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6ARCHITECTURALJOURNAL建筑学报20
建筑教育
ARCHITECTURALEDUCATION
“空间、建构与设计教学研
究”工作坊设计实践
—一种新的设计及教学方法的尝试
张彧朱渊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南京,210096)
收稿日期:2011-01-21
摘要/
介绍2010年东南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办的
“空间、建构与设计教学研究”工作坊的设计实践,
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展示了“空间-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构”设计方
法的操作过程及设计内容—概念、抽象、材料、建
造等4个阶段。通过对设计过程的思考,指出其与传
统设计方法的区别。
关键词/
空间建构设计方法教学方法概念
抽象材料建造
ABSTRACT/SoutheastUniversityandtheChine
UniversityofHongKongorganizedtheteachingof
theworkshopof“space,tectonicsanddesign”jointly
urstepsinoperationprocessof
teachingpractice:concept,abstraction,materialityand
construction,the“space-tectonics”designmethodwith
relevantteachingcontentsarequitedifferentfromthe
idesyoungteachernlightenmentfor
improvementofteachingdesignandchangeofthinking
line.
KEYWORDS/space,tectonics,designmethod,
teachingmethod,concept,abstraction,materiality,
construction
为加强青年教师的设计研究和教学能力,2010年8月,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建构工作室联合举办了“空
间、建构与设计教学研究”工作坊,东南大学10位青年教师
参与了该项目的设计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三个十”计划
工作坊产生的背景来源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院长及
龚恺副院长提出的“三个十”计划。所谓“三个十”计划就
是设想每年选择1所(国外)院校,联系该校有设计及教学经
验的老师在暑期成立设计教学工作坊,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
“每年10万的青年教师基金,选派10名青年教师,参加为
期10天的工作坊培训,这样一个规模形式。”1)由于东南大学
与香港中文大学顾大庆老师在低年级设计教学中的渊源关系,
首年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对青年教师设计和教学水平提高、
设计和思维方式转变有极大帮助。这一模式对其他建筑院校
青年教师的培养无疑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空间、建构与设计教学研究工作坊
工作坊以香港中文大学建构工作室发展的教学体系为蓝
本,针对建筑设计的一些最基本和最本质的问题进行研究。整
个体系包含4个阶段和内容:概念(concept)、抽象(abstraction)、
材料(materiality)、建造(construction)。
2.1概念
—操作与观察
通过给定大小的模型材料(分别代表块、板、杆3种形式
要素)激发设计者不同的操作,通过“观察-记录-操作”的
循环过程,引发空间设计的概念,“这一阶段练习的目的有二,
一是建立建构研究的基本态度和方法,二是寻求建构的空间
构思,引出后续的一系列练习。”[1]
2.2抽象—要素与空间
根据前一阶段的操作方法用单一模型材料研究给定体量
(6m12m24m,长、宽、高三个方向可变)的空间组织方法,
这一阶段的设计目标是追求形式和空间语言的清晰,设计结
果如何,需要从空间的体验来检验。
2.3材料
—诠释与区分
通过多种模型材料的运用进一步研究空间和建构的表达。
单一材料发展为几种模型材料,需要对原先的形式和空间关
系作新的诠释,这里的关键词是区分,区分意味着差异、对比,
意味着在原先秩序基础上建立新的要素和空间之间的秩序。
2.4建造
—意图与实现
从模型材料到建筑材料的转换以及建构想法的实现。这里
所说的“建造”是从建造的角度来研究设计的意图和实现之
间的关系,即从构思形式向建造形式的转换。一个重要问题
是什么食物去湿气效果好 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建构构思的纯净,力图实现建构
构思充分和准确的表达。
21ARCHITECTURALJOURNAL2011.6建筑学报
“空间、建构与设计教学研究”工作坊采用的这一体系“不
是一个单纯的设计教学大纲,它的本质是提出了一个如何做
