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地区
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言文阅读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1o,,.__,
13题。
洪武五年正月葵丑,谴翰林院待制王伟赍诏谕云南。祁初至云南,见元梁王君臣,谕以
版图归职方。梁王不省,馆于别室。数日,又曰:“予将命远来,非为身谋。朝廷以云南百
万生聚,不欲歼于锋刃。曾不闻元纲解纽,陈友谅据荆湖,张士诚据吴会,陈友定据闽关,
明玉珍据巴蜀,天兵下征,不四五年,或伏或诛。惟元君北走以死扩廓帖木儿之属或降或窜
曾无用武之地当是时,先服者赏后至者诛。乃今自料,勇悍强扩孰与陈、张?土地甲兵,
孰与中国?天之所废,谁能兴之!不然,皇上遣一将军,将龙骏百万,会战昆明,尔犹鱼游
爹中,不亡何待!“梁君臣相顾骇服,颇有降意,改馆讳,厚待之。
会元太子自立于沙漠,遣使脱脱自西番征粮云南,谋连兵拒我。脱脱砚知梁王有二心,
欲迫杀讳。梁王持两可,不决,匿讳民间。脱脱闻之,诮梁王曰:“国家颠覆不能救,反欲
附他人耶!“欲跃马去。梁王不得已,出祁与脱脱相见。脱脱欲屈讳,讳骂曰:“天命讫汝元,
我朝实代之。培火余炵,尚欲与日月争光乎!我将命使臣,岂为尔屈!”顾梁王曰:“尔朝杀
我,大兵夕至矣。”竟被害,痉地藏寺北。
八年秋九月,命怎么写辞职申请书 湖广行省参政吴云使云南。上谕云曰:“今天下混一,四方宾服,独云
南一隅未奉正朔。朕欲以兵取之,恐劳师费财,重伤吾民,卿能为朕作陆贾@乎?“云对曰:..
“云南恃其险远,故阻声教。臣奉陛下威德晓以祸福彼必顺附。若冥顽不从,兴师未晚。”
遂遣云行。时元梁王使其臣铁知院等二十余人使漠北,为徐达所获,送
京师
。上释之,命与
云偕行。至云南之沙糖口,铁知院等谋曰:“吾属奉使不达,被执而还,罪必不免。”于是共
逼云易服,诈为元使,更制书,以给梁王。云不从,铁知院等知不可夺,遂杀之。
(节选自《明史记事本末太祖平滇》)
【注】@陆贾: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外交家,早年追随刘邦,因能言善辩常出使诸侯。
1
0
.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
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惟元君北走以死/扩廓帖木儿之属/或降或窜/曾无用武之地/当是时/先服者赏/后至者诛
B.惟元君/北走以死/扩廓帖木儿之属/或降或窜/曾无用武之地/当是时/先服者赏/后至者诛
C.
惟元君北走以死/扩廓帖木儿之属或降或窜/曾无用武之地/当是时/先服者赏/后至者诛
D.惟元君/北走以死/扩廓帖木儿之属或降或窜/曾无用武之地/当是时/先服者赏/后至者诛
1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洪武
,
明太祖朱元璋年号
。
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一般由君主发起。
B.
翰林院
,
宫廷供奉机构
,
安置文学、经术等人才
,
陪侍皇帝游宴娱乐
,
是正式官署。
C.正朔
,
古代改朝换代
、
帝王易姓受命时
,
新立帝王颁行的新历法
,
后亦泛指历法。
D.
京师,古代行政区划名称,一般指国都、首都,此处京师指明朝洪武年间的南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王讳出使云南时,先晓谕梁王,朝廷怜惜百姓,不想动用武力;又警告梁王,皇上一旦
发兵,云南必将灭亡。
B.
