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有!也许对于一个经历很深的人来说才会有机会出现这样的状态…这是本人亲身真实经历、没有半点炒作和抵触任何社会环境、但凡有这种经历之人年龄最小也近四十岁了、年少之人的可能没法体验这种心境…那是1999年的一个冬天、是我下岗落魄流落他乡的日子、我独自走在东莞塘厦的小街上四处张望各种招聘启事、从早到晚、无处收纳、正寻思去找族婶时、却被一辆卡车拦住、原来是当地冶安队查暂住证、我一个刚来东莞求工者那里有什么证件、容不得你半句辩解、强拉进车、一下关入冶安室里!当时关进去的人大约五十来人、一会儿就被亲戚好友拿260元大洋领走了、剩下只有5个人了、不用说了、都是没亲人好友来领的…
关到第二天下午、我们被送到樟木头收容所、居说若一周内还没人领走、就送到河源去…我一直都没打算能出去得了、因为我外出只有一个老乡知道、说是老乡在家里并不相识、只是在途中结伴相认、他自己都是一个无钱的流浪者、我只告诉他外出找工作去、顺便去鞋厂看一下本村的一个族婶…在樟木头关的第二天中午、收容所巡查宊然叫我名字、叫我签名走人、我当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我走出收客所门外时、只见一群人、站在最前面的正是我那老乡、后面紧跟的就是我族婶、还有后面十来人都是我以前在家乡认识的人…望着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这一切我全明白了、嘴里尽然说不出一句话来、两眼就在那一瞬间:潸然泪下…
大玲阿姨我儿子考上高中的那一年,他考的是我们锦州最好的高中,锦州中学。
那年我已经离婚带孩子相依为命三年,我爸去世四年,因为我爸对我非常宠爱,我们父女的感情很好。
我爸得的是脑出血突然去世的,所以我一直不能释怀,总有遗憾的那种。
就在儿子拿到锦州中学的录取通知书,我的两个姨娘妹也在我家谈笑风生,津津乐道的说孩子太棒啦,当妈的太有面子了。
我也高兴和他们一起说话唠嗑,我突然想到我爸,情绪突然失控,哇哇大哭!我想起我爸,一辈子就爱学习,那个年代我爸差两分没考上高中,和我爷商量再补习一年,而我爷不但不答应,骂骂咧咧的回应:一年还得交两块钱的学费,还差一个劳动力挣公分,没有商量的余地,然后我爸哭着接着求我爷,我爷嫌我爸烦,(那个年代的东北农村家家都有尿盆子)然后一尿盆子给我爸打的哑口无言。
从此,我爸去生产队上班,然后,生产队队长看我爸有文化,然后给我爸提拔当生产队会计。
生产队解散的头一年,我爸就借同学的光去乡镇企业的一个虾场当会计,我爸当一辈子会计。
在多年的工作之中,我爸完成了中专学历,那个时候在职中专,也得去学习,然后毕业才行。
我爸还完成了三级珠算证书。
我爸对我的期望非常高,他愿意让我完成他的遗憾,我小时候学习真的不错,我初二就真的不行了,一点记忆力都没有了,连文言文都背不下来了,我爸对我先是失望然后就是发脾气,在后来看到我也非常痛苦,我爸眼里含着泪妥协了。
就这样,我没有完成我爸的希望,我爸因为这个事儿难过好久。
我结婚生子,我儿子从小就显出聪明的苗子。
我儿子三四岁就听评书,说话和别的小孩不一样,乖的让人心疼。
我儿子幼儿园,学会了珠算以后,他就用心算就能算出万八千以内的加减法。
他那个时候学前班不学生字,他认识很多生字,我都不知道他咋认识的,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上初中,物理数学都是顶尖,所以考上锦州中学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儿。
所以,我想起了这些事情,我突然哭的不能自己,我一边哭一边和我爸说话:爸,我儿子终于完成你的遗憾了,可惜你没看到……然后我儿子给我擦眼泪,我的俩妹妹都跟着掉眼泪了!
