事碉堡。修建这条入滇便道就像是在山石头里打开一道门,所以这里被称为“石门关”。
石门关修建之后有官兵驻守,官兵又带来家眷后安置在石门关附近,随后在这里落业的人不断增多,慢慢变成一个小村落。石门关又是古代蜀入滇的必经之地,过往百姓、商贾、官差络绎不绝。石门关驻守官兵的家眷开设茶馆、客栈、商铺等商业机构,慢慢地形成一个场镇。
驻守官兵的家眷部分来自北方,北方人爱吃面食,这里也就有了包子铺。有位官兵的家眷制作包子工艺相当了得,很多人都喜欢来这家包子铺消费。香喷喷的馒头,再来一大碗清甜的豆浆让人夸赞不止。特别是这家包子铺制作的豆沙包,路过的人不管是普通百姓,商贾富豪还是官大爷,吃了豆沙包后亦是回味无穷。一次战乱中石门关被叛军攻占,使得这个险关重镇被杀个片甲不留,这家包子铺的老板也死于战乱中。再也吃不到这么好吃的豆沙包,人们为了纪念包子铺的老板,将石门关更名为豆沙关。
以上只是民间故事,还有另一个说法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孔明先生南征到石门关,石门关守军将领不想让蜀汉军队通过。石门关的守军将领也知道如果进入战争,以孔明先生好高的军事指挥艺术和超高的聪明才智,小小的一个石门关根本抵挡不住蜀汉军队。若是已进入战争状态,死伤的不仅是驻守的官兵,还有石门关附近的随军家眷也遭殃。
守军将领为了避免进入战争,同时又有个台阶下,就让孔明先生费一丁点的脑子。将领吩咐部下到河边的沙堆中参合上上千斤胡豆,让孔明先生三天内将胡豆和沙堆分离出来。孔明先生是靠脑子赚钱的,这点也难不倒他。孔明先生往河边一看,沙堆豌豆连成一片倒也是不慌不忙,手中破扇扑几下,命手下去看河边的竹子编织竹筛,点上火把连夜将上千斤的胡豆与沙子分离。驻守石门关的将领没想到上千斤的胡豆竟然在一夜之间成功地分离出来,传说中的孔明先生是高智商人类不假,敬佩的五体投地,恭恭敬敬的让蜀汉大军通过石门关,后人又将石门关更名为豆沙关。
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元朝南征名将窦勺要征讨大理国,经过石门关的时候遇到激烈抵抗。窦勺是北方人,骑马射箭很在行,山地作战不在行,对石门关猛攻数次未能拿下很是恼火。毕竟是南征北战的蒙古铁骑猛将,征服不了西南蛮族弱国觉得是一件丢不起自己的脸,但又有点无可奈何。后来在降蒙宋军的配合下才将石门关拿下。
石门关拿下了,但是自己毕竟是蒙军悍将,不能亲手拿下石门关感觉有点跪不住面子,特别是在降蒙宋军面前丢不起人,将石门关更名窦勺关。降蒙宋军对窦勺的这一做法很不满意,但降于人家低人一等,也只能任由它去。蒙军灭掉大理国后将整个南宋包围住,没多久南宋灭亡,蒙古铁骑建立元朝。只是没想到元朝建立没多久就被朱元璋推翻建立明朝,窦勺关是蒙人的遗留产物,新朝廷更不能留下,当地人又将窦勺关用方言更名豆沙关。
豆沙关的更名有着不同的版本,各有各的说法,更改的只是豆沙关的名字,其 历史 底蕴却永远更改不掉。秦朝到现在将近2000年的 历史 进程,演绎出了不同时段所蕴含的故事,让无数人对这个地方有着难以割舍的向往和望尘莫及的眷恋。来此地游玩,有的人在意这里险峻的山崖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有点文化常识的人却更在意豆沙关的 历史 故事。
没有 历史 书籍记载这里曾经经历过惨烈的战斗,民间也很少提及豆沙关的 历史 进程,但是最为由蜀入滇第一险关,如果不发生一两场惨烈的战争,恐怕由蜀入滇第一险关也就是浪得虚名。西南毕竟是蛮族的领地,蛮族又是个好战的民族,蛮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在黄河流域一带太过好战,才被炎帝和黄帝联合击败,蚩尤的后人才逃往西南地区偷生。这么好战的蛮人之地,没有关于战争的记载,这里的 历史 进程是不是有点脱节了。
僰人悬棺,僰人就是古代西南土著民族,僰人最早有书籍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的百濮,也就是濮人。僰人是上古世纪黄河流域部族征战被打败后逃窜到西南一带的后裔,僰人就是蚩尤的后裔。逃到西南后形成僰人文化,生活习惯跟中原文化区别过大,中原文化将僰人称为野人。悬棺就是僰人不同于中原人的一种殡葬文化,至今还不知道当年的棺材是怎么抬进距离地面百米的崖洞内,或许这就是僰人的神秘和不同之处。
