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十六计:隔岸观火
三国三十六计:敌战第九计 隔岸观火
总决: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大意是:当敌人出现明显的动乱的时候,我方应该等待敌人进一步的恶化,敌人猛烈的乱象持续越久对自己的损害就越大。我方只要静观其变,顺势而动,就能够稳操胜券。此计运用八卦顺时而动的机理,坐观敌人的内部恶变,我方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顺其变化,坐山观虎斗,最后让敌人自相残杀,时机成熟我方可坐收渔翁之利。
隔岸观火的要点在于:当敌人内部出现混乱的时候,我军以不变应万变,不出击的效果可能比出击的效果更好。隔岸观火与趁火打劫的区别在于,趁火打劫是要求在敌人出现溃败或者失去控制的时候,我方积极出击,夺取很大的利益;而隔岸观火,则是在敌人出现动荡不安时,还没有完全露出败相,我方要静观其变,利用敌人自己的内耗来达到削弱敌人或打击敌人的效果。此时如果盲目出动,可能效果适得其反。
经典战例:
公元前314年,子之行新政三年,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聚众作乱,围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市被与太子平。双方激战数月,死伤甚众。在孟轲的劝说下,齐宣王出兵伐燕,五旬将燕攻下。
其实这一战,正是齐宣王的隔岸观火之计。起初,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而不是传位给太子,留下了祸根。太子平心中不满被齐宣王知道了。齐宣王暗中与燕太子平沟通,告诉燕太子平,如果他起来反对子之的话,齐国将会相助。本来就对子之心怀不满的太子平,联合将军市被起兵反叛子之,双方内战数月,死伤数万人。齐宣王并没有出兵相助太子平,而是坐山观虎斗,看他们两家大打出手。最后燕国百姓深受其害,民怨沸腾,齐宣王看时机成熟,一举出兵燕国,燕国百姓不但不支持子之,反而欢迎齐宣王的队伍。这就是隔岸观火,顺势而动的效果。
三国战例:
郭嘉遗计定辽东
曹操北定乌桓,回到易州时,郭嘉已经死了。左右将嘉临死所封之书呈上曰:“郭公临亡,亲笔书此,嘱曰:丞相若从书中所言,辽东事定矣。”操拆书视之,点头嗟叹。诸人皆不知其意。次日,夏侯惇引众人禀曰:“辽东太守公孙康,久不宾服。今袁熙、袁尚又往投之,必为后患。不如乘其未动,速往征之,辽东可得也。”操笑曰:“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诸将皆不肯信。
操在易州,按兵不动。夏侯惇、张辽入禀曰:“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操曰:“待二袁首级至,即便回兵。”众皆暗笑。忽报辽东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曰:“不出奉孝之料!”重赏来使,封公孙康为襄平侯、左将军。
众官问曰:“何为不出奉孝之所料?”操遂出郭嘉书以示之。书略曰:“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众皆踊跃称善。
曹操高参郭嘉,世之奇才,三十八岁夭亡,民间有:“郭嘉不死,卧龙不出”的说法,是对郭嘉才智的最大褒奖。郭嘉临死前为曹操献上一计隔岸观火,一举平定了辽东,如果不用郭嘉之计,长途跋涉,死人无数不说,曹军远赴辽东,一时不能够平定。刘备肯定会劝说刘表起兵攻击许都,如果让刘备把小皇帝抢走,曹操的损失可就大了。而且,曹操按兵不动,就算公孙不动手,说不定二袁也会动手,那时候再出兵,相对来说攻打的难度也小很多。
其实,在天下三分之前,各个诸侯无不抱着个隔岸观火的心态,看别人混战,一旦有机可乘便趁火打劫。可以说隔岸观火是一条最省力气的计策。
三十六计之九 隔岸观火
“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
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出自】: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理解:隔岸观火,一个隔字,说明了当事人的位置:第三方。站在第三方的立场,看得透彻,看得清醒,再以透彻清醒的心决定未来的行动是添火还是灭火,或者是任火自灭,选择权在自己手上。
生活:女儿是个热心肠,经常为自己的朋友服务。有时候,自己不能做,就让我帮忙。
朋友之间当然需要互帮互助,可是大包大揽,有求必应就是滥好人了。
秋季,烟台的苹果开始飘香。女儿的舍友们在品尝了她带去的苹果之后,有一位请让我们给她家里发一箱苹果。
女儿在电话里和我说得很坚决,听得出,她很重视这份情谊,不能拒绝好朋友的请求。
前天下午,对象又发了两箱苹果,一箱给女儿,一箱发往她的舍友家。
昨天晚上,女儿嚼着苹果说,妈妈,我同学家说苹果摔坏了摔烂了。我问,你那箱呢?她说,还好。
谁也不知道那边收到的苹果到底如何?如果真的摔坏了,那是好心办了坏事。可是,谁来承担责任呢?我和那位家长并没有直接联系,无论对方是否支付钱,我都不会参与。
对于女儿来说,爱操心就要面对各种情况。事情不是想象中的单纯与美好,经历的多了,经验值也会提升。成长就是体验,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我相信智慧热情能干的她。所以,这把火,让女儿自己烧吧。
我只需在手机这头,按时观火。火的大小,强弱,顺风逆风,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在适当的时候听女儿讲讲那火的故事。
作为家长,不能时刻充当救火队员,动不动下场。
揣一颗爱心,给孩子空间表演,我们会看到星星之火燎原,会看到凤凰浴火重生,会看到三昧真火炼丹,会看到火烧赤壁凯旋!
