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圃网

更新时间:2023-03-01 22:20:17 阅读: 评论:0

电脑连接不可用-熬夜对皮肤的危害

绿圃网
2023年2月27日发(作者:白萝卜怎么炒)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这学期有一男生出国,转入男女生各一名,现共有学生40人,其中女生22人,

男生18人。我已经任教这个班级语文课兼班主任工作四年了,我非常喜欢这个班级的孩

子。这个班班风正,学风盛。他们热爱阅读,书写漂亮,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学习努

力。应该说,班级里也有一大批各方面素质很不错的学生,像詹薇、夏子婷、叶舒琪、

张琦特、王张弛、胡婷婷等同学多才多艺,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不过也有智商暂时落后

的孩子,以及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像陈廷斌、徐卓凡、

丁浩田、朱克强等。尤其是插班的一个男孩子基础出奇的差,又来自离异家庭。像他们

这些孩子都需要老师给予特别的指导、监督,都需要给予特别的爱。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

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

毛泽东。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与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

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

“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

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

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以提供课文的背景

资料,并丰富学生的阅读。

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一个栏目,并在有的单元中提供多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

回顾与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2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

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展示台”“成

语故事”“课外书屋”各两次,“趣味语文”一次。

本册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面还附有8篇选读课

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由扶到放的设计

思路。

本册要求认识200个字,会写150个字。要求认识的字,分散安排在精读课文和略读

课文中,在课后生字条里列出;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

为了便于复习检测,每组课文后安排有“词语盘点”栏目,包括“读读写写”“读读记

记”两栏。“读读写写”是由精读课文中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读读记记”是由精读

和略读课文中要求认识的词语组成,只记不写。另外,教材后附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字,200个;生字表(二)是要求会写的字,150个,以供复习、检

测之用。

本册注音有下面几种情况: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

考虑到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本册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

分(如:导语、资料袋、阅读链接、回顾.拓展、选读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一律不再注音。

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为了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

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随文注音,并在教师教学用书

中加以提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本册是在前八册教材的基础上编写的,教材的结构及思路有一定的继承性,体现整

套教材的延续性,同时又有发展变化。现就本册几个主要方面作重点介绍。

(一)专题组元的角度更加灵活多样

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按专题组织教材内容,但专题的角度、内容更加灵活多样。

有的专题是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提出的,注重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如,月是故乡明,

生活的启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有的专题是从人物的角度提出的,如,走近毛泽东,

这组教材不仅展示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而且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凡人情怀;还

有的专题是从文体的角度提出的,如,学习说明性文章,引导学生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同

时,学习一些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有的专题虽然在前几册有类似的单元出现,如“父母

之爱”,但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不但表现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

子的全面成长,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立也是父母之爱。

(二)加强整合的编写目的更加明确

本册在编写中进一步加强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

本册各组的导语大都分为两个自然段,除了有激发学习兴趣、点明学习专题的作用

外,还有提示语文学习重点、明确读写训练点的作用,方便教师和学生从内容和形式两

方面去关注课文。在语言叙述上,有的导语比较平实。比如第三组,“在生活中,我们

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动物的生

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

说明的方法”;有的导语则充满文学色彩,富有感染力,如第七组,“当五星红旗在香

港上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中

国近代史上,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

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

2.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整合,教材加强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本册在精读课文与略

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有时在略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也有“连接语”。这段

文字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

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

例如第八组“走近毛泽东”,先是两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展示

了毛泽东作为领袖的风采。然后用一段连接语引出后两篇课文,“我们再去了解作为普

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把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形象立体的伟人呈现给学生。

略读课文不仅在内容上是精读课文的补充,在体裁上也有补充的作用。如,第一组课文

主要体裁是散文,但第二课《小苗和大树的对话》,就采用了采访记的形式,通过著名

学者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来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

每一组从导语到课文思考题,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从内

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复习、拓展、交

流,整组教材乃至于全册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例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重点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导语

部分即提出要求,在课文学习中主要通过课后思考题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说明方法,在口

语交际.习作中则尝试让学生应用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在回顾.拓展中的“交流平台”

里让学生归纳本单元所用的说明方法。通过这一条明晰的线索串起各部分的学习内容,

全面推进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有的学习内容还预先布置。例如,在第三组的口语交际,

要求学生介绍一种商品,教材则提前两课以“选做题”的方式来铺垫,提示教师要让学

生在课后阅读说明书。

再如,第七组“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语文学习的重点是“搜集有关资料,学习

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运用”。这一学习重点在“导语”中明确提出;

在课后“思考.练习”中要求学生联系有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后“选做题”中鼓励

学生“搜集文字或图片资料,了解中国曾经蒙受的耻辱,以及今日祖国的强大”;在“口

语交际.习作”中,引导学生在写读后感和进行演讲时用上自己搜集的资料;在单元后面

的“回顾.拓展”中,组织学生交流搜集和运用资料的方法、收获,展示本单元的学习成

果,体现对相关资料的灵活运用。这样,结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专题,不仅激

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而且在搜集、运用资料上反复实践,以有效地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三)课文既保留传统的优秀篇目,又增加了富有时代感的新课文。

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落花生》《地

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

《开国大典》,这些课文内涵深厚、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保留的课文本册教材中被编入了新的单元,体现了新的教学功能,

教师要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设计。

教材还选取了一些富有时代感的文章,如,以香港回归为题材的诗歌《最后一分钟》,

体现现代意识的《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

病》。有的课文人文内涵丰富、感人至深,如,《走遍天下书为侣》《我爱你,中国的

汉字》(第五组综合性学习中的阅读材料)《慈母情深》《青山处处埋忠骨》。

本册教材体裁多样,课文中除了散文、古诗、新诗、小说、通讯、说明文以外,还

有访问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第五组综合性学习单元选编的阅读材料,有谜语、歇

后语、对联、笑话、通讯报道、韵语歌、书法作品赏析等,在拓宽教材的题材、体裁上

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四)强化导学功能,引导学生思考。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经具备一定阅读能力的实际,本册教材不再采用第一人

称的叙述方式,精读课文中也取消了提示语。但是,仍然通过其他方式加强教材的导学

功能,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思考。

首先,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突出重点,兼顾理解和表达。如,《圆明园的毁灭》

一课之后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课文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但作者为什么用那

么多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又如,《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引导学生从文中找

出外貌、语言描写,仔细体会。每篇精读课文一般安排四道题,有的引导朗读或默读,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有的抓住重点段落或重点语句进行深入理解;有的从表达方式上体

会课文遣词造句的特点;有的从抄写、背诵方面提出要求。“思考.练习”从整体到局部、

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阅读方法,同时也更加关注文本,引导学生揣摩语

言;另外,思考.练习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

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

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

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其次,适当调整教材体例,将“口语交际.习作”单列。加强对“口语交际.习作”

的指导,增加内容和形式的选择性。在“口语交际.习作”的编写上,内容更加丰富,形

式更加灵活,指导更加得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联系更加紧密。其中,有先说后写

的,有先写后说的,有二者可以灵活处理的。教材中提示的文字,注意在内容上提供多

个角度,在表达上提倡多种形式,增加了选择性,为学生回归常态进行口语交际、自主

进行习作,留有更大的创造空间。

最后,从本册起,将原先每组之后的“语文园地”,分作“口语交际.习作”和“回

顾.拓展”两个板块。在“回顾.拓展”中新设“交流平台”栏目,旨在侧重引导学生小

结、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并逐渐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反思、总结的习惯。这个栏目

是低、中年级“我的发现”的进一步发展,引导学生在一组教材学习之后,交流收获、

体会,特别是侧重就阅读、习作、习惯养成的某一方面,进行交流小结,以渐渐悟到读

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教材中“交流平台”栏目里

的提示,仅供教师教学参考。交流、总结的内容可以不受其限制。

(五)改进“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两次“综合性学习”,一次是在“我爱阅读”专题中,其编排方式和

四年级的“综合性学习”相同,要求学生结合课文的学习,进行一些调查访问、搜集资

料等活动,交流发现和得到的启发。

另一次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安排在第五组,编排方式完全改变以往教材的

编法,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单元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

排方式。首先,在导语中提出学习任务──围绕“遨游汉字王国”这个专题,开展综合

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接着提出结合活动建议,制订活动计划的要求。而后分成两大板块,按两个阶段开展综

合性学习。第一板块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感受汉字的有趣、神奇;第二板块引导学

生开展阅读、搜集资料、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加深对汉字的了解与热爱,并为纯洁祖

国的语言文字出力。教材在这两大板块中,分别提供若干必读材料,提出一些阅读要求,

体现“下要保底”的编写思想;分别提出活动建议,供师生选用或参考。最后,建议用

办展览、办手抄报、开成果汇报会等形式,展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并建议有兴趣

的学生继续深入开展探究活动。其中,除了学习专题和必读材料要予以落实以外,学习

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等等,师生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其目的

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特别是语文的综合

运用能力,把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六)拓展学习资源,加强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

本册安排综合性学习的第一、第五单元,充分体现了大语文观,体现了在生活中学

语文、用语文的思想。其他各组,从课文的编选、“思考.练习”的设计、语文活动的建

议等方面,也都重视向生活拓展。如,读了说明性文章,启发学生找来商品说明书读一

读,看看是怎样介绍商品及其使用方法的;在“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单元,引导学生

搜集图文资料,了解中国昔日的耻辱和今日的强大。

本册重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联系,除继续保持“资料袋”“阅读链接”两个栏目外,

还鼓励学生在课外查找更多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和文章,帮助理解课文和增加阅读量;教

材还在“回顾.拓展”中增设了“课外书屋”这一新栏目,旨在介绍、引导学生读课外书,

读整本的书,特别是读中外儿童文学名著;在“小练笔”中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外阅读和

生活实际,记下自己的感受、见闻和想象。这样的编排,充分体现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

紧密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通过语文活动和大量阅读,培养良好的语感和自主

学习语文的习惯。

3、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

出了语文教学目标,而且提出了总目标和阶段目标。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的依据。

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目标,有的是一以贯之的,如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前面的学段提出了,后面的学段要贯彻始终;有的可以分出层次,如,学习方法、学习

能力等方面的目标,是环环相扣、螺旋上升的,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后面

的学习是前面学习的深化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意阶段性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

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整体上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

经过小学阶段最后两年的学习,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对学生在中

年级阶段未达到的目标,要想办法在本册教材的学习中补充、强化。

其次,五年级上学期仅仅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有的目标是在整个学段要求达

到的,教师不可操之过急,以避免加重学生的负担。本册教材中提到的一些学习重点,

在前面教材中可能也曾涉及,但不像本册教材这样集中和深入,有的知识点教师可帮助

学生归纳整理,并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识字、写字教学

五年级上册的识字都随课文安排。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都安排了要求认

识的字。学生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而且课文中的生字

都有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或在小组里合作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

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易混的生字作指导。高年级的识字、

写字教学要更加放手,要有别于中年级。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本

册教材在正式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律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字,

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大胆猜读和跳读,运用一些识字

方法推知生字的大意,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

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识字规律认记生字。课内要留有一定的写字时间,

指导学生写好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写美观。在

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

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老师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听写检测。也可以就

“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对于书写练习,除课堂生字学习指导外,主要凭借本册配套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写字

教材,进行指导和书写训练,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的

书写兴趣和爱好。

(三)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教材中精读课文数量将逐渐减少,略读课

文的数量则逐渐增加。五年级上学期是小学高年级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全面把握阅读教

学的要求,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精读课文的教学

(1)指导朗读、默读。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

的基本途径。本册教学仍要重视朗读训练。

本册的朗读要求,一般安排在课后练习第一题。教师可以根据要求,让学生在自主

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教师重点是要调动学生的

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如何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工夫。另外,教师要注意不是所

有的精读课文都适合有感情地朗读,如,第三组“学习说明性文章”;有的精读课文也

不是全篇都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教师要抓住重点的句段,指导学生练读。

本册的默读,重点在加快默读速度的训练。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

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对课文中不理解的

地方提出疑问,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讨论交流活动。默读能力的提高要有个训练的过程,

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默读,循序渐进地提高默读要求,把训练落在实处,不能

急于求成或流于形式。为了提高学生的默读速度,教师还可以选择课外的文章,进行针

对性的训练,检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

(2)精读词句,积累语言。

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册教学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

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册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

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

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抄写课文第七自然段”,

加强学习的指导性,也便于学生和教师操作。

(3)精读课文,领悟感情。

理解课文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学本册教材,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文体特

点,利用导语、课后习题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一是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二是阅读中联系生

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还要对阅读的内容加以分析和归纳,进一步理清课

文的条理和思路,从而体会课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把自己的感情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

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在教师重点讲解和与同学阅读感受

的交流中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后,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示阅读思路,

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重点领悟的部分。

在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教学中,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主完

成学习过程,通过自悟自得或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可做重点指导和点拨,不要用现

成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同时,尊重学生的理解和独特体验,允许学生有其他合理的

选择。另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不要偏离文本提思考价值不大的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还要处理好正确的阅读导向和个性化解读的关系,使学生既学习阅读,

又学习做人。

(4)精读内容,领会方法。

通过阅读,既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还要领会作者表情达意和写作的方法。本册

要重点教会学生领会两点,一是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一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

阅读方法。前一项内容安排在第三组,教师除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外,

重点还要让学生领会使用了这些说明方法后,文章有哪些不同或更有表现力。后一项内

容安排在第四组,在“回顾.拓展四”的“交流平台”中有所提示,教师重点是要教会学

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如,可以通过上下文来体会,可以通过自己的生活

经验来体会,可以通过相似文章的阅读来体会,等等。体会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

用,中年级虽然训练过,到了高年级还应予以重视。

2.略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安排了14篇略读课文,根据叶圣陶提出的“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

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的思想,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要求不同。

略读课文的教学,一是内容上,理解内容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一般是“粗知文

章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大体理解内容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重点。

二是方法上,教师要更加放手,要让学生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

课文读懂。并在以后的大量阅读中进一步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略读课文教学

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

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

具体的词句学习上,可不必多作要求。

3.选读课文的教学

本册教材后面安排了8篇选读课文,内容大都与单元对应,有少数是为了补充本册精

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某种类型上的缺乏。例如,本册教材直接反映自然风景的文章少,

教材在选读中选了《黄果树听瀑》《百泉村》两文加以补充。选读课文供学生课外自读,

教学上不作统一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和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选用。选用时,

可以按课文内容分别插入相关专题单元让学生自读,也可以作为期末综合复习材料,让

学生课外独立完成。教师可以酌情检查。对主动阅读的学生,要予以鼓励,激发学生更

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

4.课外阅读的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数量,教师不能将其作为“软任务”而忽略。

因为没有一定阅读量的保障,学生是很难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

陶先生也曾经有“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

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和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另一方面教材特意

安排了“课外书屋”这一栏目,配合单元专题,以重点推荐一本、顺便推荐一批的方法,

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课外阅读的书。例如,在第三组的“课外书屋”中,重点推荐了苏

