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人类学的角度浅论回族饮食文化的象征意义
从人类学的角度浅论回族饮食文化的象征意义
摘要:
回族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
部分。回族饮食的起源,是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而伊始,饮食习惯严格依照伊
斯兰教《古兰经》教义。其作为一种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反映共同文化的心理素质,
维系着回族族群的民族情谊,增强着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加强了族群认同。本
文以泰安清真寺小区回族的饮食禁忌和做油香仪式为切入点,以以小见大的方式,
通过对回族饮食文化里这些文化象征符号的理解,通过对“他们”和“我们”的
区分,发现这些符号对回族人具有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回族;饮食;象征一、理论回顾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关于文化象征的研究就成为西方民族学、人类的
界的潮流,象征人类学作为文化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地位随之逐步确立。象征是人
类表达社会情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一种重要的符号方式。与列维斯特
劳斯的结构主义所主张的结构主义者采用客位研究法探讨无意识模式是不同的,
象征人类学者强调采用主位方法,从被研究者的角度解释象征,是一种有意识的
模式研周公解梦掉牙 究。人类学中认为无论什么物体、行为、时间、语言,成为某种意义之媒
介物即是象征。通过这些“公共符号”作为媒介来表达处于一个共同体内的人们
的世界观和社会性,将封闭在头脑的文化解放出来。
利奇、道格拉斯、特纳、格尔茨等学者都以象征人类学领域的研究而著称,
都认为文化人类利用象征符号构建而成的意义系统,而文化人类学研究的目标就
是要关注象征符号和象征过程解读其文化意义。
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中讲述人类各事物乃至社会秩序的分类可以从肮
脏与洁净这个角度来分析。肮脏与洁净取决于人类的分类系统,即人类对某事的
“处置”也就是其在该体系的位置。在食物与禁忌的研究中指出成为禁忌的动物
并非因为其本身肮脏,而是因为它们不符合希伯来人的食物分类系统,因此遭到
排斥。通过讨论希伯来人的“圣洁”观念,指出圣洁是上帝的属性,将其与其他
区别出来,人们必须遵守这个法则,保持“圣洁”,才能平安昌盛。
2
其次,特纳将文化象征,英语考研 包括仪式象征,视为“产生于并维持着那些涉及社
会关系上的突变的过程,它们不是超时间的实体。象征符号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
特征,它们是强大的意义浓缩体:“许多事物和行为都被同一种形式所表征”。
例如他在《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中对恩丹布人仪式体系的象征意义研究对
本文关于回族文化象征意义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二、选题依据及意义
象征符号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特别是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由于不同的
信仰和价值观往往在相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实践。通过对象征意义的探寻
和阐释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既加强了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也可以为不
同民族的相互了解提供机会,增进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回族作为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支,其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由独特于
其他民族的民族语言、婚葬习俗、宗教习俗、民族禁忌、饮食习俗等一系列符号
组合的文化系统,文化媒介的多元化和独特化构成了回族文化象征体系的多元特
征。本文聚焦山东清真寺小区回族的饮食禁忌以及做油香仪式来发现饮食中的文
化象征符号,从而探索这些象征符号的意义。
三、回族的饮食禁忌及象征意义—以泰安清真寺小区为例
山东泰安清真寺小区坐落于泰山脚下,是山东比较有影响力的回族聚居区。
小区大约有三千到四千余人,居民围绕中央清真寺呈环形居住。近几年来,由单
纯的居住区逐渐发展为集居住、美食、商铺为一体的清真寺街。走在这条街上,
各种清真标志随处可见,从小吃到商店,再到清真寺。本文讲义清真寺这个社区