元使脱脱想处决王讳,梁王举棋不定,面对脱脱的威逼利诱,梁王只好交出王讳,王讳
不愿屈就,结果被害。
C.云南偏隅一方,皇帝欲发兵征讨,又担心士兵辛苦,耗费钱财,伤及百姓,皇帝千是派
遣吴云前往云南说降。
D.
铁知院等人担心返回云南会被降罪,于是逼迫吴云装成元使,更改诏书,来欺骗梁王,
吴云不从,最终被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勇悍强扩,孰与陈、张?土地甲兵,孰与中国?
(2)臣奉陛下威德,晓以祸福,彼必顺附。
答案:
10.
【答案】C
11.
【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翰林院”不是正式官署。
12.
【答案】B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脱脱的威
逼利诱“
一句有误,根据“脱脱闻之,诮梁王曰……出讳与脱脱相见“可知,脱脱并没有对
梁王“利诱
"
。A项由第一段“朝廷以云南百万生聚,不欲歼千锋刃。”“不然,皇上遣一将
军,将龙骤百万,会战昆明,尔犹鱼游备中,不亡何待!”等内容可得知;C项由第三段“今
天下混一,四方宾服,独云南一隅未奉正朔……遂遣云行”等内容可得知;
D
项由第三段“铁
知院等谋曰……遂杀之“可得知。
13.
【答案】
(1)你与陈友谅、张士诚相比,哪个更勇猛强悍?云南与中原地区相比,土地
武器哪样比得上?(评分细则:译出“孰与““甲兵”“中国“各给1分,大意正确给2
分。)
(2)我愿意奉行陛下的声威和恩德,用祸福的道理让他们明白,他们一定会归附的。(评分
细则:译出“奉”“彼“各给l分,“晓以祸福”句式准确,给l分,大意正确给2分。)
【译文】
洪武五年正月癸丑
,
朝廷派遣翰林院待制王伟带着诏书到云南。王讳刚到云南后拜见元
梁王君臣
,
命令他奉上地图给朝廷方面掌管。梁王不听从
,
并把他安置在偏室内居住。几天
后
,
王祁又说:“我奉命远道而来
,
不是为自己打算。朝廷只是因为云南聚集了百万苍生
,
不忍苍生荼毒于锋刃。你们竟然没有听说元代纲纪废弛
,
陈友谅占据荆湖
,
张士诚占据吴会
,
陈友定占据闽关
,
明玉珍占据巴蜀
,
我朝军队征讨
,
不到四五年
,
有的被降服
,
有的被诛杀。
只有元君拼死逃到北方
,
扩廓帖木儿这些人有的投降有的逃跑
,
未曾有用武之地。那时
,
先
投降的人得到奖赏
,
后投降的人被诛杀。如今你想想
,
你与陈友谅、张士诚相比
,
哪个更勇
猛强悍?云南与中原地区相比
,
土地武器哪样比得上?天要灭你
,
谁能使之兴盛!如果不这
样,皇上将派遣我朝将领率领百万装备精良的士兵,和你在昆明会战,你将像爸中的游鱼,
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梁王及臣子互相看着,感到害怕,有投降之意。随即将王祁挪至正馆
居住,好好款待他。
时逢元太子在沙漠一带自立为王,元朝派遣脱脱从西蕃到云南征棵,并谋划联合军队来
抵抗我朝。脱脱窥视到梁王有二心,想要胁迫杀掉王祁。梁王犹豫不决,把王祁藏于民间。
脱脱听说,责备梁王说:“国家灭亡无法挽救,你反而依附他人!“想策马而去。梁王无法,
交出王祁与脱脱相见。脱脱想要王伟屈服于他,王讳怒叱道:“上天要完结你元朝的命,
我
朝是来取代你元朝的。你就像小小的火把,将要燃尽,还想与日月争辉吗?我是受命朝廷的
使臣,岂能屈服于你!”王讳回头对梁王说道:“你早上杀了我,朝廷大军傍晚就会到来。”
王讳最终被杀害,埋葬在地藏寺的北边。
洪武八年秋九月,朝廷命湖广行省参政吴云出使云南。皇上诏令吴云说:“现在天下统
一,四方朝服,唯独云南偏安一隅不奉行新历法。我准备出兵攻打,又担心军队劳苦,耗费
钱财,伤及百姓,您能成为我的陆贾吗?“吴云回答说:“云南依仗着地势的险远,所以阻
断了我们的声威和教化。我愿意奉行陛下的声威和恩德,用祸福的道理让他们明白,他们一
定会归附的。如果他们冥顽不从,再发兵攻打也不迟。”于是派吴云出发。当时元梁王派大
臣铁知院等二十余人出使漠北,被徐达捕获,押回京师。皇上释放了他们,命令他们与吴云
一同前往云南。到达云南沙糖口,铁知院等谋划说:“我们这群人奉命出使未完成任务,被
抓住送回来,罪行一定不被豁免。”于是一起逼迫吴云换上朝服,假装为元使,更改皇帝诏
书,来欺骗梁王。吴云不从,铁知院等知道不可改变他,于是杀了吴云。
云南省丽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_,13题。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玄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尝从其父至京
师,时天下宁晏,论者咸以国祚方永,玄龄乃避左右告父曰:"隋帝本无功德,但诩惑
黔黎
,
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
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彦谦惊而异之。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
睫。父终,酌饮不入口者五日。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1日识,
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
,
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谱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及太
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于匹。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