联作家比安基的科普名著《森林报》,并推荐了中外其他一些科普名著;在“父母之爱”

单元,则推荐了脍炙人口的著名漫画集《父与子》。“课外书屋”中推荐的书都是整本

的书,大都比较轻松活泼,重在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推荐的书,

让学生作读书笔记,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只推荐教材中提到的书

籍,也可以配合课文的学习推荐其他书籍。

(三)口语交际教学

本册安排7次口语交际,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口语交际融合在整个综合性学

习中。这7次口语交际有的是结合专题内容,有的是从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而安排的

话题;有的单元只提供一个话题,有的则提供两三个角度供教师和学生选择。本册的口

语交际,首次安排了辩论和演讲的形式,教师要注意不要拔高要求。

本册的口语交际教学,既要重视彼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培养学生倾听和应对的能

力,又要重视培养独白(如演讲)的能力。要在学生口语表达中随机训练和规范,循序

渐进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要根据话题内容,设计导入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练习,有话

可说,有话爱说。另外鼓励学生表达,不要打断学生讲话的思路,引导学生畅快地说出

自己的所思所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注重表达的条理性。

小学生口语表达常见的问题就是不够准确、不够有条理,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加强指

导。例如,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描述一件物体,讲清楚一件事情,在语言表达的准确上、

内容的丰富上和思维的清晰上给学生以指导。在交际中要注意语言美,对一些不文明的

语言要加以引导。

在互动交流中,注意让学生学会倾听,要听明白别人讲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还要就

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有不同意见与同学商讨。讨论时,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一个

说完后,另一个再说,不要中途打断别人的说话,要尊重别人的发言。

3.把口语训练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去。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语文活动中,在回答问题、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

注学生的口语表达情况,随时纠正口语交际中存在的问题。此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日常

生活中,主动、大胆地与他人交流,不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习惯。

4.引导评价,提高语言能力。

关注自己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有效地提高口语表达水

平。教学中可随时引导学生开展评价,本册可就听人说话能否把握主要内容,说话能否

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等主要方面,进行评价。学生在参与评价过程中,

逐步提高判断正误、优劣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听、说态度和习惯。

对于提供多个话题的口语交际,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师生共同商量,选定

一个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一种是自由组合,分别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讨论,然

后在全班汇报、评议。

(四)习作教学

本册习作共安排了7次,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的习作融合在综合性学习之中。

此外,结合课文学习,安排4次小练笔,作为片断练习。

7次习作涉及写身边的事物、自己的所感所思、想象性作文等多个方面。在呈现方式

上,有的是说写合一安排,有的则分开安排。习作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学生的习作意识。

所谓习作意识,是指学生随时都有用笔来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愿望。强化习作意

识,首先要从培养习作兴趣入手,让学生不受文体、篇幅的限制,把自己的见闻、感受

和想象写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专题学习,让学生把在阅读中积累的语言材料、学

到的表达方式,运用到习作中去。还可以灵活处理“口语交际”和“习作”部分,可以

先习作,后交际;也可以先交际,后习作,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目的是让学生乐写、

爱写。在教学上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启发引导,让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可以设置情境,

启发想象;可以激发生活经验和情感,让学生有话可说,引发写的冲动;还可以引导观

察,发现生活情趣,引起学生写的热情和愿望。写的时候,重在把心中所想、所感写下

来,让学生感到写作就是倾吐,是件愉快的事情。

“小练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的练习活动。本册内安排了4次小练笔,老师可

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及教学时间,随时安排适于学生的练笔。“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

为主,练习的时间宜短而快。教师不宜拔高要求,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练笔,当作日常要求,鼓励学生随时把自己的所思、

所想、所见,记在日记中。

2.加强习作形式的指导。

本册要求的写读书笔记、读后感、梗概,这些习作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有的在教材

中给出例文,有的则没有。这些习作本来没有固定格式,但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为降

低习作的难度,让学生尽快“上路”,教师可以先行示范。教师通过示范,给学生讲清

楚写这类文章的基本要求。例如,写读后感,“读”是基础,“感”是重点,要避免把

读后感写成内容简介;再如,写梗概,要让学生领悟如何抓住一篇文章的重点,懂得哪

些内容可以舍弃、哪些内容必须保留。

3.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学生习作中无话可说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

考、想象、阅读等方式积累素材。例如,要让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逐步学会观察生

活。一是在习作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人和事,让学生感到有很多东西可以

写;二是在生活中随时提醒学生:这件事是否也可以写到作文中呢?再如,习作的新意

往往来自于作者对生活观察的深度和独特角度,教师要让学生“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并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这种独特感受。

4.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风。

真实、具体是小学阶段作文的基本要求。在指导时,要鼓励学生如实表达。比如,

写生活中的启示,可以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观察寻找,并思考这件事情(或几件事

情)给自己什么样的启发。习作时,要鼓励学生写真话、写实话、写心里话,不写假话、

空话和套话。在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写具体。此外,要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达,提倡朴

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教师可以通过评价引导良好的文风。

本册第二组的习作“二十年后回故乡”是想象作文练习。想象作文要鼓励学生合理

的想象,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胡编乱造。在鼓励学生说真话的同时,还要注意价值观的正

确引导。

5.习作交流和评价,重在鼓励。

教学中的交流评价主要体现在:写前交流中,互相启发思路;习作后的自我修改和

相互修改中,交流写法,把习作改得更好;讲评作文中,互相激励,互相评议,以提高

习作水平。习作的交流评价重在鼓励学生的习作热情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鼓励为

主,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始终以乐观和愉悦的心情来写作文。

(五)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本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有两种呈现方式,对第一种结合课文学习安排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方式大致和前几册教材相同;对后一种独立成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教师则要加强研

究,调整教学策略。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遨游汉字王国”采用的是任务驱动型的编排方式,即在导语中提出要探究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个任务拟订活动计划、确定活动方式、商量查找资料的途径。学生在

活动中有很大的自主权,教材中的“活动建议”只供师生参考,“阅读材料”也是给学

生一些例子,方便他们寻找相关的材料。教师在活动中更多是起组织、调控、辅导、检

查等作用,对活动的方式、方法则可以更放手。

2.合理安排课内外的活动时间。

“遨游汉字王国”单元有一些活动必须在课外完成,例如“调查社会用字”的情况。

教师要安排好时间,课堂上主要是布置学习内容、交流活动情况、展示活动成果,课外

则要根据活动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只有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内容,才能避

免课堂上无事可做、只好把阅读材料当成课文来教的情况。

3.根据本班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由于各地、各校、各班的学习资源不尽相同,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选择学

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积极性高、学习资源丰富的班级,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

对“阅读材料”则可以比较放手;对于学习资源缺乏的班级,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仔细

学习“阅读材料”,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当然,教师要尽量都让学生动起来,通过活动

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教材,具有时代气息。该教材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

质教育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美好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

方式。而且加强了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好基础,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教学目标

(一)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能用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并体

会汉字的优美。

(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五)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六)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

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七)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八)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九)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

(十)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

书写规范、整洁。

(十一)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十二)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

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四、教学进度

周次课题课时读写训练配合活动

1预备周

2、31、窃读记

2*小苗与大树的对

3走遍天下书为侣

4*我的“长生果”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

机动

3

1

2

1

3

1

2

1、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

上什么东西?仿照课文写

写自己的想法

2、介绍自己喜欢的书

3、随笔

4、开展“开卷有益”和“开

卷未必有益”的辩论,并

写文章。

1、搜集名人读书

的故事或读书名

2、推荐阅读《城

南旧事》和巴金的

《家》等,并写读

后感。

3、访问爱读书的

人并写采访记录。

4、55*古诗词三首

6梅花魂

7*桂花雨

8*小船流水人家

口语交际习作二

回顾拓展二

机动

2

2

1

1

3

1

2

1、诗歌改写《秋思》

2、二十年后回故乡

3、写一首自由诗(有关思乡

的内容)

4、随笔

1、收集思乡曲

2、背诵思乡名句

3、推荐阅读《烟

愁》等书籍。

6国庆长假

7-89鲸

10*松鼠

11新型玻璃

12*假如没有灰尘

2

1

2

1

1、鲸的自述

2、我是一个小发明家

3、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

(说明文)

1、搜集有关鲸的

资料

2、找一些商品说

明书,了解说明书

口语交际习作三

回顾拓展三

机动

3

1

3

4、随笔的方法。

3、读一读科普名

著,如《昆虫记》

等。

9-1013钓鱼的启示

14*通往广场的路

不止一条

15落花生

16*珍珠鸟

口语交际习作四

回顾拓展四

机动

2

1

2

1

3

1

3

1、生活的启示

4、观察漫画图编故事

5、读《》有感(本单元

课文或课外的)

6、随笔

1、搜集名言警句,

说说对自己的启

发。

2、阅读其它的一

些睿智漫画集和

作者的其它文章。

11期中复习7、

12-13综合性学习:遨游

汉字王国

有趣的汉字

我爱你,汉字

阅读训练

期中测试

机动

2

2

4

2

4

1、猜字谜活动

2、有趣的汉字王国

3、随笔

1、1、搜集有关汉字

的来历,了解汉字

的起源。搜集歇后

语、字谜、笑话等,

了解汉字的历史

和变化。

2、推荐阅读《语

林趣话》。

14-1517地震中的父与子

18*慈母情深

19“精彩极了”和

“糟糕透了”

20*学会看病

口语交际习作六

回顾拓展六

机动

2

1

3

1

3

1

2

1、阿曼达在废墟中会想些什

么,写下来。

2、写写有关父爱或母爱的内

容。

3、假如我是爸爸或妈妈

4、随笔

1、搜集有关赞美

父爱或母爱的文

章。

2、推荐阅读漫画

《父与子》等书

籍。

16-1721圆明园的毁灭

22狼牙山五壮士

23*难忘的一课

24*最后一分钟

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2

2

1

1

3

1

1、写写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2、写读后感

3、祖国的昨天、今天

4、随笔

1、搜集资料,了

解旧中国的耻辱

和祖国的强大。

2、演讲:不忘国

耻,振兴中华

3、推荐阅读《红

机动2岩》等书籍。

18-1925七律长征

26开国大典

27*青山处处埋忠

28*毛主席在花山

口语交际习作八

回顾拓展八

机动

2

3

1

1

3

1

2

1、从最近读过的文章或看过

的影视作品中,选择一个

写梗概。

2、写一写本学期学语文的最

深感受。

3、随笔

1、读一读毛泽东

的其他诗词

2、说说自己最喜

欢的影视作

品,向同学推

荐。

3、推荐阅读其他

人物传记等。

20-22复习迎考

五、教学措施

1、精心钻研教材,让课堂有增量。

(1)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对文本有真正真实的感悟,而不是虚情假意。a创设让学生

自由抒发的场。b适当补充外引资料,以教师真实的心态来感染学生。

(2)让课堂更富有创造力a如《慈母情怀》采用如果是电影导演,让学生说电影镜头的方

式来展现学生读懂情况。b把教材中的部分内容的呈现方式进行改变。c对于古诗词的教

学,可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唱和诵的方式。

(3)在问题的设计上做到:

a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要富有探索的空间。

b问题的设计要富有真实性,不要让学生产生一种唱高调的感觉。

2、开展大量阅读,并开设“阅读欣赏课”引领学生走向阅读。

除此之外,采用各种方式使学生爱上阅读:

(1)推荐与课文相关的书籍,教师可在上到相关课文时推荐,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

与汉字有关的《语林趣话》。可采用半截故事法等。

(2)向学生推荐现今流行的或一直有的一些文质兼美的书籍。

(3)开展与读书活动有关的系列活动,如学生表现好奖励学生——作业整理课教师给学

生讲一个故事,读书统计活动,与家长共读一本书并写几句读后感,看完一本书可以奖

励星星期末进行统计评选等活动。

3、加大积累量,开展“经典文化诵读”活动。如每天早上5分钟,每天晚上一段《论语》

等。

4、除完成八个园地的作文练习之外,进行扩展作文练习和日记的练习,真正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

5、开展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6、遵循记忆的规律,定期复习和检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

7、领会大纲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难点,了解本册教材在年级中的地位、

作用、特点。在备课中从整体出发,认真备好每一个练习组,落实好每一个训练项目,

从而扎实地完成训练任务。

8、加强提高学习自觉性,端正学习目的,注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同学的自信

心和上进心,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配合学校完成素质教育的多项教育措

施。

9、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预习指导,自行解决生字词,课堂有针对性地对重难

点稍加点拨,攻破重难点。

10、为了加强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的写作能力,为其写作积累素材,继

续要求每天或隔天做课外阅读读物文摘卡.

11、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读报或看

新闻,并把当天最重要的时事写在文摘卡上(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内容)。

12、重视词句段的训练,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要经常给学生提

供机会,练习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情感。

13、继续对班里的朗读情况加以重点指导,并且加强读书的速度训练,以达到一定的要

求。

14、重视学生日记的指导,通过日记的形式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沟通,解决

一些问题,教师应精心地写评语,真正地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中渗透德育,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

15、重视重点训练项目的训练。精心设计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6、发挥优等生的带头作用,带动全班同学使其形成良好的班风,即优良的学习氛围,

重视班干部的培养,班集体的建设。加强差下生的指导。重视学生的德育,加强学生的

礼仪教育。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

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让

学习变成一个读书交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每一

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

文本成为学习活动的载体,而不是学习活动

的最终目的,这样设计始终把语文素养的提高放

在显著的位置。学生时刻处在学习过程中,每个

人都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会有积

极的思维活动,并且始终伴随着学习者自身的学

习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使用多种学

习策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者。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为:“我爱阅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板块:

1.“读书交流会”。(1课时)学生对于读书

有自己的认识,也了解一些关于读书的名人名

言,也有自己喜欢的作者、作品,有自己的读书

经验„„单元学习开始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安

排一次交流活动。给学生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

能够看到学生已有的成果,也可以看到学生在读

书方面的欠缺,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起点,有

利于调整教学思路,真正能做到因材施教、顺学

而导。

这一部分就安排综合性学习,提出活动话

题,设计方案。让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学习单元。

2.“品读书滋味,悟读书乐趣”(1-2课),

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学生和文本作者对

话,获得和作者大体相同的感受,对文本由基本

的认同感,获得阅读感受;让学生和文本对话,

学习文本语言及基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和自己

对话,提出文本的限制,在生活中、在阅读中找

到自己的感受;让学生之间相互对话,学习者之

间的交流,有助于提高认识,获得新感受新体验。

3.“学读书故事,习读书方法”,(3-4课),

目的是通过两课的学习,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基

本的读书方法,同时慢慢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对自己适合什么样的方法有所感受,有所领悟。

4.“汇报与展示”。

把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展示台中的

内容进行整合,组织一次交流活动,分为“谈体

会”(读书感受、读书方法、读书乐趣等)“讲故

事”(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辩论会”(开卷是否

有益),这三个小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所侧重,关键是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养成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习惯。同时,对学习方法、

学习体会做必要的总结;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

完成一篇习作;组织一次成果展示,包括展示台

中提示的读书记录卡、班级图书角、习作、访谈

记录、心得体会等。

1《窃读记》教学设计

一读课题,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孔已己“窃”

的是书,而本文“窃”的则是读,情趣上大相径庭。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

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

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

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

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

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

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

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

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

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在“窃读”这种氛围中,

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

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我跨进店门,踮起脚

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了。”这其中一

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

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

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并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使之强化。

设计理念《窃读记》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学也是一种自我建构,

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授受,而是信息加工

的过程、发现探索的过程和人格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

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受到感

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

确生动。

5.通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课前准备】

⒈教师准备:窃读记(节选)印发给学生

⒉学生准备:搜集读书故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一、从“窃”中明了文意

师:记得第七册时,我们学了一个对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我国著

名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英国剧著名作家莎士比亚说:“书籍

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

没有翅膀。”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师:同学们在假期都读过哪些书?把自己感受最深的给大家讲一讲。

师: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仔

细观察这个字,“窃”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师:看到“窃”字,我们马上想到“偷窃”。课题《窃读记》的“窃”字是什么意思?老

师在课前查了字典,“窃”的含义有三种:①偷;②偷偷地;③谦指自己。你认为应该选

择第几种解释?(第二种)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生说说课文的内容)

师: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是一件光彩的事,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看到这

个题目你还想知道什么?(为什么要窃读?怎么窃读?对作者有什么影响或改变?)

