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禅语

更新时间:2023-02-28 04:33:59 阅读: 评论:0

保皇怎么打-知可子伯母

禅语
2023年2月28日发(作者:学会等待)

十大佛家禅语仅经典语录

十大佛家禅语仅经典语录

禅语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原文出自《华严经》。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

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

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个世界,而整个世

界也便如花草。这个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万法自如,一切众

生,处处成佛,时时成道。

禅语二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大悲是无尽的慈悲,不是普通感情,不能用泪来形容;大悟则是开大智

慧,此智慧已不是言语所能表达;而大笑是真正的高兴,发自内心的喜悦更非笑声

所能轻易表达的。

禅语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家劝人向善的基础,出自“般若波罗密多心

经”,由唐代玄奘法师所译,全句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

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一切,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

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

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一切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现象,是人们

虚妄产生的幻觉。

色即是空,使人们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认识到诸多的苦和烦恼都是虚妄产

生的。空即是色,则由事物的共性,因缘关系,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善恶循环。

所谓: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后世果,今生做者是。

禅语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

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

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心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

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毕竟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一念愚即般

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佛语有云: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诚哉斯言。

禅语五:一切皆为虚幻

这句出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

电,当作如是观。”

意指世间万物有种种生灭变化,存在的只是一个个过程片段,一切事物本

身不能脱离其他外界条件和关系而独立存在,一切事物表现都是不真正把握的,不

是真正了解的,正是所谓的一切皆流,无物永驻,这其实是佛法中“空”的一个概

念。

同时,人世间充满着诱惑,人太过追求这些感官之物,才会变得不快乐。

如果人能够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毕竟人生如梦

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禅语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凝眸,换今

生一次的擦肩。今生的一次邂逅,定然来自前世甜蜜或痛苦的千般回忆。万发缘

生,皆系缘分!前世因今世果,今朝情缘来之不易,理应谨慎珍惜。

禅语七::不可说

出处为《大品般若经》。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只可言传不可意会,

所谓的不可说意思就是不能说的意思。佛家认为,“说”这一行为本身需要一个妄

念才能实行,而佛陀教化众生要抛弃妄念执着,进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状态,故曰

不可说,禅宗讲求不执着于文字也是这个道理。

另外,禅宗的理念,佛陀境界需要人自己从人生的日常流转中去领悟,才

能真正达到精神的自由。

禅语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出宋朝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三。比

喻作恶的人一旦认识了自己的罪行,决心改过,仍可以很快变成好人。

儒家把和谐导向社会理想,道家把和谐导向事物本源,而佛家则把和谐导

向内心世界。佛家认为,境由心生,内心平和,见事皆和,众生皆有佛性。正如禅

宗有云:心险佛众生,平等众生佛。心中若无佛,向何处求佛?

禅语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此乃六祖慧可的悟禅之言。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

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切莫刻意的寻求,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

迹,到此境界,才是开悟。

禅语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可以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

无数受苦的魂灵,不忍离去,于是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地狱,谁入

地狱,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今天我们说这句话,就是“舍己为人”,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是一种拯

救人心,改造社会风气的精神。

结束语:佛家经典禅语,是佛门中传出的精华语句,话语平朴却含意深

远,是经历千年时间考验的精神财富,值得今人深思。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4:33: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30039143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禅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禅语.pdf

上一篇:课后辅导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禅语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