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时期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
由于中国农民和农村在中国历史及现实中占有重要地位,藏头诗表白
农村题材电视剧自电视剧发轫之初便受到了创作者的青睐。1958
年播出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表现的便是中国农村和
农民。1958年至1966年为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起步时期,本
文拟从政策背景、叙事内容和形态特征等三个方面试加阐释。
一、政策背景
(一)农村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政策,使农民取得土
地产权,为改善生活打下物质基础。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预定用三个五年
计划时间,发展工业化,同时实行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消灭一切私有制,全面实现公有制社会。根据这一
思路,作出三大决策:一是实现工业化,奉行赶超策略,赶超世
界先进水平,15年超英,20年赶美;二是实行计划经济,对农
产品实行统购统销,在工业化方面,由中央集权配置资源;三是
把农业生产高级合作社改制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1958
年,进而实行了一大二公的公社化,掀起了工业化大跃进。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20世纪
70年代末,历时27年。这期间,1958年至1961年大跃进、大
公社引发大困难,算作短暂的非正常状态,其余20多年,是把
农民小私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以统一经营取代农户分散经
营,全国一式。这种单一形式的一大二公人民公社缺乏激励机
制,社员必须付出劳动,但没有好的预期,出工不出力现象很难
纠正,影响生产力提高,始终解决不了全国人民温饱问题。农村
缺粮地区日渐扩大,城市农副产品供应凭票证配给,长期走不出
短缺经济的困境。也就是说,包括十年文革在内的新中国建立
初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二)文艺政策
中国电视诞生于发展电视的国际性热潮和社会主义与资本
主义两大阵营激烈竞争的20世纪50年代后期。大跃进运动给
予它另一个重要的推动。
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
路线指引下,广播系统也加入了大跃进运动。广播工作大qq盗号神器 跃
进的重点表现在电视事业的创办。
早在1955年,建立电视台的提议就被列入国家文教五年计
划。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
视台前身)试验播出。最初的电视节目是直播的、黑白颜色,北
京市内仅有电视机50架左右。10月1日,中国第二座电视台上
海电视台开播。12月20一剪梅歌词 日,哈尔滨电视台(黑龙江电视台前身)
开播。这是中国最早一批电视台,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
业的诞生。
1958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讨论了广播工作大
跃进的问题,在左倾政治气候中提出了广播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的观点,提出了广播的三大任务,即宣传政治、普及知识、
文化娱乐。这些不一定错误的口号在实践中的表现却往往是褊
狭和荒唐的。[2]1959年2~3月、1960年3月召开的第六次、
第七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仍然肯定了大跃进的方针,坚持了
大跃进的走向。在总结大跃进期间广播电视宣传教训的基础
上,1964年召开的第七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除了例行的政治口
号外,提出了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的号召。1965年11月,
主管教育工作的国务院副、中宣部部长陆定一在全国半工半读教
育会议上指出:我们的电视是教育工具,各种节目都要有教育
意义。[3]1966年3~4月广播事业局召开第九次全国广播工作
会议,强调确保广播电台、电视台的绝对安全,保证党对广播电
台、电视台的绝对领导。
二、叙事内容
1958年到1966年,在长达8年的电视剧初创时期,全国共
生产电视剧74集[3]。在这些电视剧中,农村题材电视剧占了近
三分之一的比例。与这一时期的乡村文学思潮相呼应,农村题材
电视剧同样可分为翻身叙事和颂歌叙事两大类,通过对于农村社
会的描写,展示新的时代农村社会中人们心理与生活的巨大变
化,通过对于新时代农村社会中新人新事的描写,讴歌欣欣向荣
