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经(全⽂+释义)
僧⼈把⾃⼰连同整个庙宇⼀起藏在深⼭⾥修⾏,意欲参透世间万物⼤法。佛⼼向往的是普渡众⽣,
但若不将⾃⼰投⾝于众⽣之中,体味世间万般苦难,只会脱离尘世隐匿,终⽇诵经伴佛,何来的⼤彻⼤
悟?⼤慈⼤悲?⼩编今天为⼤家带来⼼经全⽂,⼀起来看看吧!
【般若波罗蜜多原⽂】
观⾃在菩萨,⾏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切苦厄。舍利⼦,⾊不异空,空不异⾊,
⾊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识,亦复如是。舍利⼦,是诸法空相,不⽣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受想⾏识,⽆眼⽿⿐⾆⾝意,⽆⾊声⾹味触法,⽆眼界,乃⾄⽆意识界,⽆⽆明,亦
⽆⽆明尽,乃⾄⽆⽼死,亦⽆⽼死尽。⽆苦集灭道,⽆智亦⽆得。以⽆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
蜜多故,⼼⽆挂碍。⽆挂碍故,⽆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神咒,是⼤明咒,是⽆上咒,是⽆等等咒,能除⼀切
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释义】
凡⼈要度苦厄,了⽣死,成⼤觉,⾮从⾃⼼下⼿不可。但要明⽩⾃⼼,只依这⼆百六⼗个字,已经
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的相貌也难彻了。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所说的
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明
⽩空的真义,不⾄误会造业。由此断⼀切苦厄,并可发⼤悲平等⼼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实
是开发世界⼤同唯⼀的法宝。
【般若】(bōrě),这是梵⽂,我国名为⼤智慧。因为中国⽂字难尽其义,所以仍⽤原⽂,并且尊
重这⼏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是说⼼的妙⽤。上⾃佛,下⾄众⽣,⽆不由此⽽成佛道,了⽣
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不灭的⾦刚;论其相貌,却是⽆形⽆状的实相;论其妙⽤,乃是不可测知
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有分的,佛和众⽣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是有⽽不
开,被⽆明所蒙住了。⾄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碍,恰
到好处,⽽⼜不执取诸法的⼤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
悟世上⼀切⼈情世故。尽了⼈道,才可成佛。总之,⼊世出世,只是⼀⼼,颠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
道众⽣的⼼;如能空净⾃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
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此⾔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条⽣死河,众⽣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
岸,⽤来⽐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是上⾯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五步:第⼀步在此岸;第⼆步⼊流,是下
了渡船了,是初发⼼的⼈,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了彼岸,
是⼗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斯是了
⽆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是什么?是个影⼦,不能说有,不能说⽆:所以⽆形段,不过是六根(眼、⽿、⿐、⾆、
⾝、意)和六尘(⾊、声、⾹、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识、⿐识、⾆识、⾝识、
般若波罗蜜多⼼经(全⽂+释义)
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同外境集合⽽缘起的幻影,即名幻⼼;⼼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
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死。但造成这个⽣死的是幻⼼,要开般若智慧了脱⽣死的,还是
要⽤这幻⼼;成到佛(涅盘),也是⽤这幻⼼,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造成幻法,⼀切⼈事等
等,六道⽣死涅盘,还不是⼀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死,就⽤不着
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死等空华,即是此意。但⼜为什么分真⼼妄⼼呢?这是不得已⽽替初
学的⼈说,其实⼼,根本不有,不可得,⼜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不能除,⼈事上⼀切的幻⽤不能
废,所以权分真⼼妄⼼。真⼼是⽆⼼之⼼,何以叫⽆⼼之⼼呢?即是不起念时,⽽见闻觉知仍旧了了,
却⽆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如⼀起了念,分别⼈事,⽽可以⼼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
到⽆⼼本位,此还是真⼼。⾄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了迷途,此名妄⼼,但本体勿失的。这部⼼经,
就教你凛觉的法⼦,⽤智慧观照什么是⼼?什么是苦厄?⼜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之⼼的本位?所以名
为般若波罗蜜多⼼经。
【经】有许多意思:如“路”,指⽰我们回复真⼼之路的;“法”,⼀切⽅法;“贯”,贯通前后的义
理;“契”,契合各⼈的机,各事的理,有这⼏种解释。现在⼆百六⼗个字,是⽂字般若,指⽰我们观照般
若的⽅法;照此去做,实证实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师⽞奘所译,⽂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
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字上死执。此经是替⼤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上的佛境,意境
只有⾃⼰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字真经。并不是真的⽆字,愿学⼈⾃⼰领会⾃⼰的境界,到了如
何地位;⾄于佛的境界,却不是⼆乘⼈或⼗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乘根器多⽽厚,
所以不论男的⼥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闻⾹,个个⼈知道⾹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