读后感:隔岸观火,是时间并行,是空间异位。隔岸相望者,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
我的点评:
@敏
人需有一颗静心、一个冷静的头脑,一份置身事外的胸怀,一种掌控大局的能力。隔出的是边界,观到的是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火的是时机把握、是最后一击取胜的果断迅速。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解读,把隔岸观火的精髓描述得淋漓尽致。
隔岸观火,表面是冷处理,内在是火热心。不是不动,是谋定而后动。
@琴
生活中,隔岸观火,未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这幸福的事情背后是家长智慧的头脑。因为学习的提升,我们会观火,火的发生、发展、蔓延、结束,都胸有成竹,可控可期,所以神定气闲,而不是火上浇油。
@燕
耐心用心,用心耐心[玫瑰][玫瑰][玫瑰]谁的世界谁做主。孩子有孩子的江湖。在游戏的世界里,孩子们尝试探索事物的规律,探寻事情的本源,体味人际的互动,把握关系的冷暖。
最好的发展是自我发展,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儿童在游戏里体验世界,未来的世界又何尝不是游戏。能够畅享游戏的孩子,未来也会从容有度,面对世界。
一切不可预设,一切又暗合规律。在嬉戏中感悟,在沟通中提升。感谢游戏,感谢隔岸观火的妈妈,一切都是最好的生成!
专家解读:隔岸观火
三大特点:让其互斗 静观其变 乱而取之
隔岸观火:做事顺时而动,事情会顺利,若要所得,不能强求。(1)先为不可胜,隔岸观察火的动向,待到机会到来在行动,可一举成功(2)坐山观虎斗,一般外部矛盾的加剧会促使内部矛盾缓解,外部矛盾的缓解会导致内部矛盾的加剧,可静观其两败俱伤(3)坐收渔利,要抓住双方不能自拔的有利时机收取渔人之利,贻误时机,会为别人所得。
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
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九计,敌战计中的第三计。书中原文是这样描述的:“阳乖乱序,明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闭。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这句话的意思是:“敌人内部明显地表现出多方混乱时。我方应暗中观察和等待其内部发生叛逆。待其内部残暴凶狠至气焰格外嚣张时,就会自取灭亡。我方顺其自然自然有所得,这就是《豫》卦中所讲的‘顺以动’的道理”。
这一计策的具体来源并不详细,在《三国志.魏志.武帝》中,曹操对付公孙康、袁氏兄弟的时候就是采取隔岸观火的办法。在《全唐诗.第十二函.第五册》中说:唐代乾乾康在《投谒齐己》中记载:“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这一计策就是利用敌人内部矛盾让敌人自取灭亡。
三国时期,当时袁氏兄弟被曹操击败逃到了辽东,当时辽东抬手是公孙康,之前辽东太守公孙康因为距离曹操远不愿服从。当曹操击败乌丸后下属建议进攻辽东铲除袁氏兄弟和公孙康,但是曹操却说公孙康会将袁氏兄弟的首级送过来,到了九月份曹操路过柳城公孙康果然将袁氏兄弟的首级送了过来。下属问其原因,曹操说:“如果派兵的话会让他们联合对抗自己,不派兵的话,两人为了争夺地盘势必会打起来”。
战国时期,秦军将领白起长平一战歼灭了赵军四十万人,本来乘胜追击的话就可以灭了赵国,但是赵国平原君门客献计并带着厚礼白捡应候范雎,说白起如果灭了赵国就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假意为范雎担心如果白起的地位在你之上会不好相处,让范雎劝说秦王说赵国同意割地求和同时又剥削了白起的兵权,范雎一听自己的地位平稳的同时又削弱了白起很是高兴就同意了,当白起被召回时又生气时又无奈。两年后秦国再次发兵,白起以生病为由拒不领命,秦王一生气将白起贬为平民,因为范雎嫉妒白起,就劝说秦王杀了白起。一代名将白起,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这样含冤九泉了。
