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蓝印花布美文
【篇一:乌镇蓝印花布美文】
我想我是属于古镇的,至少我的思想和灵魂是属于白墙黑瓦,属于
小桥流水的。
说来也怪,生在江南,长在江南,却依然对江南的细腻温婉有着难
以割舍的的深深眷恋。尤其是古镇,更象是刻在心上的刺青,那些
古朴典雅的明清建筑,那些烟雨朦胧的悠悠古巷,那些橹声欸乃的
阡阡河道,那些月上柳梢的深深庭院,那些河埠拱桥,那些人文情
怀,无一不烙印在内心深处,无论时光如何涂抹,都挥之不去。
水榭楼阁,雕梁画栋,桨声灯影里,那一句句让人沉醉的吴侬软语,
江南给人的,永远是魂牵梦萦,哪怕一阵风,都带着花的香息,哪怕
一阵雨,都带着水的脉脉。此去经年,浮生若梦,多少流年暗换,江
南给人的,又何止是温婉柔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轮回千年的世
事沧桑,让江南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灵性,一砖一瓦都写满了故事。
行走在诗意含蓄的江南,举手投足,都能感受到云淡风清,低眉垂
首,亦会有感动在心头。如果说江南,是老去的时光在生命的皱褶里
遗落下来的风情万种,那么古镇,便是江南的魂。它似一叶小舟,泊
进我们的心湖,那或明或暗的灯火,召唤着我们,让我们在闹市中,
也能觅得一丝清宁。它似一支竹笛,幽远绵长,吹响在我们生命的原
野,那清丽婉转的笛音,让我们走的再遥远,也能找到心的归途。
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相信每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的奢望:
在最充满温情的地方,守一段最美的爱情,做一回生活的宠儿。然
而很多时候,我们追不上理想的翅膀,只能在事与愿违中煎熬。每
每,穿行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面对越来越高耸的楼宇,出入越来
越高端的场所,享受越来越丰盛的美食,坐拥越来越便捷的交通,
我们却倍感孤寂,除了空空的行囊,真正属于我们的,少之又少。
是岁月不宽容,还是时光太仓促,是思想太浮躁,还是行色太匆忙?
我们在心里一次次地问,却再也找不到答案。
心若没有归处,到哪里都是流浪。到底有多久,我们来不及等一等
自己的灵魂,到底有多久,我们顾不得守一守梦中的桃源?在现实
生活中追风逐浪,疲惫不堪的我们,无力抗争,无从躲避,而我们
的内心,又有多少的不甘,挣扎在梦里梦外?
多么向往有一个地方,能够容我们放下沉重、疲惫、与压抑,多么
向往有一个地方,能够容我们忘掉苦痛、烦恼、与忧伤,多么向往
有一个地方,能够把平凡与平淡,演绎成温馨、浪漫、而富有情调。
在庭前品茶,在花间醉酒,闲敲棋子,著书泼墨,而这样安逸的生
活,唯梦里水乡才给得起。
“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
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是啊,乌镇永远是乌镇,
一个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风貌和格局,有着1300多年建镇
史,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美誉的水乡古镇;一个积淀
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翰墨流芳,诗画般唯美的水乡古镇;一个
回荡着南梁昭明太子朗朗书声,孕育过文学巨匠茅盾,拥有独一无
二草本彩烤工艺制作的蓝印花布、各式古物馆藏、佛门道观,原汁
原味生活着的水乡古镇。
走进乌镇景区,仿佛走进了一幅古老而意境幽远的水墨丹青画轴里,
那依水傍街,鳞次栉比的明清建筑,那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那爬满
青苔的河埠石槛,那咿呀欢唱的乌篷小船,那细雨般幽深绵长的古老
