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
——熟语
给妈妈的一封信
无微不至的妈妈:
你好!近来是否别来无恙?工作是否日新月异?现在我正在一往无前地学习,同学们羡
慕得痛不欲生,我自己也感到不虚此行。
你总批评我滥用成语,我一定再接再厉,不负众望。
祝妈妈万古长青!
你自命不凡的儿子小白上
点评:“无微不至”是指关心周到,不能修饰妈妈。“日新月异”一般指国家的事业蓬
勃发展,不用于个人。“一往无前”指不怕困难,奋勇前进,一般不用于学习。“痛不欲生”
指悲痛到了极点,不能用于“羡慕”。“不虚此行”指没白走一趟,用在这里也不合语境。
“再接再厉”指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努力,意思表达反了。“不负众望”指不辜负众人的期
望,与前文的“滥用成语”一词在表达上也语意不明。“万古长青”用于已去世的人。“自
命不凡”是指自认为了不起,是个贬义词。
课程内容知识精要
一、熟语老大哥:
成语
1.成语的含义: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
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
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
2.成语的格式:以“四字格”为主,因为四个字
的形式符合“以偶为佳”“以四言为正”的汉民
族审美要求,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便于记忆,灵
活多变,能满足各种语法结构的需要。
3.成语的主要来源:(1)来自历史故事;(2)来自
寓言故事;(3)来自神话或其他传说;(4)来自古典
文学作品。
4.成语的语法结构:(1)并列关系,如“东张西
望”;(2)承接关系,如“先斩后奏”;(3)目的关
系,如“守株待兔”;(4)因果关系,如“水落石
出”;(5)主谓关系,如“杞人忧天”;(6)动宾关
系,如“顿开茅塞”;(7)动补关系,如“退避三
舍”;(8)偏正关系,如“扶摇直上”;(9)兼语关
系,如“请君入瓮”等
二、熟语兄弟姐
妹:惯用语、歇后
语、谚语
1.惯用语: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如“背
黑锅、走后门、墙头草”等。
2.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
像谜面;后半部分是说明或解释,像谜底。
歇后语分喻意和谐音两类。前者如“老鼠钻进书箱
里——咬文嚼字”等,后者如“老虎拉车——没人
赶(敢)”等。
3.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比较通俗的一些语句。有
的反映生产和生活经验,有深刻的寓意;有的只是
反映某种实际现象,又叫“俗语(俗话)”。前者如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等;后者如“背靠大树好
乘凉”等
三、熟语也有“个
性”
熟语的特点:(1)结构固定;(2)有完整的意义;(3)
有各自特殊的形式,如成语一般是四字格,惯用语
是三字格
本节内容与“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相对应。本节着重学习熟语中的成语和惯用语
及谚语。
熟语在高考中的考查体现为:正确理解熟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能根据语境正确辨析、
使用熟语,而不以考查记忆熟语的意义为重点。熟语考查范围涉及熟语使用正误和使用优劣
两个层面。近几年对熟语的考查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对熟语的考查以成语为主。
2.熟语的考查方法较为灵活,有的采用选择填空的形式,有的采用辨析选择的形式,
有的在第Ⅱ卷主观题中根据“语言环境或意思”写出一个或几个熟语,还有的结合实、虚词
进行辨析选择。
3.考查的熟语大多是课本涉及的或日常生活中、报刊中出现频率较高,特别是容易用
错的常用熟语。
4.命题重点一般放在熟语使用不当的六个方面:望文生义、用错对象、轻重失当、褒
贬失当、重复或矛盾、不明典故。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今后高考命题仍以在具体语境中的动态考查为基本思路,
形式上会有所创新。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
....
,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
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
....
,未雨绸缪,进一步健
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
....
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
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
....
,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
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
.
步当车
...
向医院跑去。
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
....
,要在这有限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
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④⑥
【解析】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①目不交睫:形容
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这里属望文生义。②厝火积薪:比喻潜伏着很大的危险。这里误用
为“事先做准备”了。③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使用正确。④讳莫如深:形容紧紧隐
瞒。使用正确。⑤安步当车:指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用在此处不合语境,与句中“跑”
的意思相矛盾。⑥苦心孤诣: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达到别人达不到的境地。使用正确。
【答案】D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
....
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
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B.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
.
怪陆离
...
的社会生活画卷。
C.毕业后他的同学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
....
,另有所爱,
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D.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他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
...
音
.
,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E.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
....
,凡是学画,都以他们为宗,有
的甚至照摹照搬。
【解析】A项,举重若轻:举重东西就像举轻东西那样。形容做繁难的事或处理棘手
的问题轻松而不费力。修饰对象一般为人,用在此处不合适。B项,光怪陆离:形容现象奇
异、色彩繁杂。这里用来修饰“社会生活画卷”,使用正确。C项,改换门庭:改变门第出
身,提高社会地位;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发展。用在这里不合语境,可改为“改
弦易辙”。D项,空谷足音: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比喻难得的音信、言论或事
物。这里指难得的言论,使用正确。E项,奉为圭臬: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使用正
确。此题可在确认某些选项的基础上采用排除法。
【答案】AC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严冬的夜晚,凛冽的北风从后窗缝里灌进来,常常把人们从睡梦中冻醒,让人不寒
..
而栗
..
。
B.这次军事演习,蓝军一度处于劣势,他们在关键时刻反戈一击
....
,才夺回了战场上的
主动权。
C.在座谈会上,代表们结合实际情况,广开言路
....
