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
1/81/8
《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揭示了
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学生在学习本节的过程
中应树立起对科学、真理的追求。
(二)、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内容的难度中
等,适合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牛顿第一定律是整个力
学的基础,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
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学习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
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一)基本目标
1、了解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于运动关系的结论。
2、了解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物理学上思想实验的实质。
3、经历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分析与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
律。
4、运用惯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危害的
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掌握理想实验。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形成过程,并运用惯性解决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
2/82/8
二、教法设计:
1、课型课时:
本节属科学探究型课。课时:1教时。
2、教学策略:
(1)牛顿第一定律:
第一阶段:采用“矛盾冲突法”,展示生活现象、亚里士多德观点与
生活现象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第二阶段:实验探究。这一阶段要肯花时间,教师仅起一个指导者
的作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交流、推论并表述出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
第三阶段:主要以教师讲述的形式,指明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性,
通过对定律内容的理解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力与运动的关系。
(2)惯性:
除了课本上实验,还安排学生做一做运动物体由于惯性而表现出来
的现象,以突出惯性“维持其原有运动状态”的实质。“安全带的作
用”由教师利用多媒体系统或制仿真动态投影片予以展示。
三、教具和学具
教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有关网站下载图片资料、羊
角锤等。
学具:斜面、木板、透明胶布、棉布、毛巾、玻璃板、小车、刻度
尺、长方体窄木块、盛有大半杯水的烧怀、惯性演示仪等。
四、教学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
3/83/8
(一)、教学引入: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边播放边说,人
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
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
士多德说的。是这样吗?
(二)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同学们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l、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提出问题: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
1、桌子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2、撤去毛巾,让小车在桌面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
下来。
教师: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
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
学生:学生举例讨论,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
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
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小球会怎样?
学生: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使斜槽和桌面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B、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
4/84/8
在桌面上放玻璃板,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
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
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并板书)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
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
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动态出以下效
果: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
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匀速运动下去。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
5/85/8
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
面?
(三)牛顿第一定律
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伽利略:物体不受力时,运动的物体一直作匀速直线运动。
2、笛卡儿:物体不受力时,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
教师:既然牛顿第一定律是最完善的,那么它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力
和运动的关系?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
因,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讨论回答:两个方面:不受力时,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或静止状态;受力时,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教师: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受力但合力为零时。比如:冰面上的滑动的冰块。冰壶球。。
(四)惯性
教师: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惯性是指什么?
你又怎样理解这种性质呢?举例说明。
因为这是一个新概念,学生刚接受可能不是很好理解。通过实验来
进一步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
6/86/8
在小车上放一高的木块,让小车在光滑的玻璃上运动,前面固定一
物块,当车运动到物块时被挡住,车上的木块前倾。为什么?
再如,人站在匀速行使的车厢内竖直向上跳起,仍会落到原地。这
都是惯性。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再进一步理解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
持原来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教师活动:列举惯性利用和危害的事例。
教师活动:进一步总结:物体不受力时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静止状态,理解时可认为不受力和合力为零效果是一样的,如果某
个方向不受力,那么在这个方向物体也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
静止状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
质,当力使它改变这种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的
“本领”。这个“本领”仅与质量有关,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
性。.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
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
容。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
7/87/8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
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
方。
(四)实例探究
对惯性的理解
1、被踢出去的冰块在摩擦力可以忽略的冰面上运动受没受向前的
力?为什么能够向前运动?
2、在一向北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车厢中,一小球静止在水平桌面
上,当坐在桌旁的人看到小球向南滚动时,火车做什么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点评
优点:1、这篇教学设计从设计理念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
主导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互动的积极性,结合实际联系
生活。
2、教学内容上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从理论的解读到
理论的应用衔接紧凑,课堂利用充分,知识点完备。
缺点:1、本节内容对于学生自我操作能力要求较高,适合基础能
力强的同学,对于地处镇乡的我校所招收的学生,显得偏南。
2、这篇教学设计流程较多,衔接的过程对任课老师要求比
较高。
牛顿第一定律课标解读及教案
8/88/8
3、协调课堂教师引导时间、学生讨论时间、学生解决问题
时间比较难,整堂课显得时间略紧。
内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课程标准要求解读: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牛顿第一定律深刻
揭示了运动与力的关系,是人类对世界本质规律认知的成果
(2)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多媒体播放古代人劳动的漫画:边播放边说,人推车
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
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2:5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2394695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一课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一课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