兼礼部尚书。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已有之。明....
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已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
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
二十三年
,
驾幸玉华宫
,
时玄龄旧疾发
,
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
,
追赴宫所
,
乘担舆入
殿
,
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救遣名医敕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
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呛。玄龄因谓诸子曰:“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
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后疾增剧
,
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
,
握手叙别
,
悲不自胜。
寻薨
,
年七十。谥曰文昭
,
陪葬昭陵。玄龄尝诫诸子以骄奢沉溺
,
必不可以地望凌人
,
又云:
“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
(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
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枪
B.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
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枪
C.
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
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枪
D.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
宗即喜/见颜色如司增剧/便为改容凄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黔黎,黔首、黎民的合称,泛指百姓。古代百姓的常见称呼还有布衣、庶民、黎庶、
氓等。
B.
春宫,也称东宫,古代宫殿,后指储君。因“东”时属春,色属青”,故又称青宫”。
C.
太子少师,古代官名。与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简称“三少“,多为虚衔无实职。
D.礼部尚书,是主管朝廷中的祭祀、宴餐、科举、官员选拔和外事活动的大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房乔聪敏异常,对国家大事有独到的看法,意识到隋朝存在的隐患,并对局势做出
预判。
B.
房乔侍亲至孝,父亲生病衣不解带侍疾,父亲去世哀伤异常,五日不思饮食。
C.
房乔处理政务尽心竭力,明晰练达,因才取士,不苛求别人,审订法令,意在宽严
相济。
D.房乔与太宗君臣相得,感情深厚。房乔病重,太宗遣使派医,问候诊治,甚至亲自
探望,握手叙别。
1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
(2)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
答案:
【考点】
文化常识;翻译;断句;概括分析
【点评】
(1)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断句的能力,注意一些名词、动词。阅读文句,找出文句中的动词、
名词等词语,这些词语多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然后结合句子的文意判断选项
(2)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注意要分类别的总结积累。文化常识,不同时段
有不同的特点,平时积累时可按时间、功用、等方面进行。这样做题就轻松多了。
(3)本题考查的是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注意把握文本的大意。阅读并翻译文本,掌握
文本的大意,准确找出选项的相关文段,然后对照选项辨析。
(4)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注意句子的通畅性。翻译的步骤,翻译关键词,翻
译整个句子。调整句子的语序保证句子的通畅性。
【解析】
10.
【答案】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不能自胜”作“感咽"的补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B。“尚
食“是名词,作“供"的主语,应在其前断开,排除D。故选C
。
句子翻译:
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
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病略能减退,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就变
得满面凄枪。
11.