五尺道,走过很多的巴蜀古道,取名五尺道的地方也不少,唯有这里的五尺道最有印象,或许就是在豆沙关的原因。豆沙关乃至石门关时期,这里就是滇东北和川南、川西南的重要交通咽喉。来往人士络绎不绝,历经2000年的沧桑岁月,光脚丫、草鞋、解放鞋、运动鞋、皮鞋各个时期的脚板摩擦,路面已经消磨掉大部,遗留下的就是让人故以思念 历史 痕迹。
唐朝征讨南诏,南诏深知不敌而联合吐蕃抗唐,两次将唐朝军队打败。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吐蕃利用完南诏抗击唐朝后反过来侵吞南诏国土。南诏固然不能容忍吐蕃的作为,决定依附大唐王朝,联合唐朝军队击败吐蕃,将吐蕃赶出南诏领地。唐朝 御史中丞袁滋兴奋之余在石门关崖壁上刻有120字,这便是《唐袁滋题记摩崖》的由来。历经千年自然风化字迹模糊不清,但不妨成为国家重点文物。
最近某视频上说是“一线城市”的盐津县很是向往,更喜欢的是老成昆铁路的绿皮火车,听说上火车还可以带上猪鸡鸭鹅,要有机会去很想去体验一下这趟火车。说起盐津县想到的就是昭通市,很喜欢当地一段山歌“阿表哥你是哪点滴呀,我是云南昭通滴呀,你来整什么呀,我来找表妹呀,表妹没找着呀,还被狗咬着呀”。近两年的创作没来灵感,有机会去昭通游玩一番,感受一下这里的民族风情,哪怕没有收获,吃一顿当地 美食 也挺好。文笔有限,谢谢拜读。
本文是记事性文稿,见物说物,见其所想,所想所写,如有不对的地方,敬请大伙谅解。谢谢广大读者阅读本文稿,敬请给予建设性意见。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豆沙关的介绍
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现在的豆沙古镇,是在2006年“7·22”地震之后重新修建的,2008年开放旅游。虽是重建,却不失古韵。维新而不篡改,使得这个崭新的千年古镇,依旧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青石板的街和各种商铺与“马栈”,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凡词句书法,皆隐现着抹不开化不去的万古云烟,有人言道“南有和顺,北有豆沙”。豆沙关有著名的“五尺道”遗迹、唐袁滋摩岩、“僰人悬棺”等著名的景点,一些也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
豆沙关的豆沙关简介
位于滇东北云川交界处的盐津县豆沙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了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因其对岸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故又称“石门关”。
石门关(关隘建筑)始建于隋朝,以前有一尺二厚的两扇门,门一关,门杠一顶,中原和边疆两面就隔绝了。特别在唐朝的时候,天宝年间战争爆发,南诏叛唐后,石门关就关闭了,一关就是40多年。到了袁滋受命赴南诏去册封异牟寻,才重新打开了石门关。
对于石门关,《蛮书》是这样记载的:“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虚险。”其险无比。如今“石门关”三字,出自云南著名书法家楚图南之手,极拙朴耐品,意味绵长。
豆沙关处在五尺道的咽喉位置,城门上题刻的仍然是古时的“石门关”三字,这是通往古南滇的第一关,关内为中原地界,关外则为蛮夷之地。古时的关门为1.2尺厚的木门,除有人值守关门外,楼上也驻有重兵,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今人将石门关称为“险关”。古时,每逢将士出征,家人们便会守候在石门关,翘望着亲人归来,石门关又被人们称为“情关”。相传,盐津普洱一代出美女,清代曾先后7次有美女被选入宫,故而,石门关又有“美人关”之称。故而,当地又流传着一句话:不到石门非好汉,英雄要过豆沙关。
豆沙关古镇的历史
说起“豆沙关”,不了解详情的人可能会以为这里盛产“豆沙”,就是那种用来做“豆沙包子”馅料的“豆沙”,也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要选这么土的地名?