二、从初读中体会好读之心

1、师:我是怎样“窃读”的?请同学自由读课文,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师:有什么地方需要帮忙吗?

三、从“窃”中品味爱书之情

师:同学们,读书有千百般滋味,请浏览课文,看看哪一句话直接写出了“窃读”的滋

味?请用“~~~”划出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窃读”伴随着一种复杂的感受。你能从文中读出作者窃读的酸、甜、苦、辣吗?从课

文中找一找相关句子,划一划,读一读。选择你自己的方式再来读书,大声读、轻声读、

默读都可以,一会儿与大家交流。

生自由读,划。交流:

(一)苦:

1、“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

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a.默读边读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b.并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揣摩揣摩小海音的心理是怎么想的?

c、师:品析了动作,揣摩了心理,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海音?

2、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师:同学们,从“一”和“几”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读:

师:请同学们捧起你的书,让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辛苦。

师:放学后,我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

师:我又急匆匆地赶到另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可这时候,我

该回家了。

师:第二天放学后,我又急匆匆地从学校起到一家书店——“我跨进店门„„”

师: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

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贪婪地读着。”

师:这就是“窃读”的滋味。

(二)酸:

句子:“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

休息。”

师:这一读就是两个多钟头,120多分钟,7200多秒!现在,让我们一起体验体验开头

最轻松的120秒,默读《走进书里去》的第2篇《背书》,并想一想是作者是怎样背书的。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李晴是怎样背书的?

师:同学们,这种的酸只是身体上酸。比这种酸还要酸还要辣的在哪里?

(三)甜: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1)师:同学们,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2)师:“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

“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好不好?能不能说“我像一只小兔子,悠闲地读着。”

(3)这样的读书,就是如饥似渴地读书。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2、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

回书架。

(1)闭眼想像作者的滋味。

(四)甜中有苦,苦中有辣

句子:“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师:“装”这个词说的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

读读这一段。

师:哦,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

师:哦,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心口不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学生了?

师:作者做一套想一套只是为了什么?

师: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还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

(五)总结滋味

师:忍受了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经历了担忧恐慌、惧怕痛苦,最终体验了惊喜快乐、

满足幸福。在酸甜苦辣的交织中,作者却仍旧说“我很快乐”。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对

书的挚爱)诗人徐志摩曾这样形容读书的愉悦:“如听到绝妙的音乐,五官受了感动,精

神上复新了一般。似乎每一个字有灵魂,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

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音乐的领会,只有自己在

那一瞬间觉得,不能分给旁人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说一说。(生交流)

师:(出示句子)“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长大的。”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生感

情朗读)

预设回答:

“吃饭能让身体成长,读书能获取精神的养分,让自己成熟、豁达。”

“读书和长大有相类似的地方。读书的滋味是丰富的,酸甜苦辣都有,人生就像一本书,

成长的过程也包含酸甜苦辣,逆境中更能磨练人的意志。”

„„

[设计意图]年幼的林海音爱书也爱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那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渴

求,那内心交织的复杂情绪,既烙印着儿童的天真,也有着超出年龄的伤感。让学生用

味觉的“苦”“辣”“酸”“甜”去含英咀华,直接而直观,个中滋味定能涌上心头,体现

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学生会抓住“饿得

饥肠辘辘”体味其劳苦,有的会找“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后的辛辣,有的读“我的腿

真酸哪”品其酸,有的读“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感

悟读书的甘甜。

如果说酸甜苦辣还只是感性的,表象的,读懂作者心灵深处的一个“爱”字,则是深入

其骨髓。“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到

里边来了。”“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结合自己的

切身体验,学生能形成共鸣。

四、从“窃”中感悟人之尊严

师: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作者是那么好读书,在读书中品尝了酸甜苦辣。我有一个问题,

作者为什么不把书买回家读?

师:贫穷不是耻辱,放弃尊严才是耻辱。小女孩没有钱,只能在“窃读”中满足对书籍

的渴求,作者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请大家抓住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重点词句,

一边咀嚼一边提出问题,加深理解。

预设问题:“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为什么小女孩

用眼睛寻找而不用手去翻找?)

“下雨时非常的高兴,却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

不去了。”(为什么小女孩要装着皱起眉?她装给谁看?)

“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为什么“贴”在大人身边?“站”不行吗?)

(这些问题与其是关于“自尊”和“高尚”的,不如说是被现实生活逼的,在现实困难

和强烈渴望之间的无奈,属于一个孩子式的机灵和狡猾。需要体会的不是“自尊”和“高

尚”,如果需要引导,要思考的倒是:当一种愿望和爱好过于强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

方设法克服苦难,去努力实现和满足自己的愿望。着强烈的愿望和爱好也许正是一个人

成功或改变自己命运的开始,你,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吗?)

„„

师:文中写到了书店老板,你赞成老板的做法吗?假如你是老板,面对一个酷爱读书又

买不起书的小女孩,你会怎样做?展开想象,完成填空:

1.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轻轻地送到我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天没有卖。”店员在

心中默默对小女孩说:“”。

2.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表示对他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我想对他说:

“”。

出示句子,“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结合自己的

人生体悟,谈谈见解。

(这种言语实践活动,是对文章留白的挖掘,是可取的。但应该着力于其他方面,比如

对作者前面那种窃读行为背后的复杂细腻,忐忑尴尬的的心理想象和揣摩。而不是着力

在外围的“疏离式”的评价)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在于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人间真情。对于书店老

板的评价,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可能有学生会认为不好,可能有的孩子会认为可以理解,

做生意无非是赚钱,要是都像小女孩一样只看不买,书店会垮掉等等。教师不要简单地

作出好与不好的评价,而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价值取向。填空题的设计

是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人物的情感世界,也是进行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小练习。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他为了读书可以不吃美味佳肴,他为了

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他为了读书可以象一匹“饿狼”,至此,我们一定明

白“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齐读莎士比亚的名言

【板书设计】

《窃读记》

快乐甜“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

的。”

惧怕苦

教学是一种价值导引,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学也是一种自我建构,

是受教育者精神世界自主地、能动地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不只是授受,而是信息加工

的过程、发现探索的过程和人格形成的过程。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

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

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

2、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窃”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会这样做?“窃”时心里会怎么

想?请你打开书本,是什么促使了林海音这样去“窃读”的?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两遍。

2、读第一遍,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3、读完第二遍,把书合上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交流反馈

1、梳理内容:窃读的时间段?窃读的办法?窃读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

内容紧密围绕课题展开叙述。)

2、识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

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3、范写观察:饿、惧、柜、檐、酸、撑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4、生书写作业本上的汉字。

四、再读课文

1、画出描写林海音动作和心里活动的句子

2、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摘抄在自己的语言积累本里。

五、放声朗读全文。

六、结束语:

“我”是担忧又害怕的跨进书店,因为那是一种怎样的窃读滋味?(文中第四段)

——很快乐,也很惧怕。我快乐什么?害怕什么呢?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下节

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

哎哟

二、学习课文

1、体会作者看书的急切心情。

·指名读描写林海音动作的句子。

·标出描写林海音动作的词语:跨、踮、钻、挤、找。体会:顾客多,我看书的心

情急切。

·板书:跨、踮、钻、挤、找心情急切动作描写

·读出这种感受。

2、体悟作者窃读的独特感受。

·指名读描写窃读心里活动的句子。

·为了能顺利的看书她是?为什么这样做?板书:惧怕找到相关的语句体会:1、

光读不买的人不多,怕老板撵我走。2、常此这样,自己感到不好意思。板书:独特感

受心理描写

·自由地有感情读4-7段。

·如果说窃读时的心里是惧怕的,那么窃读后的心里感受呢?

·你认为是什么促使了林海音这样去“窃读”的?(找出相关的语句或谈谈自己的看

法)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吃饭长大的”指的是身体成长物质的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食粮,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身体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健康成长

的人。作者真正的领悟到这句话的意义,于是她(),于是作者“怕并快乐着”,乐大于

苦,喜大于惧。

3、出示:读书名言

抓紧时间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好书: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善读书: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读书的乐趣: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

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日日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4、生创作“我的读书名言”。

三、拓展延伸

1、结合过去,谈谈自己对待看阅读课外书持什么态度;

2、结合所学的内容,说说此时对待看课外书的感受。

四、作业

1、收集名人的读书故事,制作一期走廊文化展板。

2、制定“我和好书交朋友”的阅读打算方案。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复杂

快乐惧怕(心理描写独特感受)

急切(动作描写跨、踮、钻、挤、找)

教后反思:

在《窃读记》的教学中,从课题入手,以“记”字为线,串起课文,扣住窃读,

体味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和窃读的滋味。

一、以记字为线,串起课文。记,即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经

过、结果。抓住这六个要素,就理清了课文的线索。

二、扣住窃读,理解课文重点,体味作者窃读的滋味。

1、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课堂上让学生直面文本,品读重点

词句,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窃读过程中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

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并结合文中语句,联系自身感受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

织的复杂感受。然后再次研读课文,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为

散发点,从具体语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

腻传神。

2、关注学生言语现象,让学生学“语”习“文”。语文教学的主目标是促进儿童的

语言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欣赏、品悟课文语言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交

流中充分体现了高段语文的表达特点,不是片言只语,零敲碎打,而是活用课文的语言

进行大段语言铺陈叙述,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在这过程中,训练

了语感,培养语文素养。

3、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引领着学生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

课堂问题讨论焦点化,始终围绕“窃读的感受“展开。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这

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俩

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入

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

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

也使读者受到启发。在两者的对话中,你能感受到苗苗的稚气与礼貌,更能感受到季老

的亲切幽默、平易近人,还有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与深深关爱。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

康成长的要求;二是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口语交际、习作打好基础,

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2、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的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和不可偏科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

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利用阅读课外书的种种益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析利弊引导学生阅读健康的书籍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你说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总结学法

1、识生字,读懂词、句意思。

2、分角色读课文,知内容

3、总结学习收获。

三、反馈交流

1、识生字,读懂词、句意思。

2、文中的小苗和大树指的是谁?

3、这篇课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你发现了吗。

访谈录:时间、地点、访谈内容

4、他们的谈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

·各自交流了自己爱看闲书的一次经历。

·文章要想写好,就要多看课外书。

·21世纪的青年,要树立三贯通的人才观念。

给你印象深刻的是?

5、从对话中我们知道季羡林爷爷是个作家翻译家、学者,课题怎么说是大树呢。

6、总结学习收获。

四、拓展

1、根据自己的作文现状,看课外书情况,谈谈自己以后该朝哪方面努力。

2、怎样对自己的学科进行调整,才能适应21世纪的三贯通的人才要求

五、板书设计:

访谈录:时间地点访谈内容

教后反思: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我将整个教学环节分成以下五个环节:(1)初读课文,读出生字

新词。(2)再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写了什么?(3)这篇课文和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

不同?(4)读重点的句和段,体会人物的好品德。(5)找出课文中季羡林和苗苗对读书

的主张,同时小组讨论、交流,自己对看课外的看法。这样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

3、走遍天下书为侣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学习目标:

认识“侣、娱”等4个生字,会写“侣、娱”等9个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读书乐趣,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

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今

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齐读课题.释题.(侣:伴侣.)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帮助解答,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4.默读课文,想想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在书上作批注.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组合作读课文,交流: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他旅行的理由;作者“一遍又一遍

地读那本书”的方法分别在课文的哪些段落.

2.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与大家交流读懂了什么.

3.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a.“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b.“你已经见过朋友一百次了,可第一百零一次再见面时,你还会说:‘真想不到

你懂这个!’”

c.“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

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再充分说说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抓住“朋友”

“家”“一百次”“多少年”,发表不同的见解.)

4.齐读第6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说说“新东西”指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第4~6自然段,再次感受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激趣读文,深入感悟

1.朗读课文第1~6自然段.

2.自由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我”读那本书的方法到底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看出

“我”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抓住“首先、然后、最后”这三个表示顺序的词语感

悟.)从这“一遍又一遍地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3.联系实际交流作者读书的方法.用上“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

4.默读最后一段,想一想:作者除了把书比作一位朋友,还比作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比?这样比的好处是什么?

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二、积累运用,升华认识

1.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第7自然段,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

又快又牢,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思考交流:作者读一本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说说如果有一本书陪伴你去旅游,

你会怎样去读?(用上首先„„然后„„最后„„)

3.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交流.

三、拓展活动

1.读一读“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把自己的感受用几句话写下来.

2.向大家介绍你怎样读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并说说你喜爱它的原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7自然段.

2.抄写生字词.

3.完成课后“小练笔”.

教后反思:

本册第一组课文的主题是:我爱阅读。书中选编的四篇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都紧密地围绕着阅读。我也是爱阅读的人,所以书中选编的四篇课文所讲的我深有同感。

我也希望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让学生爱上阅读。

课前通过调查,我发现,喜爱读书的同学有不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有的说是为

了写好作文;有的说是喜欢里面的故事:有的干脆说是父母规定要读的„„我又问他们

读书以后有什么收获?有的同学把握了故事情节;有的同学记住了里面人物的言行„„

感觉学生读了,但是真正热爱书,并能真正读进去的人不多,这可能也跟学生的年龄和

阅历有关系。所以在进行这一单元教学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情感,

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比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我采用联系比较策略,让学生将作者对书

的看法与自己的实际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朋友”“家”,让学生畅谈感受,唤醒学生心

灵上的共鸣,对于文章谈到的读书方法,更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告诉学生应

该怎样读书,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相结合,才有收益的道理。将课本知

识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生会理解的更快,体会的更深刻。书,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

松而舒适,书,让这个世界充满真善美,当学生真正感悟到这一点时,读书的欲望是从

心底迸发的,教师适时引导他们将想法转化为行动,号召他们加入读书的行列。

课讲完了,但我要把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读书的热情化作他们的行动。但学生们家庭

状况都不是很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学生做的图书目录,我发现学生手里的图书

少得可怜。于是我又充分发挥同学们做的书目的作用,让同学们传阅每人的书目,开展

“互借互读”的读书活动,大大拓宽了学生读书的空间。

4、﹡我的“长生果”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

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导入

齐读课题,“长生果”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我的“长生果”呢?请你从书中寻找答案。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自学生字新词,同桌互相考读。

反馈:教师抽查自学情况

2、知内容:试着给课文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主要写了童年读书、作文两大方

面的经历)

3、找出描写两次作文经历的段落读一读,联系上下文,为什么她的作文被表扬?而

且一次比一次进步的原因?