【答案】D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主管......官员选拔"错误,“官员选拔“是吏部尚书
掌管。故选D。
12.
【答案】C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意在宽严相济"错误。原文是“意在宽平"'
即“意在宽容和平稳''不是“宽严相济”。故选C
。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心“度”:估计;“笃':严重;“孤”:辜负;“余责”:未尽的责任。(评分标准:四个关键词每
个关键词1分,句子通顺1分)
译文:
我估计我是病得快要死了,皇上对我的恩惠却越来越重,如果亏负了皇上,那么死了也还有
责任。
@"累叶”:累世、世代;“节':气节。(评分标准:两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l分,句子通顺
3分)
译文:
袁家累世忠诚有气节,这是我所尊崇的,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
【参考译文】
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房玄龄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千草
书和隶书,善千写文章。曾经跟随父亲到京城,当时天下大平,舆论都认为国运会很久长,
房玄龄却私下里对父亲说:"隋帝本来没有功业德行,只是欺编迷惑百性,不替后代做长远
打算,混淆了嫡子的亲疏尊卑关系,致使互相倾轧争夺,太子王侯,比赛着纵欲享乐,最后
必然自相残杀,不能保全帝位国家。眼下虽然太平,它的灭亡可以翘首足来等到。"房彦谦
听了又惊恐又诧异。父亲重病持续一百天,房玄龄伺候喝药吃饭,不曾脱过衣服打过訰
。父
亲去世,五天之久滴水未沾。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见他,
就像老朋友一样,让他代理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已经遇到了三国三大战役 知己的人,用尽自己的全
部心力,知道的没有不马上去做的。
隐太子认为房玄龄、杜如晦是太宗亲近看重的人,很憎恶他们,在高祖面前诬陷他们,因此
他们都被高祖赶出了秦王府。到太宗立为皇太子时,房玄龄被提拔为太子右庶子,尝赐给他
五千匹绢。贞观三年(629),授予房玄龄太子少师官衔,他坚决推辞,只任代理太子詹事,
兼任礼部尚书。负责统管朝廷各部门政务以后,他忠于职守从不懈怠,尽心竭力,不愿出现
一点失误。听到别人的优点长处,就像是自己有那优点长处一样高兴。他对行政事务明晰练
达,并且用文献经典来加以整治,审查修订法令,意在宽容和平稳,取用人才不求全责备,
不用自己的长处苛求别人,按照才干安排职务,出身低微也无妨碍。公众舆论赞扬他是贤相。
贞观二十三年,皇上驾临玉华宫,当时玄龄老病复发,皇上下诏令他睡在总留台。到他渐渐
病重,玄龄追赴玉华宫,坐偏桥入殿,将近到皇帝御座才下轿。太宗对他流泪,玄龄也感伤
悲咽得不能自我控制。下诏派名医救治,掌管皇帝膳食的官员每天对他供应御膳。如果他的
病略能减退
,
太宗就高兴得露出喜色:如果听说病情加重
,
就变得满面凄枪
。
房玄龄千是对
儿子们说:“我估计我是病得快要死了
,
皇上对我的恩惠却越来越重
,
如果亏负了皇上
,
那
么死了也还有责任。”后病情加重
,
多次派宦官问候。皇上又亲自光临
,
握手叙别
,
悲不能
忍。不久去世
,
享年七十。谥号叫文昭
,
把他安葬在太宗为自己预先营造的昭陵墓地。房玄
龄曾经就骄横奢侈积习不改的问题训诫过儿子们
,
一定不能用地位名望欺压别人
,
又说:“袁
家累世忠诚有气节
,
这是我所尊崇的
,
你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云南省昆明师范专科学校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
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
完成10—13题。
游石钟山记
章溃
九江湖口县有石钟山。邮道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呴若洪钟,因受其
称。唐李渤始访其遗迹,得双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苏文忠以陋其言,
尝因夜月乘舟造绝壁,上下闻有大音发于水上,嘈吆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回至港口。有
大石当中流,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寂坎钱辂之声,与向之嘈吆者相应。周文忠公
亦尝游其处,而其所录上下钟山之景为颇详,尝疑其论之不一。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肾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
可于馀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炫指予曰:此北钟山也,
山以
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椿,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
人。
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
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濒翰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潦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
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絊穴,水落风息,不能钟
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升不能蚁。乃上阁之小轩,聆
之,诚嘈吆如洪钟然,馀石无此声。邮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于古之疑矣。次日,诣
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馀丈。老
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已己,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
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
石以钟
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
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
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
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
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濒渤/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涤
岚光
B.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千此/而后朝宗千海/濒渤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涤
岚光
C.