暖心2020有过数不清的一瞬间,会潸然泪下,也许是听一首歌流泪,也许是看一个故事感动,也许是想一个人太投入了,都会让我不知不觉的潸然泪下……我曾为一只鸟,一只蝴蝶的离去而泪流满面,也曾为一朵花的夭折而痛心不已……但最让我潸然泪下的还是我放不下的那份牵挂,每当念起,泪水就会无声的流下来……
慈祥的老师我的性格:善良,善行,助人拒绝回报,钱在我这里不是第一重要之物,情绪化,容易被感动,所以泪腺浅,常流泪。
比如曾经一个英语老师跟我摆她高中一个学生被父亲打得惨,我边听边流泪,觉得像自已挨打一样伤心。
她看见我满脸泪笑我,跟您半毛钱事没有,咋的就哭了呢?太可怜太无助。
看电视剧,常被感动得哭,苦难的感同身受哭,泪水比演员多,来得真实。
常披孩子们嘲笑。
就写这几句,也是含泪写的。
一辈子改不了的脾气。
我就是一个笑话。
鹿泉的美食记拼音:yě(声母y,韵母e,三声)基本字义:本义:熔炼金属。
如:冶炼、冶铸、冶金。
衍义:引申指“好过分的装饰打扮(含贬义)”。
如:冶容(打扮得很妖艳;妖艳的容貌)、妖冶。
衍义:古同“野”。
如:冶游(原指春天或节日里男女出外游玩,后专指狎妓)。
衍义:又用作姓。
扩展资料笔顺:
组词解释:1、冶炼[yě liàn]用高温熔炼等方法,从矿石或其他含金属等的物料中把有用成分提取出来或进一步精炼。
2、冶金[yě jīn]指从矿石开始直到获得金属材料的综合过程。
包括原料的准备、冶炼、加工等。
有时也单把金属的冶炼叫做冶金。
3、妖冶[yāo yě]装扮得过分艳丽而不庄重。
4、冶游[yě yóu]原指男女在春天或节日里外出游玩,后来专指嫖妓。
5、冶艳[yě yàn]妖艳。
潘不安讲究史谢邀!中山国作为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雄,在历史上的记载却极少,到了司马迁做《史记》就已经几不可查,所以史记中陈、宋、卫等都有作传,却偏偏独缺更强大的中山国。
至今关于中山国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料中的只言片语中窥得一二,且常常有矛盾错漏存在。
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河北省平山县发现大规模中山遗迹,为我们解答了很多关于中山国的问题,却又留下了更多的谜团。
为此,我专门翻阅了一些相关研究的史料,作为大家参考。
谈到中山国来源族属问题,他是由完全汉化的白狄建立在目前史学界是没有疑问的。
《史记·周本纪》记载:
周后稷,名弃。
…………后稷卒,子不窋立。
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饹戎狄之间。
…………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
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
已复攻,欲得地与民。
民皆怒,欲战。
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
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
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
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
”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
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于岐下。
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于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
作五官有司。
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周王室始祖后稷,传到不窋一代,因为夏朝衰弱,不窋弃官逃到西北戎狄之间。
传到了古公亶父一代,将部落内迁到岐,取消所有戎狄的习俗,彻底汉化,成为汉化白狄。
到商末,武王伐纣取而代之建立周朝。
周王室建立后,一部分与其关系密切汉化白狄一同进入中原,其中就包括中山国的祖先。
而另外一些戎狄居住在中原周边,因为未经汉化,进入中原后依然保持劫掠的习俗,被中原诸国敌对。
周初曾分封71国,其中姬姓之国就有53个,其中周文王子嗣封国又有16个,除此之外南称蛮,东称夷,西称戎,北称狄,都被当做夷狄对待。
在《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中有记载:
史伯对曰:“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
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非亲则顽,不可入也。
其济、洛、河、颍之间乎!
