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麻醉(针刺麻醉的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8 19:34:35 阅读: 评论:0

针刺麻醉法又称什么?

针刺麻醉疗法,又称“针刺经络穴位麻醉疗法”,简称“针麻疗法”;它是根据经络理论,按手术要求循经取穴,辩证运用针刺手法的一种麻醉方法,是继承和发展中医学所取得的一项新成就,也为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经络理论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1958年8月3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医师尹惠珠,采用针刺双合谷穴位,在没有注入任何麻醉药的情况下顺利为一位患者摘除了扁桃体,并在手术病史记录麻醉类别栏目里,写上“针灸(双合谷)”字样,从而使之成为世界上首例针麻病例。

针刺麻醉有以下特点:不用或少用麻醉药,减少或避免因麻醉药物引起的副作用;使用安全,适应范围广;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术中生理干扰少;利于术后康复;常有针刺镇痛不全和内脏牵拉反应。

经过几十年的大量临床实践,针刺麻醉从简单的小手术逐步推广到难度较大的手术。目前针麻作为一种麻醉方法已经被国内外认可。通过对针麻的临床研究,已对针麻的适用范围和临床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针刺麻醉法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医学代表团是首先参观我国针刺麻醉手术的国外人士。其后,美国生物学家高斯顿、医学家怀特、戴蒙德、罗森以及日本学者高木健太郎、代田文彦等相继参观了我国的针刺麻醉手术。这些早期参观过中国针麻手术的学者回国后做了广泛的介绍,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并被视为奇迹而传遍世界,大批学者接踵而来,参观、学习一直不断。

针刺麻醉的说法正确的是

针刺麻醉的说法正确的是:
针刺麻醉通常就是采取穴位针灸的针刺的方法进行止痛,而且针刺麻醉一般是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手术,虽然针刺麻醉对身体的副作用是比较小的,但是如果是大型的手术,最好是选择注射麻醉药的方法进行手术,才可以避免给身体带来疼痛。
针刺麻醉一般就是针灸疗法的麻醉方法,但是针刺麻醉只适用于比较小的手术,根治麻醉可以通过对腧穴的刺激,然后起到止痛的效果。
但是在手术以后一定要注意伤口部位的护理,并且还要避免做一些幅度特别大的运动,以免导致伤口出现开裂的情况。

针刺麻醉疗法的操作方法

在手术开始前,先对穴位进行一定时间的刺激,称为诱导,一般诱导的时间为20~30分钟左右。
诱导又可分为普遍诱导和重点诱导两种。普通诱导是对所有穴位按顺序进行刺激,时间稍长;重点诱导是对重点穴位进行刺激,在术前5分钟进行。 手术过程中一般为轻刺激,对手术部位刺激小的穴位可暂停刺激,予以留针;对手术部位敏感的穴位可加强针刺感应。
术中针刺方法可采用手法运针,也可采用电针刺激。手法运针时,体针宜提插与捻转相结合;耳针只捻转,不提插。运针频率每分钟120~200次为宜,捻转幅度为90~360度之间,提插幅度在5~10毫米之间。要求始终处于“得气”状态。手法运针要求熟练、均匀、稳定。这是针麻的基本功。使用电针时,切口部位穴位以高频密波为主,远距离穴位以低频连续波为主,刺激量以病人能耐受的中等强度为宜。 针麻在术前或术中常需应用少量辅助药物以提高针麻效果,使病人在最安全和最有利的条件下进行手术。常用的有镇静、镇痛和抗胆碱等药物。
(1)术前用药:通常在术前1小时肌肉注射苯巴双妥钠0.1克,术前15~30分钟肌肉或静脉注射度冷丁50毫克。为减少呼吸道和消化道分泌物,可在术前30~60分钟皮下或肌肉注射阿托品0.5毫克或东莨菪碱0.3克。
(2)术中用药:术中可根据病人反应和手术情况,分别加用镇静、镇痛药、局麻药或肌肉松弛剂等。例如在切腹膜、结扎大血管或牵拉内脏之前,估计病人可能出现较强烈反应,可先用1%普鲁卡因作用局部浸润麻醉。术中用药要时机适当、剂量适当,以免失去病人的主动配合或发生意外。术中必须严密观察,一有意外情况发生,立即采取有效措施。


针刺麻醉的禁忌症和注意事项有哪些?

针刺麻醉的禁忌症 ①凡针刺治疗中视为禁忌者。 ②惧怕针刺,术前预测针刺效果欠佳者。 ③ 精神系统的某些疾病如痴呆、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神经系统损坏性疾病。 ④ 诊断不明,需做术中广泛探查者。1 ⑤病灶局部广泛粘连,手术复杂者。 ⑥顾虑重重,经反复解释仍不能排除精神紧张者。 针刺麻醉的适应症 ①对麻醉药物过敏者。 ②肝、肾、肺功能不良,病情危重、休克和年迈体衰不能接受麻醉药物者。 ③病情诊断明确、无需广泛探查者。 ④愿意接受针麻,耐痛能力较好而不肥胖者。 ⑤有接受针刺并能发挥针刺调整作用者 注意事项1.针刺操作时不论法运针或电针均以患者能耐受的中强感应为宜切勿过强以免影响效果2.针麻术时患者处清醒状态要求术者一刀一剪、一针一结做到稳、准、轻、快避免重复操作3.针刺麻醉对某些病例或某些术环节尚存镇痛不全、肌肉紧张、内脏牵拉反应等故需准备术中辅助用药用药既要掌握时机又要控制剂量防止产生副作用