反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谈自己的理解。

(爱读书——广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爱思考——勤总结)

4、同桌接读课文,重点抓住第二自然段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反馈:阅读跟他带来无穷乐趣的同时提高了写作的能力,当这些乐趣和收获镶嵌进了少

年时代,生活便像蝴蝶飞过花丛,像„„像一枚让你的生活永远年轻的“长生果”。(体

会比喻的表达方法)

三、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结合自己的作文情况,你认为读书和作文有什么关系。

教后反思:

今天我讲的是《我的“长生果”》一课,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通

过重点段的阅读,让学生明白:一个是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一个是要写真情实感,

在模仿借鉴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

这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

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本节课,我没有讲得太多,词语没用我去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

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少而精。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

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正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

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只有学生

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才不甘落后,学生做了学

习的主人,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功的活动,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

享受。

《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介绍采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增强学生

表达、倾听和与他人交往沟通等能力,促进学生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2、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习作,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

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自由组成小组开展“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在这次“我爱读书”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大家一定有不少收获吧?今天,请同学们来

交流一下吧!

二、组内讨论:

1.你们小组开展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们在组内交流.

2.学生在组内交流,要求人人发言,可采用个别辅导或同学互助的方法让表达差的学

生也能参与,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3.小组讨论,互听互评,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4.小组推荐代表参加班交流汇报,为了使代表的发言能取得好的效果,小组成员可集

体出主意、想办法,师生共同评议。使发言的内容更全面、更精彩.如:写自己在读书经

历中的故事。

三、全班互动,交流评价

1.先四人小组分享各自的读书故事,再引导学生交流别人的读书经历,并说说听后感

受。

2.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自由交流评价,感受阅读的快乐.

四、开展辩论.启迪思维

1.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但也有人说:“开卷未必有益,看了那些不健康的书

反而有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请同学们摆事实、说道理,展开一次辩论.

2.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指导。

第二、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通过讲述自己读书的故事并交流读书中的体会、介绍采

访心得、开展辩论等活动,体会到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大家的发言都各抒自见.把你们

交流的内容进行写作,写下来就一定会成为一篇篇好的佳作.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一个方

面,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吧!

二、阅读提示,教师明确要求。

投影出示习作内容:读书故事;采访记录;记一次辩论活动。

三、学生试写初稿,要反复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后,自己认真进行修改.

3.小组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4.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四、朗读佳作,全班评析。

每小组推荐两名同学,分别朗读各自的习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段,教师

引导学生进行评析.

五、布置作业: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满意后抄写在作文本上。

第四课时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的: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的

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掌握读书的方法。

重点难点: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掌握读书的方法。

课前准备: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二、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句子

(1)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2)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2、背诵名言,理解意思。

3、课件出现教师找到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略)

四、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再收集名言警句,读一读,背一背。(2)可以把自己喜欢

的读书名言做成书签。

教后反思:

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对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加以整理,根据自己在课外的收获选

择一个角度,然后再请选同一个角度的同学组成小组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

说互评,互相启发感染。自己并参与其中,了解学生在课外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情况。

然后选代表性的在班上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议。最后,在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

下来。

本次口语交际与习作还可以与“回顾拓展”中的“展示台”结合起来进行,如,在

口语交际课中展示自己的采访提纲或采访纪要;在辩论时,引用搜集到的名人读书故事

或读书名言,以及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等。

《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

书的方法.

2.读背古诗句,积累古诗句,品味读书的好处及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介绍读书方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词语盘点”

1.学生自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组织记忆竞赛、抄写竞赛,引导学生积累本组所学词语.

二、交流平台

1.围绕教材中提示的不同角度,小组内交流本组语文学习的收获和体会.

2.全班交流、展示.引导学生口头交流这段时间课外阅读的收获、综合性学习的收获:

所了解的新的读书方法等,再把文字或其他形式的学习成果加以展示.

三、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素以乐学好读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

这方面的警句,激励我们做个热爱读书的人.

2.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3.背诵名言.

4.交流其他有关读书的名言学生收集的以及老师推荐的,拓展积累.学生读一读、说

一说、背一背.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苏联)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藏书不难,能看为难;看书不难,能读为难;读书不难,能用为难;用书不

难,能记为难.——张潮

5.鼓励学生课后将自己喜欢的读书名言制作成书签.

5、古诗词三首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

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的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

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

1、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表达自己感情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泊船瓜洲》

一、导入

1、齐读单元导语。

2、释题。泊:停船

3、知诗人:王安石,北宋诗人,祖籍江西临川县,因父亲在江苏南京担任官职,后死于

南京,因此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据说这首诗是诗人从南京赶往北京做官上任的

途中写的。

4、读题。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

2、生根据注释理解整首诗的大意。

3、前两句: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理解诗句:京口到瓜洲只有一江之隔,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

●体会诗情:

人在途中,心系家乡

我从故乡南京出发去北京,途中将船停靠瓜洲,看见江苏的镇江到瓜洲只有一水只隔,

镇江离我的家乡南京只隔着几座山而已。

(1)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门主要靠的是?走习惯了,“一水之间”“重山之隔”已经算是

很近了,虽然我现在离家只有“一水之间”“重山之隔”,但是我是在赶路啊,在慢慢地

远离家乡啊。(板书:人在途中,心系家乡)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是(后两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春天过去了,又有再来的时候,你瞧,他把江南大

地吹绿了,那么团圆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照我回家乡。)

(2)朗读体味情感

这种还没走远就想回家的心情,你有吗?送进去读!

心在家乡,人却离家越来越远,这是一种南辕北辙的矛盾。你边读边体会!

就把这种想重返家乡的感情寄托给象征着团圆的明月吧!你读吧!

三、背诵并默写。

教后反思:

这堂课上,讲到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时,

我饶有兴趣地讲起了诗人贾岛“推敲炼字”的故事,尔后,又给同学们讲了当年王安石

是如何经过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终决定用“绿”字的,同学们听得如痴如醉。正当我暗

自得意的时候,有个学生却突然站起来说:

“老师,我想给王安石把‘绿’字改一下!”

“老师,我也想改!”

“我也想改!”

„„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被同学们突如其来的要求给问懵了,怎么办呢?是直接告诉孩子

们,这是大诗人的选择,是不能改的?还是„„种种做法在我的头脑中一一闪过。对了,

新课程的理念不是要尊重学生的主观体验,让他们畅所欲言吗?于是,我选择了以下的

做法。

“好吧!”我停下了准备往下讲的课,微笑着对大家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咱们班的

大诗人是如何修改的。”

“我觉得应该用‘来’!”

“用‘满’比较好!”

“我认为用‘过’最合适!”

“不!用‘到’才好呢!”

„„

不一会儿,一个个鲜活的答案跃然黑板上:映、拂、到、过、吹、来、染、赶„„

同学们还在为各自的答案而争论着。

“哈哈,同学们的词汇可真丰富啊!但我想,既然王安石经过反复推敲才选用了‘绿’

字,肯定有他的独到之处吧,请大家读读诗句细细体会一下。”我终于可以塞上一句话了。

经我这么一说,喧闹的教室安静下来。一阵沉默过后,终于有人发言了。

“对!老师,人家王安石想要表达的是春天到来,江南岸一片新绿的色彩,而‘映、

拂’等字只写出了春风的到来,没有写颜色,所以我觉得不太合适。”大家都点头称是,

我也比较赞同这个同学的说法,正准备“鸣金收兵”,不料又一个声音冒了出来:

“老师,春天来了,万物复苏,不会只有绿色吧?我认为还应该有各种颜色的小花,

我觉得用‘染’才准确呢!它可以‘染’出五颜六色来啊!”

噫,这个同学的说法也很有道理啊!怎么往下进行呢?我心里琢磨着。对了,何不

放手让同学们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去探讨个究竟呢?“到底是‘绿’字准确,还是‘染’

字好呢?我想,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看法,接下来请大家小组内尽情发表自己的高

见!”

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发言令我十分欣慰。

“尽管春天是多姿多彩的,但我们组认为春天应该以绿色为主。再说,绿色是生命

的象征。所以我们认为还是‘绿’字好。”

“‘染’虽然能表示出多种颜色,但‘染’上的颜色往往只是附着在事物的表面,就

像人们染头发,时间久了可能会褪色。而‘绿’我们感觉是由内到外产生的,王安石当

时那种思念家乡的情感当然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认为用‘绿’字比较准确。”

„„

“当然,王安石所用的‘绿’字也不一定是最恰当的,我想,只要同学们善于思考,

反复推敲,你一定会找到一个比它正准确的词语。”最后,我充满期望地说。

课后,我默默思忖着。在寻找替换“绿”字的词语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能最终也找

不到一个非常合适的词语来替换它,但他们在寻找、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所体会到的

王安石的思乡的感情,所感悟到的对“染”“绿”等字的理解,不正是我们的课程目标所

要求的吗?一提到新课程,往往老师们的思维总被“自主、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等词

语充盈着,但在具体的授课中却总感到迷惘,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其实,在我们课堂

教学中,有许多值得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讨训练的机会,只要我们作为课堂引导者的

教师善于发现,善于思索,相信学生的心灵一定会在你的指导下得到放飞。

第二课时《秋思》

一、复习导入

1、背诵《驳船瓜洲》。

2、北宋王安石在《驳船瓜洲》中倾诉了自己还未远离他乡,就盼望着回家之时,于是

他把自己的这中感情寄托在象征着团圆的明月身上。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首关于思乡

的诗,诗人又是看到什么想起自己的故乡呢?

3、读课题,释题,知诗人。

二、学习古诗

1、齐读古诗,学习生字“洛”。

2、看注释,知诗句的内容。

3、男、女生分别齐读全诗。

三、体会诗情

1、学生试着翻译诗前两句。

2、体会“见”:请你闭上眼睛想想作者眼里的秋风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3、“意万重”:此时他最想最想对亲人说什么。

4、齐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5、捎信的人临出发前,你干嘛又把信拆开来呀!

四、朗读体味诗情

1、秋风乍起之时,你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指名读!

2、秋风乍起,年关已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说不完,写不尽。男同学读!

3、思乡的季节里,担心捎回故乡的思念有遗漏,赶紧把信拆开来看看。齐读!

五、背诵并默写

教后反思:

今天,教学古诗《秋思》。学生自读,解疑后,我引导学生发挥想像:作者客居洛阳

城,见到了秋风,就是见到了什么?学生由一“秋”字,联想到萧瑟的秋天来了。我进

一步启发学生“秋天来了,作者见到了秋风,还见到了什么”?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关于

秋天的意象纷纷涌现出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树上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

红了。秋风一吹,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菊花开了,

姹紫嫣红,十分好看。有的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桂花开了,满城飘散着桂花的香

味。还有的学生说,诗人在洛阳城里见到燕子飞到南方去了,大雁也排着整齐的队伍往

南南方去。这时,我进行小结:是啊,秋风使秋叶纷飞,落红满地;秋风带来了凄凉和

寂寞,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钩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时,

他想写一封家书给家乡的亲人。他会给哪些人写信,写些什么呢?现在,你就是诗人,

你就把你写给亲人的信,给大家念一念吧!有的学生说:我的信是写给我妈的,妈妈,

秋天来了,你看,秋风又起了,天气变凉了,你每天多穿点衣服,不要感冒了。也有的

学生说:我是写给爸妈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我现在洛阳,挺好的。你们在家里不

要太节约,要吃好一点,不要做太多的事,不然,我会放心不下的。我说,诗人也想起

了他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孩子,他又回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可是,在这个地方,学生卡

壳了。硬点了几个学生,他们也是扭忸怩怩,说不出什么。有的勉强说了,也说的不太

符合人物的身份。于是,我启发了半天,学生终于像挤牙膏似的说了几句。也许这个环

节我不该节外生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能谈多少算多少就行了。诗人饱蘸深情写

好家书,封好后又做了件什么事?诗人为什么又拆开信封?拆开信封后他会做些什么?

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故事。

第三课时《长相思》

一、导入

1、如果说王安石的乡愁是融欲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是萧杀的秋风引起,那么身在

边关的战士呢,他们的乡愁是由什么勾起的,让我们读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2、齐读诗题,释题。知诗人:纳兰性德“清代第一词人”。

二、明大意

1、自读古诗,学习“榆、畔、帐”。

2、看注,明大意。

3、再读古诗。

三、悟诗情

1、旅途的艰辛: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

的行军旅程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身向榆关那畔行,要面临什

么?夜深千帐灯,说明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2、朗读体会。

3、长相思:夜的静谧更加显出了风雪的声音聒耳,睡梦被无情的打断,漫漫长夜,思乡

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读题!北方的风雪勾起了边关战士的乡愁,他们会想起什么?

家乡的温暖、安静、祥和。舍小家为大家,社会动荡,战争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读题!

长相思,相思长!齐读全诗!

4、朗读体会。

四、朗读体会诗情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

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

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

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

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

范读中启动情感,在朗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

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

“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

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

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

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

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

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

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

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

“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

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

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6、梅花魂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缕缕、幽芳、漂泊、唯独”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

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魂,是什么意思?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质疑:梅花的精神是什么?为什么

以此为题等等)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一遍,画出生字新词。

2、想想作者回忆了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

3、学习生字新词:分外、抹静、低头折节等字的读音,“幽”的笔顺,“衰”与“哀”的

区别。

三、再读课文,体会内容

1、接读课文,正音。

2、思考:从外祖父生前的几件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你体会出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体味感情

第一件事:外祖父教我念唐诗宋词,常会落下冰凉的泪珠。

1、外祖父为什么而要落泪?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读古诗,谈看法。

第二件事:因我弄脏墨梅图,外祖父发脾气。

1、生质疑。

2、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谈自己体会: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用保险刀片轻

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静„„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外祖父的哪两件事,你的感受是?(外祖父思念祖国和家乡;

非常喜爱墨梅图。)思念祖国和家乡与喜爱墨梅图有什么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

个问题。

二、品读课文,体味感情

1、默读课文。

2、第三件事:我们将要回国,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地哭起来

●哭什么?

