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排出量小于150mg),蛋白质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反应。
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蛋白尿。
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常见于发热性疾病,多见于发病早期,尿蛋白随发热减退而消失,只持续几天,尿中除蛋白外,还可见少许白细胞及上皮细胞。
坚持治疗原发疾病例如肾病等,严格控制饮食,合理摄入优质蛋白。
肾病专家建议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不要摄入高盐饮食及过多的高蛋白饮食。
这是有利于疾病治疗和身体健康的,所以肾病患者一定要严格按照医嘱安排一日三餐,避免饮食不当给治疗带来的众多麻烦。
秒懂百科精选蛋白尿是怎么回事?出现蛋白尿多数可能是一些肾脏损伤,所以容易出现滤过功能受损,不排除有一些慢性肾脏疾病的可能性,例如慢性肾炎或者肾病综合症。
具体需要到医院做一下肾脏方面的检查,平时也可以服用护肾的药物,具体用药请遵医嘱,而且饮食方面一定要注意严格控制。
睢俊能析彬正常人每日滤过的原尿达180升之多,但经过肾小管重吸收、分泌,最后浓缩排出的仅有1.5升左右。
其中含蛋白约为40~100毫克,用尿蛋白定性方法是测不出来的。
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态,有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之分。
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
多见于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
正常孕妇尿中蛋白可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
功能性蛋白尿在诱因解除后蛋白尿会自行消失。
故又称可逆性蛋白尿或一过性蛋白尿。
尿中有无蛋白,含有蛋白量的多少,有一个简便粗略的检验方法:将尿液煮沸即止,尿液中可出现白色混浊,加5%醋酸5~10滴再煮沸,如混浊消失,说明尿中无蛋白,尿蛋白定性试验阴性;如混浊不消失反而增加,呈絮状沉淀或凝块,则尿蛋白定性试验为阳性。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
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
常见于三种情况:肾小球性蛋白尿:因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使负荷减少或丧失,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高。
较多的血浆蛋白滤过后,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蛋白尿。
如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发生病变或肾小管功能缺陷时,对蛋白重吸收减少或分泌蛋白增加,导致尿液蛋白增加。
如肾小管酸中毒、镇痛药引起的肾病、抗生素的肾毒表现等。
溢出性蛋白尿(也称凝溶蛋白尿)患者尿液加热到40℃时混浊,60℃时凝固,达100℃时溶解。
见于多发生骨髓瘤、原发性淀粉样变、巨球蛋白血症等。
咎浩岚元娅蛋白尿并非都是病态,有功能性蛋白尿和病理性蛋白尿之分。
功能性蛋白尿也称生理性蛋白尿,是指出现于健康人的暂时性蛋白尿。
多见于青年人,在剧烈运动、发热、高温、受寒、精神紧张等因素影响下,肾血管痉挛或充血,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强而使蛋白大量“漏网”。
正常孕妇尿中蛋白可轻度增加,这与体位和肾流量加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有关。
功能性蛋白尿在诱因解除后蛋白尿会自行消失。
故又称可逆性蛋白尿或一过性蛋白尿。
病理性蛋白尿是指人体某个系统或脏器发生病变所致的尿液持续出现蛋白。
一般24小时尿蛋白量超过150毫克。
常见于三种情况:肾小球性蛋白尿:因各种原因所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损伤(如免疫损害),使负荷减少或丧失,导致肾小球通透性增高。
较多的血浆蛋白滤过后,超出了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导致蛋白尿。
如急慢性肾炎、狼疮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等。
肾小管性蛋白尿:肾小管发生病变或肾小管功能缺陷时,对蛋白重吸收减少或分泌蛋白增加,导致尿液蛋白增加。
如肾小管酸中毒、镇痛药引起的肾病、抗生素的肾毒表现等。
本文发布于:2023-02-28 02:06: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2117178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蛋白尿是怎么回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蛋白尿是怎么回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