事实上,“豆沙关”的名字来源于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南下途经此处的历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实现“车轨一致”,下令修建“武池路”。秦的“武赤路”穿过石门关西的关口岩,自下而上,几经曲折,北至叙府(今四川宜宾)。“五尺路”一到岩口,就建起了一座城堡,名曰“石门关”。冷兵器时代,这个“石门关”易守难攻。称之为“一人之力,万人之上”一点也不为过。
丞相诸葛领兵在下关扎营。守将曰:“丞相南征,一路所向披靡,丞相通行,我等不敢拒之。久闻丞相英明睿智。现在想请总理帮我解决一些问题。丞相若能在三日内捡出关河边堆积的河沙中的豌豆,小兵便让大军过去,备下薄酒答谢。”诸葛亮领着人到河边看了看,哦!沙滩上,一堆堆的河沙相互贴着,每一堆河沙里都均匀地混着许多豌豆。这就麻烦了:让士兵用手一个一个接,别说三天,就是七天。诸葛亮陷入了沉思。在军帐中,诸葛亮背着手踱来踱去,却始终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天色渐暗,诸葛亮步出军营,看到满山遍野的竹林,眼睛一亮。在那里!赶快告诉三军,烧火把,砍竹子,画条,织成网;然后把河沙和豆子分开。
黎明时分,守军将领爬上城堡,打着呵欠,眺望河滩。不看一眼,你会彻底惊呆:初升的太阳照在沙滩上,金色的豌豆和灰色的沙子都在短短一夜之间被“捡”光了!
蜀军自然顺利通过了石门关,在经过关口城堡时,守关口的官兵向诸葛亮进贡。后来,为了表示对诸葛大智大慧的敬意,石门关变成了“豆沙关”,能把“豌豆”和“河沙”分开的“网”变成了竹筛。窦固镇位于滇东北云川交界处,是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的滚动地带,乌蒙山灌河(竹梯江)深谷的中段。自古以来就是中原进入云南的重要关口。
2006年7月,豆沙镇发生强烈地震,造成古镇老街80%的房屋倒塌或不同程度损坏。厚街翻修,改名古镇第一街。在此基础上,古镇二街按照一街的整体布局和风格进行了复制和建设。统一的二层小楼,白墙灰瓦,瓦岩旁挂着一排排醒目的红灯笼,每个细节都散发着豆沙古镇的独特魅力。
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豆沙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婺池路、石门关、唐碑刻崖、古城堡、百姓悬棺等历史文化古迹,有观音阁、三官楼、百姓回声、天外飞泉、老君祈福等自然人文景观。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地理位置突出,地形特殊,先秦的楚道、秦代的武赤道、汉代的南驿道、隋唐的石门道和南方的古丝绸之路在这里重叠。古老的灌河路、秦凯五尺古道、现代的滇川公路、内昆铁路公路、水马高速公路在这里连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交通奇观,被称为天然的“中国交通历史博物馆”。豆沙古镇已经成为滇川跨境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唐朝天宝年间,唐朝对南诏发动了两次战争,都以失败告终。南诏趁机联合吐蕃,加紧开疆拓土的步伐,统一了今天的云南。导致双方在军事和经济上都难以支撑,代价沉重。南诏随后与吐蕃发生冲突,将其势力逼至金沙江以北,同时派使者到成都说好,要求臣服。所以唐朝很重视,命中丞元子去云南册封南诏王,双方关系才得以修复。关闭了40多年后才重新开放。这段历史,记录在唐碑亭内的摩崖石刻上,是元稹去南诏,经过石门关时有感而发的杰作。
此石刻名为“唐题崖”,刻于贞元十年(公元794年)。已经1200多年了,全文只有120多字。而且石雕的面积很小,字迹也很小,甚至模糊不清,只有仔细辨认才能看懂。但是,该文物价值巨大,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在“维护国家统一,划定疆域边界,借鉴各民族和睦相处”上独树一帜。石刻1965年被列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1988年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
如果没有人带领,石雕很容易被忽视,很难被发现。为了安全起见,碑亭通常是关闭的,它的门是锁着的。即使打开碑亭的门,也看不到石刻,还得打开两扇格子门才能看到它的本来面目。所谓“五尺道”,按照历史的解释,就是“宽一步;亭子路,倾斜30多里,一半架空,极其险要。现在,剩下的废墟大约有350米。第一级的青石台阶高低不一,上面有240多个深深的马蹄印。据史料记载,“五尺道”始建于秦朝,是从四川到云南,再到缅甸、印度的“蜀沈度道”(古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
这条古道确实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也承担了川滇商业和文化交融的重任。川滇的商队,载着布、盐、米、山货、药材、茶叶、银、铜等物品,络绎不绝地在这条古道上来回穿梭,马蹄声、喊叫声此起彼伏。中原文化、蜀地文化、夜郎文化、古滇文化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朱棣文化。
这条承载着军事、商业、文化的古道,如今已经完成了使命。但作为守夜人,她从头顶看到了昆明到水富的高架公路穿越山峡,从内江到昆明的铁路穿越脚下的悬崖。这样,“五尺路”与现代铁路、公路相遇,就像一根五线谱立在石门万仞的断壁上,形成奇观。与“五尺道”一样神奇的是,石门关对面巨型石墙的石缝里,像天篷一样存放着九具彝棺。可以说,这是古人留下的永恒之谜,也是创造的文化杰作。在唐碑亭前,俯瞰宽约二三十尺的峡谷,会看到一个“一”字形的石缝嵌在石壁中间。石墙高达四五百米,宽千余米,灰黑色,全部完好无损。只有这个石头缝隙非常显眼,成了伤疤。