3、第四件事:把心爱的墨梅图赠送给我(13段)

●我弄脏墨梅图,外祖父为什么发脾气,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

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静?这些原因都在这里。

●梅花与中国人有什么相同之处,找出相应的句子。(梅花魂来比喻我们的“民族魂”。)

●中国人要有梅花的秉性是指什么?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你都知道哪些具有梅花秉性的人物?

●感情朗读第13段,积累语言。

4、第四件事:临行时,送我梅花手绢。

●手绢上锈的仅仅是梅花吗?

●你从哪里看出外祖父强烈的想回国,这个细节动作在文中反复的出现了三次?

三、领悟表达方法

1、齐读首尾段落,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

2、外祖父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什么表达出来的:通过具体的事例,抓住人物的细

节表现出来的。

教学反思:

上完《梅花魂》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

为学生。下面,我从以下两点谈谈自己的收获。

一、透过窗口看世界,引领孩子去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学的一个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

借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要研究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

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此窗口为阶梯,创造性地去拓展文本相连的以外的内容,适时地引进

推荐给学生,既扩大阅读的量,又能为深度理解文本服务。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我利用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伊始,我让学生在欣赏完

美丽的梅花图片后,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写梅花的诗词,然后用多媒体出示王冕的《墨

梅》,王安石的《梅花》,陈毅的《红梅》,陆游的《咏梅》,以及毛泽东的《咏梅》,让学

生吟咏,在吟咏中加深对梅花特点的认识,以及对梅花品性的了解。在课快要结束时,

适当地引入两首现代的诗歌《游子情怀》和余光中的《乡愁》,让学生加深对外祖父思乡

之情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

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课内外融合,使本节课不仅有了广度,还有了一定

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见大,融进大语文教学观,有这样日积月累的教学,孩子们的心

便不会拘于孤陋寡闻,视野也一定会达到星垂平野阔的境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拨开层层迷雾,让诗性的阳光洒进孩子

的语文生活,让我们的学生更多一份语言的醇厚与灵动,更多一份精神的丰裕与深广。

我们愿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

二、点燃孩子的激情,提升生命的价值

语文课程具有审美的特点,遵循这一特点,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

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我知道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也是情,而教师的情感对

儿童来说是导体,是火种,学生面对情感丰富的老师,身处充满激情的氛围,一定会有

情真真,意切切感受。因此,整节课我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让

学生渐入佳境,尤其在讲到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中国人的时候,教学达到了高

潮,孩子们的小脸通红,情绪高涨,他们想到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想到了诗人

文天祥,以及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想到了方志敏,王二

小„„说他们就是一束束昂首怒放,刚强不屈的梅花。望着他们一张张因激动而涨红的

小脸,我感受到自己正在和他们一同成长,他们分明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魂。可以

看出,学生被外祖父的这种深切的爱国情意打动了。他们的心中也涌动着一颗中国心。

我分明看到了文本的背后是海洋,是天空,是丰富生命的心际网络。当学生感到有

一滴圣洁的露珠滴落到灵魂深处的时候,当学生被没膝的丰草所震撼的时候,当学生被

蜻蜓的薄翼感动莫明的时候,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升华,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了提升。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由于时间有限,朗读的指导不够到位,学生与文本对

话的时间不够等。

7*桂花雨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

来的。

教学重点: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校园的桂花开了,你用几个词语来赞美赞美它:丹桂飘香,星星点点,缕缕幽

香,沁人心脾„„同学们对桂花的感受是这么的真切,让我们沐浴着“桂花雨”一起去

体会作者对桂花的独特感受。

二、自学课文

1、掌握两个新词。

2、自由读课文,想想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3、试着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三、体会情感

1、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画出描写家乡桂花和这里桂花飘乡的句子。

●对比理解:为什么母亲却说这里的桂花比不上家乡的桂花呢?

●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是我们私有的,我和母亲可以尽情地享受桂花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闻花香,摇花乐,送桂花,泡桂花茶,做桂花饼。可以说桂花已经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

分,是母亲怀着什么样的情感在区分着桂花的香味?

四、领会表达方法

1、叙事抒情

2、直接抒情

五、拓展延伸

听长辈讲关于小时侯家乡生活的故事。

教学反思:

“摇桂花”这一段既是课文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这部分的教学我注意了

读中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的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我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再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学

习方法,这也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然后从学生从读懂的地方入手,因势利导,然后步

步深入,渐入佳境。对于作者盼望“摇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摇桂花”的快乐,我引导

学生阅读文字,从领会对话和动词入手,用分角色朗读和让学生说说这样读的理由,在

阅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乐之情。

在引导学生感受“桂花雨”的时候,开始我就设计了一个问题;你的生活中有哪些

快乐的大事?学生发言热烈,觉得很开心,这时学生融入课堂中间,结合淋雨的生活经

验来体验其舒服的感觉,接着让后学生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学生扮演小作者,直

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

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最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说说难以忘怀的人

和事,进行情感和能力的迁移。

8*小桥流水人家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

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2、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诗,了解课题出处

1、齐读《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

天涯。

2、看到了课题,读了上面的这首诗,你想说点什么?

3、让我们走进这幅美丽的画卷,用你的心去琢磨作者的心思!

二、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故乡的哪些景致让作者难以忘怀。

2、同伴互助:同桌轮读课文,相互正音,从这些景致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全班交流:

a.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

b.故乡的哪些景致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探究表达方式

1、能举例说说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吗?

2、默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段旁作批注。

3、例句分析

直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间卧室,

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

*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回忆童年往事、描写景色来表达对家乡的怀恋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我们并不是

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

*有时,它只有细细的流泉,从石头缝里穿过。

„„

四、赏读,积累语言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选择生动优美的句段熟读成诵。

五、拓展延伸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句。

教学反思:

本文为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限的怀

念和热爱。

第一,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了马志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混呀昏鸦,小

桥流水人家。”了解了文题的出处。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我自己倾情融入到了课文所描

述的绵绵的思乡情境中,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爱恋,使整个

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乡”的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欲望,进而入情入境地

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

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第三,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

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

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在交流的伊始,学生就谈

到结束句:"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应暂缓展开引导,待到交流尾

声,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设计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学习目标

1.能围绕“浓浓的乡情”这个主题讲清楚自己的活动安排.

2.能与同学进行商讨,培养自主合作的参与意识.

3.通过活动,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能就口语交际的内容,大胆发挥想象,写出家乡的变化,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

情.

课前准备

◆收集与“浓浓的乡情”相关的诗词、歌曲、故事等.

◆了解班级同学的特长,以便策划活动.

◆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了解怎样策划才能搞好一次活动,可以事先参

阅一些好的经验.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大诗人李

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而这诗句也成了表达

思乡之情的千古名句.今天也让我们来畅谈一下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二、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现然大家都这么热爱家乡,那么我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

既然是活动,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之情.

三、小组交流讨论

◆明确小组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由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能使节目更

精彩.

◆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

的交流,给予指导.

◆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参与了部分小组的讨论,看得出来同学们事先都做了精心的

准备,而且在讨论的过程中非常热烈,方方面面的问题都能考虑到.每个小组都希望通过

策划这次活动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那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一下你们小组策划的活动

方案吧.

四、展示活动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活动方案.

◆其他同学可以质疑,也可以和同学进行深入的交流.

◆师生共同评议.综合大家的意见,全班制定一个活动方案.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策划

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动一定能够获

得成功.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导课,激发兴趣

在策划“浓浓的乡情”活动中,同学们尽情抒发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是呀,谁

不爱自己的家乡呢?今天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通过我们的努力,二十年以后的家乡会

是什么样子?

二、大胆想象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三、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学生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试写初稿.自行修改

◆回忆这组课文中作者运用的表达感情的方法,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要求书写工整,语句通顺.

五、小组评议,互改

◆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根据同学的建议再次进行修改.

六、佳作赏评

每个小组推选好的作品进行全班赏评,可以是全文,可以是片断.

赏评.

《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学习目标

◆回顾本组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用心体会课文作者是怎样用具体的景物或事情表

达思乡之情的.

◆拓展学生视野,引领学生积累有关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佳句、激发学生热爱

家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内容

◆“望着云彩,思念故乡.思念故乡,望着云彩”这诗句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思乡情是人世间一种美好的情感,本组课文表达的都是思乡之情.通过课文的

学习,我们收获了什么呢?让我们共同走进.(板书课题:回顾?拓展),赏读片段.感悟乡

◆读着一篇篇思乡的课文,一些感人的描写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下面这

些内容还记得吗?出示相关语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常常抱着我,坐在梨花木大交椅上,一遍又一遍地教

我读唐诗宋词.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

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

我的腮边、手背.”

“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

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这些语句出自哪些课文?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诗人触景生情;通过

写具体的事表达外祖父的思乡之情;通过写景物抒发怀念故乡之情.)

过渡:课文中这样的描写还有哪些呢?本组的几篇课文是通过哪些人、事、景、

物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二、互相交流,各抒己见

◆回顾课文内容,找出作者或写事或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内容读一读,边读边批

注.

◆你找到了哪些这样的描写?小组里互相交流,畅所欲言.

◆全班交流.小组派代表发言.

a.课文中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b.课文中通过写景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

◆小结:表达思乡之情不是空泛地抒情,应通过描写具体的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作

家的作品是这样,我们的习作也要这样.

◆平时我们的习作是怎样表达感情的?(结合本次习作中的典型例子进行交流.)

三、诗文链接,内化积累

◆回顾课文的学习,通过充分交流,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明白了抒情要用具体

的事物或景物来表达,还积累了不少感人的片段.谁能背诵一两段?

◆表达思乡情的诗文还有很多很多,读一读下面的诗句(日积月累中的),你能把

它们印在脑海里吗?练习背诵.(个人背,同桌背.)

◆你还读到过这样的诗文吗?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吗?(指名读背.)

四、趣味语文.激发兴趣

◆学生自读“推敲的来历”一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

◆同桌互读,纠正字音;小组互问,解决不懂的问题.

◆全班交流对“推敲”的理解,以及在生活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的实例.

9、《鲸》教学设计

瓯海区实验小学章彩香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捕获、倾斜、哺乳动物”等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

来表现事物,并用打比方、举数字等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课前准备:

①一些鲸的图片。

②有生字、新词和重点语句内容的课件。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①出示鲸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动物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吗?请和同桌谈

一谈,自由发言。

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鲸》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学习你对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

了解。

二、学习生字,读顺课文

①自由读课文,认准本课生字,不认识的字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典解决。有些字

的音容易读错,需要注意。

出示要求写的字10个,注意重点指导容易写错的字。如:“肺”字右边不是“市”,而是””,

右半边的笔顺是。

②认识生字后再来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就把它画出来,一会儿

提出来大家说说。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

语,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③自读课文,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指名逐段朗读课文,

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对鲸有了哪些了解?

四、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①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

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出示句子: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重。

②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是太大了,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出示句子:我国发现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

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加

以说明的好处。

③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④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小描写得非常具体。

第二课时

一、围绕重点,全班研讨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一说出鲸是怎样进化的?把你自己当作鲸鱼,给同组同学

说一说你的进化过程。

学生汇报:我们鲸在很远古的时代和牛、羊一样生活在陆地上。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

就生活在了靠近陆地的浅海里。又经过了很长时间,我们的前肢和尾巴渐渐变成了鳍,

后肢完全退化,就成了现在的样子,适应了海里的生活。所以,我们并不是鱼,而是哺

乳动物。

②快速读第三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指名汇报,你是从哪了解到的,把这些读

给大家听一听。

③鲸生活在海洋里,可它又不是鱼,这真是太神奇了,它在生活习性方面又有什么特

点呢?默读四至七自然段,想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课文从吃食、

呼吸、睡觉、生长这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④鲸分为两类,它们在生活习性上有什么不同吗?自由读第四、五自然段用“~~”

画出须鲸的生活习性;用“──”画出齿鲸的生活习性。读一读填好表后在小组内交流。

吃食(吃什么,怎么吃,特点)

呼吸(用什么怎么呼吸)

共同点:

都吃鱼虾

用肺呼吸浮上海面从鼻孔喷气

须鲸

小鱼小虾吞进吃的多

喷出的水柱垂直细高

齿鲸

大鱼海兽咬住凶猛

喷出的水柱倾斜粗短

⑤鲸在睡觉时是什么样呢?自习第六自然段,想象一下鲸睡觉的样子,并把它画下

来。

⑥轻声读一读第七自然段,说一说你还知道了什么?

二、回顾内容,朗读记忆

我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哪个方面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就把这

部分读给小组的人听,看看那个同学能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背下来。

三、出示资料,延伸扩展

①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自由朗读,谈谈感受。

②通过学习课文,我们对鲸已经有了一些了解。其实,我们人类对鲸还有许多地方都

不够了解,这些都等待着同学们去探索。布置同学搜集课外资料,以“鲸的自述”为题,

围绕一方面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

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时,除了让学生感知鲸的形体特点:大、重、长

之外,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介绍清楚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列数

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并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较高,对稍显枯燥的说明文也学得有滋有味。课后的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把这

些写作方法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课后我感到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在指导学生读课文上不够到位,范读

一下效果会更好,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运用的应再准确恰当些,这样学生能更好地融入

到我设计的教学情景中去。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

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

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

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

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

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

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学情分析:

通过了解性阅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课外独立阅读的轨迹,明确迷醉读

书对她写作的巨大影响和切实帮助,懂得写作实践给予她的启迪;通过欣赏性阅读,领

悟作者对书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让学生自主学习,着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并鼓

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体会阅读的愉悦,去形成自己思想观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

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

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

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

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

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交流所知。

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3.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

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

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这篇课文,将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

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

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

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3.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对书的情感。

五.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1.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2.课外积累和读书有关的格言警句。

教材分析:

本文为略读课文,是一名小学生对季老的访谈录,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

这一老一小,一个是德高望重学有建树的著名学者,一个是刚开始求学的小学生。他们

俩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巨大的悬殊,却在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就阅读展开了逐步深

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

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累。这些不仅使苗苗受益,

也使读者受到启发。

学情分析:

本文作为略读课文,且是对话形式的访谈录,没有复杂的句式、过多的修辞和深奥

的词句,完全口语化,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体化行为,所以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略读课中教师更应放手一些,要

借助阅读提示,围绕课文重难点,提出一两个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由读中积极思考,然后

讨论交流,理解课文语言和体会思想感情,获得自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作家。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有关苗苗同学采访著名作家季羡林爷爷的内容。让我们

去看看他们都谈了些什么。齐读课题: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3.互相交流:把收集到的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与大家分享。

4.指名读导语,明确学习要求。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做好批注。

2.检查学生朗读课文情况,互相评议。

3.汇报:苗苗和季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你是从哪些词句了解到的。

三.自主阅读,深入感悟

1.季羡林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谈谈你对这几点的认识。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2.这篇文章与以往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是一篇访谈录,一问一答式。

3.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着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

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

深叶茂的大树。“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

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能成才的内容。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苗苗: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四.积累运用,培养能力

①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

②写一个读书推荐卡,把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同学。

教材分析: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

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

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学情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找出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相信学

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并从中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

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

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

确生动。

教学理念:

朗读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要以读书促感悟,以感悟促积累。学生对文中重

点词句的理解,反过来更能促进在朗读中感情得以升华,学生会再次带着感情去读,在

读中悟情,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审题质疑

1.学生交流自己平时在阅读时的感受。

2.从你们的交流中,大家感觉到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

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这节课,让我们跟着《窃读记》融入书的海洋,和作者林海音共

同感受一番读书的滋味吧.(板书课题)

3.学生读题,审题。"窃读"的含义:假装逛书店,其实是要读书店里的书而不买,趁店员

不注意时暗中偷读.

