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1页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创造、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
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
第2页共31页
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
1.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开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1.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挂图
1课时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第3页共31页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
间、时机。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
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
第4页共31页
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创造,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
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
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第5页共31页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
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答复。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答复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方案: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
研究方案。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着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
第6页共31页
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
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工程,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
告。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比照的方法研究同样多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比照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效劳。
重点:通过比照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难点:设计比照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第7页共31页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装
有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课件等。
一、聚焦
1、出示图片:红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溶解在水
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3、出示一杯清水和假设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不断地参加这杯水中,它们能一直溶解下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
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拟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兴趣。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比照实验
1、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2、引入比照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参加食盐和小苏打并比拟它们的溶解能力。
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
第8页共31页
〔1〕比照实验应该设置哪些实验条件?
〔2〕怎样取同样多的水?
〔3〕食盐和小苏打每次放多少?
4、明确实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参加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在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参加?
假设某一份没有全部溶解,份数如何计算?
6、出示实验记录单。
活动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实验材料。
2、出示实验提示。
〔1〕明确分工,相互合作。
〔2〕轻轻搅拌,不要溢水。
〔3〕没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发材料,小组观察,教师指导。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
第9页共31页
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设计意图: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直接设计比照实验还是有
一定难度的。因此,设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
比照更有效。明白了比照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标准地进行比照
实验打好根底。
三、拓展
1、拓展资料。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温度等条件发生变化时,同一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有变化。
2、课后实验。
厨房中有许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比方白糖、味精、食盐、小苏打等。
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比拟强?如果想在家里做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
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
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5
第一单元
1.1科学是……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
第10页共31页
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
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
各种肥皂泡〕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
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答复。〔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答复下列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第11页共31页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
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答复。〔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
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
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良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
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良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
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
以请老师、家长帮助。
2、学生准备。
第12页共31页
1.2做一位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创造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创造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创造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创造故事。
2.将爱迪生创造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拟,有什么相似的地
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第13页共31页
〔1〕学生比拟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
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
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2.2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第14页共31页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
物。〔2〕知道生物体的根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珍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适宜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
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
“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
第15页共31页
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刚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6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学会用多种感官认识水、并能在观察中发现水的性质。
〔2〕能用语言、文字描述观察水的结果。
〔3〕初步认识物体的方法,能够在多种液体中快速鉴别水。
〔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学会做溶解实验,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
的应用。
〔2〕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了解毛细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3〕了解水的外表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第16页共31页
烧杯、滴管、蜡纸或锡纸〔铝箔〕,方糖〔或食盐〕、木筷子、墨水、曲
别针〔或小钉子〕;酱油、牛奶、白醋、糖水〔或盐水〕、雪碧、水六种液体
及热水等。
2.学生准备:
纸巾〔或手纸〕、硬币、白纸、水杯、调料袋、塑料瓶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上一节课研究了生命离不开水,那么为什么生命离不开水呢?让
我们通过实验,揭开它的奥秘。
2.揭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水,描述水。
〔1〕请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仪器或身边的可利用的物体,观察
一杯水,你对这杯水有什么新的发现。我们比一比,哪一组发现的水的奥秘
多,把你们的发现用文字或图画记录下来。
〔2〕学生分组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样的?当被水溅出来、洒出有什么现象?水滴在别的物体
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当越来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时,水形成的圈有什么
现象?几滴水从空气中落下时,呈现什么形状?……
〔4〕学生分组汇报交流。要求从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样的物体。
第17页共31页
2.识别水。
〔1〕师出示六杯液体,请学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师介绍识别方法:
“一看、二闻、三尝〞。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尝,以防中毒。
〔2〕分组活动。
〔3〕汇报交流。
3.认识水的溶解现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来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变化?
〔2〕研究溶解。学生汇报后,教师强调同学们说的“化了〞、“溶化
了〞等,在科学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
泛,它既有好处也有害处,说说生活中溶解的应用。
4.认识毛细现象。
〔1〕师演示实验:窄纸巾的下部插入带色的水中,先猜猜会发生什么现
象?再试试结果怎样?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水往上爬的现象?
