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1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班有学生31人。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
纯真,善良的本性。上课时都能积极思考,能够主动、创造
性的进行学习。个别学生能力较差,计算和应用题都存在困
难。本学年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后进生的
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全面提高本班的整体成绩。
二、本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图形的变换、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
计、数学广角和综合应用等。其中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
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是本
册教材的重点内容。
(一)、本册教材的特点:
1、优化编排结构,突出数学的文化特色,为培养学生
的数感提供丰富素材。
2、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现改革的理念,注重培养学
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
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
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
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二)、本册教学重点:
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
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等
(三)、本册教学难点:因数和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本册教学总目标及要求: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会进整数、小数的互化,能
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2、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奇数和偶数等概念,
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会求100以内的两个数的最大
工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会
解决有关分数加、减法简单实际问题。
4、知道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
间的换算,感受有关体积和容积之间的实际意义。
5、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6、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
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
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
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
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8、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
图表示数据。
9、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
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数学思想
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
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1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
学好数学的信心。
1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好习惯。
四、本册教学措施:
(一)常规方面:
1.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
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教
师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
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
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
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2.不增减课程和课时,不提高要求,不购买其他复习
资料,不留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和作业总量不超过规定
时间,
3.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纪
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4.转变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将“重视
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
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5.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
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
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
能力。
6.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
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
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
7.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
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学困生都要体现有
所指导。
8.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
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
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9.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
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
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二)后进生转化方面:
1、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只有树立起后进生的自信心,
我们的转化工作才找到了起点。要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后进
生。
2、对后进生多宽容,少责备。要做到“三心”:诚心、
爱心、耐心。
3、班主任不仅要注意培养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
养其兴趣的稳定性和集中性,使后进生有
恒心、有毅力,在学习中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从枯燥
中寻乐趣,于困难中求喜悦。
4、老师的辅导要及时,当然家庭的配合是转化后进生
的外部条件。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
是极为重要的。班主任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
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三)优秀学生培养措施
1、保护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质疑。
2、在教学中渗透课外知识,指导学生自学,课外有计
划对学生进行抓优指导。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2一、复习内容及要点:
1、因数和倍数:
复习时,要抓住数的整除特征以及质数和合数、公因数、
公倍数、互质数等一些重要的概念,把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区
别开。这些内容是以后学习分数和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务
必要求学生掌握好。
2、分数和意义和性质
复习分数和意义和性质,要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叫做
分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如何。让学生知道,分数可以表示
一个量,当一个量不能用整数个计量单位来表示时,可以用
分数表示;分数还可以表示两个量的关系,在复习的过程中,
还要让学生弄清分数与整数、小数的联系,以及分数单位、
约分和通分等重要基础知识,为学生今后学习分数的计算和
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3、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注意使学生弄清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另外,还要注意使学生掌握在进行分数、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怎样算比较简便,真正提高学生正确、
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计算是复习中的重点内容,
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训练学生良好的
计算习惯是势在必行的。
4、长方体和正方体:
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及容积时,除了
要掌握好它们的外在特征之外,还要根据已有的空间观念,
分清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概念,然后再做习题。在复习中,
要适当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注意综合运用知识解决一些简单
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很重
要。
5、统计
在复习中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
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内容。二是注意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
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进一步扩大学生处理信息
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
良好习惯。
6、图形的变换
通过复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及轴对称的
特征和性质,能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和画出一个简单
图形旋转固定度数后的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旋转是本节内
容的难点内容,应进一步加强学生旋转方面的讲解与动手探
索,争取让学生都掌握有关旋转的内容。
二、具体安排
6.2——6.4复习《因数和倍数》
6.5——6.9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
6.10——6.12复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6.13——6.17复习《图形的变换》、《统计》、《数学广角》
6.18——6.25做综合性练习,可以根据本册内容及学生
知识掌握情况灵活的多为学生准备一些综合练习题目,全面
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所有
题目,争取让学生把书上的题目全部都会做,同时让学生有
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做题习惯。