作为案例,探讨关于回族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及其意义。
(一)回族的饮食禁忌
对于回族饮食禁忌的研究,可以发现之前的学者都将目光聚焦到禁食猪肉的
来源和依据。来源于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中明确告诫:“惟禁尔等,食死物、
血、猪肉、与未经高呼安拉之名而宰割之动物。”因此,饮食与宗教信仰有着不
可分割的联系,宗教信仰的相关教条会在饮食生活中以十分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伊斯兰教信民的心目中,猪已成为“秽物”、“不洁”的象征。著名人类
学家MarryDouglas在《洁净69夫妻乐园 与危险》一书中讨论了不同文化对某些食物的禁
忌。她认为:“属于禁忌范围的物类,在特定文化中都带有特定的意义两可性,
3
因而在文化的常规分类体系中位置十分模糊,甚至无法明确归类。”在伊斯兰
教义里,“禁食的动物”被视为懒惰的、肮脏的,是好吃懒做的象征,不符合回
族所追求的健康观和价值观。依据道格拉斯的观点,穆斯林民族所禁食的动物均
属于人们的常规分类体系中难以明确归类之列。
在泰安清真寺小区内,小到街边小吃,大到饭店,都会看到清真标志—肚阿
高高地挂在门上,说明里面的食物是遵循伊斯兰教教法的食品,即“清真食品”。
选取的肉食必须是赞颂真主尊名而宰杀的牛、芹菜做法 羊、鸡等,以确保清真。清真寺小
区内回族人开设的餐厅注明“清真”,别于汉餐,店堂内还特意挂上“本店清真,
外菜莫入”的醒目字样,以示严格清真。发展到今天,“清真”已成为信仰伊斯
兰教的民族风俗习惯的一个统称。在清真寺小区经营买卖的汉族人,为了生存,
也会到清真寺里请一个“肚阿”来,这才能在清真寺小区内经商。
(二)禁忌的象征意义
1.民族识别功能
中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国家,由于各种原因进入内地的少数民族,随
着历史的进程几乎全部被融入在汉族之中而无从区分。在这个大背景环境中,回
族先民除了坚持伊斯兰作为其灵魂和精神支柱外,为了避免同化,自觉地恪守饮
食禁忌,并在语言、行体、服饰等方面形成一种自我保护意识。在回族内部达成
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得以广泛应用与传播,成为回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事实证明,回族先辈的这一英明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回族的命运,
使分布最广、也是最为分散的回族成为唯一的例外。
2.维护信仰功能
恪守禁忌具有维系宗教信仰的作用。对于生活在回族聚居区的回族也许体会
不到这种作用,但是对于生活在散居地区的回族来说,这一作用就显得尤为突出。
饮食禁忌作为伊斯兰各民族共同的文化习俗,也是伊斯兰各民族风俗习惯中
最明显、最重要的因素。饮食禁忌对于增强伊斯兰各民族凝聚力,使伊斯兰各民
族分散于全国各地却仍人力资源专员 保持本民族的特色不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伊斯
兰各民族的饮食禁忌有助于增强全国各地穆斯林的民族凝聚力,具有传承民族文
化的功能。
四、作为仪式的重要食品——油香
4
(一)油香的由来—神话传说
通过采访泰安清真寺的弥阿訇,笔者了解到,关于油香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故事。当年穆罕默德骑着骆驼从麦加到麦地那,当地的穆斯林听说后非常高兴,
纷纷拿出自家的特色佳肴准备迎接穆罕默德的到来。受到如此隆重的招待,田开头的成语 穆罕
默德发愁了:人们都这么热情,我该到哪一家去吃饭呢?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
法,让骆驼在前面走,他在后面跟着,骆驼停到哪里,他就去哪一家吃饭。走着
走着,骆驼终于停在了一户一家的门口。这是一户只有老两口的贫困人家,见到
穆圣来吃饭非常高兴,连忙拿出了精心制作的大饼。穆罕默德吃得非常开心,对
大饼赞口不绝并问这个大饼的名字。老两口说没有名字。穆罕默德说既然是在油
里炸的,又香香的,就叫油香吧。于是“油香”就这样被流传了下来。
(二)油香来源的理论依据
很多学者曾经对“油香”进行了很多研究,认为其起源和使用场景具有宗教
的特征,在回族的重要仪式中起着重要的象征作用。根据《民族知识手册》的解
释:按照伊斯兰教的传统习惯,“油香”被当作一种珍贵的食品,只有当宗教节
日或者办喜事或者纪念亡人时才做。在回族心目中真主是伟大的全能的,是圣洁
的。“油香”作为回族重要的事务之一,具有圣洁的功能。并在回族各种仪式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油香的意义
油香起源传说的产生,正是伊斯兰教中国化过程的一个体现,回族的先民,
在民族形成过程中不断进行文化重构,以此来构建族群的文化边界,进而实现族
群的区分和认同。无论是聚居地还是散居回族,都依然保持着做油香的习俗,仍
然是回族和汉族进行文化区分的一个标志,是回族认同的重要符号,在回族很多
仪式中,油香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做油香也是回族与当地汉族的一种明显区
别,是区分“我们”和“他们”的一个明显的标志。
(四)做油香仪式及意义