以上这些国家虽然是周封的诸侯,但是其中又有同为姬姓的诸侯国,又有异姓诸侯国,且夷狄混杂,周强就亲近,周弱者反叛,比较危险。
而济、洛、河、颍之间各国则是直系子嗣建立的诸侯国。
这其中就出现了鲜虞,也是这个名字最早的出处。
现在常见的观点便是认为这鲜虞国就是中山国的前身。
关于这观点的依据主要来源是《左传·昭公·昭公十二年》“晋伐鲜虞。
”杜预备注云:“鲜虞,白狄异种,在中山县新市”。
而在《左传·定公·定公四年》中又有记载:
晋荀寅求货于蔡侯,弗得。
言于范献子曰“国家方危,诸侯方贰,将以袭敌,不亦难乎!水潦方降,疾疟方起,中山不服,弃盟取怨,无损于楚,而失中山,不如辞蔡侯。
吾自方城以来,楚未可以得志,只取勤焉。
”
这是最早的鲜虞称中山的出处。
据顾颉刚先生考证,鲜虞在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80年)至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约三十年间,逐渐强大,建立中山国号。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鲜虞和中山有直接的传承关系,以至于现在史学界对鲜虞和中山的关系有两种观点。
一、战国中山是春秋鲜虞的延续。
这观点认为战国中山即非周之同姓,也非魏所别封,而是春秋时期白狄建立的鲜虞的延续。
二、中山并非是鲜虞的延续。
这个观点认为中山和鲜虞是当时并存的两个白狄部落,鲜虞常年与晋国敌对,而中山依附晋国。
所以才出现《左传·定公·定公四年》中记载的“中山不服”的情况。
中山在之后逐渐强大侵占之前鲜虞的领地。
两个观点目前都有材料作为证据,但是两者的证据都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而关于中山国的出处,目前又有三个不同的观点。
一、周同姓说。
这个观点主要来自于《史记·六国年表》,周威烈王十二年(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初立。
”《集解》引徐广曰:“周定王孙,西周桓公之子。
”这里徐广加了一句中山武公是西周桓公之子。
但这其中有个重要问题是,当时周朝已经衰弱,不将武公分封在自己控制的周畿内,却隔这燕赵将武公封在自己无法控制的中山,这就很可疑了。
同时时间线上,和很多当时的历史记载多有不吻合的地方。
关于这个观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古代中山地名很多,其中崇为周天子之邑,崇山有名中山,很有可能出现同周同姓的中山,而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二、魏分封说。
这观点认为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遣大将乐羊进攻中山,《战国策·秦策》:“乐羊攻中山,三年而拔之。
”魏文侯灭中山后,将太子缶封为中山君,后又更立少子挚。
之后中山复国,最终被赵所灭。
但这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魏国攻击中山要越过赵国,那么上述过程是很难实现的。
所以《世本》记载:“中山武公居顾,桓公徙灵寿。
”马王堆出土《战国纵横家书》:“讲而归亦利,围而勿舍亦利,归息土民而复之,使如中山亦力。
”那么真相很可能是魏国根本没有完全灭中山,而是占据了中山南部大片土地,迫使桓公迁都灵寿。
之后在赵国的帮助下,和魏国取得和议,在太行山东建立国家,所以《索隐》在《史记·乐毅传》中说:“中山,魏虽灭之,尚不绝祀,故后更复国。
”三、白狄建国说。
这种观点认为,中山和鲜虞一样都属于汉化姬姓白狄,但是见国时间比较晚,所以遭到中原诸国的藐视。
之前提到“中山不服”的就是中山,一个和鲜虞并列的国家,至少在公元前503年就存在。
但是国家较弱,依附于晋国,后来在齐国的支持下背叛晋国,并逐渐吞并鲜虞,并在武公时建立了中山国,并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千乘之国。
我综合各种观点,个人暂时是比较认可第三种的。
将各种片段组织起来大概是这样一个过程,中山是和鲜虞一样的汉化白狄部落,只是一个和晋常年作战,一个依附于晋。
中山汉化程度非常高,崇尚儒家和墨家,以农耕为主放牧为辅,已经有了很高的文明与戎狄迥异,因此易被中原各国接受。
此后在齐国的扶持下,背叛晋国,吞并了鲜虞的全部土地,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在公元前414年由中山武公建立中山国。
