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典古籍

更新时间:2023-03-01 22:27:29 阅读: 评论:0

朝鲜签证-儿童睡眠

汉典古籍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黑衣服掉色)

第1页共6页

对梁启超古书辨伪方法平议分析

梁启超(1873一1929)是中国近代的文化巨人,也是清华国学研

究院的着名导师。在本世纪初的疑古辨伪运动中,梁启超尽管承认自

己不如、钱玄同“疑古最勇,辨伪最力”,[1]但就古书辨伪方法而论,

他的论述最为系统、详密,最具代表性而又影响最大。如张心澂着《伪

书通考》,其《总论》部分即多本梁说。特别是论“辨伪的方法”,

主体部分即梁氏之说。[2]谢国桢的《史料学概论》、张舜徽的《中国

文献学》、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王余光的《中国历史文献学》

等书,在论辨别伪书的方法时,皆采梁氏说以为代表,皆奉梁氏说为圭

臬。[3]

对梁氏所揭示的辨伪方法,余嘉锡早在30年代就有异议,其说主

要见于《古书通例》(又名《古籍校读法》)一书,[4]可惜并未为世人

所重。70年代以来,随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竹简、阜阳竹简、定县

八角廊竹简、睡虎地秦简、张家山竹简、荆门楚简等大批地下材料的

相继出土,学者们开始发现,疑古辨伪运动固然在史观上有其积极意

义,但也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许多的“伪书”并不伪。80年代后

期以来,时贤对疑古辨伪造成的冤假错案更开始进行深层的反思,李

学勤先生的《对古书的反思》、李零先生的《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

再认识》,可谓代表。平反疑古辨伪所造成的冤假错案必须反省造成

这些冤假错案的理论依据,而梁启超所揭示的辨伪方法作为判定古书

第2页共6页

真伪的标准,理应成为我们反省的首选。

梁启超关于辨伪方法的系统性论述首见于《中国历史研究法》,

该书系梁先生1921年秋在南开大学所作讲演之讲稿,同年11、12月

《改造》杂志第4卷3、4号揭载部分,1922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初

版发行。在该书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中,梁先生提出12条“鉴

别伪书之公例,作自己研究标准焉”。1924年春,梁先生着《清代学

者整理旧学之总成绩》,此“本清华讲义中一部分”,[5]后发表于《东

方》杂志第21卷12、13、15至18号,并收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在其第四节《辨伪书》中梁先生总结出清儒辨伪的6条“重要方法”。

1927年2月至6月,梁先生在燕京大学讲授《古书真伪及其年代》一

学期,由清华国学研究院学生周传儒、姚名达、吴其昌记录,辑为一书。

[6]其第四章《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分传授统绪和文义内容

两大项,提出了更为详尽周密的辨伪方法,可谓集古今辨伪方法之大

成。下面,笔者就以梁先生此说为主,参以前两说,平议其是非短长,

以为借鉴。

梁先生从传授统绪辨别古书真伪,第一条标准就是看旧志是否着

录。他说:

我们除《汲冢书》以外,无论拿着一部什么古书,只要是在西汉以

前的,应该以《汉志》有没有这部书名,做第一个标准。若是没有,便

是伪书,或可疑之书。[7]

为什么呢?因为他认为:西汉一代,勤求古书。民间藏匿的书,都跑

到皇帝的内府——中秘去了。刘歆编校中秘之书,着于《七略》。他认

第3页共6页

为假的而不忍割爱的则有之,有这部书而不着录的却没有。我们想找

三代先秦的书看,除了信《汉志》以外,别无可信。所以凡刘歆所不见

而数百年后忽又出现,万无此理。[8]

其逻辑推导是:天下所传先秦、秦、汉书,尽藏于中秘,刘歆《七

略》尽收中秘之书,《汉志》尽可代《七略》之功用,所以《汉志》未

着录之书,“便是伪书,或可疑之书”。

这一推理,其大前提根本不能成立。余嘉锡《古书通例·案着录

第一》云:

《七略》及《汉志》,皆有不着录之书也。以班固本书之说推之,

其故有三:一则民间所有,秘府未收也。《楚元王传》曰:“元王亦次之

《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云“世或有之”,明非秘府

所有,“或有”者,如今人言版本学者所谓少见云耳。以其传本少见,

秘府无其书,故不着于录。一则国家法制,专官典守,不入校雠也。《礼

乐志》曰:“今叔孙通所撰礼仪,与律令同录,藏于理官,法家又复不传;