什么⾹;⽽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定下了⼼,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
的观,是⼤⾃在观,般若的⼤机⼤⽤已经启发,⼼⽆能观,亦⽆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在】是⽆可⽆不可的⾃在,不是⾃由。⾃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
了。独有⾃在,是到处能安,⾃然地不受环境所困,⼀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
来空,⾃⼰有主宰的。这个⾃在,是指⼤⾃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觉悟,再能觉悟⼈的谓之菩萨;所以是⼈天的导师,为三界的
善知识。三界是:(⼀)欲界,由⼈的⼀部分下⾄五道;(⼆)有⾊之界,指天道;(三)⽆⾊之界,指禅天;总是
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地等觉,最⾼是⼀⽣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
位的,如此⼟的弥勒佛,西⽅的观世⾳⼤⼠。这个菩萨,是指⼗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在菩萨。
【⾏】⼼⾏,⼼中起种种妙观妙⾏的⼤⽤,作种种⾃利利他⼆事业。
【深】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究竟⽆上的妙⾏。
【般若波罗蜜多】上⾯已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这时字关系甚⼤,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切烦恼,度尽
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在的光景,不可草
草。
【照见】朗然觉照,彻见⽆余的意思,是⽆功⽤的功⽤,毫不著意的觉照,⼼神会通的了。
【五蕴】指⾊、受、想、⾏、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和外境相蕴合,统名⽈
⾊。⼀个⾊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切⼀切有相相形形⾊⾊,内⾯⽆相相思想⽅⾯都在
内。外境原是⾊,⽽我的眼、⽿、⿐、⾆、⾝、意也是⾊;外⾊和内⾊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
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中⼀⾏转念,这是⾏;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识四个也还是
⾊,总是幻⼼幻起的作⽤,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是众⽣造孽受苦成⽴六道⽣死的资本,但也是
开般若,除习⽓,度苦厄,了⽣死的⼯具,也就是佛菩萨成⼤觉度众⽣的⼯具。同要⽤五蕴,只是佛菩
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不被所转,众⽣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
的东西,反⽣了偏见。
【皆】统统包尽⽆余,就是⼀切的意思。不但⼈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
所以称皆。
【空】世上的⼈,往往不明⽩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
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满了,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
对的,这就是世⼈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空义,不必尽说。
⾄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
没有的,是有⽽空的。要明⽩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点:所谓宇宙间⼀切形形⾊⾊,⼭河⼤地,⽇
⽉星⾠,下⾄⼀切⽤物、植物、动物和我的⾝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事、⼈情、喜
怒哀乐,都是⽆相相;⼀切包括在内,总名⽈⾊,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切⾊,寻不出⼀件是
有独⽴⾃性的。第⼀说有相的:拿布来⽐,布没有独⽴⾃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成;纱线不能
⾃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有,必由种⼦;种⼦不能⾃种,必赖⼈⼯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
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是由众缘和合⽽成;因为是因缘⽣,所以⽆有实
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体亦是如此。所以⼀切⼀切,⽆⾃性,⽆实体,因缘⽣,不可得的,
所以是性空。第⼆说⽆相的:拿⼼来说,⼼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譬如夏天凉爽的席
上,⼈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忽然蚊⾍咬了⼀⼝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和我集
合⽽起的⼼。此外⼀切都同此理,所以⼼也是⽆⾃性,因缘⽣,⽆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
物和⼼,⽆⼀不是空。但是有⽽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切⼀切分不开的;不是⼼物之外另有个
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不是空的。所以说到⾊,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切⾊。但要
认明却是缘⽣幻有,⼜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空,⾮眼⽿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切⼀切是本空⽽幻有,那⼜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切⼈事,如何可废,我仍
随缘应付;不是⿇⽊⽆⼼,只是勿住,⾏云流⽔的到处⾃在,这才是真⼼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
盲⽬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果能明空,⾃然⼼勿执取,那贪得⼼,嗔恨⼼,痴迷⼼,⾃不会深⼊,
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修⾏⼈往往有⼝头禅,
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
了。所以明空则破⾊,破⾊则⼼空,这是断苦厄的第⼀法门!
