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

更新时间:2023-03-01 22:18:18 阅读: 评论:0

烤箱的危害-怀孕多久可以测出来

新课程理论
2023年2月27日发(作者:八瓣花)

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新课改中各家所追求的“直接理论基础”,应该是课程与

教学论层面的理论基础,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指导

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综合多学科理论而形

成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课程与教学理论。这个直接

的理论基础只能是一元的,而不是多元的,这是由其指导思

想和哲学层面的理论基础决定的。这种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

想指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基础上,吸收了古今中

外优秀教育教学经验和理论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

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它就是教学认识论。

至于后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实用主义、多元智能理论

等“现代西方新理论”在新课改中的地位,以及它们与马克思

主义认识论和个人全面发展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认

为,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这些“新理论”进行解读、批

判、改造、借鉴,既不能采取简单拒斥,也绝不能简单搬用、

套用,更不能说它们是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目前国内外

理论界尤其哲学界,都已经认识到这些西方哲学思潮在反对

科学主义的本质主义、客观主义、理性独断的同时,自身又

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多元主义等巨大局限性。

部分提倡我国课程创新“概念重建”的专家,对待这些“新

理论”却采取了简单化态度,并存在严重误读和随意发挥的现

象。只看到这些“新理论”合理的一面,却无视其局限性。否

定科学知识的客观性和有用性,混淆知识的社会生产过程与

个人知识的形成过程,把社会建构主义强调的“社会共建”理

解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个体间沟通,把个体知识与社会

知识之间的辨证作用理解成是师生个体之间的协商对话。并

认为“建构”就要通过实践或直接经验,“对话”就要进行问答,

“沟通”就要“互动”,“互动”就要真的实践行动而不是课堂教

学的讲解和理解活动,以此来为否定课堂讲授、强调活动课

程进行辩护。

提倡“概念重建”的新课改专家还误读、误译情境学习理

论的知识观,把情境学习理论批评脱离实际、不重视应用的

知识教学理解成否定客观科学知识的教学。情境学习理论把

脱离实际情境、学生不能理解、无法应用的知识称为“惰性知

识”,英文词汇是“inertknowledge”,而倡导“概念重建”的专

家却将其翻译成“无用的知识”,并批评说我国的“传统教学”

是在讲授“无用的知识”,让学生积累“无用的知识”。

这种误读、误译与其所倡导的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以及激

进的建构主义知识观结合起来,被当成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就难免会误导中小学新课改的理论与实践,也就难怪在我国

基础教育领域会形成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了。这里我

们只想说明,不应该把那些影响我国新课改的“现代西方新理

论”与马克思主义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

提并论,用来作为我国新课改的理论基础,更不能作为我国

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在构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

的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

改造和借鉴外国理论学说。

《中国教育报》从2005年5月28日起发表了《新课程

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系列文章,对新课程的理论基础

进行追问。前段时间的争鸣文章有一个隐含前提:应该先有

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再进行新课程的改革实践。按照这一思

路,此次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由课程基础理论到课程改革

实践的实施过程,遵循的是演绎的逻辑,因此文章对新课程

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明确的追问。

我们认为,与其把此次改革视为按照课程基础理论施工

的工艺学过程,倒不如把新课程改革本身只当作是一个在一

定的课程理念与课程框架体系基础上的理论探索的过程,是

进行课程理论创生的一次实践尝试,实践的目的之一就是在

实践中寻找到适宜于我们国家现状和教育需要的、包括了知

识观、课程观、教学观等内容的课程理论体系,即我们的课

程哲学。加拿大教育学者迈克·富兰在《变革的力量》中说:

“对于改革,你不能强制决定什么是重要的;变革是一个旅程,

而不是一张蓝图;变革是非直线的,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兴奋,

有时还违反常理。”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根本方针,而实用主义、建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多元智力等理论中的很多观点对我们的教育实

践也具有借鉴意义。因此,我们的课程理论基础需要全面地、

合理地吸收各种理论的有益营养。而吸收什么?如何吸收?