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濒渤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涤
岚光
D.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濒翰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淙
岚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忠,苏轼的谥号。谥号是古代朝廷给予去世的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
人带有嘉奖意味的称号。
B.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既”表示达到的状态。
C.督学,指视察、监督及指导学校、教育行政机构及其他教育部门工作的专业人员,
文中指到地方视察教育。
D.正统明朝第六任皇帝英宗的年号。古代有天干地支纪年、年号纪年等多种纪年法。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开头陈述四位前人对石钟山命名的考察,交代自己游览石钟山的起因。
B.
南北石钟山皆有观音阁,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上,南钟山的观音阁在山下。
C.
作者发现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
D.
关于钟山得名的缘由,作者与苏轼都认同鄱道元的观点,反对李勃的看法。
1
3.把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
(2)惟此石突然特立千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
答案:
10.D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
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
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本题,“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结构对称,之间应断开,其中,“南来”“西出“分别
作“清"'浊"的状语,故'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均独立成句,排除
BC
;"而后朝宗于
海"'"于“引出动作的对象“海”本句联系紧密,不可断开,排
除A。
本句译为: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
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彩一起荡涤。
11.A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
项,“忠,苏轼的谥号。谥号是古代朝廷给予去世的帝王
、
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
带有嘉奖意味的称号”说法错误。`'谥号是......带有嘉奖意味的称号“错,谥号有褒贬之分。
12.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
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C项,”作者发现北钟山只有钟石能发出钟鸣,而南钟山很多山石都能发出钟鸣”说法错误。
作者考察南北山石,得出“下俱穴,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但“其音浊“不是钟声,只有钟山
“其音如洪钟焉”。
13.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
(1)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
(2)只有这座山石突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
第1句得分点:“可以“,可以凭借;'得“,获得;“状",陈述或描摹;
第2句得分点:“突然“,突兀的样子;“虚",
空;“故“,所以。
详解:
l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
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
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
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千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
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
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
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2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
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
解,读懂六七成即可。
第二步:细读题目
,
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
,
要根据题干要求
,
结合各选项
的具体内容
,
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
,
引起回忆
,
运用课
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
,
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
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
,
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
,
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
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
,
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九江湖口县有一座石钟山。邮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
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唐代李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
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
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呴亮。北宋的苏轼因为对这话有怀疑,曾经在有月亮的夜晚乘着小舟来
到峭壁下,听到有宏大的声音发自水面上,声音洪亮像钟鼓的声音连绵不断。驾船的人非常
害怕,回到的渡口。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在水中,中间是空的,有很多孔,和风声水声相互呼
应,发出寂坎4堂羚的声音,同先前钟鼓的声音相互应和。周文忠公也曾经游览过这里,并且
他描写上钟山的景物很是详细,曾疑惑为何这些(有关钟山得名原因笫)说法不一致。
今天秋天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大
石,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于多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嵩
和寺中僧人宏炫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
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婉蜓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亭
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二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
、
五老
、
香炉
、
二祖
、
五祖诸
峰,如同
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有
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光
彩一起荡淉。悠然的风光,能在游览时体验到,很难用笔墨来形容。返回登岸,径直来到钟
石下面,俯下身子观察,石头都是空穴,因为水位下落风停息了,所以没有发出钟鼓的呜声。
从九江又回来,与进士梅君愈以及老人乘着升到这个地方,狂风怒号波涛汹涌,升不能
靠岸。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
样的声音。邮元的记载,苏公之辩解,的确可以破解于古疑惑了。第二天,到了南钟山,山
下也有观音阁,临靠大江。左右石壁和北钟山一样,但景色不如北钟山,右面的石头少十多
丈。老人和寺中的僧人说,这就是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在上面。正统十四年已已,石头裂
开倒在水中,痕迹尚且很新。仔细的观察南北的石头,石头面下都有窟崖,风水击打在上面,
都可以发出声来,为什么只有这个石头用钟来命名呢?大概是其他的石头背靠着土侧立,下
面是空的而后面是实的,所以发出的声音浑浊,只有这座山石突地矗立在水里,中间和下面
都是空的,因此那声音像洪钟一样。李渤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辨别石钟山声音清澈或浑浊
的原因,就浅陋了。但是怀疑苏公当时所游览是港口,稍微偏南的风景,才有好像凶猛的野
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的石头,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杨次山所说的“真山从作假山看”,说
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况且遇到害怕的事就回去了,南钟山恐怕还没有到,所以南钟山的景色
没有在他的文中见到。
云南省弥勒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淘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
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赘书既而读《庄子》叹曰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碟裂诡异之弊胜,
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
但置笫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
当避此人,出一头地也。"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
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侨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吞饰以出,筑东南长堤,币日
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
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梧敛民财,敛聚于
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
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