【度】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切】包罗所有,净尽⽆余,凡有相⽆相,⼈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上的痛苦,⼼上的不安,有相⽆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起,我果⽆
⼼,苦在何处?⼼果⽆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有若⽆
知,受⽽等于不受;譬如两个⼈同时受苦,⼀个挡不住,甚⾄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个却⽆所谓,⼼不
著意,便⽆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段,总三藏⼗⼆部经⼀切法,持⽆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
句,就明⽩⼼经宗旨了。照此做去,⾃然度苦厄,了⽣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
要的⼈,总在⽂字上会,不肯从⾃⼼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求佛,明⽇求法;下此者,求福
报,求神通,死要⼀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佛弟⼦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
【⾊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识,亦复如是】⾸四句实是⼀个意思,总
是说⾊空不⼆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个,不能分
的,是究竟说;斩⾦截铁,毫⽆犹豫。⾊⼀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宇宙万有形形⾊⾊都包在
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体,尽是⾊;⽽我的受、想、⾏、识,是⽆相相,也
是⾊。这内外两种⾊,都是因缘⽣,⽆⾃性,⽆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
得的,所以即⾊即空,并不是⾊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的`
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幕⼀幕,总是有⽽不可
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切是因缘⽣,⽆⾃性,⽆实体,
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如是,受、想、⾏、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
和下⾯⼀切法,如⼗⼋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的智得等,是⽆相相,⼀切皆复如是的性空。
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不异空;⼆乘⼜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的,所以说⾊即
是空,空即是⾊,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空分,为第⼆段,⽤以会通⾊空不⼆的道理。
【舍利⼦】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呼其名⽽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影,是⼼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没有法
了,所以是因缘⽣、⽣⽽不⽣,⽆⾃性,⽆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说:⼼
⽣法⽣,⼼灭法灭,⼼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切法,就是⼀切⼼。世上的⼈,总是以⼼缘⼼,
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正点
到不⽣不灭的原理。
【不⽣不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句,须知宇宙间⼀切⼀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
是不⽣不灭的。因为⼀切是:
(⼀)不⾃⽣,如上⾯说布不能⾃⽣为布,是⽆⾃性的,须赖众缘和合⽽⽣。
(⼆)不他⽣,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
(三)共⽣的了?不!也不是共⽣,因为两⾯也都是缘⽣,两⽆实体,只是⼀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
⽣。
(四)不⽆因⽣,现在的假相,似乎是⽣,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
类推,⼀切⼀切是不⽣的,现在虽有相,终是⽣⽽不⽣的。既不⽣,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
灭,只是不⾃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烧;不他灭,虽有⽕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因灭,都
是⼀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好坏、来去,⼀对⼀对
的都是因分别⽽缘⽣,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不由相对⽽成,苦恼也
由相对⽽⽴。倘知根本是因缘⽣,⽆⾃性,⽆实体,不可得,根本是⽣⽽不⽣,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
相,那⼜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切法,离⼀切法;既此⽤,离此⽤;⼼如长空万⾥,
包罗⼀切,⾃在⽆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亦即⽆⼼可⼼的本来⾯⽬。但众⽣久已不知的了,有
全不知者是六道众⽣,半知者是⼆乘,知⽽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
流,有中流,有彼岸⽽未登岸上种种。
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最要紧是这⼀点,切勿忽过。