这就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之中去不断思考和总结。我们要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现课程理论的创生。

有人可能会不无担心地说,此次课程改革作为一次事关

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行为,涉及到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生,并

且会影响我们国家未来教育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可是却没有

一个明确的理论指导,而我们现在还主张把改革本身只作为

一次探索新理论的尝试,这样的主张是不是置中国教育的前

途不顾呢?

我们认为,这样的担心似乎没有必要。虽然此次课程改

革现在还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什么主义作为其理论基础,但

是我们已经有一套新的理念,并且有完整的课程框架作为新

课程实践的支撑,只要我们把现在的理念实践好了,把现在

的课程框架实施好了,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就有了保障,我

们的理论探索也有了保障。

正如《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一文中所言,此

次新课程改革的完整的课程理论基础至今没有见到正式的、

明确的表达。“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是一些学

者言必称的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吗?或者是常提常新的杜

威的实用主义?或者是所谓‘国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多元综

合?没有谁做出一个明确的回答。”

我们认为,这个问题并不是没有人回答。但是,现在就

希望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为时尚早。答案正在探索

之中,而我们都是探索者,我们正在路上。

读过中国教育报刊载的围绕“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

什么”问题的讨论,感慨良多。这场争论源起于靳玉乐和艾兴

所撰的文章。《靳文》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到底是

什么?他们不赞同以理论的多元性来模糊新课程改革的理

论基础,也不赞成盲目地将一些国外的理论进行翻译和组装

之后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而是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认

识论和全面发展学说作为我们进行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其

后,又有学者对这一观点表示了赞同。

马克思自己就曾对将自己的理论进行盲目移植的做法

进行过批判。马克思在晚年,俄国面临革命时,转而研究俄

国和东方民族的问题,这时他发现自己原来提出的理论是决

不可照搬的。他一再提醒和警告人们,千万不要教条式地对

待他本人在《资本论》等著作里的历史学说。因为不同国家

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依靠一种理论来回答,简单地搬用是违反

科学精神的,必须认真地研究不同民族自身的历史状况和条

件。

从争论中我们看出,不管是用马克思主义取代建构主

义、后现代主义的观点,还是反对只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课程

改革的唯一理论基础,主张博采众长,综合多种理论学说来

丰富和完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我们的视野中充斥着的总是

来自西方的理论。不管我们如何地表明在课程改革中一定要

立足本土,坚持在本土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国外理论的融合,

但是,历史和现实却一再地告诉我们,在每一次中国教育的

变革关头,我们总是过多地向外部寻求改造中国教育的灵丹

妙药,赫尔巴特、杜威、凯洛夫、巴班斯基、赞科夫、布鲁

纳、布卢姆等等许多国外的人物,其理论伴随着中国教育的

成长和发展历程,相比较而言,中国自己的教育文化传统被

忽略,被淹没在不同阶段出现的、来自国外的教育理论的强

势话语中。

难到我们注定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必须依靠他人的扶

持才能发展吗?任何强大的理论知识体系的成熟和完善并

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出现的,而是伴随着社会文化发展起来

的,经历了历史的沧桑巨变,在批判继承、扬弃超越传统的

基础上逐渐形成。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

程,才达到今天的成就,但其根在历史中,在一贯的文化传

统中,厚重的文化土壤给西方的教育理论提供了取之不尽的

养料。同样,我们也有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为什么我

们就要忽视我们的文化传统,不从我们的文化传统中去汲取

养料发展我们自己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课程改革的理论基

础呢?