以上安排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使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空间观念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
的重要工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的空间观念都
是在小学阶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空间与图形”知识的
教学正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以“空
间与图形”知识为载体,研究和探索了“空间与图形”知识
的教学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一、提供现实性学习情景,构建生活化课堂,感受空间
观念
丰富的情景所承载的是生活中鲜活的问题,学生喜欢解
决这样的问题。所以“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应该从学
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
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开放小课堂,把生活中的鲜
活题材引入学习几何的大课堂,为形成和发展空间观念奠定
坚实的基础。
1、捕捉生活素材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而现
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可供数学学习的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
中,我们力求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有效地利用有价值的生活
素材来补充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学生学习
“空间与图形”的知识。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使学生体验到
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
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把数学问题情境生活化,联系生活实际
引入新课,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在真实
的生活背景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
火花,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采撷生活实例
生活实例是知识的源头活水,生活原形与课本知识之间
需要通过一件件实例进行联结与沟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们搜集很多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
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数学活动的切入点,在学生生活和数学生
活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让教学合情合理,以情
动人,以理服人。教学《认识平面图形》一课时,在由“体”
引出“面”以后,在学生初步建立了平面图形的概念的基础
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可以问学生: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图形的?”学生就能说
出,国旗的面是长方形,粉笔盒前边的面是正方形,硬币的
正反面都是圆形等等。
4、激活生活经验
基于经验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生活化最显着的特征,生活
经验是学生感知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力求从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缩短文本感知与学生个体认识之
间的距离,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规
律,感悟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回归生活实践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是数学学习的意义
所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有效地实现数学和生
活的沟通,注重引导学生将习得的“空间与图形”知识、技
能、思想方法等回归于生活实践,并进行印证、运用与发展。
二、突出探究性学习活动,亲历“做数学”过程,形成
空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在阐述“空间与图形”内容时,大量
使用了“探索……性质”这样的句型,这反映了课程标准的
“过程性”目标,而这些过程性目标要通过探究性活动,引
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来认识和掌握
图形性质,积累几何经验,加强几何建模,形成空间观念。
1、提供“做”的空间
有句话说,看见的容易忘,听来的记不住,只有动手做,
才能学得好。要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就要给学生
提供“做”的机会,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甚至不惜多用时
间让学生感受数学家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2、指导“做”的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正是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
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在“空间与图形”知识的教学中,
尤其是要重视教给学生“做”的方法,否则,“做”就只能
是一种形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做数学”的
方法,诸如“画数学”、“演数学”、“量数学”“剪数学”“找
数学”、“拼数学”等等,都不失为“做数学”的好方法。在
老师们的努力下,我们的学生在“做数学”方面都能有所收
获,甚至课间同学们还在“做”着有趣的数学。
3、享受“做”的喜悦
数学美客观存在。较之艺术美而言,数学美是一种至上
的、崇高的理性美。而“空间与图形”知识就更显示了数学
学科的一种独到的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更是关注
让学生从中享受到“做数学”的乐趣,体验到“做数学”的
成功喜悦。
三、倡导实效性学习方式,注重想象力培养,发展空间
观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数学课程标
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因此,要注重数学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和学生的主动
参与,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空间想象,通过想象,形成表象,
进而发展空间观念。
1、有效组织学习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实际
教学中,有效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自
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扎实进行动手操作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我们通常都要给学生创设动手
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抽
象、概括、获得数学知识和体验。我们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注重操作的可行性和扎实性,使操作不
流于形式。具体做法是:制定明确的目标,选择合适的时机,
留有适当的空间,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
3、适时进行空间想象
毋庸置疑,空间想象力是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
径。而想象往往是和观察、实验、描绘等活动结合起来的,
而且几何学习中的想象必须是有依据的。所以,在实际教学
中,我们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通过猜
想、验证、绘制和比较等方法,适时进行空间想象,从而丰
富表象,意义建构,发展空间观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4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
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
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
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整体概述:
由“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和“地球的运动”
四个单元组成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
务。
(2)帮助学生把现象、数据转化为证据,利用证据得
出结论。
(3)科学概念的构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长时间的
学习才能达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
一步打好基础,让学生的认识沿着概念形成的规律发展。
(4)本册有许多动手制作的项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
经历制作的过程,只有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才能发展学生
的科学探究能力。
2、单元简析:
(1)第一单元沉和浮:学生从物体的沉浮现象开始,
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探寻物体沉浮的规律,研究影响沉
浮的变量,最后形成有关沉浮现象的解释:一是用浮力和重
力的关系解释沉浮现象,二是从密度的层面解释沉浮现象。
(2)第二单元时间的测量:学生制作计时工具并进行
观测和测量,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及对“时间”的
认识发展过程。认识计时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计时工具的
发展对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影响,感受人类为了不断改进工具
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单元热:学生在三年级“温度与水的变化”
的基础上,将继续观察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物体的热胀冷
缩现象,观察热量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探索热量传递的规
律,发现物体的导热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不
同的。
(4)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
动的探究过程,学习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
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
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终认识地球运动(自转和
公转)的模式。
三、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
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
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
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
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感,随着年级的升
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
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
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三个班中,四(3)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