街巷无一不震撼人心。这种感观上惊艳的美,一支瘦笔又怎能写
尽,或许只有身临其境,亲自踏上悠悠的雨巷,住一住古朴的民居,
摸一摸古老的藤蔓,看一看古旧的典藏,你才能真正感受到历史赋予
它的厚重,才能真正感知它的妙不可言。
小桥、流水、烟雨、人家,处处都浓郁着诗情画意。如果说水,是
古镇永恒的主题,那么明清建筑便是这首主题曲中不可忽缺的组成
部分,而水阁更是其中的点睛之笔。乌镇,不愧为中国最后的枕水
人家,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乌镇划分成东南西北四个区块,河流密
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矛盾先生笔下所描写的那些能够
站在后门口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到橹声唉乃飘然而过的水
阁就散布在市河的两侧。
水阁风韵天成,面朝古街,背倚市河,清一色木质结构,外涂黑漆,
三面有窗,屋屋相连,绵延数里远。那些筑建在河道上与主楼房连成
一体的楼阁,被石柱、木桩撑起,象极了傣族的吊脚楼,远远望去就
像是行走在水里的船。楼上是烟火人家,楼下是流水潺潺,鱼鳞状的
青瓦在屋脊上连绵起伏,那沾染上烟火味的醉心之美,自无需说。
坐在瘦小的乌篷船上,看河两岸那些远了又近了的景,那高耸的马
头墙、观音兜,那青灰色的瓦片、起伏的屋脊,那飞翘的檐角,雕
花门窗,禁不住浮想联翩。试想,在某个月白风清的夜晚,在水阁
临窗的小木桌上,借一盏台灯桔黄色的光,铺开信纸,将心中玲珑
婉约的心思一句一句写在粉蓝色的信笺上,然后轻轻折叠,放进信
封,遥寄给思念的远方。或者是某个细雨缠绵的秋夜,捧一杯菊花
茶倚窗而立,看细密的雨点滴落在水面,任清凉的晚风吹起发梢,
吹皱阁楼下那泓流淌的水。微微的遐思里,往事随雨点穿尘而来,
密集而下,剪不断,理还乱,此时心,也一定会沾上水气,细腻而
湿滑。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事。
乌镇,风景秀丽,人杰地灵。故居、书院、道观、当铺,古迹名胜
俯首皆拾,名俗馆藏亦如瑰宝,让每一个与之邂逅的人,都甘心沉
沦,来过,便不想离开。
走在悠长的雨巷,看青青的石板垒起故事,看苍劲的藤蔓爬过墙角,
看高高的屋檐讲述传奇,看流年似水匆匆而过。感觉每一片苔藓都写
满诗意,每一架纺车都缠着曾经,轻触一扇扇古老的门窗,思绪万
千,不知道如烟往事,锁往过多少寂寥惆怅,也不知道古老长巷,有
多少故事曾纷纷上演?
乌镇,就是这么一个能够让人浮想联翩,触景生情的地方,正如我
试图推开一扇窗,乌镇却为我打开一扇门,那种不期而遇的欣喜与
感动。
当我站在宏源泰古老的手工染坊前,看高达十几米的晒布杆上,那一
杆杆密密匝匝悬挂下来的蓝印花布,我的心再一次被深深震撼。这些
有着上千年历史,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在手工纺织的白布坯
上,刻版,刮浆,再经过多道印染工艺制作而成的纯草本手工布艺,
就象一股清新而自由的空气,带着原野里泥土的芬芳,在空旷的晒布
场上飘飘荡荡。那纯粹的蓝,那质朴的白,那如精灵般飘逸的美,涤
去浮躁,摄人心魂,让人一下子就回归到了纯真年代。穿行在舞动的
蓝印花布间,被似曾相识的感觉包围,是油然而生的幸福。或许曾
经,我就是古镇农家的女孩,着一袭蓝印花布,采桑养蚕,纺纱织
布。闲时,也会去院里采一枝梅花或碧桃,插在古旧的白瓷瓶里,也
会给茉莉浇水,将白兰花串成一对别在衣襟,也会在河埠上淘洗,看
船只过往,也会迎着朝露,目送晚霞,把每一天都过成栀子花开的模
样。或许曾经,我就是那个行走在飘渺雨雾中的民国女子,曾站在飞
檐翘角的屋檐下,倚着木门,依依不舍地目送过心爱的男子远出求
学,看那袭飘逸的绸衫,在雨雾中渐远,而那条随风摆动的白色围
巾,又把思念拉的悠长悠长,牵住彼此的心。
不知谁说过,人生中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和你一起躲过雨的
屋檐。或者,人生中最美的,不是和你一起躲过雨的屋檐,而是那
些能够被唤醒和铭记的点点滴滴。