【是故】此是决定的⼝⽓。
【空中⽆⾊,⽆受想⾏识,⽆眼⽿⿐⾆⾝意,⽆⾊声⾹味触法,⽆眼界,乃⾄⽆意识界】既明⽩
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字有两个解释:⼀是⽆有,是根本不有的意
思。⼆是⽏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庸执取以为实有⽽⽣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
五蕴(⾊、受、想、⾏、识)、六根(眼、⽿、⿐、⾆、⾝、意)、六尘(⾊、声、⾹、味、触、法)这是⼗⼆
⼊,再加上六识(眼识、⽿识、⿐识、⾆识、⾝识、意识)共为⼗⼋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的,⽆⾃
性的,⽆实体的,不可得的。然⽽⼈既有此幻⾝,⾃有幻⼼作⽤,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以度众⽣,
救世间⽆量苦,我⼈正要⽤此以开般若,了⽣死,出三界,不过圣⼈明⽩本来空,所以⽆法执;众⽣迷
了,遂⽣颠倒,这是众⽣的⼤挂碍。因为地狱众⽣,挂碍在具⾜多分贪嗔痴,⿁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
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
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起,只⼀空字可以化除⼀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
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明,亦⽆⽆明尽,乃⾄⽆⽼死,亦⽆⽼死尽】这是缘觉(即辟⽀佛,是不曾闻到佛法⽽借因
缘觉悟的)执取⼗⼆因缘法⽽⽣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不实,但伊不能明
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在。那⼗⼆因缘即是:
⼀、⽆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
⼆、⽆明缘⾏:⾏是⾏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业。
三、⾏缘识:由于过去的⾏业,⽽起现世受胎的⼀念,是因认识⽽成为果的。
四、识缘名⾊:在胎中已有形体⽽有名⾊。
五、名⾊缘六⼊:是六根具⾜,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
六、六⼊缘触:是出胎后对于⼀切有所接触了。
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种种感觉。
⼋、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
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去四⾯驰求。
⼗、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
⼗⼀、有缘⽣:这是成⽴了,⽣⽣不已,转⼊未来。
⼗⼆、⽣缘⽼死:有⽣就有灭,⼀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死是这⼀段⽣死的果。但只是⽆
明未灭,再来⼀转,⽣⽣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明作祟。乃⾄两个字,是由⽆明跳⾄⽼
死,中间略去⼗位。
这⼗⼆因缘,位位都依据⽆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幻法缘起,根本⽆有。尽者,极也,就是⽆之极
也,⾔⽆亦⽆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明⾮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及⾄梦
醒,了不可得。可惜众⽣不能断⽆明,缘缘⽽下,⽆有穷期,⽆⾮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因缘,
原是假有的⼀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挂碍。
【⽆苦集灭道】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
道理。苦是⾝⼼逼迫不安。众⽣⾝有三苦:⽼、病、死。⼼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
⿁、畜。更有三灾⼋难苦、坏苦、⾏苦、苦苦、不知⾜苦、不安命苦、⼼⽆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
界六道⽣死苦果,⽆不由⼼和境集合⽽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
为结业既灭,则⽆⽣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
道,必要助道,助其离⼀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死,或者可
了,变易⽣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时的缘⽣;不但是果上⾊空,实是因上⾊
空,不必执取,便⽆挂碍了。
【⽆智亦⽆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可度,有
佛可成,⼼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
烦恼地狱种性?佛说⾏六波罗蜜⾏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不肯布施⽽⽣厌恶,是烦恼地狱
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不能持戒等等,⼼⽣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
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智,都是幻⼼作⽤,分别为⼆。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
灯佛所得佛授记,成⽆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
⽽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所得故】这是总结⼀句,极⾔上⾯五蕴、⼗⼋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切本
空,仔细推求,实⽆所得。