至于那是周王室衰弱,爵位只是一个过场而已,如楚国只是子爵,后来还不是以王自居。
在中山古墓群出土的钺上铭文:“天子建邦,中山侯惟作兹军斧,以敬厥众”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天子建邦”就是指中山武公建国成为诸侯,另一种观点认为,那是中山武公建立后,追封前代先祖,为自己脸上贴金而刻了这段话。
不管哪种情况,之后中山国逐渐强大,迎来了魏国的觊觎。
公元前408年,魏文侯派乐羊借道赵国攻击中山国。
赵国出于河蚌相争的目的,同意魏国请求。
历时三年,魏国占领中山南部大多数土地,此时赵国出面调停,使得中山桓公得以在太行以东的土地重新建国,并立都灵寿。
此后中山国逐渐壮大起来,并成为千乘强国。
战国后期,周王室越发衰弱,各大诸侯国相继称王。
为了对抗这些大国,中山不顾盟友齐国的警告,在公孙衍的斡旋下,前323年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盟友齐国,停止了对中山国的支持。
看到机会的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强盛赵国国力,最终在公元前296年,灭掉中山国。
中山国至今依然存在很多谜团,以上是本人根据目前相关文献总结而成,很可能有错漏,欢迎大家指正。
至于中山国的真相究竟如何,估计只能等到之后更多的考古发现才能揭晓。
参考文献:1、《战国中山国史札记》顾颉刚遗稿,顾洪整理·1981-05-01。
2、《战国中山国若干历史问题考辨》路洪昌 ·1987-12-27。
3、《中山国史杂考》何直刚 ·1985-06-30。
4、《试论中山国的族姓及有关问题》孙华 ·1984-08-28。
大地理馆中山国:我是谁?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没的?学者通过考证推论,形成了关于中山国族源的三种观点。
第一种:由春秋时活跃于滹沱河北的“鲜虞”更名而来的。
第二种:由陕西北部榆林一带的狄族部落东迁而来。
第三种说法:周王朝的封国。
最后一种说法最早被排除,集中在前两者。
不管怎么样,基本可肯定:中山国是一个有着游牧部落背景的诸侯国。
通过他国第三者讲述,虽无法完全还原中山国全貌,但可以看出其发展脉络:早期的中山国:公元前506年始,活动在今正定的周围鲜虞国,以“中山”为号,将都迁到中人城(今河北唐县)。
公元前457年至前425年,中山国遭到赵国重大打击但并未灭亡。
▲春秋时期形势图,早期中山国晚期中山国:到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抛弃残破的旧都都,迁都于顾(今河北定州)立国。
公元前406年,魏国袭击中山都城顾邑,国灭,但宗族力量尚存,桓公率众人转入山中卧薪尝胆,于公元前381年复国,迁都于灵寿城(今河北平山三汲乡与灵寿县交界处)。
直至公元前296年为赵所灭,灵寿作都城时间长达90年。
▲战国时期形势图,晚期中山国在群雄纷争、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神秘的中山国曾留下过耀眼的光芒。
鼎盛时期的中山,有战车九千乘,仅次于号称“万乘之国”的战国七雄。
作为一个小国,它最大时候的疆域也只有“方五百里”(《战国策·秦策》),但这个诸侯国极其顽强和坚韧,堪称一只打不死的小强。
▲战国中山国核心疆域地图 绘图 @ 孟凡萌国运颠沛流离,至少三次迁都;队伍数次被打散,又数次重建;以小国搏击强敌,多次取胜晋、魏、赵、燕;魏赵等大国君还是“侯爵”的时候,中山国君称“公”,燕赵君称王的时候,中山也跟着一起称王。
中山国人骁勇善战,尤其善于打山地游击战,专家认为:这跟其游牧民族背景有关。
明代开始流传的“中山狼”,说的就是中山国境内发生的故事。
清代《红楼梦》有“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句,将“中山”与狼联系在一起,更说明了其游牧身份。
由于受中原教化比较晚,他们比一般诸侯还不遵守礼乐限制,称公、称王,有点我行我素、先马行空。
不过,最终还是因为国土狭小难以抵挡强敌冲击,在距离战国大幕落下还有75年的时候,中山国灭亡于赵。
而且,赵武灵王采用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起身”的策略,用中山人擅长的骑兵,出奇制胜地攻破了中山。