若人生,有许多值得记取的东西,那么乌镇老邮局便是最能唤醒记
忆的地方。老邮局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历经风雨的洗礼,至今
仍然对外营业。它是一座砖瓦结构的老式洋房,也是西栅景区唯一
一座浓郁着西洋味的建筑物。那圆型的拱柱,镂空的铁艺门窗,还
有默默伫立在门口的绿色大邮筒,会让你想起许多鸿雁传书,与书
信有关的片断。
华灯初上,老邮局弥漫着更加迷人的气息,屋子里柔和的灯光从镂
空的门窗里泄出来,与古镇上的万家灯火融为一体,珠联璧合,于
古朴中揉入了浪漫,于浪漫中增添了更加温馨的情调。思绪忽然被
拉的很长很长,仿佛回到了民国时期,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余音袅
袅,纸醉金迷,有舞步轻盈,有红酒摇曳。
如果说古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么纸醉金迷又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当我们在喧嚣的缝隙里,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远去的古朴之时,古
朴又成了时尚。今夜,当我坐在临河的茶馆,在红泥火炉一点一点的
光亮里,在杭白菊不绝如缕的袅袅清香中,看七彩灯光勾勒出如梦似
幻仙境般存在的乌镇,看对岸酒楼上推杯换盏,把酒临风的身影,看
乌篷船在眼前隐隐绰绰飘然而过,时光的浆上再次镀上令我沉醉的光
芒。
走过悠悠的雨巷,饮过三白酒的醇美,爱过一个正当年华的人,当
我在铺满故事的雨巷,把流走的岁月捡拾,水样般柔美的乌镇,已
不只是一个古镇。梦圆,你是我心的港湾,离去,你是我心的原乡。
纵然流年似水,而这静谧的时光,静默中的相依相守,已烙进我心
里,足够温暖我的,一世一生。
今晚,我只想枕着你的温柔入眠。
【篇二:乌镇蓝印花布美文】
蓝印花布始于汉晋,发展于宋元,盛于明清,俗称“石灰拷花布”、
“拷花蓝布”,是我国传统的民间工艺精品,已有上千年的印染历史。古
籍《二仪实录》说:“缬,秦汉间始有。”缬,是印有花纹的丝织品。
宋代,蓝印花布工艺日趋成熟。元代,黄道婆的棉纺技术传播
江南,为明清时期蓝印花布的鼎盛打下了基础。明朝设有织染局,
基本上垄断了织染业。直至清朝,民间染坊开始涌现。
乌镇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旧时,乌镇有染坊数十家,东栅染
店弄便是由此得名。近代松江、扬州、崇德、乐清等都是蓝印花布
的重要生产基地,现在仅剩桐乡、乌镇和江苏南通还在生产。
蓝印花布的原料土布、染料均来自乡村,工艺出自民间。旧时,浙
江一带农村家家户户都使用蓝印花布,窗帘、头巾、围裙、包袱、
帐子、台布等都可用它来做。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为纹样设计、刻
花稿、涂花版、拷花、染色、整平、晒干七道工序。
蓝印花布是由棉花经过轧棉籽、纺纱线、织棉布三道工序而成的棉
布。蓝印花布的印染原料为植物燃料蓝草。蓝草及靛蓝草,春播秋收
之后,叶子浸放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
之中和沉淀。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状,俗称“土靛”。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00:11: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fc28308962b46e15cd3a34e67f4244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乌镇美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乌镇美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