设计的新态度和新方法。”1)
3两个案例
在10天的实践中磁盘检测 ,东大青年教师通过对模型材料的亲身
操作和练习,深刻体会了这套空间建构的设计教学方法红烧洋芋 带来
的全新设计理念,完成了10个不同类型的设计模型,这里简
要介绍2个,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只完成了4个练习的前3个。
3.1案例1
—板片空间(东南大学教师朱渊)
1)概念阶段
对板片进行“折”、“切”、“压”的操作,产生不同的空间状态,
以一种“双重回路”(折板回路+流线回路)的创建,展现了
不断操作、观察、再操作的结果。板片的斜切与折压,在自
身形变的过程中,产生了空间的压缩与通透趣味。空间的压缩,
在产生空间流动性的同时,以垂直、水平、斜向等方向的延展,
诠释了对空间透明性的感知(图1)。
2)抽象阶段
继续发展前一阶段“折”、“切”、“压”的操作,并将生成
的空间与双重回路的流线建立联系,形成有意识的空间操作,
这一阶段经历了4个发展步骤:
操作一:连续折板形成“回路”,构建24cm12cm
6cm(长宽高)的操作原型;
操作二:找寻折板进行空间压缩带来的多重类型;
操作三:两边对折并相互插接带来结构稳定性;
操作四:通过“压缩”操作建构人们在内部空间中的行为
“回路”(图2)。
3)材料阶段
多种材料的操作进一步激发了新的空间概念。内外材质
反转强调压缩操作
—材质“内”与“外”的反转,在产生
“模糊性”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压缩”的操作过程,而由
此产生的“内”与“外”材质之间的相互穿插,营造了空间
1板片空间概念
2板片空间抽象阶段
3板片空间材料阶段
内外材质反转
强调压缩操作
内外材质滑动
创造空间交错
内部材质的透明性
创造空间的透明性
材质变化带来双重材质20英语 的
重叠与空间的不同感知
2011.6ARCHITECTURALJOURNAL建筑学报22
建筑教育
ARCHITECTURALEDUCATION
察上,而不是先入为主的主观设计意图的预设下;4)由以前
师徒制的言传身教到通过系统严谨的教案设置弥补教师水平
和经验的差异。具体感受有如下几点:
4.1从设计到操作
从“图纸设计”到“模型操作”方法的转变。传统设计教
学中存在两种设计方法的差别,一是源于巴黎美术学院“鲍
扎”(Beaux-arts)体系的“渲染模式”,一是源于格罗皮乌斯“包
豪斯”(Bauhaus)体系的“构成模式”[2]。“渲染模式”是一种
“图画建筑”的方法,“构成模式”是一种“模型操作”的方法。
图纸设计方法的空间组织主要由平面控制,设计程序先是根
据某种功能关系来组织平面,然后根据平面生成立面,立面
设计注重比例、尺度和线条,设计思维方式是二维的,因而
设计常常流于对建筑表皮的形式操作。“空间建构”的设计方
法发展了包豪斯模型操作的训练方法,“模型操作”方法的空
间组织由限定空间的物质要素直接控制,空间设计天生是三
维的,虽然模型材料中的空间体验与真实建筑中的空间体验
有所区别,但基本可以反映真实空间中的大小、光线、景观
等视觉感受,空间体验更加直接,不需经过设计思维的转换,
因而对于没有多少设计经验的低年级学生,同样可以起到较
好的效果。
5盒子空间抽象阶段
的不同感知特性;内外材质滑动创造空间交错—材质相互
之间的滑动,以进一步的材质区分为目的,在相互的错动中,
不断“模糊”并明晰空间的“内”与“外”属性;内部材质
的透明性创造空间的透明性
—基于材质透明性的转变产生
的空间趣味,在层叠的穿透与阻挡中,让人们随着行进路线
逐渐感受材料透明带来不同角度的空间透明属性(图3)。
3.2案例2
—盒子空间(东南大学教师张
彧
)
1)概念阶段
原本想对体块进行减法操作,减去对角、减去中心,形成
贯通空间。由于模型材料尺寸的限制,结果却得到了“锯齿
状”的体块单元,对“锯齿状”单元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空间,
新的空间可以用空间中的“L”形体块进行解读,也可以其它
的单元方式解读,至此方案至少有3种可以发展的方向。由
此可见“某一操作意图却可能引发完全不同的操作结果”(图4)。
2)抽象阶段
设计者选择了“锯齿状”单元组合的操作方法进行抽象阶
段的空间研究。一个完整的体块,从中间呈“锯齿状”切开,
得到两个不同的“锯齿状”单元模块,模块的“齿”是“吻合”的,
“齿”的位置和形状可以多种变化。调节两个“锯齿状”模块
的距离、利用错动、翻转、拼接等操作,形成新的空间状态,
不同模块组合的层层叠加,在12m6m24m(长宽高)
的体量中,又带来更多变化和空间创造的可能。由于方案创
造的可能性过多,此时设计者面临的不是通常设计思维枯竭
的问题,而是对过多方案可能性进行控制的问题。操作方法
是单一的,操作产生的空间可能性却是无穷的(图5)。
3)材料阶段
最先想到的是对不同的空间加以材料区分以进行强调,得
到两种材料分层表达的模型,进一步对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
进行反转,得到第二个材料模型;继而又想到将未切割的实
体用木块来表达,将“锯齿状”切割的部分用另一种材料系列海报 表达,
得到的空间果然具有不同的特质;再换一种解释,如果将实
体块变为“空心”的盒子,锯齿状切割部分及盒子的某一边
变为透明材料,加之透明材料的反射特性,得到的空间一定
更加有趣。还有利用模型材料(如瓦楞纸板)本身的质感、肌理、
方向性、透明性特征可以对方案进行新的振成楼 诠释……,对材料
的研究一下子又激发出更多地灵感(图6)。