,畅所欲言,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献
计献策。
D.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韩非子》峻峭,实在
是各有千秋
....
。
【解析】本题从用错对象、望文生义等角度设误考查成语的使用。A项,不寒而栗:
形容非常恐惧。不能指天气,此处望文生义。B项,反戈一击:比喻掉转头来反对自己原来
所属或拥护的一方。此处望文生义。C项,广开言路:指尽量给下属和群众创造发表意见的
条件。此处用错对象。D项,各有千秋:指各有各的存在价值,各有所长,使用正确。
【答案】D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于敏院士在我国首颗氢弹的成功研制上功勋卓著,然而他淡泊名利,婉拒“氢弹之
父”的称号,其人品胸襟,令人高山仰止
....
。
B.在东海舰队组织的此次实战演练中,我军的反水雷舰艇倾巢而出
....
,成功扫除了“敌
军”在航道上隐蔽布设的多枚新型水雷。
C.某些管理机构缺乏“大数据思维”,以邻为壑
....
,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息资源,公共
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改变这种状况。
D.现代舞剧《十面埋伏》,以其色彩浓重的舞台背景、风格鲜明的京剧音乐以及刚柔相
...
济
.
的舞者形体,一举征服了现场观众。
【解析】本题从褒贬误用、望文生义、用错对象的角度考查成语的使用。A项,高山
仰止:比喻对有气质、有修养或有崇高品德之人的仰慕和崇敬。高山,比喻高尚的道德。仰,
仰望。止,句末语气词。此处用来表达对于敏院士人品胸襟的仰慕和崇敬。使用正确。B项,
倾巢而出:出动全部的力量(多含贬义)。用来形容“我军”舰艇的情况,感情色彩错误,褒
贬失当。C项,以邻为壑:拿邻国当作大水坑,把本国洪水排泄到那里去,比喻把灾祸推给
别人。此处属望文生义。D项,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互相补充,使恰到好处。此处形
容“舞者形体”不恰当。
【答案】A
运用熟语应注意的问题
成语题常常设置一些障碍,因此,我们要了解一下成语的几大雷区:
1.望文生义。
这是第一大雷区,我们习惯性地根据一些字面的意思来解释成语,很多同学理解成语的
方法就是拆分,逐字逐句理解,或者不能理解古今异义,把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误用在成语中。
如:我们隔壁的一家人与人交往十分慷慨,从不吝啬,被人们称为大方之家
....
。
“大方之家”这一成语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通某种学问或技艺的专家。出自《庄
子·秋水》中“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一句,亦简称“方家”。在这里“大方”音dàfānɡ。
而“大方”(dàfɑnɡ)意思是“对于财物不计较;不吝啬”。很显然,这里犯了望文生义的
错误。
2.褒贬不当。
有些成语虽然意思上看似符合语境,实际上从感情色彩上是不合适的,在一个褒扬的句
子里用贬义的词语,或者在一个批评的句子用褒扬的词语都是不恰当的。
如:(1)英勇的公安人员在车站守株待兔
....
,一举将杀人后潜逃的罪犯擒获。
(2)这个饭店服务质量之差是有口皆碑
....
的,但因别无分店,只好在这里吃饭了。
(1)句中,“守株待兔”是一个人们熟知的寓言故事,韩非子在文中用此讽刺了那些拘
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的人。后来人们常用此成语来比喻有的人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
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很明显,这是一个贬义成语,不适合用在这里。
(2)句中,“口碑”比喻群众口头上的称颂(称颂的文字有很多是刻在碑上的),“有口
皆碑”这一成语比喻人人称赞,是一个褒义成语。如果说要褒词贬用,至少也要加上引号,
很明显这里对饭店的态度是批判的,而不是褒奖的。
3.张冠李戴。
成语题设置的另一个障碍就是张冠李戴,常常把一些有使用限制的成语放到一些不在使
用范围内的地方。
如:(1)真奇怪,我的语文书怎么不见了,难道会不胫而走
....
?
(2)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
.
手可热
...
的商品。
(1)句中,“不胫而走”,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播迅速,可见其使用对象是“消息、
新闻、事件”等,不能用以指物品。本成语可改为“不翼而飞”。
(2)句中,“炙手可热”指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某人气焰很盛,权势很大,用来形
容商品的“热销”是不恰当的。
4.前后矛盾。
有些成语与语境中的某个词意或句意有矛盾的地方,也是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语病。
如:(1)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最后功亏一篑
....
,只获得第八名。
(2)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
。
(1)句中,成语“功亏一篑”用以比喻一件大事只差最后一点儿人力物力而不能成功(含
惋惜意)。上面例句中既然说“二中女子排球队在比赛中”“连连失利”,“只获得第八
名”,那么就不能说是“功亏一篑”
(2)句中,“萍水相逢”这一成语意思是:像水里的浮萍,随水漂泊,聚散无定。比喻
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用在句中,明显与前面的“几年前,我们在清华园相识”相矛盾。
5.前后重复。
有些成语与语境中的某个词意或句意有重复的地方,也是成语运用中常见的语病。
如:(1)张成在狱中虽然全身被敌人打得遍体鳞伤
....
,但仍然坚守党的秘密。
(2)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
的苦衷。
(1)句中,“遍体鳞伤”意为满身都是伤痕,形容伤势重。“遍体”与前面的“全身”
意思重复。
(2)句中,“难言之隐”意为难于说出口的藏在内心深处的事情。“隐”与后面的“苦
衷”意思重复。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7:5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7802321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不负众望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不负众望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