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1 22:20:12 阅读: 评论:0

购买时间-教育知识

长恨歌教案
2023年2月27日发(作者:立德修身)

白居易《长恨歌》教案及练习

(一)诗人简介

(二)创作背景: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

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

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

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三)层次结构: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接下来的十六句为第二层:写李、杨遇合后的欢爱眷恋。养在深闺,对历史真

相的回避也隐含了作者的倾向。六宫失色,是衬托,是在说杨玉环符合倾国的标

准。“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两句,明言玄宗迷恋美色;“春从春游

夜专夜”、“三千宠爱在一身”两句,突出贵妃得宠专房。但也写出皇帝对贵妃的

在意和专一。为后文写二人之诀别、长恨作衬垫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前六句为第一层,写变生不测,战乱骤起。前四句上承第一部分的有关描写,

进一步蓄足文势;后两句启下,折转简捷干练,描写也颇有气势。“动地来”“惊

破”等等简短描述,写出了变乱给国家带来的危机,也写出了对爱情美梦的突然打

击。以下生离死别的伤心和无奈也就自然而然了。

再下来八句为第三层:写李隆基于幸蜀途中怀念贵妃,不胜哀伤。

第三部分:此段写隆基对杨贵妃的思念,“爱悠悠,恨悠悠”。由此也说明皇

帝不单是重色,更是一个至诚的情种。至诚才有长恨。多角度的反复描写强化着

爱,也突出了恨(遗憾)。(问题:本段是从哪些角度表现李隆基的思念之情的?从情

景:物是人非、从时间:历久弥新、从心情:“度日如年”)自“天旋地转回龙

驭,”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李返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诗人抓住了人物精

神世界里揪心的“恨”,用酸恻动人的语调,宛转形容和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

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一年四

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种种感触。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正由于

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后面道士的到来,仙境的出现,便给人一种

真实感,不以为纯粹是一种空中楼阁了。

这一部分也可分成四层:

第一层前四句:写安史之乱平定,李于回长安途中路经马嵬驿,凭吊贵妃遗

踪。

接下来的六句为第二层:写李初回长安时睹物思人,恍若隔世。

末二句为第四层。“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两句,既结束上文,

以想入非非表明思念之深;又开启下文,以想入非非生发出道士招魂。

这一部分也可分为四层: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道士被李感动,去寻找杨的亡魂,以其想入非非见其思念

之深,紧密呼应第三部分之末两句。

接下来十句为第二层:写道士寻觅杨的曲折经过。一开始上天入地均未有得,

“忽闻海上有仙山”一句生面别开,使情节绝处逢生,波折再起。

最后二十四句为第四层:写杨托物寄词,以表明她对李之感激、思念和忠贞不

渝。末句“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结束全诗。

人间到天上的爱,将爱写到极致。如此,才能够突显“长恨”。

(四)《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的主旨是什么?历来聚讼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意见:

(1)讽喻说。就是只把唐玄宗当作皇帝写。认为此诗是借李、杨之情事,讽刺

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发“安史之乱”。告诫最高统治者应引以为戒,免蹈覆

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绵绵长恨的描绘,也不是对李、杨表示同情,更不是歌

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隐晦而曲折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

于苦果自尝。说明作为一个皇帝,爱美人首先要爱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会失

去。爱美人更要爱江山。

(2)爱情说。把唐玄宗当作凡人写。(白居易说过这是人间罕事)认为此诗的前

半部分中,对李、杨荒淫无度、废弃国事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

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了他们之间的爱情。论者还认为,诗

中所写的李、杨爱情,实际上已超越了历史事实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作者通过

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了人们对爱情的坚贞和专一,反映出人们对美满爱情的追求和

向往。尽管李、杨身为帝王贵妃,但他们的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与人民的感情

是一致的。

(3)双重主题说。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认为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

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

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

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

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

三种说法中,你怎么看?为什么?

(五)如何理解长恨?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是诗歌精

巧独特的艺术构思。全篇中心是歌“长恨”,但诗人却从“重色”说起,并且予以

极力铺写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专夜”、“看不足”等等,看来

是乐到了极点,象是一幕喜剧,然而,极度的乐,正反衬出后面无穷无尽的恨。唐

玄宗的荒淫误国,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剧,反过来又导致了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悲剧的制造者最后成为悲剧的主人公,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处,也是诗中男女主

人公之所以要“长恨”的原因。过去许多人说《长恨歌》有讽喻意味,这首诗的讽

喻意味就在这里。那么,诗人又是如何表现“长恨”的呢?马嵬坡杨贵妃之死一

场,诗人刻画极其细腻,把唐玄宗那种不忍割爱但又欲救不得的内心矛盾和痛苦感

情,都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了。由于这“血泪相和流”的死别,才会有那没完没了

的恨。随后,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但诗歌

的故事情节并没有停止在一个感情点上,而是随着人物内心世界的层层展示,感应

他的景物的不断变化,把时间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来开拓和推动情

节的发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别之后,内心十分酸楚愁惨;还都路上,旧地重

经,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回宫后,白天睹物伤情,夜晚辗转难眠。日思夜想而不

得,所以寄希望于梦境,却又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诗至此,

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故事到此结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诗人

笔锋一折,别开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构思了一个妩媚动人的仙境,把悲剧故事

的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有起伏,有波澜。这一转折,既出人意

料,又尽在情理之中。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碰撞,诗歌把人物

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

(六)《长恨歌》的艺术特点:

这首诗最令你感动的是什么?想想看,白居易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使你感动?

(1)本诗采用七言歌行体,在继承汉代《孔雀东南飞》和初唐四杰七古的基础

上别创新调。

在形式上采用平仄相调的律句,间用对偶,数句一转韵,音节随情节而曲折,

依感情而顿挫,而多处顶针格的运用,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等,使音韵更和谐浏亮,婉转动人。后人称之为“长庆体”。

(2)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3)刻画人物细腻传神

对杨玉环的描写刻划,作者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她的美貌,一是她的忠贞。

(4)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

作为一首千古绝唱的叙事诗,《长恨歌》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

来,许多人都肯定这首诗的特殊的艺术魅力。《长恨歌》在艺术上以什么感染和诱

惑着读者呢?宛转动人,缠绵悱恻,恐怕是它最大的艺术个性,也是它能吸引住千

百年来的读者,使他们受感染、被诱惑的力量。

【模拟试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

句更妙,为什么?(4分)

《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

注:①寒蜇:寒蝉。

(1)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

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江阴浮远堂戴复古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湖州歌(其六)南宋�汪元量

北望烟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四百州。

[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所作。

【试题答案】

1.(1)不矛盾。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这是任何欢

乐的新曲都无法排遣的。(2)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

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2.(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

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

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意思对即可)答

“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

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

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3.(1)据曲词可知,文中所见之景是旷远悲凉的深秋塞外景况;所想之景是凄

清阴冷的秋夜王宫景象。通过景物描写,抒写了汉元帝感叹昭君远去塞外的艰辛,

伤心离别;想象独自返回王宫的凄凉,痛感孤独。

4.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

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

时希望极目远望地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出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

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心理。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21:53: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50602029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长恨歌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长恨歌教案.pdf

下一篇:电话用语
标签:长恨歌教案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