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ì。
吏,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文字。
本义为从事打猎。
后引申为做事的人。
汉代以后又特指官府中小管或差役。
“吏”字始见于商代时期的甲骨文文字中。
甲骨文中的吏字,就像是一张带着长柄的猎网,紧紧的握在人的手中。
随后到了西周时期,下方的字变成了一个“又”的形状,随后的发展中,下方的形状逐渐变成了像是向左倾斜的“山”字且中间一横稍向下弯曲。
汉代开始中间的一竖笔与下方的“又”连为一体,沿用至今。
“吏”字是会意字。
“吏”字的本义是从事打猎。
现代的“吏”字由“一”和“史”构成。
《说文》中说“吏,治人者也,从一从史。
整个字的意思是划井田线的官员,由此产生了具体做事官员的含义。
常用组词:官吏、吏治、酷吏、贪官污吏、吏势、逻吏、滥官酷吏、贤吏、患吏、市吏、吏节、春吏。
不拉叽士吏的读音是这样的(shì lì),请核准
安桥树下士吏的读音是 shi读第四声 li读第四声
有闲又一岁士shi,读音是四声,吏li,读音是四声
三夜见25811、吏,读作lì,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
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文字。
本义为从事打猎。
后引申为做事的人。
汉代以后又特指官府中小管或差役。
2、详细释义:
(1)名词,官员的通称。
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左传·成公二年》:王使委于三吏。
(2)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
--唐·杜甫《石壕吏》诗: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3)动词。
治理;为官。
--《汉书·王莽传下》:夫吏者,理也。
(4)指使为官。
--《汉书·王莽传下》:夫吏者,理也。
(5)姓氏。
用户平安一生使[shǐ] 部首:亻五笔:WGKQ 单人旁加个吏字为使字 释义:1.派遣;支使。
2.使用。
3.让;叫;致使。
4.假如。
5.奉使命办事的人。
史加马字旁是驶,驶shi 第三声,总共有八笔画,左右结构,组词:驾驶,行驶,驾驶员,行驶证,行驶本,驾驶证,驾驶室,驾驶人,驾驶舱,驾驶者,驾驶台,驾驶座,驾驶本,驾驶技术,驾驶机动车。
史上边加一横是吏,吏li 第四声,总共有六笔画,独体字结构的字,组词:官吏,吏部,吏治,吏禄三百石。
清风徐来可否含吏的字有:使。
“使”,普通话读音为shǐ,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使”的基本含义为用,如使用、使劲;引申含义为让,令,叫,如迫使。
在日常使用中,“使”常做动词,表示命令。
字源演变“使”,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命令,表示用其去做某种事务。
后来逐渐见于金文、楚系简帛、秦朝小篆、秦系简读,“使”字简体版的楷书从篆书演变而来。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6:14: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36063185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吏怎么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吏怎么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