汉典寝而不着,民臣莫有言者。”夫礼仪律令,既藏于理官,则不与他

书“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

者同。《后汉书·曹褒传》言“班固上叔孙通《汉仪》十二篇”,固既

深惜汉典之寝而不着,及亲得其书,乃不与刘向、扬雄、杜林书同入《艺

文》者,盖班固作《志》,用《七略》之成例,《七录》不录国家官书,

故不得而入之也。一则前汉末年人着作,未入中秘者,《七略》不收,

《汉书》亦遂不补也。《七略》之作,由于奉诏校书,故当时人着作,

成书较后者,皆不收入。班固直录《七略》,新入者仅三家,刘向、扬

第4页共6页

雄,以大儒负盛名,杜林《仓颉训纂》,因其为小学书,家弦户诵,故破

例收入,其余皆不甚留意。《王莽传》之《乐经》,《律历志》之《三

统历》,并不见录,他可知矣。(刘向、扬雄书,所收亦尚未尽,《方言》

是矣。)《艺文志》于汉时书,不尽着于录,证之本书,章章可考。其他

古书,真出于西汉以前而不见于志者,皆可以三例推之。

从出土材料的情况看,余说是确凿不移的。着名的石鼓文,共诗十

首,徐宝贵先生通过字形的详细分析,认为其系春秋中期左右的作品,

可谓的论。[10]这十首石鼓诗,《汉志》、《隋志》皆无着录。着名的

楚帛书,有《四时》篇,《天象》篇,《月忌》篇,出于战国楚墓,此书

也不见于《汉志》等史志目录。马王堆汉墓所出帛书,如《五行》(又

称《德行》)、《二三子》、《要》、《缪和》、《昭力》、《五十二病方》诸

种,皆未为《汉志》所着录。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里,此类情况

尚多。如以是否见于《汉志》来判断真伪,上述出土佚籍则皆为伪,

岂不谬哉!所以,无论从文献还是从出土材料看,梁氏的这“第一个

标准”就不能成立。

梁先生古书辨伪的第二个法门是:“从前志着录,后志已佚,而定

其伪或可疑”。[11]梁先生的这一判断,实质是假定后志的作者尽见

流传于后世的前志着录之书并皆收录。正因为是尽见着录,所以当

“异本突出”,尽管前志已有着录,但后志不载,则定其为伪。这一推

论的前提同样成问题。《隋书·经籍志序》云:

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12]

余嘉锡先生说:

第5页共6页

既于旧录有所删去,则六朝以前古书为所刊落,不见于着录者,必

甚多。故为唐人所不满。《旧唐书·马怀素传》言怀素于开元初上疏

曰:“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以后着述,其数盈多。《隋志》

所书亦未详悉。或古书近出,前志阙而未编;或近人相传,浮词鄙而犹

证。”……新、旧《唐志》所载隋以前书,多《隋志》所不着录或注

为残缺亡佚者,则怀素所谓古书近出,阙而未编者也。《旧唐志》本之

毋炬《古今书录》,《新志》本之《四库书目》,二书皆修于开元时,

正在怀素之后。故其所录,当为可信。而后来目录家之论古书者,或反

以《隋志》不着录,至唐复出为可疑,其亦不考之甚矣!清章宗源尝作

《隋志考证》,有王应麟之例,每类补入不着录之书。今其全稿已佚,

只存史部,就其书考之,几补六百一十九部,《志》注为梁有隋亡,或残

缺者,尚不在此数。推之经、子、集三部,至少当亦不下一千余种,亦

可骇矣![13]

《汉书·艺文志》着录有《齐孙子》八十九篇,颜师古注曰:孙膑。

《隋志》、《旧唐志》、《新唐志》等皆不见着录。日人斋膝拙堂以为《吴

孙子》系孙膑所着,孙膑与孙武同是一人,“武其名,而膑是其绰号”,

实际否定了《齐孙子》一书的存在。[14]国人钱穆、金德建皆袭其

说,[15]几成定论。但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既出土了《吴孙子》,

又出土了《齐孙子》。后者存三十篇,整理者分为上、下两编。又《汉

书·艺文志》着录有《黄帝四经》四篇,《隋书·经籍志》已不载,1973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乙本《老子》前,有古佚书四篇,即《经法》、

《十大经》、《称》、《道原》。唐兰先生认为它们就是《汉志》里的《黄

第6页共6页

帝四经》四篇。[16]赞同唐说者不乏其人。[17]竹简本《齐孙子》和

帛书《黄帝四经》皆属“异本突起”,“前志着录,后志已佚”,如依

梁氏之标准,当被定为伪书或可疑之书。所以,无论考之出土材料,

还是证之文献,梁氏的这第二个法门也是成问题的。

梁先生的第三个方法是:“从今本和旧志说的卷数篇数不同而定

其伪可疑。”他说:

这有二种:一是减少的,一是增多的。减少的,如《汉志》有《家

语》二十七卷,到了《唐书·艺文志》却有王肃注的《家语》十卷。

所以颜师古注《汉志》说:非今所有《家语》。可见王注绝非《汉志》

原物,又如《汉志》已定《鬻子》二十二篇,为后人假托。而今本《鬻

子》才一卷十四篇。又说《公孙龙子》有十四篇,而今本才六篇,又说

《慎子》有二十四篇,而《唐志》说有十卷,《崇文总目》说有三十七

篇,而今本才五篇。这都是时代愈近,篇数愈少。这还可以说也许是后

来亡佚了。又有一种,时代愈后,篇数愈多的,这可没有法子辩说他不

是伪书,如《鶡冠子》,《汉志》才一篇,唐朝韩愈看见的,梁启超古书

辨伪方法平议已多至十九篇,宋朝《崇文总目》着录的,却有三十篇,

其实《汉志》已明说《鶡冠子》是后人假托的书,韩愈读的,又已非《汉

志》录的,已是伪中伪,《崇文总目》着录的,又非韩愈读的,更是伪中

的伪又出伪了,又如《文子》,《汉志》说有九篇,马总《意林》说有

十三篇。这种或增或减,篇数已异,内容必变,可以是伪书,最少也要怀

疑,再从别种方法定其真伪。[18]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1:44: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5584715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汉典古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汉典古籍.pdf

标签:汉典古籍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