仪式是人们在特定场景中为特定的目的而举行的活动。人的一生一般经历出
生礼、成年礼、婚礼、葬礼等过渡仪式来实现人生不同阶段的转变。“过渡仪式”
这个术语与盖内普的名字相联系,他在1909年出版了一本著作《过渡仪式》。写
道,通过这些仪式,社会进行自我复制。人们被给以新的身份而不用改变社会结
5
构,各种典礼的公众化特征每年都在提醒居民,社会提供了大家相互间的伙伴关
系、权利和义务。之后,特纳延续了盖内普的观点将仪式分为三个阶段:分离、
阈限和再融合。分离的特征是个人或群体从社会结构中一个固定点离开朝向某个
未知的事物。当这种突破行为被完成,行动者就进入了阈限阶段,这是一个模糊
的发展过程,他或她处在某种在社会之外的感觉之中,在两种稳定状态之间“模
棱两可”特纳关注的是象征的仪式和意义。强调符号的多义性或模糊性,他展示
了符号如何在同时对社会的维持做出贡献,并且对关于存在的问题作出反应。阈
限阶段是他认为的关键。
从特纳对仪式的象征研究,对回族的婚礼、葬礼、民族节日等仪式的研究提
出了理论依据。由于油香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也并不被作为主食,而
是在特定场合下并承载着特定的象征。而不同场合下“做油香”就属于仪式过程
中的“阈限阶段”。而且“做油香”的过程并不是单一的,必须请阿訇诵读经文,
完成仪式的圣事交流环节。
1.仪式的要素
1.1场域
在泰安清真寺小区内,每逢出生、结婚、葬礼、纪牵手简谱歌谱 念亲人(做日子)等过渡
仪式场景,以及回族重要的节日例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等,还有考学、迁居等喜庆
场合下,社区内的回族人往往通过“做油香”来达到与真主的沟通交流,老九门讲的是什么故事 表达对
真主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1.2参与主体
“做油香”一般以家庭为中心,仪式在当时人家中进行。主要有家人亲戚来
参与。大家分工合作,首先要将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然后将面搅好,有的地方
还要烫面。另外,还必须去清真寺请阿訇来主持诵经祈祷及开席仪式,达到当事
人与真主交流的载体作用。
1.3仪式规则
在“做油香”的仪式中,有很多应该注意和忌讳的地方,在清真寺小区,回
族做油香之前首先要清身洗手,保证身体的清洁。在做油香过程中保证用具以及
水的清洁。其次,一定要虔诚,心无杂念已达到实现仪式目的的意义。另外,当
回族做油香时,一般是不允许外人生人靠近的,并且忌讳孩子吵闹,以免打破这
6
份圣洁。
“做油香”的仪式过程作为文化象征符号的象征意义,通过“油香”这个神
圣的符号载体,在婚礼仪式时倾注了真主对新人的祝福,在丧葬仪式上获得与亡
灵进行沟通的机会,表达人们对已逝者真诚的哀悼。在“做知感”等喜庆的场合
中,白族传统节日 “油香”又是感恩和祈福的象征。作为象征符号与象征行为,其背后都存在
更深层次的隐喻,不仅折射出了回族人的分类认知体系,反映了回族的族群认同
与区分观念,而且还可以发现对社会秩序起到的积极作用。
五、结语
人类生活在一个符号的世界,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回
族饮食文化作为历史是回族人对自我信仰及生活方式的表达,是回族人在伊斯兰
教中国本土化历程中自我文化和族群定位的一个象征符号,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
回族人的内部认同,是回族人凝聚认同的主观建构的符号,在差异中饮食文化的
符号意义被群体成员所共享。个人以此实现对群体认同,如信清真者为穆斯林,
不清真者为非穆斯林,同时“他们又将清真看作是他们优越汉族的证明”。鲜
明的标识为“我者”和“他者”所共识,回族的饮食文化成为回族人独有的一种
话语权,一种回族人随身携带的族群标记。如此,一道“我族”和“他族”的族
群边界的秩序合法性被共识了。千百年来,回族饮食文化成为回族人加强回族的
内聚力抵御同化捍卫族群边界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
[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XX
[2]杰里D穆尔.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XX
[3]罗伯特莱顿.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XX
[4]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1997
[5]玛丽道格拉斯.洁净与危险[M].民族极速前进第五季 出版社,20XX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10:0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fc5210a95a3a4019dbfd11a43eb31c1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回族油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回族油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