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时期染织服饰设计
夏商西周时期的染织服饰设计可大致分为两大部分:染织工艺与服饰设计。而在夏商西
周时期,这两大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同时,这时期所发展的成果也为之后的染织服饰设计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的染织服饰设计之所以得到较大的发展,与其社会背景与思想
潮流息息相关。夏商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的兴起、发展并走向鼎盛的相对完整阶段,社会生
产力不断发展,经济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各部门的分冰心的母亲 工也不断明确,这
些都加速了染织工艺和服饰设计的发展,使其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现象,并被赋予了不同
的文化内涵与价值。
一、染孕妇能吃高丽参吗 织工艺
在夏商时期,染织工艺就已经取得了较大进步,而西周在夏商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且
在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染丝等工艺上拥有了专业的分工,临淄的罗、纨、
绮、缟、陈留的彩锦也都是当时的名品,同时,其在染色工艺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
在《书经.益稷篇》中的“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
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记载了十分有名的十二章纹,
如图1所示。十二章纹的起源可追溯到舜帝时期,自西周开始为历代帝王所绘绣于衣服上,
是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其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日、月、星辰”是属于闪光
有亮度的物质,取其照临之意,有“普照天下”的含义;“山”表示形体高大,取其稳重、镇定
之意;“龙”体魄巨大无比,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美丽花朵和虫羽毛五色,甚美,取
其有文采之意;“宗彝”是古代宗祠庙宇的盛酒器皿,取供奉、孝养之意;“水藻”是指深水中
的水草,取其洁净之意;“火”表示光明,取其明亮之意;“粉米”是洁白的米粒,取其滋养,
有济养之功德;“黼”表示可以砍断,象征权威,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
背恶向善之意。
二、服饰设计
(1)等级色彩与严密制开车撞人 度
在服饰设计方面,夏商西周时期是不可或缺的阶段,这一阶段手工业、纺织业、染织业
等的发展为服饰设计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并且随着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服饰作为物质
和精祝福的四字成语 神文化的载体,被赋予了十分强烈的等级色彩。自从原始社会解体以后,服饰除蔽体之
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所以统治者对服饰资料的生产、管理、分配、使用
都极为重视,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服饰制造制度和管理制度。
图1十二章纹
从夏朝开始,王宫里就设有专门从事蚕事劳动的女奴;随后商代王室设有典管蚕事的女
官——女蚕;西周官府设有庞大的官工作坊,从事服饰生活资料的生产。夏商西周时期,帝
王举行祭礼时都需要穿着冕服,这种象征统治者权力秩序的冕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手段之
一,能14英寸多大 够使社会维持稳定的秩序,从而达到“垂衣裳而治天下”的目的。随着西周的冕服制度
渐趋完善成熟,冕服制度被纳入到了“礼治”范围。西周服装的生产与管理也达到了定编制、
定职责、定款式、定标准的阶段。从《诗经》、《论语》中可得知,西周专门设有“司服”
一职,即掌管服装制度的实施与安排帝王贵族的穿着。据《周礼》记我有友情要出租读后感 载,西周初期,统治者
设置专门机构和官吏对纺织手工业者进行管理。在天官下设有典妇纺、缝人、典丝、染人等
职,在地官下设有掌葛、掌染草等职。
(2)冕服
西周时期形成的冕服制度也被后世帝王所继承。其中,帝王在祭祀时穿着的冕服分为冕
冠和礼服两个部分。而冕服又分有六种等级,主要是以冕冠上“旒”的数量、长度与衣裳上装
饰的章纹、种类、个数等内容进行区别。
古代天子及诸侯、卿大夫的六种服色分别是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
大裘冕用于帝王祭祀天,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纁裳配套。纁即黄赤色,玄即青黑色,
玄与纁象征天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裳绣藻、火、粉
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共十二章;衮冕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龙、山、
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驚冕用于帝王祭祀先
王、行飨射典礼,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下裳绣藻,
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毳冕用于帝王祭祀山川,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绘
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下裳绣黼、黻两章花纹,共五章;浠冕用于帝王祭祀社稷,与中
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玄冕用于帝王参加小型祭
祀活动。
图2六冕图式
冕冠主要由冠圈、玉笄、冕綎、冕旒、充耳等部分组成。纽中可插玉笄,以便将冠固定
在发髻上;冕延又写作綖,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延板,上黑下红、前圆后方,象征天
圆地方之意。后比前应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象征君王关怀百姓,
冕的名称也由此而来;綎的前后两段垂旒,用五彩丝线穿五彩圆珠而成,象征君王有所见有
所不见。视佩戴者的身份,有三、五、七、九、十二之分,以十二旒最为尊贵,是帝王的专
用;帽卷即帽身,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54运动 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朱色纱做成;武是指帽卷
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中古时期以前冠武正前方饰以玉蝉,意为受禅于天;缨是冕板左
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有固定作用;纩是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两块黄玉,叫做
瑱,俗名充耳。因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有所闻有所不闻,不轻信谗言;紞是垂在延的两
侧用以悬纩的彩绦;武上横贯左右而下的天河带便是“纮”。
礼服是由上衣下裳组成,上衣代表天,是青黑色的;下裳代表地,是赤色的;上衣和下