4.质疑:“我”为什么要偷偷的读书呢?“我”是怎样窃读的呢?“我”这样子读书

时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3.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4.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我”因无钱买书而偷偷躲在书店看书。)

三.品读课文,感悟“窃读”

1.边默读课文边用“____”画出描写“我”是怎样“窃读”的语句。

读一读句子,说一说体会。也可适当作些批注(小组交流、汇报)

2.全班交流。

a.“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

算挤到里边来了。”

◆画出句中表示动作的词。

◆感悟形象: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b.“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样的比喻,你感受到了什么?以一个极其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满怀读书渴望的“我”

比作一匹饥饿的狼,一页页贪婪地阅读犹如饿狼扑食。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

读书的渴望。

◆仿说句子。

◆指导朗读。

c.“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还像在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读了这句话,你发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句话通过对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

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d.“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

放回书架。”

◆“我”尽管是腿酸脚麻、饥肠辘辘,却在两个多钟头的饱读之后有一种满足感、充实

感。这种窃读犹如一次精神的盛宴,收获了知识与智慧。

3.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共同感受一下这个热爱读书的孩子吧。

4.品读作者“窃读”的滋味。“我”渴望读书,而又无力购买,因此只好“窃读”。“我”

在阅读中感受着书籍所带来的智慧与快乐,却时刻害怕被店员或老板发现受到训斥和哄

赶,作者这种复杂的心里感受,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来?

◆“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学生找出相关语句,感悟作者的惧怕

与快乐之处。

◆指导朗读。

(第二课时)

一,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窃读记》,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作者窃读的滋味.

二.读懂作者,升华情感

为了读书,作者可以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为了能读书,作者可以忍受腿酸腰麻、饥

肠辘辘的劳苦,这都是因为作者国文老师很精辟地概括了一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你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引导学生谈出更深

的认识:书籍不仅是人类通向进步的阶梯,更是支撑人灵魂,滋养精神的必需品.)

三.回顾课文,体会写法

引导学生再次找出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仔细品味这样写的好处,并抄写下来。

四.积累内化,课外拓展

②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读书名言.

◆访问周围爱读书的人,请他们谈谈读书的体会.

◆去图书馆或书店看看,了解图书有哪些种类.

◆给自己的图书分分类,做个书目.

《梅花魂》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6课(需二个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梅花

年年开,“我”的记忆之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而这梅花引发的回忆都跟外祖父有

关。外祖父爱梅花,在他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

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另外,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

移,虽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学情分析: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增强学生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课文,通过

自学、小组讨论、在文中批注勾画等方法体会思想感情,并从中领会“梅花魂”的含义。

教学中注意抓词句深入体会课文,指导学生读好外祖父讲述梅花品格的话语。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

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

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

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

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理念:

紧扣一个"情"字,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

验,奏响情感教学的最强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梅花的品格。

2、师:是啊,正是因为梅花的品格。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

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揭题审题。

(教师板书“梅花魂”)

3.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主要写了几件事?

(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

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

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有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

“我”。)

三、再读课文,体会真情

1,再读课文。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

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句段,在尊重每个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将

情感体验,朗读指导,言语表达结合起来.)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词句,感悟“梅花魂”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

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b“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

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从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2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知道梅花魂中的魂指什么吗?

(2)全班交流:a、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b、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

神;c、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

(3)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3.还从哪些具体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

1教念古诗时,外祖父悲伤落泪。

a.理解古诗的含义。

b.诗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怎能不拨动外祖父那思乡的情弦呢!

2无法回国时,外祖父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当得知可以回祖国,而自己却不能回祖国时,他放声地哭了起来,

并且在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面前。看来,他是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从他的失态中

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3送别亲人时,外祖父泪眼朦胧。

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

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二.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1.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梅花的秉性:感受到海外赤子强烈的思乡爱国之

情,积累了好词佳句„„)

这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海外赤子的一片赤子之

情啊!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我的长生果》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4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

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作者满含深

情地回忆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他的读物由叫做“香烟人”的小画片到连环画,到文

艺书籍和中外名著,阅读的范围与深度在不断增加。在醉心的阅读中,由囫囵吞枣,不

求甚解到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不仅扩展想像力,锻炼记忆力,增强了理解力,更重

要的是提高了写作能力。作者在读写的实践中,逐渐悟出了读写间的关系和写作方法: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些“鲜味”才好;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

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学情分析:

通过了解性阅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课外独立阅读的轨迹,明确迷醉读

书对她写作的巨大影响和切实帮助,懂得写作实践给予她的启迪;通过欣赏性阅读,领

悟作者对书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理念:

让学生自主学习,着重引导学生把所学的阅读方法运用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并鼓

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学习,去体会阅读的愉悦,去形成自己思想观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一直在和书进行着有趣地对话。《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了窃读的心理和乐

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通过小女孩和北大著名学者对阅

读的交流,使我们得到读书的有益见解;《走遍天下书为侣》则在假定和选择中,告诉

我们要与书为伴,以书为侣,其乐无穷.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看看

它又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为什么把书叫做我的“长

生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交流所知。

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书是“我”的“长生果”。)

3.默读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作者写了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

悟到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

看香烟人小画片;看连环画;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

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2)反复读一读这篇课文,将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勾画下来,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读读课文,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

(通过重点段落和句子的分析,明白作者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看叫做“香烟人”

的小画片时的津津有味,看连环画时的废寝忘食,读文艺书籍时的不求甚解,读中外名

著时的如醉如痴。正是不断地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

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

3.联系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对书的情感。

五.感受全文,积累语言

1.认真读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或段落,与同学交流体会。

2.课外积累和读书有关的格言警句。

古诗词三首》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一单元第3课(需二个课时)

教材分析:

《泊船瓜洲》一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州之后,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离京

口并不很远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

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

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要体现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

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联系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引导

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

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

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诗人王安石也

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齐读课题

3、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4、哪个同学愿意起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5、“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①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②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三、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全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相机指导:

a.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出示标有京口、瓜洲、钟山地名的简图帮助学

生理解。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

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恋乡之情跃然纸上。)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想象画面。

◆体会用字的精妙

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

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

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启发想象: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

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引

导学生体会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2、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四、自主学习《秋思》,感悟诗情

1、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2、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a.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

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再次体会作者用词的妙处“见”,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

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

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

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

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

b.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

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④指导朗读,感悟思乡之情。

五、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今

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看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

呢?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

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

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

家三绝”。

3、“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主感悟,读懂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再小组内交流诗意。

3、全班交流。

a.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b.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

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朔雪之声的。)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梅花魂》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6课(需二个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由故乡的梅花又开放了,引出了对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的回忆。梅花

年年开,“我”的记忆之门也一次又一次地被打开,而这梅花引发的回忆都跟外祖父有

关。外祖父爱梅花,在他的心目中,梅花是中国最有名的花,梅花就是祖国的代表,他

把爱祖国的情怀寄托在梅花的身上;另外,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也一如梅花,坚贞,不

移,虽身处异国他乡,不变的是中国心。

学情分析: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感情朗读中增强学生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学习梅花的高尚品格。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课文,通过

自学、小组讨论、在文中批注勾画等方法体会思想感情,并从中领会“梅花魂”的含义。

教学中注意抓词句深入体会课文,指导学生读好外祖父讲述梅花品格的话语。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幽芳、漂泊、唯独、顿时、稀罕、离别、

大抵、精神、品格、灵魂、骨气、民族、气节、磨难、欺凌、境遇、毕竟、梳理、衰老、

珍藏、华侨、能书善画、风欺雪压、顶天立地、低头折节、泪眼蒙眬、”等词语。读读

记记“颇负盛名、玷污、秉性、凉飕飕、眷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

出来的。

4.摘录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教学理念:

紧扣一个"情"字,展开个性化阅读,感悟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

验,奏响情感教学的最强音.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梅花的品格。

2、师:是啊,正是因为梅花的品格。古往今来,多少人通过画梅,唱梅,写梅来歌颂梅花.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个与梅花有关的动人故事.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

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揭题审题。

(教师板书“梅花魂”)

3.读课题,你的心中有疑问吗?学生针对课题进行质疑。

教师: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内主要写了几件事?

(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出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

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竟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

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有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

“我”。)

三、再读课文,体会真情

1,再读课文。分小组学习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

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

2,全班交流:(学生自由作答,教师相机出示有关句段,在尊重每个学生阅读感受的同时将

情感体验,朗读指导,言语表达结合起来.)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词句,感悟“梅花魂”

1默读课文,用“──”划出表现外祖父非常喜欢梅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体会。

a“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唯独书房里那一幅墨梅图,

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b“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训罢,便用保险刀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看见慈祥的外公大发脾气,我

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呢?”

从句子中外祖父动作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指导朗读。)

2外祖父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知道梅花魂中的魂指什么吗?

(2)全班交流:a、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b、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

神;c、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

(3)举例说明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岳飞、戚继光、江姐„„)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3.还从哪些具体事例中还可以看出外祖父思念、热爱祖国?

1教念古诗时,外祖父悲伤落泪。

a.理解古诗的含义。

b.诗句字字写的都是乡思,乡愁,怎能不拨动外祖父那思乡的情弦呢!

2无法回国时,外祖父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你体会到了什么?(当得知可以回祖国,而自己却不能回祖国时,他放声地哭了起来,

并且在一个不懂事的孩子面前。看来,他是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从他的失态中

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3送别亲人时,外祖父泪眼朦胧。

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华侨望着远去的亲人,想到自己再也无法

回到祖国,抑制不住心中的悲伤,愁苦使他愈加的衰老。)

二.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1.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梅花的秉性:感受到海外赤子强烈的思乡爱国之

情,积累了好词佳句„„)

这梅花魂就是外祖父的爱国心,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是海外赤子的一片赤子之

情啊!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桥流水人家》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8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写意画──小溪潺

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接

着话题一转,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闲适的生活情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守望相助,无“闹市”之乱耳,无“疲惫”之劳形,有如世外桃园;结尾直抒胸臆:“那

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表达了作

者对故乡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学情分析:

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结合课文前的阅读提示,边读书边思考。教师相机点拨来帮

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想像作者家乡景色的美好,人们生活的惬意。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婀娜、舞姿、粼粼、波纹、干涸、点缀、涌现、潮湿、流

通、舒服、印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教学理念:借助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品

析课文语言文字的个性阅读中,积累语言,并学会运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像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怀

恋和思念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小桥流水人家

看到这个课题,你的眼前会浮现一种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古诗文《天净沙》,全班齐读.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2.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然后交流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自由、反复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和同桌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情景。

2.互相交流:作者故乡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美,那么自然。)你从这些

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对故乡的无比热爱和怀念。)

3、再次默读课文,想象文章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之情的,边读边在句

段旁作批注.

◆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根据学生发言,老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a.“婀娜的舞姿,是那么美,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流水也唱和着,

发出悦耳的声音.”(运用拟人的手法,描绘溪边飘动的柳枝、小鸟的叫声、溪水流动的

声音,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b.“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

水把它们送到远方.”(先写了桥的样子,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

意的享受,令人神往.)

c.“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那是一座

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

书房的不同特点,让人感到家的亲切,引发美好回忆.)

d.“大家过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那段日子,深深地

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段日子,指的是在家乡生活的那段时间,也是作者的童年时光。那些美好的印象,应

该不光是家乡美好的景色,还包括作者记忆中的童年玩耍的情景,以及人们“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一辈子也不会忘

记”,说明了作者对家乡印象之深,怀恋之久。从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乡村生

活,对安定生活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e、“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

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从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

(从这几句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家乡的爱。在他眼里,家乡的日出是美的,家乡的

清风是美的,家乡的小溪、小桥、杨柳,是美的,家乡的一切都是美的。)

3.请你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品评欣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对故乡的具体的人、事、景、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不空洞,更真实,更感人。)

四、赏读,积累优美句段

1、配乐朗读: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一起有感

情地朗读全文.

2、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桂花雨》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第7课(需一个课时)

教材分析:

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

欢桂花,喜欢它的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

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两篇回忆性的文章,可以根据学生家庭的实际,让学生听听长辈讲的关于

小时候家乡生活的故事,丰富他们的感情体验,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再引导下学生自

主学习、合作探究,进一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

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

表达出来的。

教学理念:

1、课堂教学应在师生、生生对话交际的过程中进行。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谈话: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

充满了乐趣。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课题。

2、学生谈谈自己对桂花的了解。

3、自读提示明要求。

4、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纠正字音,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出示提示:这篇课文先写了作者喜欢(),喜欢(),接着写了作者(),

最后写了作者离开家乡()。

3、全班交流: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品读语句,领悟情感。

1、默读课文,看看桂花雨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2、交流:

◆“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数,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②分小组读所画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语句中所描绘的情景,再说一说此刻在脑海中出现

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练习有感情朗读。

3、出示语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事实上真的像母亲说的那样,杭州的桂花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吗?请你默读全文,

找找理由,说说你的看法。找出有关语句进行品读。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一个“浸”字,形象地写出了桂花的香气,桂花不仅花开时香,晾泡茶、做饼也

同样香气弥漫。桂花,永远香在人们的心里。它的香,已挣脱了季节的束缚,香甜了四

季,也香甜了人们的生活。)

◆“杭州有处小山,全是桂花树,花开时那才是香飘十里。

引导学生体会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

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

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

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从中,我

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回归整体,交流感受

1、师:课文以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字中

蕴含着浓郁的乡情,读来很感人,让我们再一次来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2、交流阅读感受,联系古诗或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人们对家乡的怀念。

:《鲸》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9课(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

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

的科学之门。

学情分析:

鼓励学生质疑,找出本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培养

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初步了解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

方法。

3、培养学生喜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理念:

鼓励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信息以扩展知识面。

体会作者的说明方法并运用到作文中去。

教学重点:领悟一些基本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鲸是哺乳动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鲸的音像资料及图片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鲸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导入。

教师讲故事:一天,太平洋地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鱼类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游到

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大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门外。

鲸和虾将军发生了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就有回去

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相信学完了《鲸》这篇课文,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交流有关“鲸”的资料。

1、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有关鲸的资料。

2、教师也收集了部分鲸的资料,下面一起看看。(教师介绍资料)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

课文,看看关于鲸的哪些知识是你原来就知道的,哪些是刚了解的,哪些是有疑问的?