中山国留给后人的印象——会玩在中山国最稳定最辉煌的“灵寿都城”时期,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啥印象呢?我们可以用这么概括:爱玩!会玩!死了都要玩!也许是出于对中山国游牧族源的偏见,也许是颠沛流离的中山国本身缺乏史料,司马迁的《史记》对中山着墨很少,但有这么一段生动的描写:
(中山国)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
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富贵,入后宫,遍诸侯。
(跕屣”是一种足尖着地的舞步)
翻译成白话就是中山国的老爷儿们:喜欢聚众游戏玩乐,常常高歌一曲,出门在外常常搞杀人抢劫(椎剽)的勾当,闲的时候有人干盗墓的,有人干手工活,有的人擅长冶炼金属,美男子多喜欢混娱乐圈当艺人;中山国的女孩子们:擅长演奏乐器,跳一种类似芭蕾的舞蹈,并以此吸引王公贵族,她们常去后宫工作,中山籍美女甚至遍布各大诸侯国。
战国中山国鼎盛期的都城——灵寿城考古发掘之前,这些印象停留在文字中。
位于河北平山县三汲乡的中山国灵寿故城以及城内王陵的发掘,是二十世纪最激动人心的考古大发现之一。
考古人员进入之前,王墓早就被人盗掘过。
即便如此,仍有两万多件文物惊艳出世。
气势恢宏的都城、精美绝伦的器物,以实物形式让不完整“中山国”变得鲜活,更是印证了中山国人的极度“会玩”的天赋和超群的艺术想象。
都城独特——别国都是“国字脸”,人家却是“网红脸”首都,是一个国家的窗口。
那么我们就先从中山国鼎盛期的首都灵寿故城说起。
战国七雄各大诸侯国,都城一般都建在平原上,而且主城多是方形,齐国临淄、赵国邯郸、秦国咸阳、燕国蓟,莫不如此。
这些城池,在别的诸侯那里,遵照《周礼》规制,方正而且规矩。
可是人家中山国偏偏不这样。
人家的都城——灵寿城,平面轮廓是个“心形” 注 相关考古报告称为“桃形▲灵寿故城考古遗址航拍 供图 @ 黄军虎中山国曾被郭沫若称为“艺术王国”,中山国吸引了包括他在内的诸多学者苦苦寻觅。
上世纪70 年代中后期,扑朔迷离的中山王陵和都城灵寿古城,绚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前。
灵寿故城城址,位于东灵山、西灵山以南,滹沱河北岸,有两条天然河沟为护城河。
中山桓公,中山国第三任君主,完成了最后以一次复国大业,并定都灵寿。
在手绘的三维图上,“心形城”的轮廓会更一目了然。
▲中山国灵寿城遗址鸟瞰手绘图 绘图 @ 付大伟灵寿故城,坐落在河北省平山县三汲乡的农田阡陌间。
面对农田和荒草间规模宏大的建筑台基遗存,我们不能不感叹这样的遗存是伟大的奇迹:这是一片位于太行山东麓平原、滹沱河中上游,千百年来被人们反复开发而显得支离破碎的“熟地”。
幸好,都城夹在滹沱河的两大水库—— 黄壁庄水库和岗南水库之间,所以没被水库淹没。
也正因为处于水库涵养区,古城与城外的多处陵墓的地标建筑,没有被喧嚣侵扰。
跟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方城相比,这种“心形城”少了死板,多了灵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特别的美学视觉。
你看,这不就是当下流行的网红脸——“心形脸”,也就是俗称的锥子脸嘛!没错,在两千多年前,中山国都城的设计师,把自家的国都设计成了一张“网红脸”,你说神奇不神奇。
▲“心形”网红脸演示示意图
用户24045238147异类 非华夏集团 古史也很少关心 古代华夷之辨很强
四季教育171、冶字读音:yě。
2、冶的意思:
(1)动词,以冰融化解释金属销熔,用焙烧,熔炼等方法提取矿石中所需的金属。
(2)名词,熔炼金属或铸造器物的场所;通野,田野,郊原。
3、组词:
(1)冶金[yě jīn]
冶炼金属。
(2)冶炼[yě liàn]
用焙烧、熔炼、电解以及使用化学药剂等方法把矿石中的金属提取出来;减少金属中所含的杂质或增加金属中某种成分,炼成所需要的金属。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6:33: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37219192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有没有一瞬间,你突然就哭了呢?.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有没有一瞬间,你突然就哭了呢?.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