的新中国。其叙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类:
(一)阶级斗争教育
代表作品有《一口菜脸蛋儿 饼子》、《红缨枪》、《要多长个心眼儿》
等。
一九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电视节目,每周
播映两次,每次一个半小时至两个小时。经过一个阶段试播,于
1959年9月2日开始正式播放。每周播放电视节目4次。1959
增加到每周6次,1960年又增加到每周8次,每次约为两小时半到
三小时。播映的电视节目有十余种,如电视报道、电视新闻、
国际新闻、科学知识普及节目、对少年儿童广播节目、故
事影片、文艺节目等等。电视剧属于文艺节目的一部分。当
时,电视接收机增加到三四百台,多数是14寸或17寸的,仍然
是黑白的,绝大部分还是集体所有,集体收看。北京郊区的区、
县文化馆、站都购置了电视机,都按电视台播映的时间开放电视
接收机,平时每天有五六十人收看,多时二三百人。文化馆收门
票,一般是5分钱一张。[5]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同时也是第一
部农村题材电视剧《一口菜饼子》[6],就是在试播期间的1958
年6月15日播映的。
该剧编剧陈庚回忆道:第一个电视剧呢,本来是个小舞台
剧,舞台剧本,当时电视剧任务还没来的时候,我来了以后很快
就搞了一个,为什么搞它呢?当时我也算是一个广播电视部的负
责干部,从内部传达了一个消息,现在宣传的主要任务--粮食,
要节约粮食,当时有个《新观察》,《新观察》的最后发现这么一
篇小文章,是一个忆苦思甜、关于节约粮食的问题。于是我就一
夜之间构思完了以后,一夜之间就写成了一个广播剧,我们又把
它马上改成了一个小舞台剧。当时从国外的一些资料中已经知
道,有电视剧的这个名称,这样一个剧种,那么我们就拿来把
它改编,就在我那个舞台剧本的基础上,由胡旭直接分镜头,
直接干,就这样搞出了这个戏,后来就播出了。[7]
《一口菜饼子》时长20分钟,故事讲的是解放后的农村,
一个小女孩吃过饭后,拿着一块丝糕逗小狗玩,姐姐发现后制止
了妹妹,并给妹妹讲述了旧社会他们一家穷苦、悲惨的生活遭遇。
那时,父母双亲带着姐妹俩出外逃荒,父亲病死在路上,母亲也
病倒在一个破草棚里。姐姐到地主家去讨饭,又被地主家的恶狗
咬伤了腿。姐姐逃回草棚后,看见年幼不懂事儿的妹妹正哭着要
吃的,病危的母亲从怀里掏出仅有的一口菜饼子给妹妹,姐姐上
前让妹妹把菜饼子留给母亲吃,在推让之中,母亲含泪死去。听
完姐姐的回忆,又看到妈妈留下来的那一口菜饼子,妹妹痛悔自
己忘了过去的苦难。
《一口菜饼子》由胡旭、梅阡担任导演,文英光、冀峰、
化民担任摄像。全剧共有四个角色,由中央广播实验剧团的五位
演员扮演--李燕扮演妹妹,余琳扮演童年时期的妹妹,孙佩云扮
演姐姐[8],王昌明扮演父亲,李晓兰扮演母亲。在叙事上,该剧
采取第一人称的串讲方式。剧中的姐姐,既是角色的扮演者,又
是串讲人。这种由串讲人引导观众进入剧情的形式,在当时苏联、
匈牙利、波兰等国的电视剧中经常运用,被认为是播映效果较好
的一种形式。
《一口菜饼子》主题健康,艺术表演非常成功,播出效果
十分理想。该剧是在演播室里用3台摄像机边拍边播的,虽然全
剧人物不多,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只有一台景,演出仅仅20多
分钟,但它毕竟开了中国电视剧之先河。电视剧这一名称就是
该剧演播时,由编导人员即兴命名的,后沿用至今,并为台港澳
三地采用。
北京电视台1961年7月8日播出的《红缨枪》,反映的是
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根据地小姑娘与恶霸地主的勇敢斗争的故
事。曾用16毫米拍摄片断,用在了我国第一次向国外介绍中国
电视剧生产情况的节目中。剧本被《剧本》月刊登载。
北京电视台1963年10月2日播出的《要多长个心眼儿》,
由广播电视实验剧团、少年电视演出队联合演出,描写的是对坏
蛋地主要多长个心眼,提高阶级警惕性的故事。
(二)礼赞英雄模范
代表作有电视报道剧《刘文学》、《焦裕禄》。
1960年3月26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报道剧《刘文
学》,讲述了不畏恶势力、坚决与地主斗争的少年刘文学的英雄
事迹。《刘文学》同时还是中国第一部儿童题材电视剧。
1966年2月7日和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由播音员齐越
播出了新华社记者穆青、冯健、周原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
的榜样--焦裕禄》,全文播出三遍,反响很好,应听众要求9日又
重播一遍。
1966年2月11日,北京电视台派两名记者到河南兰考县
拍摄了介绍焦裕禄事迹的电视片,到3月份,共拍出《河南人民
争学焦裕禄》、《实现焦裕禄的思想,建设新兰考》等12电视片。
这些电视片从2月16日起在北京电视台电视新闻节目中陆续播
出。
1966年2月26日,北京电视台又播出了由中央广播电视
剧团演出的电视报道剧《焦裕禄》,生动反映了焦裕禄为人教师个人成长总结 民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事迹。全剧共有6个场景,长达100分钟。