做一做标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书小建议:(投影出示)

1、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把生字的读音读准。

2、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3、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四、检查自读情况。

1、学生汇报读书的收获。如:鲸是世界上最大的、最重的动物,分齿鲸和须鲸两类;还

介绍了他们的进食、睡眠、呼吸等。(教师随机板书)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取想研究的内容,按选的问题分组进行学习。

用投影出示合作学习小要求:

(1)个人充分自读有关的段落。

(2)组内充分交流个人自读后对这一方面知识的了解以及作者说明介绍的方法。

(3)共同设计生动有趣的汇报方式,来讲清楚鲸这方面的知识。在组内分工,进行模

拟汇报。

五、全班交流,全面认识鲸。

1、小组代表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并完成板书。

2、鼓励学生用文中的说明方法。

3、指导朗读。

六、回归整体,突破难点。

想想老师刚才讲的那个故事,说说你认为虾将军不让鲸参加比赛的原因是什么?(不是

鱼,是哺乳动物)原因:1、进化2、用肺呼吸3胎生,吃母鲸的奶长大。

七、创设情景,渗透教育。

1、今天,随着人们对海洋的不断了解,对鲸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展示图片并说明)

2、出示图片教师介绍虎鲸,以虎鲸口吻作介绍。

了解“鲸自杀之谜”激发学生爱科学、探索科学的欲望。(至今,鲸鱼集体上岸“自杀”

的原因仍旧是个谜,近年来“自杀”数量越来越多。除了地球磁场转变说、寄生虫染病

说、捕食说,科学家又提出,全球变暖,影响鲸鱼长途迁徙路线的环境,可能也是原因

之一。)

3、出示“人杀”与“污染”的图片,认识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八、学生谈收获。

(自由谈)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讲授新课。

1、学习第一段

(1)让学生看软件,问:你觉得它的体形怎样?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用笔画下来。

(2)出示习题一

最大的鲸有重,最小的也有。我国捕获捕获过一头

的鲸,有长,一条舌头就有大肥猪那么重。

要求学生口答,随着学生的回答,用鼠标按出答案,并引导学生说说作者用“举数字”

和“相比较”的方法来说明鲸的大的好处。

(3)学生朗读以上的句子。

(4)小结。

作者抓住鲸“非常大”这个特点,运用了举数字、做比较、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这个特

点,具体清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学习第二段

(1)设问:大家看,鲸的身体十分像鱼,又在海洋里生活,那它为什么不叫“鲸鱼”呢?

(2)学生默读第二段,思考上述问题。

(3)指名生回答。

(4)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在海洋里生活?

告诉学生什么叫哺乳动物,并举例说明

请看鲸的进化过程——(软件显示)。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

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

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出示习题二)

在,鲸的祖先生活在。后来环境发生了变化,鲸的祖先生活在靠近陆地的里。又经过

了,鲸适应了

的生活。

学生填空。抓住“很远的古代”、“经过很长的年代”、“渐渐”等词语,让学生看出

鲸进化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

(5)把习题齐读一次。

(6)学生看软件提示练习复述“鲸的进化过程”,再指名学生复述。

3、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说说鲸可以分几类,是根据什么来分的?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第四段,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鲸的生活习性的,并给段落分层。

(2)学生回答。(从吃食、呼吸、睡觉、成长四个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3)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须鲸和齿鲸在吃食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体会两种鲸吃

食的方法、过程。

(4)前面课文提到,鲸不是鱼类,是哺乳动物,哪些习性可以说明?请认真看书找一找。

①用肺呼吸。看软件认识须鲸和齿鲸呼气喷出的不同形状的水柱。

②胎生。这一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作者运用了具体数字来说明鲸的胎生情况和寿

命之长。)认真读读有关句子。

(5)鲸睡觉时有什么特点?轻声读读课文,找出鲸睡觉最明显的特点,并画下来。

挑选画得好的,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出来,再出示软件,使学生更清楚鲸睡觉的特点。

指导朗读。

想想鲸有哪些特点。读课文的时候,通过语气、速度的变化,突出和强调鲸的这些特点。

《松鼠》

教材内容:《松鼠》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0课(需一个课

时)

教材分析: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很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

小品)。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本文采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

形象地说明事物。文章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聪明活泼,所以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的

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多媒体教学使学生了解松鼠;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

细致观察特征,抓住事物特征描述的方法;3、情感目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对小动

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理念:

运用多媒体作为直观教具;(2)本文的结构比较简单,只要求学生掌握整体的思路,对

课文不作琐细的分析;(3)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关注动物。

教学难点: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它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景观,又有千姿百态的花鸟虫鱼,还

有形形色色的飞禽走兽。其中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热爱动物是儿童的天性,上课伊

始,就让我们一起先到美妙神奇,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吧!(运用多媒

体课件展示动物图片)

欣赏了这么多精彩的动物图片,接下来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小朋友——松鼠。(多

媒体课件展示松鼠图片)

二、讲授新课

(一)作者简介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驱者,他利用40年时间

写成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

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本课布丰所著的《布丰文选》中《松鼠》一文

改写而成的。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方式。注意加线字读音(板书:驯良缨蛰伏)

2、用圈点批注法,做阅读提要,教师巡回释疑。

3、把学生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读,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擂台赛(多媒体课件展示擂台赛图表)

1、学生概括文中松鼠的特点,并解释这三个词是什么意思,分别就松鼠的哪一方面

来说的(漂亮是美观,好看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外形来说的;驯良是和顺善良的意思,

它是就松鼠的习性来说的;乖巧是言行符合人心意,讨人喜欢的意思,它是就松鼠的性

格来说的)。

2、展开课堂活动“看谁得第一”的擂台赛

学生自愿分为“漂亮”“驯良”“乖巧”三组,精读各段课文,按屏幕显示填写图

表,看哪一组填得既快又准确。

擂台赛结束,各组填写图表,并根据屏幕展示的松鼠图片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学

生在回答填写图表时,有时是选取了课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做适当的删减)目

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松鼠是一种漂亮、驯良、乖巧讨人喜欢的小动物。最后教师要对各

组学生的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鼓励。(板书:讨人喜欢)

三、拓展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17幅松鼠图片)

请学生在这17幅松鼠图片中任选一组(4张)设计邮票小型张,要求给设计的这一

组邮票定个名并谈谈设计理念。

四、课堂升华(多媒体课件展示动物世界图片)

1、请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关注动物的生存危机。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你想说点

什么?

2、请学生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观察,然后用二三百字

生动准确地写出它讨人喜欢的体态和动作以及生活习惯等。

:《新型玻璃》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1课(两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紧紧扣住一个“新”字,分别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它们在现代生

活中的广泛应用,鼓励人们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创造出更多的新型玻璃。

学情分析:

引导学生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让学生通过

了解5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中所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以及它们在现代化

建筑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关心科技发展、探索科技奥秘的兴趣。

2.学会本科生字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新词意思。

3.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4.朗读课文。

5.联系说话写话,推销课文中的新型玻璃,并写出自己设计的新型产品。

教学理念:

学生能在教学中掌握说明文用词准备的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出学生主动学习、合

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同学们,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东西,你知道玻璃有哪些种类吗?他们有什么

用处吗?

(让学生自由回答,正确的教师给以鼓励,激发其学习热情。)

教师小结:

刚才同学们答的都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片关于玻璃的课文,题目叫(此时教师半数

课题13新型玻璃)

看课题后教师可提问“新型”是什么意思?(新的类型、新的品种)那么这片课文中有

那些新型玻璃呢?他们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到课文

中去寻找答案。

二.检查课题预习情况

1.指名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

3.说一说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板书:夹丝网防盗玻璃

夹丝玻璃

吸热玻璃

吃音玻璃

三.讲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的语句,用“~~~~”

划出描写它作用的语句。

2.学生自学后讨论:指名说出夹丝网防盗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并板书:特点作用

中间夹丝金属丝网报警

3.齐读第一自然段,边说边体会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四.分组自学二至五自然段

1.学生用上述学习第一自然段的方法分四人小组讨论学习以下四中玻璃。每人学一种,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学生完成板书,填写四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下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的认识各种玻璃。

六.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继续走进新型玻璃展览馆,进一步了解各种新型玻璃。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出示表格)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课文,然后看着表格,连贯的说一说每一种玻璃的特点和

作用。

先同桌间相互说一说,然后让学生说给大家听一听。

二.召开展销会,鼓励学生竟说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在我们班开一个展销会,让每一位同学都当一回推销员,推销员

是干什么的,知道吗?(就是把自己厂里的产品介绍给大家,发动大家来买自己介绍的

产品,如果来买的人越多,就说明你这个推销员的水平越高。)你们想不想来试试呀?

(生、想)

今天你们推销的产品就是这五种新型玻璃,请每一位组长代表你们一组到上面来选一种

玻璃。下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想好推销的话语,夸夸自己厂里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让

人一听就来买,你们在小组内先说给其他同学听,相互出出主意,待会儿就请同学能争

着到上面来推销自己的产品,我们还要评出优秀推销员,好吗?

学生在组内推销。

2.都准备好了吗?

下面请你么上来像在座的老师和同学推销。

3.学生填写订单,交给自己认为讲的最好的学生,然后评出优秀推销员。

4.同学们,除了课文中介绍的五种新型玻璃之外,你们还知道其他新型玻璃吗?如果知

道,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争当“小发明家”,培养创新精神

1.同学们,除了课文中讲到的和同学们刚才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

新型玻璃,他们在现代化建筑中正起着(重要作用),研制这些玻璃的爷爷、奶奶、叔

叔、阿姨们真了不起,它们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你们想不想也来发明

一种新型产品呢?

那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生活的需要,每人设计一种新型产品,完成这张21世纪新型产

品设计方案。

21世纪新型产品设计方案

产品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产品的特点和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人:__________

____月_____日

2.学生完成方案

3.交流

4.总结

同学们都能积极动脑,展开想象的翅膀,设计了一种新型产品,还没有完成的,或

还需修改的课后完成,最后,老师愿我们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

让理想成为现实,为人类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假如没有灰尘》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三单元第12课(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想我们介绍了灰尘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人类离不开灰尘,作者揭示了一个

深刻的哲理:事物往往都具有两面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它们,才能趋利弊害,造福人类。

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认为灰尘是对人类有害的,所以利用这点,让学生产生好奇。“为什么

人类离不开灰尘呢?”由此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段落,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比

写法作用。

3、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理念:

学生要了解说明文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同时,学生应懂得任何事情

都有两面性,受到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难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体会对比写法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请同学们说说灰尘有哪些危害。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注意字的读音。

1、指名轮流读课文。

2、正音:模样(mú)尘埃(āi)直径(jìng)削弱(xuē)散射(sǎn)

朝晖(zhāo)干涸(hé)可恶(wù)恶劣(liè)

三、理清课文思路,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想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填表)

出示:

灰尘虽然令人讨厌,但人类却离不开它

小小的灰尘主要来自

灰尘能

灰尘能

灰尘能

灰尘能

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

2、看表默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灰尘令人讨厌,人类却离不开它。

第二段(2)小小的灰尘来自土壤和岩石。

第三段(3—6节)灰尘的作用很大。

第四段(7)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向我们介绍了灰尘的有关知识及其作用。)

四、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狼狈bèi擦拭shì请勿打扰wù尘埃āi削弱xuē朝晖huī循环xún厌恶wù裂开li

è讨厌tǎo

环境jìng气候hòu飘荡piāo

2重点指导候晖境裂

3多音字wù(可恶)xiāo(削皮)

恶è(恶狠狠)削

ě(恶心)xuē(削弱)

五、学习课文学习说明方法

(一)第一段

1齐读分层两层间是什么关系?(转折)

2再读体会开头以问句设疑发人深思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二)第二段

1指名读划出文中写灰尘的句子

2生字比较:

①灰尘很小很小。

②灰尘的颗粒的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人眼能看到的灰尘,

已称得上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了;细小灰尘只有再高倍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A能用①代替②句吗?

B②句是怎样写出灰尘“小”的?(指出说明方法)

“直径十万分之一到百万分之一毫米之间”(列举数字说明方法)

人眼看到的是庞然大物;高倍显微镜才能看见(对比的说明方法)

C体会说明的好处:

更具体真实地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可信度

D练习朗读背诵

(三)第三段

1默读3—6自然段,画出第三段和第五段的最后一句话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这两个意

思是怎样写明白的

2小组讨论交流

3指名回答师适当点拔

①()灰尘()吸收太阳的光线,()反射太阳的光线,(),太阳的强度削弱了

②因为大气中有了灰尘,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三自然段采用对比方法写出灰尘能使太阳光变柔和这一作用

4小组讨论学习第五自然段是怎样把最后一句写明白的。

5自学第四,六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作用

6指明朗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

2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什么?

六、练习和拓展。

1填空

如果没有灰尘,阳光将_________,天空将________大自然__________,地球上的水

将________。因此,______________

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_________,被人们称为“废物”的东西,往往有_________。

灰尘虽然________,但_____。然而,如果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_______,则又令_______。

这对当今世界来说,是个____________。

2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具有两重面性,举例说明

①如鸟粪、电视、网络„„

②练习说话

③试着写话

④交流、师点拔

:《钓鱼的启示》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第13课(两课时)

教材分析: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

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

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情分析:

对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

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像《钓鱼的启示》这类课文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目标:

1、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启示、剧烈、小心翼翼、操纵、跳跃、

挣扎、距离、纽约、抉择、实践、获得"等词语。

2、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作者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培养学生的语感。

3、教育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做诚实守纪的人。

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

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跟着孩子的思路走,与学生真诚对话,学生就会真正感

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钓到鲈鱼和放回鲈鱼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趣,诱导学生写课文标题

师:小朋友们好!我们今天一起学习《钓鱼的启示》,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勇气,敢

上黑板写课文标题,志愿者请闪亮登场、一展丰采!

二、突出主体,指导学生读课文

师:请大家仔细读课文,用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十分钟的练习,一定能把课文

读得正确、流利。

三、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朗读兴趣

师:你们可以根据兴趣,选择自己喜欢读的内容和方式去读。

四、自读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师:下面,咱们仔细读课文,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写在黑板上。

生:边默读,边思考,然后,陆续将问题写在黑板上。

五、钢笔描红,辅导学生练写生字

师:仔细读一读课后生字,认真看一看字型结构,然后用钢笔描红、临写、注意书

写姿式,做到头正、身正、臂开、脚平放;手离笔尖一寸、眼离本子一尺,胸离桌边一

拳。(教师可以放《渔舟唱晚》的古筝曲,或其它轻音乐,让孩子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

舒畅、愉悦地练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引导学生批注

师:孩子们,《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许多印刷的空白,这是有待咱们开发的“黄

金地段”,咱们可以充分利用,在此批注,写下自己的理解、感受、欣赏、评价。

二、交流“批注”,教师与学生对话

师:孩子们,看了你们书本上密密麻麻的阅读批注,我知道你们的批注是“丰收”

的。下面,大家和我一起交流批注成果,好吗?