〔5〕师生共同小结:科学上把不沿着缝隙往上爬的现象叫做“毛细现
象〞。
5.认识水的外表张力。
〔1〕师演示实验:
第18页共31页
往硬币上滴水,大家共同数一数,直到水溢出时,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
再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水面,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交流。
〔4〕师生讨论。得出“水的外表张力〞的概念。理解“张力〞的意思。
〔5〕书上P27下方的图中的实验。
〔6〕学生共同研究这些问题。
〔三〕课后作业;
1.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它对人们的生活有益,
还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两个研究实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拟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拟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外表光滑程
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
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
等。
第19页共31页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开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
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
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拟玻璃和
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拟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第20页共31页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
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
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拟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拟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创造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
“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创造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2.知识与技能:
第21页共31页
〔1〕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
〔2〕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类中的应用。
〔3〕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意识到水资源的缺乏,我们应该保护它。
〔3〕体验缺水的痛苦和节水好处。
〔4〕养成节水的行为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欣赏自然界美丽的水体。
〔1〕观察地球仪,认识地球上水的分布。
〔2〕师生共同欣赏自然界中美丽的水景,感受大大自然的美丽。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淡水资源的缺乏。
〔1〕尽管地球外表上大多数被水覆盖着,但这些水中绝大局部是海水,
真正与我们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却很少、很少。
〔2〕模拟感知地球上的水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P32页。
学生分组操作。
3.引导学生讨论淡水的用途。
第22页共31页
〔1〕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充分发表意见。
〔2〕教师介绍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3〕师生小结: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都需要水。
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先分组讨论发言,形成一个小组意见,写在纸
上,然后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向全班发言,最后把各小组的内容张贴在教室内
的墙上。
4.引导学生寻找身边的浪费水现象,提出节水措施。
〔1〕师生讨论。
〔2〕老师补充介绍农业、工业等高科技节水技术。
〔三〕作业:想象,如果没有水了,将会怎么样?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和提问,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蚯蚓、蚂蚁、蛇、青蛙、喜鹊、燕子、熊、猫等常见动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1、观察提问
“小蚂蚁找朋友〞是在巡访蚂蚁的根底上,更宏观的观察活动和有意识的
提问。阅读这个小故事。
小蚂蚁在找什么朋友?
第23页共31页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们在干什么?
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小组讨论,查找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并与
同学们互相交流。
2、分类
同学们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搜集资料与小组交流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动物们过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打我们搜集到的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分类吧!
动物的过冬方式可以分为几类?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备粮:蚂蚁……
南飞:大雁……
换毛:猫、狐狸……
3、游戏:卡片竞答
每组两人,轮流抽取卡片,讲讲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看谁知
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泼的方式,激发对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
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来排练一个小节目,扮演准备过冬的动物。
第24页共31页
看那一小组的表演最棒!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
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
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
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第25页共31页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
举出一些来?
生讨论后任意例举,当学生只是谈到人要喝水时,可问:如果把我们不喝
水,能不能从别的食物中获取水分呢?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
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师: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人类,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对于这
件事情,同学们还想研究什么吗?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
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第26页共31页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存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局部保存在人、动物体内,一局部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测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方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方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刚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
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身体里藏有许多水份。我现在有一个问题
不明白,我们每天给植物浇水,植物怎么没有被胀坏呢?昨天我在家里做了这
第27页共31页
样一个实验,〔师出示一株植物,上面罩有袋子。〕这株植物在太阳光下晒了
一天,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袋子里面有什么现象呢?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师:这是植物被太阳照射后,从叶子的小孔里冒出来的。那我现在问你,
植物喝水后,水都到哪里去了啊?
生谈课件出示:一局部水保存在植物体内,一局部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局部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局
部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
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局部。水在植物的根、茎、
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局部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
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局部是由水组成
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局部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
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
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
话,请大家注意听。
第28页共31页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方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方案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适当工具,对纺织材料进行探究。
〔2〕能够根据材料的特性、用途、来源或其他标准对纺织材料进行分
类。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购置的纺织材料,如:棉、丝、毛和人造纤维。
〔2〕知道这些材料的主要区别、特点和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开展。
〔2〕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创造、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各种纺织布料,放大镜、镊子、火柴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第29页共31页
检查学生带来的纺织布料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认识纤维。
〔1〕师出示几种纤维。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纤维做成的。根据加工的方
法,纤维一般分为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化学纤维又可以分为人造纤维和合成
纤维。
2.学生认识布料。
〔1〕4人小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
的。按照P53上图的方法〔棉布、丝绸、羊毛、合成纤维〕分类。如果认为还
有其他的类别,也可以列出。
〔2〕分组研究。
〔3〕小组汇报。
〔4〕同学分的对不对呢?
3.教师讲解一些识别的方法。
〔1〕讲解用火烧的方法识别布料。
棉、麻是植物纤维,燃烧时易燃,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灰烬。丝、
毛燃烧时有烧头发的气味,燃烧后灰烬很少。合成纤维燃烧时成黏胶状熔化
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2〕注意平安。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学生分组用火烧的方法识别带来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组汇报识别情况。你们是怎样做实验的,你还发现了些什么现
第30页共31页
象?它们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6〕通过衣服上的标签来区分布料的成份。
4.指导学生比拟各种布料的不同点。
〔1〕让学生通过用眼看、手摸、观察纤维的光泽、粗细、长短和弯曲情
况,比拟各种布料的不同点。可以从柔软必、透气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
性等方面去研究。
〔2〕从以上几点判断布料的优劣。
5.研究布是怎样织成的。
〔1〕利用放大镜等工具,通过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样织成
的。
〔2〕学生汇报演示:布是怎样织成的。
〔三〕课后作业;
搜集有关一些纺织材料的开展史。
内容总结
(1)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1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第31页共31页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方案: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
(3)提问: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把食盐和红糖放入水中,食盐和红糖会
溶解在水中
(4)〔4〕能区分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10:45: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52327151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年级科学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年级科学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