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经文

更新时间:2023-02-28 09:54:39 阅读: 评论:0

伟嘉电器-什么病不能坐飞机

心经经文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蓝牙耳机开不了机)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又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

《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心经》言简义丰、博大精深、

提纲挈领,直明“第一义谛”,集中展现了般若学的精髓,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

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句即出自该部经文。

经名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

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

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

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真我;人之所以愚痴,就是因

为不能认识般若,读般若心经,就是为了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让心有

归宿,不再流浪,并把每一个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来。

波罗

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淨),有解脱罣碍的意思;

蜜多

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採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

纳为一。

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

的重要性。

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

藉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者。观听圆明。智慧无碍。观有不住有。观空不住空。心不能动。境不能随。

动随不乱其真。得大自在圆通也。菩萨。即菩提萨埵之省文。菩提曰觉。萨埵曰有

情。谓能觉一切有情。自觉以觉众生也。曰菩萨曰大士。皆尊称佛号之名也。观自

在菩萨。即观世音大士也。

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个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

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

的妙观。

自在

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

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不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

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

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

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

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

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

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深者。谓清净因地之法行已深也。般若。华言智慧。般若智慧。非识心之昭昭灵

灵。乃本心真性之光明。照无量世界。通无量劫事。圆明普照之真智真慧也。波罗

蜜。华言到彼岸。此岸。乃众生作孽受苦。堕落沉沦之地。彼岸。乃诸佛菩萨究竟

到人欲尽净。光明正大之地。多者。定也。时者。时候也。谓菩萨妙圆明觉超越世

出世间。具足三昧慧定之时也。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观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度

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

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见五蕴皆空。

照者。本心智慧妙觉明照也。见者。本心智慧明圆真见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之

五阴也。空即本心性体实相之真空也。照见蕴空。则本心妙明而性体洞见也。

照见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

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

方面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

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了,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

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

这个五蕴,是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

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

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

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

蕴,所以称皆。

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空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

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了,空相破了,

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

必尽说。

度一切苦厄。

谓解脱一切执著生死烦恼之苦厄。成就一切圆通也。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尽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

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

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

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如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

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总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

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

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

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神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

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即舍利弗。母名舍利。因母立名。乃佛之弟子。舍利弗于佛弟子之中。智慧第一。

而不能如观世音菩萨究竟得证圆通。而成正觉者。盖因滞于智慧也。滞于智慧。则

有我相。我见。(空相。空见。)佛故举观自在菩萨之行深般若真空无相之法。以

证菩提彼岸。得为圆明普照之标榜。呼舍利子而告之。欲其不滞于我相。我见。空

相。空见。而究竟于人空法空。空空之境界。以证无上道也。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乃梦幻泡影。故不异于空也。

空乃一真显露。故不异于色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有形相。凡有所相。皆是虚妄。终有坏期。故色即是空也。

空性虚无。无形无声者也。道以虚无之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能生有色有声之

天地万物。故空即是色也。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因色而有六根之领受。六根领受于心。而生思量拟度之想。悬想六尘。而生运用施

为之行。行动迁流。而生分辨精粗美恶之识。色受想行识。五者相因也。色有坏时。

而受想行识。终归虚妄。亦复如是。色即是空也。能了悟色即是空。逢色不受。则

无受想行识诸杂念一心清净。空若太虚。以无相而生真空之实相。亦复如是空即是

色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有两样的,还是方便的

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

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

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内外两种色,

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

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空。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

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

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

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以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

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

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

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曾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

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舍利子。

佛复呼舍利子之名。进一层以告之也。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

意谓不但五蕴皆空。一切修证菩提之法。莫不皆空。

是诸法空相

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

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来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

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

上的人,总是以心缘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

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楞伽经云。一切法不生。如是一切法空。若执著于法。则有法生。法生则心意意识