生:自由交流

师:(创设对话情景,主持对话)

三、自由选择“自助餐”式作业

1.小组间开展写字或默写比赛。(两天内完成)

2.摘录文中优美词句。(当天完成)

3.将文中某句话改造成自己的一句格言警句。

4.你可以独立为自己设计一项作业。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第14课(一课时)

教材分析: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略读课文。选择这篇课文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

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

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

内容。

学情分析:

对学生来说,要理解抽象的道德概念是非常困难的。只有联系生活,把抽象的概念

具体化,才能化难为易,学生才有可能感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类课文所蕴含

的哲理。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挑”。能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借助成语辞

典,理解文中成语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父亲教导“我”的话。

3、联系课文内容,再结合生活实际,领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深刻含义,说说

自己以后对困难挫折应该如何去面对,树立积极奋进的生活态度,从中感悟作者的人生

态度。

教学理念:让学生选择材料的恰当和表达的详略得当。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在生活中的含义。

教学准备:让学生课前了解教堂、罗马广场、巴黎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激发兴趣,导入

同学们,一次钓鱼的经历,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记忆,也使同学们受到了很深的启

发。生活中还有许多感悟,那要靠细心的人去体验。当我们面对理想目标前进时,总会

遇到一定的困难和挫折,是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入14课,让

我们在学习这篇有哲理的文章中去寻找答案吧!

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便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自认生字,相互交流。从读音上看:黛、挑、两个字的音容易发错。同学们要看准

拼音,多读几遍,尤其是“挑”这个多音字,它有不同的读法,可以借助字典看看在什

么情况

同学之间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星罗棋布:像天上的群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罗列分布。形容数量众多,散布的范围很

广。

环抱:围绕,多用于自然景物,如“群山环抱”。

大喜过望:望:希望。所得超过了原来的期望,因而特别高兴。

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精巧。

货轮:运输货物的轮船。

挑拨:搬弄是非,引起纠纷。

布样:裁好的、准备制做衣服的布料。

络绎不绝:络绎,往来不断,前后相继。形容过往的人或车辆连接不断。

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师: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品读,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

交流体会:(这是父亲带女儿登上教堂塔顶后对女儿说的话。前一句,是父亲设法让女

儿看到的事实──条条道路通罗马;后一句是父亲道出了他之所以要把女儿带上高高的

塔顶,俯瞰全城的真正用意。)

联系实际生活,想想通往学校的路止不止一条?试讨论讨论。又有什么收获?

②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

此时作者为什么“大喜”?“幸福的云”指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异常兴奋的心情。做一名时装设计师是“我”的梦想,从毛

衣入手,设计时装,走的已经不是一条寻常的路,但“我”决定大胆一试,没想到一举

成功。幸福来得那么快,就像一朵从天空飘来的云,难怪“我”大喜过望。)

③那朵幸福的云突然消失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与她告辞。

作者为什么而懊恼?用心读读作者的心情。

(正当成功像一朵云一样幸福地向“我”飘来──与一家大商场一下订购了40件时装毛

衣时,维黛安太太告诉“我”,两周内交货“根本没有可能!”独具匠心开辟的幸福之

路,一下被堵住了。“大喜过望”之后的失望,特别让人沮丧。)

④从此,一条时装的河流,源源不断地从我的时装店里流了出来。

读读这句子,说说好在哪里?“河流”一词蕴含着什么?

(这句话写出了“我”的毛衣时装打向市场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河流,水量充盈,源

源不断;时装能像河流那样,可见品种之多,订货量之大。当然,不难看出,流出的除

了源源的毛衣时装外,还伴随着的是成功的喜悦和继续寻求发展的信心。事实证明:到

达目的地的途径的确不止一条。)

⑤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含义。

(条条道路通罗马另一条路也许不那么直接,但几经周折,还是能够到达你想要去的地

方;而且还完全有可能找到比原先更快地到达目的地的捷径。要是因为一条路不通,你

不再去走第二条,那么你就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人就是在此路不通,走彼路;彼路不

通,再走另一彼路的不断探索中逐步接近目标,走向成功的。)

拓展实践

假如时光已经飞速,现在已经是2025年,这个时候同学们已经30岁左右。有的是事业

有成的建树者,有的也许还深处逆境。当2年后同学聚会上,成功人士将怎样对失败的

同学劝慰勉励呢?

假如你就是那位失败者,听了同学的鼓励,你将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有什么新打算呢?

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了“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

条”这句含义深刻的话,给我们的人生上了很好的一课,相信同学们将感悟终身。成功

是一种态度,只要带着希望出发,成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顽强的意志可以帮助人克服

许多困难,当再一次冲破艰难险阻,经历了苦难后,通往广场的路就会又多了一条。

尝试运用

尝试练笔。

师:学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有许多话要对自己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演读课文。

:《落花生》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第15课(两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

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

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

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并在看似随意的家常谈话中,揭示出应该做

什么样的人的人生哲理。行文朴实、自然、亲切,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但所说明的道理深刻,富有教育意义。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所说明

的做人道理的问题上,教师要注意三点:一要保证学生个体进行充分阅读、思考和小组

进行交流讨论的时间。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教师作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由内容到

思想,由花生的生长特点到花生的品格,由花生的品格到做人的道理,逐步加深理解,

切忌教师一厢情愿地说教。二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

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突破本课教学难点,要对作者的立意有所了解,取得认同。

三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用不同方式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做伟大、体

面的人”。对他人有益、对社会有用,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是一个人真正的“体面”。

2、初步学习在自读、交流后,把要点复述一遍。

3、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可先结合课题,组织学生交流对“落花生”这个名字由来的了解。

然后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从父亲说的“花生

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必须挖起来才知道”这段话中体会花生默默奉献、不夸

耀自己的品格;从父亲接下去说的“所以你们要像花生„„”这句话中领悟到做人要做

具有花生这种品格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理清思路

简介作者生平,理清课文线索,明了作者思路。

板书课题,提问题:“落花生”是事物,以它为题,可以有几种写法?让学生思考,讨

论。

①介绍花生生长周期,特点,描述花生形状、用途等的说明文;可以“落花生”为线索,

通过写事,来揭示某一种道理。

②介绍作者。

二、质疑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设悬念,引导学生读书:这篇课文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按怎样的顺序

写的?

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的顺序写的,来

揭示做人的道理。

三、自学生字、词,读准多音字

1.学生按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

开辟(p@)榨(zh4)油爱慕(m))

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在课文中理解词义;通读课文,读准多音字和常用词语。

2.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①投影出示生字、词和课后“读读写写”中常用词语,让学生认读。

②说说容易错的字,区别:“辟”与“僻”;“慕”与“暮”、“幕”、“墓”。

③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④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读后说说哪个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大家讨论。

四、指名读课文,把握段意,明了重点

概括段意:①我们姐弟几个在我家后园的半亩空地上种花生,几个月后居然收获了。

②收获节上,父亲与我们一起谈花生的好处,使我们懂得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

五、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引入本课时,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吃过花生吧,喜欢吃吗?(喜欢)那么著名作家许地山写的这篇《落花生》

是不是告诉我们花生什么样子?如何好吃啊?(不是)而是以“落花生”为题,以“落

花生”为线索写了一件事,什么事?(我们种花生,过收获节的事)(板书:种花生,

过收获节。)

二、朗读提问

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看课文种花生和过收获节两部分内容,哪一部分是详写?学生读

后回答。(过收获节是详写,是重点。)

三、分析重点段

(一)自己大声读“过收获节”一段。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2.回答问题:回答“1”后,读书上的句子:“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

在很难得。”你是怎么理解的?抓重点词语谈体会。

(“天色不大好”、“难得”,体会到父亲对我们的关心和爱。①肯定我们的劳动成果,

分享劳动的快乐;②借这个机会教育我们。)

3.回答: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吃花生,谈花生)哪个是重点?(谈花生)

(二)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么谈的?谁谈的重要?(板书:我们谈,

父亲谈)

1.回答前两个问题后,分角色朗读。

2.回答谁谈的重要?(父亲谈)

3.指名读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意思?(赞花生、学花生)哪方面

是重点?(学花生)

4.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

自己读父亲两次说的话,思考以上问题。

5.指名分别读父亲第一、二次说的话,回答:花生的好处很多,它最可贵的地方是什么?

父亲将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在哪一点上赞美了花生?

板书:

6.指名读父亲第二次说的话,做填空练习(见课后)。多读(2遍),体会花生的可贵

之处。(三)这时,“我”在父亲的启发教育下说„„齐读一遍,分析这句话的意义,

字面意思抓“只”。在句中理解“只”的意思。概括这句话的意思。(做有用的人。)

问:什么叫有用?(有真才实学。)对谁有用?(别人、社会、国家。)

谁来举例谈一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齐读,体会其中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归纳中心

这篇课文以议花生的可贵之外,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是什么道理?学生说中心思想。

(本文告诉我们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就是文

章的中心思想,为了突出中心,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借物喻人,有详有

略,突出重点。)

五、总结深化

1.这篇课文借“落花生”来喻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

人没有好处的人。作者许地山始终没有忘记他父亲的教诲和希望,后来就以“落花生”

作为自己的笔名,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终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

2.大家齐读最后一节。(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

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珍珠鸟》这篇课文是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16课(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写出了小

鸟由“怕”人到“信赖”人的变化过程。

学情分析:

从默读课文入手,然后放手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梳理问题,确定需要着重研究的

问题,引导自读,组织交流。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12个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信赖是人与

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激发学生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高默读能力。

教学理念:落实提示中提出的“结合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的理念。

教学重点:对人与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的理解;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学课文的能力,提高对课文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鸟语倾听,诗歌引读。

1、鸟语倾听:学生欣赏一段鸟儿清脆悠扬的鸣叫声。

2、诗歌引读: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儿吗?林间欢飞的鸟儿是大自然的宠儿,也是人类的

亲密朋友,古人就有很多描写有关鸟的诗句,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句与鸟有关的诗

句。(可配以悠扬的鸟鸣声)

(1)“二月春晖晖,双燕理毛衣。街衣弄藿蘼,拂叶隐芳菲。或在堂前戏,多从幕上飞„„”

(《燕燕于飞》江总)

(2)“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三绝句》杜甫)

(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同学们,欣赏完这些诗句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教师引读:诗人笔下的小鸟(燕子、鸬鹚、黄鹂、白鹭),活像自家顽皮的儿童,人类的

朋友,人鸟之间是多么和谐、多么信任啊!人的存在,使鸟儿有了依托,鸟的存在,给

人的生活平添了不少情趣。试想每天的清晨,都被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唤起,一天的开始

是多么的美好!当代作家冯骥才就曾养过一对珍珠鸟,那鸟所带来的生活乐趣,你们想

了解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欣赏吧。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不知道大家课文读的怎样,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容易,把课文读的有感情那

就更了不起。想给老师、同学一个惊喜吗?下面哪位同学来试一试?

2、读了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合作探究,体味情感

1、你发现这对珍珠鸟的雏儿,长得什么样呀?而“我”为鸟儿做了哪些事?

(重新为它们加工鸟笼;按时添食加水;按捺住好奇心不轻易打扰)

2、我这样做小鸟儿对“我”有怎样的反应?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珍珠鸟与我的关系有了

变化。

(开始胆小——渐渐胆大——开始亲近我——完全信赖我)

3、“我”从和鸟儿的相处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并有什么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美读品味,认识“信赖”

1、美读品味:学生挑选最有感触的语段,美读品味,并把读后的体会告诉同学,让同学

与你一起分享。

例: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这又像一个淘气而又听话

的乖孩子。它“蹦到我的杯子上,伏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然后,“放

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到我的笔尖蹦来蹦去„„”

它居然也懂得看脸色行事。作者用人性化的眼光看待无知的小鸟,把人对动物的关照之

情笼罩全篇。

第3自然段让人感受到珍珠鸟那么淘气。

雏儿的外形特点这一段,字里行间流露了他的喜爱之情。

2、认识“信赖”:

①你是如何看待“信赖”的?

②假如你在笼子里,你又会怎样看待它的?

③你认为“信赖”的真正内涵上什么?(自由、宽容、关爱、真诚„„)

(在这些问题的探讨中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激发他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的

爱的情感。)

五、反思拓展,互动释疑

1、反思拓展:

①试想小珍珠鸟长成大珍珠鸟,还会象现在那样信赖“我”?为什么?这让你想到了什

么?(联系现实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式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最好是时事类的。)

②请同学看一个画面:《惊弓之鸟》——顽劣的弹弓,狰狞的枪口对着鸟的世界„„为

了创造人与自然(主要是动物)之间互相信赖、充满关爱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

么?

③你最喜爱哪种鸟,能说说理由吗?假如我们送你这样一只小鸟,你又会怎样办呢?

2、互动释疑:在预习、美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

交流解决。

六、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这篇散文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表现作者对自然、人生

的挚爱之情,展示了人与动物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现代著名作家冰心早在她的

《山中杂记》中写到:“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也爱雏鸟的双亲!”让

爱的泉水流淌在我们的心田,流淌在万物之间吧!

2、拓展延伸:

①摘抄文中你认为的精彩语句并写好感受。

②搜集与鸟有关的成语、诗句等。

第五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之国

教材内容:<<有趣的汉字>>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需3课

时)

教材分析:

"有趣的汉字"的阅读材料,分字谜,有趣的谐音,汉字的来历三个部分.

字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游戏形式.<<字谜七则>>提供的字谜是一些范例.有三种形式:①-

④是字谜,⑤⑥是画谜,⑦是动作谜语.

<<有趣的谐音>>介绍了使用谐音的几种传统语文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神奇和

有趣.

<<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文章的一,二两段主要讲人类早期没有文

字,为了帮助表达,记性等.<<"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它告诉

我们,"册","典","删"三个字的出现和我国历史上曾今很长一段时间在竹子和木头上写

字有关.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虽处在语文教育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识字能力都比较强,但学生对汉字

的特点和发展历史不够了解,因此,要引导学生加深对汉字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

正确运用汉字的自觉性.

教学目标:

1.开展"有趣的汉字"综合性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和神奇,了解汉字文化.

2.通过综合性学习,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培养探究合作意识.

3.阅读四篇相关资料,查找更多与汉字有关的资料.

教学理念:

通过综合性学习,激发对汉字的热爱,从而树立从小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贡献的

意识.在活动中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根据阅读提示,制定活动计划,让综合性学习活

动有序展开.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

1.教学重点:

策划并开展简单的小组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2.教学难点:

体会汉字的丰富有趣.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学习内容.

1.导语:我们平常爱看书,读报,写信,作文都离不开汉字.(板书:汉字),你们对

汉字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导入课本内容)

2.指明读关于汉字的介绍.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23:4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127674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绿圃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绿圃网.pdf

上一篇:网络建设方案
下一篇:情感类作文
标签:绿圃网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