《三十六计》之第九计:隔岸观火
昨天我们讲了《三十六计》之第八计:暗渡陈仓。
三国时期的曹魏大将军邓艾文武双全,深谙兵法。他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备蜀汉姜维。嘉平元年(249年),蜀汉卫将军姜维督军进攻雍州(现在的陕西关中及甘肃东部)。邓艾屯白水之北,姜维派廖化屯白水之南。邓艾就识破了姜维的“暗渡陈仓”之计,认定姜维屯白水之南的目的是为了迷惑自己,实则为偷袭洮城。邓艾事先在洮城布兵等待姜维,当姜维赶到洮城时,邓艾已严阵以待了。
由此可见,对于熟悉兵法的人来讲,要掌握战场上的千变万化,必须要审时度势,巧妙使用兵法上的各种计策,如果只是机械性的照搬使用,是难以获得胜利的。
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三十六计》之第九计:隔岸观火。
原文是:“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
意思是说:当敌人的内部已经出现各种矛盾并显现出来时,我方这时并不急于采取任何行动,只是坐观其变。“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是出自于《易经.豫卦》,意思是顺时而动。
等待敌人的内部出现更进一步的恶化局面, “坐山观虎斗”,让敌人自相残杀,等到时机成熟时,我方便可坐收渔翁之利,一举成功。
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他的几个儿子为了政权互相争夺。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二人投奔乌桓,曹操发兵击败了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深知公孙康的心性,遂班师回许昌,静观辽东的局势。
一向猜疑的公孙康一边担心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一边又老虑到如果曹操进攻辽东时,可联合袁氏二人,共同抵御曹军。当他得知曹操此时已回许昌时,意识到收留袁氏兄弟肯定是有益无害。公孙康便设计擒拿袁氏兄弟,割下他们二人的首级,派人送到曹营。曹操使用“隔岸观火“的计谋,不废一兵一卒,就轻松击败了袁氏兄弟。
“隔岸观火”最典型的战例就是:苏代巧言退敌,赵王隔岸观火。
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长平一战后,乘胜连着攻破了韩国十七座城池,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并亲自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秦国应侯范睢。苏代挑拨范睢,离间白起可能会威胁到范睢,诱使范睢面奏秦王同意与赵国议和。赵国献出六座城池议和,两国罢兵。
两年后,秦王又发兵攻打赵国。此时,赵国起用精通战略的老将廉颇,秦军久攻不下。秦王决定让白起挂帅出征,白起谎称病重,拒不答应。秦王大怒,下令削去白起的官职,并赶出咸阳。范睢上奏秦王,为了防止白起投奔其他国家成为祸害,秦王急忙派人赐剑白起,令他自刎。
在白起围攻邯郸时,秦国的国内并没有内乱。苏代为解赵国之急,点燃了范睢的妒忌之心,致使文武失和,秦国的内乱。赵国才得以隔岸观火,使自己免遭灭国灾。只是可惜了为秦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白起,最后竟落得如此下场。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明天,我们将继续来看《三十六计》第二套的敌战计之十--笑里藏刀。
三十六计中隔岸观火讲的是什么故事?
隔岸观火是孙膑说的。史传韩国和魏国兵戎相对,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宣王派田忌和孙膑带兵救韩,孙膑不同意立即出兵,他说魏军强大,又将在魏国境内作战,胜负难定。不如先隔岸观火,待魏韩两军队打的筋疲力尽时,再出兵救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