皆生。有生则有灭。有生灭。则有垢净增减矣。诸法若如虚空界之空相。岂有生灭

垢净增减乎。

不生不灭

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

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上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

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

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

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似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

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

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

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

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因分别而

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

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

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

既此用,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

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

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

登岸上种种。以上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故承上起下之词。是故真空之中本无我相。何色之有。

既无我相。自无我见。一切声色何能入我真空妙明之心。自无受想行识矣。

是故

此是决定的口气。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既无我相。则六根亦非我有。无眼耳鼻舌身意矣。

六根既无。则六尘无安顿之所。自无色声香味触法矣。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眼为六根之先锋。意为六识之主帅。而六根六尘。无识不显。无眼界。乃至无意识

界。则六根六尘六识之十八界皆无界限矣。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

至无意识界

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

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二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

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

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

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十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

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

度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

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的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

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

道挂碍于半分的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

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

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十二因缘。生灭无常。有起有尽。尽而复起。起而复尽。循环三世。生灭轮转。若

观此十二因缘。皆为无明妄识流转。忽然觉悟五蕴十八界皆空。则本妙明心。如如

不动。无有生灭之妄识。则无无明矣。既无无明。则无起无尽。亦无无明尽矣。乃

至者。包无行亦无行尽。无识亦无识尽。无名色亦无名色尽。无六入亦无六入尽。

无触亦无触尽。无受亦无受尽。无爱亦无爱尽。无取亦无取尽。无有亦无有尽。无

生亦无生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

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

自在。那十二因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

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

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

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入: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

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觉。八、

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

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业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

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

老死是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

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中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

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

言无亦无有也,是绝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

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

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

碍。

无苦集灭道。

苦。谓生死烦恼诸苦。集。谓积聚。人生在世。心为形役。形为事劳。积聚五蕴中

之根尘处界。十二因缘生死烦恼。种种苦因。今既无五蕴根尘处界。十二因缘。则

无苦因之积聚也。

灭。谓寂灭。道。谓真常不息之道。五蕴中一切苦因。一一皆生灭无常。今生灭既

灭。寂灭现前。而当体妙明寂静之真性。洞彻圆通。以入真常不息之道矣。

无苦集灭道

这是声闻执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

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

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

托苦,这是苦谛。却是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

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

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

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

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色空,

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

谓既无苦集灭道。则已入佛慧。明了无碍之智。已得菩提之果。然虽入佛智。乃本

心般若真空之本智。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漏之智。如无智也。虽得菩提之果。

亦是本心现量。即心即佛。不假外求。亦无所得也。若知有智。乃曲心推测之知见。

非真空无漏之本智也。若云有所得。即有所失。亦有漏也。本心具足本智。故云无

智亦无得也。

无智亦无得

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

心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

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狱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

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

恼地狱种。这就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

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得佛授记,成无上菩提,

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

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挂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

此承上起下之词。谓一心之本智本法。本自具足。无心外之法可得。若有一法可得。

即有一分识心结习未尽。识心结习若尽。则万法本具一心。一心本具万法。一心与

万法不二。万法与本心本一。复何有所得哉。

以无所得故

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

推求,实无所得。以上十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

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菩提萨埵。即菩萨之称。依。因也。谓依般若之本智本慧。自悟自修。以登彼岸之

故。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

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

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

因此因地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

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我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

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挂者悬系。碍者窒塞。依一心之本智。不依缘起之业识。不住客尘之妄法。则心是

空心。法皆空法。所谓不依一法而心常住。已得大自在矣。复何挂碍之有。

恐怖。如地陷风飘。火烧水溺。及杀害恶死。种种之可惊恐怖畏者。既无挂碍。则

不滞我相我见。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常清常静。不动不摇。一切如如。复何惊恐

怖畏之有乎。

心无挂碍

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

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有颠

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

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是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颠倒。谓六尘惑乱。妄想成业。生灭旋复。虚妄轮转。种种颠倒也。梦想。谓惑于