稍后,哈尔滨电视台也制作播出了同名电视报道剧。作为电视直
播剧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焦裕禄》是这一时期电视剧中人物
塑造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代表了这一时期电视剧的最高水平,
当然也代表了起步时期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最高水平。
(三)倡导时代新风
代表作有《女状元》、《娶了个好姑娘》、《幸福岭》、《展翅
高飞》、《青春曲》、《三条黄牛》、《桃园女儿嫁窝谷》、《养猪姑娘》、
《月照东墙》、《黑掌柜》、《红柳歌》等。
《女状元》于1959年3月7日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讲述的
是农村人民公社大办食堂的故事。
《娶了个好姑娘》于1959年8月8日在北京电视台播出,
讲述的是农村儿女亲家的故事。
根据浩然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同名短篇小说改编《月照东墙》
于1959年9月12日在北京电视台播出,写的是一个农民外出,
妻子难产。老队长尚友朋组织社员抬这个女人进城到医院抢救的
故事。
《幸福岭》于1960年1月25日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讲述
的是歌颂农村新面貌的故事。
《展翅高飞》改编自李准的小说《李双双》,由北京电视台
于1960年2月12日播出,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农村生活。
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北京电视台于1960年
10月3日播出了《青春曲》。该剧由北京电视台播出,讲述了一
个农村姑娘在城里中学毕业后,拒绝人们的好意劝留,毅然到农
村建设家乡的故事。该剧还是第一部在北京电视台新建600平方
米演播厅中排练直至播出的电视剧。[8]
为了积极响应党的大力发展养猪事业的号召,北京电视台
于1960年12月10日播出了《养猪姑娘》(又名《相亲》)。该剧
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公社的植棉能手王秀红,积极响应党的大
力发展养猪事业的号召,自愿参加养猪工作。她在工作中不仅信
心百倍,干劲十足,而且敢于创新,并用先进的思想影响和教育
了因袭旧规、有保守思想的钱大叔。她打破迷信,刻苦钻研,缩
短了猪仔的喂奶期,加快了繁殖速度,使生猪数量大增,为高速
发展养猪事业,创造了先进经验。
对传统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进行批驳,以帮助和教育落
后和守旧的群众,促使他们跟上新时代的前进步伐,北京电视台
于1961年3月25日播出了根据冯忠谱小说改编的《桃园女儿嫁
窝谷》。故事从富裕的桃园村姑娘爱上了贫困的窝谷村的年轻生
产队长讲起。自古以来,当地流传着有女莫嫁粉色纯图片 窝谷汉,嫁到窝
谷吃不上饭的说法。姑娘的父亲--一个老把式--对这门亲事坚
决反对,父女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窝谷村的生产队长人穷志
不穷,以新时代年轻人的勇气和决心,带领社员开荒育林,种植
果树。他的意志和行为感动了老把式,最终同意把女儿嫁到窝
谷村。结婚时,女儿带来的嫁妆是300株桃树苗,固执的老把
式也来到窝谷村,现场指导果树栽培。全剧由评书演员、西河
大鼓弦师马连登用评书形式串讲,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播
出后受到好评。
根据小说改编的《窝车》于1961年4月29日在北京电视
台播出,内容是说大卡车在农村窝车,马车老板来帮忙,原来两
家是亲家。侯宝林、郭全宝用相声串讲。该剧的一大特色是大道
具解放牌汽车开进了大演播室。
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搬家》于1963年12月31日在北京
电视台播出,讲述的是人民公社的一个大队长有义为改手掌长痣代表什么 变全大队
的经济面貌,决心把家搬到穷队去,因此和妻子发生的一段矛盾
纠葛的故事。
广州电视台根据有关报道改编的《黑掌柜》,歌颂了一个供
销员满腔热情地为村民服务的事迹。导演耿明辰。
哈尔滨电视台的《红柳歌》,描写城市知青扎根山区成长的
故事。编导杨桂荣、徐士惠。主演为哈尔滨市文化宫戏剧组的晓
阳和杜宝凤。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0:15: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f4e33436df23e5d9a442382573b0060b.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农村电视剧大全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农村电视剧大全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