裳分别绣着6种纹样,加在一起称为12章纹;鞋子也为红色;腰间系带宽大的腰带,冕服
是礼服中最为尊贵的一种,在祭祀时穿着显得十分庄重,同时进一步体现出了当时的哲学意
识和社会理念。
图3冕冠图4礼服
(3)其他一般服饰
除了帝王贵族的冕冠朝服外,还有袍、襦、裘、锡衣等一般服饰。首先,袍服是上衣与
下裳连成一体的服装,秋冬季的袍服有夹层,夹层里装有御寒的丝絮。在西周时代,袍服仅
作为一种生活便装,军队战士也穿袍,其中《诗秦风无衣》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记载
到军队士兵在困难的冬天共同合披袍服克服寒冷的诗篇。商周时期袍服分为直裾和斜裾两种,
直裾袍可分为交领直裾袍和圆领直裾袍;后来,斜裾袍演化成深衣。西周的百姓以斜裾交领
袍服为常用礼服,奴隶则不穿袍服而穿简单的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短衣;而襦则是袍式之
短式,即比袍短一些的棉衣。如果是质料很粗陋的襦衣,则称为“褐”。褐是一般百姓穿的粗
布短衣,《诗豳风》中也有记载到“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其次就是众所熟知的裘服。裘
服在我国历史十分悠久,在历代诗书中关于裘皮的记载并不难发现,如《诗经小雅大东》
中的“舟人之子,熊罴是裘”;《论语乡党》中也有“缁衣羔裘”之说;商周时期的裘衣,除羊
皮、牛皮、貂皮、熊皮等兽皮外,还包括鸟类羽毛织成的衣服,如鹤裘、孔雀裘等,这类裘
衣金翠辉煌,是极名贵的珍稀之物。古人穿裘起初是为生活需要,后期裘衣渐渐演变成上层
人物的专用衣着,象征着身份,地位和荣耀。最后的锡衣则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在裘外的
罩衣。这些都体现出了当时一定程度上,服饰的不同代表着不同的阶级人员,服饰的设计被
赋予了浓厚的等级观念,也从侧面诠释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4)多元化发展局面
与此同时,其他服饰的样式的多样化也满足了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由于中原华夏民族
与少数名族生活的地域、习性、气候都有所不同,所以两者也存在了相当明显的差异,最终
导致了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的青铜大立人像,它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身体中空,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人像头戴高冠,身穿窄袖与半臂式共三层衣,衣上纹饰繁
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戴饰,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
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其双手手型环握中空,两臂略呈环抱状构势于胸前。脚
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其整体形象典重庄严,似乎表现的是一个具有通天异禀、
神威赫赫的大人物正在作法,这部绝世佳品很好的体现出了当时四川、重庆等地区的服饰特
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服饰设计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和地域特点,由此可以基本判断
不同地域的人民有着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习惯。
(5)首饰与佩饰
随着阶级的不断分化,首饰和佩饰在服饰体系中也被赋予了特定的精神内涵,其不仅具
有宗教方面的意义,还具有一定的阶级的内涵。在夏商西周时期,奴隶主便设立了专门的手
工作坊生产首饰配饰,其种类也十分地丰富。
图5商代服饰复原图图6青铜大立人像
由原始社会采用动物的组织等作为首饰转变为由黄金等打造而成的首饰。出土文物就很
好的证明了在夏代初期就开始使用黄金进行加工首饰了;从商代开始,黄金和金饰逐渐变多,
其黄金饰品器型小巧,纹饰使用比较少见,多为素件,偶尔由鸟、鱼等纹饰,制作手法也比
较简单;到了西周时期的制作工艺就出现了金银平脱这种较为先进的手法。商西周时期首饰
中的笄是用来束发、固定发髻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
西周时期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戴住头部,
但冠小只能戴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
为“衡笄”,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栓住。
图7商骨笄图8玉笄
耳饰的种类也异常丰富,有玦、瑱、珰、环等不同种类。玦是一种有缺口的圆环形耳饰,
一般由玉雕刻,有些较为讲究的还琢有纹饰,有的两面均雕蟠龙纹,有的作虺形盘卷状,头、尾
衔接。瑱则是一种以玉制成的耳饰。西周时期,各种礼仪制度逐渐完备,据说当时后妃贵妇耳
悬瑱,其目的是使后妃贵妇不妄听妄言,郑重行事,顺从妇德。《释名》也曾提到“瑱,镇也,悬珠
当耳旁,不使妄听,自镇重也。”而其来源在《古今事物考》中也有记载“珥,女子耳珠也,自妲已
始之,以效岛夷之饰。”是指在我国奴隶社会时期夏商周三代,战争频繁,战胜者常以战败者为
奴隶。中原地区的女性看到少数民族女奴隶,戴有耳环耳坠,走起路来,随之摇荡,并伴有悦耳的
啷喈声,很有一番风味,就纷纷效之。
佩饰一般是奴隶主阶级使用的玉石装饰品,其中十分著名的是商妇好墓玉凤。其通高
13.6cm,厚0.7cm,黄褐色。玉凤亭亭玉立,作侧身回首欲飞状,喙、眼、冠似鸡,短翅长
尾,翅上用阳线雕翎毛纹,身前有穿通镂孔,更使凤体丰满迷人。这件玉器的形状与商代甲
骨文中的获得成功的英文 凤字极为相似,是研究商代人心目中凤的形像的极佳实物。弯弯的身躯,如C形,
外缘凸张,内缘凹曲,显得体态婀娜,灵动有致。整件器物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玉质莹润,
神态迷人。精美细致的雕刻,反映了商代以前的人们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镂空、钻孔、抛光
技术。造型优美简练,在商代玉器中罕见。
图9妇好墓玉凤
三、总结
以上基本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的染织服饰技术水平和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等级观念
的不断加深以及统治者对染织服饰设计的重视程度。同时,从侧面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
环境和人民的制造技术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其服饰等也深受社会制度的影响,由此也被赋予
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总的来说,夏商西周时期在染织服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做出了许多历史性的创新,
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对后世的染
织服饰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
本文发布于:2023-03-25 04:0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fdcebd5c803783f6050c2b86aa97d1d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裘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裘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