研究表明,这是汉代人的悬棺。渤海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那个时候,这个地方是无人居住的。中原地区多次发生战争,胜利者建立政权,扩张疆土,于是移民至此。到了周朝,_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民族。他们参加了周武王的伐纣,首领被封为楚王,在四川宜宾建立了楚国。到了明朝,这个民族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与明朝进行了十余场战争,难以为继,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唯一留存下来的,能让人想象和理解今天的人的,就是石缝里风化的悬棺。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e1fe9925bc315c6054ef6a3a8ab1cb13485477e8?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豆沙关(一)
“锁钥南滇”、“咽喉巴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豆沙关,一个充满古韵和神奇色彩的地方。
“石门开,开天地;僰道通,通古今。” 豆沙关因受“关河”深切,致使两崖峭壁对峙,状若石门,又称石门关。
石门关始建于隋朝,是利用五尺道雄奇险峻的自然地势所建成的一座军事性城堡。登上城堡,关河两岸峭壁对畤,深深的峡谷,远望似石门,故古称“石门关”。
其城堡门头上,书写着“石门关"三个古朴雄浑的大字,系当代书法家楚图南所书。石门关以当时彝族头领名号为名,故又称 “豆沙关”。唐、宋名为石关门;明称罗佐关;清至今名豆沙关。
石门关两岩壁高约600米,最窄处相距约100米。关口正雄跨古“五尺道”上,宽约3米,唐贞观四年(630年)起,历代曾在此建有军事城堡,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中原入滇要道上的雄关险隘,为兵家首争之地。
豆沙关自古以来就是滇川通道的重要驿站,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是中原地区进入云南、贵州等地的交通要隘。公元前四世纪南丝绸之路就从这里经过。
尤其是先秦开道,秦开五尺道,汉武开南夷道,隋唐开石门道以来,更加速了这里的开发进 琶。豆沙关作为滇川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中原入滇的重要驿站,是清乾隆时转运京铜的岸站之一。
马蹄声声,铃声阵阵,“五尺道”上一个个或大或小的马蹄印默默诉说着那些曾经的故事,将历史悄悄记载。
谢谢您的阅读~
更多的故事,“明天”再见吖(。・ω・。)ノ
豆沙关有哪些特色
津豆沙关南丝路古镇位于昭通市盐津县,地处川南滇北交界处,自古以来是出川入滇要道,现昆水公路、内昆铁路和水麻高速公路纵贯全境,境内更有秦开五尺道、隋设石门关、唐袁滋题记摩崖石刻、清代观音阁、古驿站、僰人悬棺等丰富的历史文物古迹;石门大堰、长胜溶洞、八阵岭、牛滚凼等雄奇秀丽的自然风光。
已获得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特色景观旅游示范名镇、国家3A级旅游景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特色文化产业示范街区等11项荣誉称号,素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之称。
盐津豆沙关南丝路古镇项目规划范围为5.33平方公里,核心区总面积1.51平方公里。绿地、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占项目建成区用地面积比例分别为30%、1.3%和2%。通过审查的规划投资总额32.2亿元,其中豆沙关收费站改造、汇同溪古村落修建改造等13个公共配套及基础设施配套项目计划投资5.134亿元;南丝路文化街、乌蒙古道户外运动公园、农业观光园等31个景区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3.696亿元;五尺道、泰和街、古镇管网(给水、污水、雨水)等10个古镇提质改造项目计划投资3.37亿元。
豆沙关景区的发展主要集中于南丝路文化挖掘研究、集中展示、体验开发、文化创意,将其打造成为南丝路旅游核心引擎与示范高地,丰富关隘文化、僰人文化开发形式,打造集文化体验、民俗风情、户外探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南丝路、关隘文化旅游景区。
豆沙关景区项目预计总投入32.2个亿,建设周期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区域(大麻园片区、汪家湾子片区、石门大堰片区、古镇片区)包括高速下道沿途道路景观提升、原豆沙古镇、五尺道景区、游客接待中心、三川半商业街、马道、民宿酒店、玻璃栈道、五尺天梯、索道、古榕树村、乌蒙主题酒店。二期建设区域(牛滚凼片区、会同溪片区)包括会同溪古村落、僰人山寨。
豆沙关景区的整体空间结构由“一心两翼多节点”组成:“一心”指区域建设以古镇为中心进行延伸与拓展,以传统文化的传承为精髓,将豆沙关打造成为片区中心;“两翼”指以僰人文化、丝路文化为切入点,以关河为分界,在区域南北两侧构筑两翼;“多点”指根据各种功能散布于基地当中,以富有特色的功能定位最大程度地满足受众多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