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
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淘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
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傥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
为小人忌恶挤排
,
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赞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于言/好贾谊陆赞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赞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赞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
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新时代青年 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
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
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
《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
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
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
都很厌烦,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B.苏拭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
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苏轼敢千直言。苏拭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
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苏轼仕途坎坰。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
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
答案:
10.
C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
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
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好贾谊陆赞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这段话是说“苏
拭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陆赞的文集。不久当他
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
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经史”“贾谊陆
赞”“书”“庄子”“吾”等,然后依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如“通“是动词,宾语是“经更''"日
数千言“是指“属文“,故应从“经更和“属文”之间断开,排除A项;如'未能言“是说“口"'
故'口“应放在后一句中,排除B项;“见"的宾语是“是书“,故应在“书”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C项。
11.
C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
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
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春秋》......与《乐经》
《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错误,“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没有《乐经》。故选C
项。
12.
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
“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纯蓝色壁纸 选项对
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
错误,文中说'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
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选项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属于
曲解实词的意思。故选A项。
13.(1)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
洪水危及城池。
(2)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
,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
,
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
,
再采取对译法
,
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
,
第一句中
,“吾谁与守",
宾语前置句
,
应为“我与谁守";"是",
代词
,
这里;“败",
使动用法
,
可以意译为“危及“。第二句中
,“虽"'
即使;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
,
的;“辞",
言语;“书“,
动词
,
写成文章;第二个“之“,
代
词
,
代文章。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淘外出四处游学,
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
“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
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到二十
岁的时候,苏拭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
的政治家、
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赘(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
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
里想的一样啊!“嘉祜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
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扁
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
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
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
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
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溢于梁山泊和南清河
等地,
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
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
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
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军队,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
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
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吞估等走出军营,修
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工厂安全生产 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
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艾滋图片 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
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
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
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
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
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
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
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
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在常州(今江苏常州市)去世,享年66岁。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淘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
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
大概也是很少见的。
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
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在朝廷
中安然任职。
云南省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
题
。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
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
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
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
本文发布于:2023-03-16 22:40: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f8a9d5f295adbf41c11f99cd211636e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扩廓帖木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扩廓帖木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