以上⼗三句判为法⽤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菩萨,⼜名开⼠、⼤⼠;⼜萨埵译为精进勇猛,
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因为依⾃性的⾦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实证的受
⽤。我们应该知道修⾏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死最毒的药;名利的⼼不死,永⽆出头的⽇
⼦。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性上打算,⽼⽼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妙上求,丝
毫挡不住⽣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
肯向这条法上⾛的,才是有智慧的⼈,此⽣决可成就。
【⼼⽆挂碍】这个⼼,是毫⽆挂碍,⼈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在⼼,视世间出世间⼀切⼀切皆
量等虚空,⽆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挂碍。⼼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挂碍故,⽆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既是净空⽆见,⽩天没有想象,夜间⾃⽆乱梦,正
如千眼千⼿,圆照⼗⽅,岂有颠倒?凡⼈恐怖,先有⼀个得失⼼,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死的种
性。如能⼼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悲愿⼒,不是业⼒,⾃然没有恐
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乘⼈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余
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死说的,既本来没有⽣死,
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体平
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是因上佛,性⾃平等,所以不可⾃弃,也不可轻⼈。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不由此法门⽽得⽆上菩提。⼀切
⼤智慧,⽆不由⾃性佛母所⽣,⽣是启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得之得;必得⼼中了⽆所得,然后本
来的⾯⽬斯得。此时⽆⼈,⽆我,⽆众⽣,⽆寿者,寂然不动,⽽妙⽤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
德。阿耨多罗是⽆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上正等正觉,是⾔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
能离此法门,众⽣岂可⾃外,另觅途径,岂⾮颠倒!所以不⾃求⽽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误!
以上⼗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地位,⼀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
成就,并⽆别法。⼜以上可算是上半部⼼经,专说此法⽆实。下⾯再翻⾝过来说个⽆虚,⾦刚经
说:“此法⽆实⽆虚。”要⼈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住的妙⽤。若再深⼀层讲,⼼既不有,
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实⽆虚的了。所以说,涅盘⽣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下是转⼊⽆虚,点明⼀知字的妙⽤。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
境,仿佛是转⽽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时的缘⽣,暂时的法⽤,即是知⽽⽆知,⽣⽽
不⽣;所以不明⽆⽣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知字,是般若的
⽤。所以表般若的⾄德,⽆可形容,⽆可⾔表;⾄此⾔语道断,⼼⾏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
暖⾃知的时候。
【是⼤神咒,是⼤明咒,是⽆上咒,是⽆等等咒,能除⼀切苦,真实不虚】这六句是赞叹的辞
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咒,如军令严速⽈咒。以⽆所不包谓之⼤;以⽆所不通谓之神;以⽆所不照
谓之明;以⽆可⽐对⽆可再加谓之⽆上;以毕竟平等谓之⽆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住的性体
中,能启发恒沙妙⽤。六祖云:何期⾃性本不⽣灭,本不动摇;何期⾃性能⽣万法。前为⽆实之体,此
为⽆虚之⽤;故能除⼀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没⼀个⼈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个⼈能离了佛
法,佛法⼜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
要真参实究,从⾃性上⽤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通才是最⼤神通;但⼼不空就不能通,
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则⼀切智慧被⽆明所覆,不能启发。这⼀分是说⼼到了真空的境界,⾃然有许多⼒
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切苦厄⽆所依附,根本⽆苦厄的了。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7:52: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77979441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心经》全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心经》全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