针刺麻醉和神经阻滞是一样的吗

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
神经阻滞是目前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麻醉方式,是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以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常用神经阻滞有助间、眶下、坐骨、指( 趾 ) 神经干阻滞,颈丛、臂神经丛阻滞,以及诊疗用的星状神经节和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等。
而所谓的“针刺麻醉”是来自于中医的一种说法,是指利用针刺或针刺复合用药进行镇痛的一种方法。但是其效果和可信度后来一直受到质疑,因此在当前的临床上也并没有继续使用这种方式进行麻醉镇痛。

针刺麻醉的针刺麻醉方法

针麻术实施前,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准备:一是术前预测,二是试针,三是患者的心理诱导
1.术前预测: 术前预测就是测定患者针刺诱导前后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以此来估计针麻效果,作为麻醉选择的依据之一。术前预测不仅可以指导针麻临床实践,用科学方法选择适宜个体,提高麻醉效果,同时对进一步探索针麻镇痛原理也有一定的意义。针刺使机体调整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麻醉效果就好,反之则差。这种调整作用又与机体当时的功能状态有关,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术前预测是有一定困难的。目前主要的方法有:①皮肤感觉--知觉阈测定,包括触觉阈、痛阈和耐痛阈、两点辨别阈等。一般来说,基础阈值高,针刺诱导后阈值升高幅度大者,可预计针麻效果较好。②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状态测定:常用的指标有皮肤温度测定、眼心反射测定、肾上腺素皮内试验、呼吸节律波、指端脉搏容积波、心率、皮肤电变化等。针刺效果较好者,针刺后呼吸、心率均匀平稳以致减慢,脉搏波波幅增高,皮肤电趋于稳定、幅度减小。③其他如血液中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体液的一些指标,如钾离子、组胺、缓激态等,通过相关量表测定的心理学指标亦与人体的痛反应能力相关,可以作为术前预测的参考。实际应用中,经常以多个指标进行检测,相互参考,以尽可能作出合理的判断。
2. 试针: 是指在针麻效果术前测试的基础上,选择几个穴位进行针刺,以了解患得气情况和对针刺的耐受能力。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手术前应试针,以便于手术时采用适当的刺激方式和给予适当的刺激量。对于过去没有接受过针刺的患者,经过试针可以解除其对针刺的恐惧,以配合手术的进行。
3. 心理诱导: 是指为了获得较好的针麻效果而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引导。㎏因为麻手术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除痛觉迟钝外,其他感觉运动功能均保持正常状态,积极的精神状态可以通过大脑的调节功能调动体内各器官组织以协同针刺的镇痛效应。这方面的措施包括向患者介绍针麻的益处及手术中配合的具体方法,调整患者的情绪,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其有安全感等。 根据针刺选择部位的不同,针麻可分为体针麻醉、耳针、面针麻醉、鼻针麻醉、头部取穴针刺麻醉、手针麻醉、足针麻醉等,临床应用以体针和耳针为主,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1)体针麻醉: 通常选用四肢和躯干经穴组成“针刺麻醉”处方。处方遵循以下四个原则:①循经取穴:根据经络学说选取循行经过手术切口或其附近、与手术所涉及的脏腑相关的经脉上的相应穴位,尤其是相关的特定穴,临床研究发现,输穴、合穴、原穴、络穴和郗穴一些交会穴的镇痛效应较好。②辨证取穴:根据病变和手术所涉及的部位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症候选择相关的穴位。这里的症候与患者的病症不同,主要是指手术引起的或可能引起的一组症状。③同神经节段取穴:是依据神经解剖学知识,选取与手术部位同—或邻近节段神经分布区的穴位进行针刺。 ④经验取穴: 是指选取临床易得气、针感较强、操作方便的穴位进行针麻,如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
(2)耳针麻醉:是指以选取耳穴为主进行麻醉的方法。选穴肘主要遵循两个原则:辨证原则,是指根据手术部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与相应脏腑的特定关系选取耳穴相应部位。如大部分手术均取肺穴,是因为中医认为肺主皮毛;骨科手术取肾穴,是因为肾主骨;眼部手术取肝穴,是因为肝开窍于目。二是反应点原则,是指选取手术部位或所及脏腑再耳廓上的反应点进行针刺麻醉。此外,与体针一样,一些经验穴也是耳针麻醉常用的,如神门、交感、脑干、皮质下等。 依据所用器具的差异,针麻的刺激方式主要有手针式、电针式、经皮电刺激式三种
(1)手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以手法运针维持穴位一定强度的适宜刺激,获得持续的得气感。体针时,运针频率在每分钟几十次至两百多次之间,捻转幅度在900 --3600 之间,提插幅度在肌肉丰厚处约10mm左右;耳针时,只用捻转法而不宜提插,捻转幅度为1800 左右, 频率为120Hz左右。手针式的优点,在于随时根据施术者的手下针感调整运针的方法和强度以维持良好的得气状态。目前,手法运针仪可以代替手法运针,但得气感无法体现,且单调的刺激易产生气感减弱的现象。
(2)电针式:是指针刺得气后,将电麻仪连接到针体上,利用其输出的脉冲电流维持针感的方式。电脉冲的频率均采用2Hz和100Hz等,其优点在于能获得相对稳定的刺激,对刺激量进行定量控制,但其不能体现手下的针感,不能及时调整针的角度和深度,且生针刺耐受。
(3)经皮电刺激式:是指通过特定的电极而不是针灸针作用于特定部位而获得镇痛的方法。它与电针式的区别在于,电针通过针灸针起作用,而经皮电刺激不用针;经皮电刺激为高频率、小波宽的脉冲,电针为低频率、大波宽的脉冲。两者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麻醉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8:4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84075459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针刺麻醉(针刺麻醉的历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针刺麻醉(针刺麻醉的历史).pdf

标签:针刺麻醉   历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