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
这是辛弃疾中晚年的词句,
说的是自己年少的时候年少气盛,从来不知
道啥是愁的感觉,为了写新词勉强说愁绪。
原词如下: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
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心里满是愁绪,不禁在博山的山石上挥毫写下的词。国仇家恨,难免让作者愁绪满怀,所以他说自己的愁绪,欲说还休,也就是本来想说,最后想想还是不说了吧。
主要是自己的抗金的想法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南宋朝廷选择的是偏安一方,不思进取的做法,这是让辛弃疾痛心疾首的。当然,作者不能明说,只能借词而发遣愁绪,这一点各位应该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一旦发牢骚,可能就会被人揭发,导致贬官。
这首词的一开始,作者回忆自己少年时代不知愁苦滋味,所以喜欢登上高楼,凭栏远眺风景的场景。用了叠句的手法,爱上层楼,写了两遍,突出少年无暇,爱玩,登楼的状态。少年嘛,大家都懂得,爱四处游玩,而没有愁绪和各种心思。
想作者在金占区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对于一切都是乐观向上的,如同作者自己写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少年以至青年辛弃疾在笔下,跃然而生。他说自己夜里挑灯看剑,梦回边角连营,充满了对自己的军旅生活的回忆。
他青年就投入抗金的起义军队伍,入万军杀敌,擒获杀害起义军首领的叛徒张安国,并将叛徒张安国带回南宋受审,立下不世之功劳。他又向朝廷上表,奏请能够挥师北伐,一统中原。
但是朝廷是主和派为主控制朝廷,辛弃疾的政治主张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他屡遭贬官,政治上不得志。
空有报国志,但无法施展。
作者是没有办法的,实在是没有办法只能将愁绪写在词里。
他就写到:而今识得愁滋味,有机物无机物如今是满腹愁肠,但是又无话可说。就是欲说还休的意思,
休就是一个转折,就是休息,休止的意思。
作者满肚子不开心,抗金志向不得志,愁绪
万千,也无法和别人说啊,所以欲说景物作文人民大学排名还休。
这里可以感受到作者辛弃疾报国无门,愁绪
无边的感觉,在那样的政治背景里,辛弃疾
是无可奈何的。也是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的,
只有在词里表达。我们今天去赏析,还感觉
到愁绪万千呢!
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
忧国伤时之愁。可谓:忧国之心切切。想要
反抗侵略者,以期恢复失地。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
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
,说了复旦迎新可能会再次贬官。
最后一句:却说天凉好个秋。这看起来写天
气的秋天,实际上有所指:自己的政治军事
主张得不到朝廷的认可,朝廷都是主和派当
道,天气的秋是隐喻。
此词构思巧妙,写少年时无愁“强说愁”
和谙练世故后满怀是愁却又故意避而不谈,(其实作者已经抒发了自己的感受。)
生财务会计教育动真切,十分的好。
今天就和大家赏析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浏,辛弃疾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作多为慷慨之作,饱含深情。
辛弃疾一生壮怀激烈,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心想恢复失地,重整河山,但是事与愿
违,不能实现平生志,留下遗憾。
这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的政策是离不开的,也是挺无奈的。
辛弃疾在临死的时候,大呼:杀贼,杀
贼,数声而逝世。一代词坛豪客,沧然落
幕,是当时时代的不幸。
谢谢大家。
本文发布于:2023-04-16 09:34: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fd9d9f957bff07e9b77b47a2c4a25e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念奴娇书博山道中壁赏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书博山道中壁翻译(念奴娇书博山道中壁赏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