4关于工作坊设计的思考
“空间、建构与设计教学研究”工作坊的体系在一定程度
上使建筑设计逐渐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逻辑,从不可教
到可教,整个过程感受最深的是设计方法的转变:1)从“画
草图”的设计方法转变为直接动手操作模型的设计方法;2)
从原来由环境、功能等因素引发设计概念转变为直接对物质
材料的操作引发概念;3)方案的发展建立在对操作结果的观
23ARCHITECTURALJOURNAL2011.6建筑学报
空间建构设计直指空间练习的主题,通过一套结构有序和严
谨客观的教案设计,把建筑学的教育从完全依赖学生的悟性,
变为可教可学的具体内容,从概念-抽象-材料-建造,一
环套一环层层递什么食物对眼睛好 进,形成系统化的设计思路。在教案指导下,
每一步操作都能激发新的创造,带来新的可能和机遇。随着
每一阶段的推进,方案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产生越来越多的
可能,因而使整个设计过程变得非常有趣,即使前面的方案
不够理想,最终的方案也多是令人满意的。
4.4互动教学模式
在以操作与观察为基础的设计过程中,互动成为教与学过
程的主要特性。设计初始,教师对学生的设计成果全无预知,
过程中,操作与观察的互动,带来了对设计成果的推动与逐
渐清晰。教师的观察来源于学生的操作,而学生的进一步操
作,来源于自己与教师的共同观察。两者角色成为互动的统
一整体,并无预知与无知的区别。学生与教师均在毫无预设
的前提下,共同探索未来的发展结果。对于操作与观察的强调,
将共同考验学生与教师对于空登陆微博 间变化的敏锐性与开拓性,从
各种纷杂的无意识的操作中进行优化与截取,找寻确定的方
向进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被减弱了,反
而变得更加重要,“其重要性就在于帮助学生看到自己工作中
的设计潜能,教师要有识别设计潜能的基本能力。从这个意
义上说,这个设计研究工作坊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高教师的识
别能力。只有我们自己的眼光变得敏锐了,才能在教学中从
学生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工作中找到发展的线索。”1)
5结语
香港中文大学建构工作室一直致力于“建筑学核心价值”
的探讨,在目前跨学科研究热潮下,坚持在建筑设计本体内
研究建筑问题具有极大挑战。这次举办的“空间、建构与设
计教学研究”工作坊虽不能解决建筑设计的所有问题,但它
发展的一套“空间建构”设计方法对解决空间与形式、空间
与建构的关系无疑是一种新的尝试,它所提出的建筑设计的
空间目标和操作方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建筑学问题的
新视角。
■
4.2“非预设”的设计
传统设计中强调创造性思维,由先入为主的设计理念控
制设计进程。设计是头脑中的思维活动,设计者依据存留在
头脑中的设计经验解决现实中的设计问题,如对环境、功能、
形式的处理,并且将这种思维的过程用图示及图解的方法加
以记录、表达和再创造。传统设计方法通过对影响设计的诸
多因素层层抽丝剥茧,寻求相对最佳的解决方案,因而具有
思维的多样性及设计结果的唯一性。而“空间建构”的设计
方法是一种对客观空间体验记录和发展的过程,概念的产生
来自于对物质材料的直接操作,推动设计发展的动力来自于
操作与观察的互动,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先入为主的预设,
设计者通过观察操作产生的空间,以及挖掘空间背后隐藏的
操作逻辑来确定设计发展的方向,强调操作方法的逻辑性和
清晰性,因而最终的设计结果是多样的和不确定的。
4.3系统化设计逻辑
传统的设计教学,基本以建筑的类型与分类方式进行单项
训练,旨在以各种设计类型训练的结合,由简至繁,达到最
终的训练目标。其主要问题在于学习者在试图掌握各种类型
建筑设计方法同时,仍旧缺乏一种逻辑而系统性的设计方法
与过程的引导,往往没有训练过的建筑类型将无从下手。而
6盒子空间材料阶段
(香港中文大学顾大庆老师、VitoBertin和朱竞翔老师对设计进行了指导)
注释
1)香港中文大学建筑学院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主编.空间、建构与设计工
作坊.龚恺、顾大庆老师的总结:102、100、101。
参考文献
[1]顾大庆.空间、建构和设计
—建构作为一种设计的工作方法[J].建
筑师,2006(2):18.
[2]顾大庆.中国的“鲍扎”建筑教育之历史沿革
—移植、本土化和抵
抗[J].建筑师,2007(2):5-15.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03:35: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ff284cbfbbee6541cedefb997ce2a2fc.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朱竞翔.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朱竞翔.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