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四(2)班积极,表现欲望差,
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
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四(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
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四、教学目标:
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
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
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
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
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2、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
发展,五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仍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
因此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现象和事实出发,帮助
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得出结论,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应该基于对证据意
识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寻找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
设,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质疑,来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篇5一、本册教材分析(教材
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共编排了十一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
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
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和。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
第三部分是;第四部分是。第五部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安
排2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一个单元是图形
与位置,即。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
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
一次重要拓展。本册教材的确定位置主要教学在具体情境中
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在二年级已
经教学了用类似的方式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这是学生学
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
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的内容打下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
安排一个单元,是。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
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
示数据的能力。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共安排四次。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
事物;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
的反弹高度。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欣赏与设计的活动,
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怎样密铺。则结合圆的认识,让学
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
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
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
积极的情感体验。
二、本学期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
成式与方程的过程,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探索
和理解分数的意义、性质和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
进一步体会数概念的扩展,理解运算的意义,形成必要的计
算技能;经历探索两个数(指非0自然数,下同)的最小公倍
数和最大公因数及其求法的过程,进一步引发认识自然数特
征及其相互关系的愿望。
(2)让学生在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
和掌握圆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学习的经
验,并获得有关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相关数据的过程,能看
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交流;初
步掌握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按要求完成相
关的折线统计图。
2、数学思考
(1)在认识等式、方程,探索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以及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
其价值,进一步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
(2)在认识公倍数、公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
数和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能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并合乎
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进一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3)在认识分数的意义,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加、减
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进行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
抽象和概括、猜想和验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推理与初
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不断增强数感。
(4)在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认识圆的特征以及探索圆
的周长、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进一步锻炼形象思维,发展空
间观念。
(5)在学习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以及对统计结
果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培养统
计能力。
3、解决问题
(1)能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能用
所学的方程、分数、数对、计算公式、统计等数学知识和方
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应用意识。
(2)在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
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体会其特点和价
值。
(3)在用数对描述简单行走路线和简单的图形变换过
程、用公式解决有关圆周长和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以及用
调查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等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与他人
合作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4)能应用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增
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
根据实际问题的特点选择相应策略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感受自己在数学知识和
方法等方面的收获与进步,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
数学的自信心。
(2)在探索数学知识、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中,进一步
感受数学思考的条理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不
断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4)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大胆表达自己的见
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发现错误能及时改正,遇到困难
不轻易放弃;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逐步养成实
事求是的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5)通过阅读以及参与等活动,进一步了解有关数学知
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培养民族自豪
感,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
三、教学措施
(一)教学方法:
(1)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提倡学法的多样性,关注学生的个人体验。
(3)课堂训练形式的多样化,重视一题多解,从不同角度
解决问题。
(4)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些基础
知识。本学期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丰
富的教学资源和空间。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优势,在教学过程
中,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创设愉悦、开放式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开放式的教
学情境中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而达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学习方法:
(1)预习教材,提出知识重点,自己是通过什么途径理
解的,还有哪些疑问。
(2)通过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和发散思维能力。
(4)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
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
学习数学的快乐。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3:07: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24846100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