教育与文化是一体的,文化的传统构成了教育的传统。

传统是推不翻的,也不可能被替换。传统存在于每一个在传

统中成长起来的人的意识之中,它不会因为我们的无视而消

失,它会通过对人的意识的控制实现对一切外来东西的潜在

的抵抗。要建构新的社会和文化形态,必须借助于传统,通

过在对传统的自我的创造性调整和转化的前提下,合理地吸

收外来的文化元素,才能实现社会、文化的有效更新目的。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样必须精心地分析、认识、理解传

统,对传统进行创造性地转化来实现。从传统中来的,才最

容易被从传统中社会化的人们所理解、接受和吸收,也只有

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才能很好地吸收和融合外来的一切

理论。这一点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经济、文化、教育的

发展就是有力的佐证。这种研究不光是对现实的研究,更要

对我们一贯的文化传统进行精深和细致的研究及创造性的

转化。

因此,我们应该坚定地说,有生机的课程改革的理论基

础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传统,来自于我们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

转化,在对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基础上来实现对外来理论

的有机创造和整合。可能从这一点出发,我们才算真正尊重

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教育报开展的“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的讨

论,给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关心课程改革的人提供了一

个争鸣的论坛,这是一件绝好的事情。拜读了各家的文章以

后,在思考新课程的理论基础之余,不禁又想到一个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基础又是什么?

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考量,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

的反映,人的认识如果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世界,那就是正确

的;人的认识如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世界,那就是错误的。

理论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概括,理论如果真实地反映

了客观规律,那么理论就是正确的,用这样的理论指导实践,

能够减少实践的盲目性;理论如果不能真实地反映客观规

律,那么理论就是错误的,用这样的理论指导实践,当然不

会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理论真实地反映客观规律呢?那就是和实

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使理论建立在坚

实的实践基础之上,由此可见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性。那么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基础究竟怎么样,本人觉得至少应该探讨

以下问题。

一、引进理论自身的实践基础如何?

新课程引用了一些西方的理论,如杜威的实用主义理

论、建构主义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后现代主义思

想等。西方理论中有很多好的东西,是我们应该吸取的。但

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每一种理论都有其局限性。有的理论

是根据有限的实验提出来的,没有经过大规模实践的检验;

有的理论虽经过大规模实践,但是已经被证明不适应现代社

会的发展。我们在吸取其精华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剔除其糟

粕。

二、新课程改革应该怎样建立自身的实践基础?

新课程改革怎样建立自身的实践基础,也就是新课程改

革如何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是自上而下

推行的,先由课改专家确定课程理念,根据课程理念编制课

程标准,再根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然后根据教材实施新课

程。

初中新课程已在全国若干地区进行了实验,如果在实验

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实践来修正理论,是可以逐步达到理论

与实践的结合、建立理论的实践基础的。可是问题在于:各

地给予实验地区人力上、物力上、政策上的支持,使实验地

区的条件优于一般地区,实验不是在常态下进行的,使人怀

疑这种实验的真实性;科学实验允许失败,实验失败是很正

常的事情,可是新课程实验没有哪个地区失败。教育实验有

严格的测量评价体系,可是至今没有看到哪一家提供这样的

测评报告,使人对实验的结果产生怀疑。在全国各地一片成

功声中,到底有没有水分;各地经过实验,都反映出初中课

程标准和教材的诸多问题。若干年过去了,我们没有看到修

订后的课程标准,教材也只有微小改动,问题并没有从根本

上得到解决。

上述问题的存在,似乎阻断了新课程改革与实践相结合

的通道,理论依然悬在半空中。

三、新课程要不要适应现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状况?

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归根到底要受社会经

济基础的制约,这是教育理论的实践基础的另一个层面的问

题。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文化还不发达,现

时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对教育的影响至少反映在以下几个方

面: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难以支撑新课程的有效

实施;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及其家长对优质教

育的需求;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学生毕业后就业不易,

其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直接决定其就业的难易,这又反过来

加深了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和人民群众需要优质教育的矛盾。

我们的口号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如果新课程不能面

对这些问题,人民能够满意吗?应该说,对我国教育的弊端,

国人还是看得清楚的,所以这些年来教育改革连连不断。问

题在于依据什么来确定改革的方向,构建什么样的理论来主

导改革。

本文发布于:2023-02-27 19:34: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74976508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课程理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课程理论.pdf

上一篇:初中班规
标签:新课程理论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