见思客尘。而迷梦妄想也。若既无恐怖。则障垢已尽。本性不复更迷。虚妄不复更

生。复何三界感业而轮转颠倒。复何见思惑乱。而迷梦妄想乎。

涅云不生。槃云不灭。谓本心本无挂碍。本无恐怖颠倒梦想。一切种种。皆缘起于

无始无明虚妄业识耳。今既依当身一心本智。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外

不放入。内不放出。真常真乐。真我真净。究竟直到不生不灭涅槃之大道矣。

远离颠倒梦想

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

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二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

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死说的,既本

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三世诸佛

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也。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世一切诸佛,

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

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云无上也。三藐。云正等。三菩提。云正觉。绝诸对待。无有而上之者。

故名阿耨多罗无上也。本心本智。各自具足。故名三藐正等也。本心般若智慧。本

不为尘劳所蔽。故名三菩提正觉也。谓行深般若之本心本智。到波罗蜜之彼岸。而

证菩提之果。不但观自在菩萨而然。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莫不依般若波罗蜜多

故。得无上正等正觉之大道也。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

发的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

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

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

佛也不能离此法门,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

地不正,适以自误!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统妙万法。不可思议之谓神咒者。秘密心印也。普照一切。而无所不遍之谓明。最

极一切。而无上可上之谓无上。一切平等。无等可等。谓无等等。谓度脱一切生死

烦恼苦厄也。谓佛无妄语。如来所说是真语。实语。如语。不诳语。不异语也。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

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

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的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

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言语道断,心

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

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

不能明,不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

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无苦厄的了。

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

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

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本不

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挂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以一心之本智本慧究竟。即尘劳是清净。即烦恼是菩提。一切苦厄莫不一齐解脱。

真实不虚之故。乃说此本心本智。究竟自心秘密之总持也。

大凡一切咒语。乃诸佛微妙秘密心印。惟当沉沉静静。无思无虑。一心持念。无记

无数。即咒是心。即心是咒。不复以知见立知见。如此持念一心。至于知见无见。

则群魔于此以降。真如于此以住。挂碍恐怖于此而解脱。颠倒梦想于此而远离。本

智本慧于此而开发。无明烦恼于此而尽泯。即无明是大智。即烦恼是菩提。即菩提

是五蕴。即五蕴是法身。即法身是诸法。即诸法是空相。即空相是当身一心。即当

身一心是如来藏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心咒之功德。宁可思议哉。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

此为梵文咒语。本经前面,从"观自在菩萨"始,至"真实不虚"为显说般若;此段咒

语则为密说般若。佛法本来分为显密两种,显明者,佛经借世俗文字语言传达道理,

示现于人,导人修持而得利益。秘密法则含有咒语这样的方法,佛法的本质在至极

之处是不可说的,佛只是为了众生利益才不得不说法,那神妙不可说的秘密只有借

咒语来教授了。秘密法门之一的陀罗尼,凡夫不能理解,只好不作汉译,但念诵仍

是有效力的。

按以往的说法,《心经》中全部要义,完全包括在这四句咒语中。念诵这四句咒,

其效力等同于诵读此经。

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依法藏大师所说,此四句分别可以释如下:"揭谛"者,此处为"去"或"度"之意,这也

就是深般若的本有功能,度众生于彼岸;重复"揭谛"二字,无非是自度度他的意思;

"波罗"意为"彼岸";"波罗揭谛"者,"度到所欲之彼岸"的意思;至于"僧揭谛"的"僧",

意为"总"或"普",因而"波罗僧揭谛"的意思便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菩提"

为"觉";"娑婆诃"即"速疾"也,意谓依此心咒,速疾得成大觉。只要默诵此密咒,就

在不觉不知的状态下超凡入圣,所以才说,此咒即般若,而般若即是咒。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9:54: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49279279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心经经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心经经文.pdf

上一篇:高兴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心经经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