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城关区产业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产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实施“产业强区”战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
业,着力发展都市型工业和都市型农业,全面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
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经济总量显著增强
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76.86亿元,同比增长13.2%,“十二五”期间年
均增长13%,高于“十五”时期1.5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分别占全省、全市的9.19%和
34.2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0.99亿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4.58
亿元,同比增长17.5%;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1.31亿元,同比增长11.9%。全社会固定
资产投资额达到226.59亿元,同比增长24.6%,“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12%。社会消费
品零售总额完成312.39亿元,同比增长18.41%,“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6%。一般预算收
入达到10.5亿元,同比增长21.09%,“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9%。
(二)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0.6∶30.7∶68.7调整为“十一五”末的0.26∶22.44∶
77.29,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较为现代的产业体系。从产业内部结构看,初步实现了传统
农业向以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型,传统工业初步实现了产品结构由传统型向现
代科技型的转变,工业总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现代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5%以上。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
增加值达到192.15亿元,占GDP比重由“十五”末的39%增加到51.93%,成为推动经济增
长的重要力量。
(三)产业发展呈现集聚态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关产业逐渐形成了“一区、两线、三组团”的产业布局。一区,即中央
商务区,主要指西关什字以东,南滨河路以南,白银路、民主西路以北,天水路以西的区域,集
中了高端商务、金融服务、中介咨询、大型专卖、总部经济等新型业态,是全市乃至全省现代商
贸业、现代服务业最为发达的区域;两线旅游经济带,集中了五泉山公园、白塔山公园、徐家山
森林公园、五一山森林公园、兰山山地公园等多个旅游景点,是我市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东
部组团是指天水路以东、南河道以南地区,集中了兰州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众多科研院所
和东部综合批发市场、电子商贸城、瑞德摩尔等大型专业市场,是我区高新技术研发和大型物流
业的集中区。雁滩组团,是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所在地,也是专业市场相对集中的区域,是我区
高新技术、现代商贸、现代物流、地产开发产业聚集区;河北组团,指城关黄河以北地区,生物
医药、都市加工、会展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主要集中在该区域。
(四)园区经济初具规模
九州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累计完成开发建设投资62.93亿元,开发土地7000
亩,入区企事业单位达到138家,市政道路、给水、排水、天然气管道、通讯光缆、供电线路、
排洪道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建成了“三纵、两横、一环”的道路网络结构,形成食品加工、机械、
电子、生物医药四大主导产业,201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09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3.54
亿元,上缴税金达到8868.72万元。
(五)产业发展政策不断完善
先后制定出台了《城关区经济发展奖励办法》、《城关区项目建设服务承诺制度》、《城关区关
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和《城关区文化活区战略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加快发展
的政策措施,建立了重大项目指挥部推进机制,产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虽然全区产业发展呈现出总量快速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布局更加合理的良好态势,但仍然
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土地资源严重匮乏。土地资源缺乏造成项目引进难、落地难,工业发
展空间越来越小,现代服务业发展平台严重受限。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规模偏小,产
品结构相对单一,科技含量低,主要依靠个别骨干企业的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第三产
业构成中,占据主体地位的仍是批零贸易餐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两大传统行业以及国家机关、
教育、文艺、广播影视业等非营利性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超过70%,而知识
密集型、效益高、收效快的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等新兴行业所占比重偏低。
三是产业布局有待优化。由于产业布局功能定位不够明确,造成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资源分割、
恶性竞争等现象大量存在。四是产业组织规模小。全区666家工业企业中,产值上亿元的只有
15家,没有一家产值上10亿元的大型龙头企业。全区230个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
企业法人中,法人总部在城关的连锁企业只有5户。由于缺乏大洋葱汁 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小企业
集群的发展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产业关联。此外,规模较小的企业布局分散,严重影响了产业发展
效益发挥。五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对待和解决。
二、“十二五”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将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创新密集、
竞争加剧的时期,发展新能源、低碳环保等绿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并形成
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战略制高点。这将给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产业、提高全球竞争力提供
重大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面临新一轮战略调整期,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
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这将有
利于充分发挥我区省会中心城区的优势,承接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的梯度专升本题 转移,建立以现代服务业
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时期,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
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政策措施的不断出台,为城关的率先科学发展提供了宝贵
的政策机遇;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支持“兰白经济圈核心区”率先发展的工作部署,特别是省委跨
越式发展总目标的确立,有利于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的地区率先发展,为城关的率先科学发
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市委“再造兰州”战略提出着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特别是“两轮驱动”、促进老城与新区协调推进、同步发展总体发展格局的确立和实施,为城关的
率先科学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政策为我区实现产业跨越发展
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区委“六个再造”战略提出大力实施北城区开发建设,为破解城关区土地
制约“瓶颈”,促进城关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区上下必须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积极应对
各种困难和挑战,抢抓机遇,科学发展,率先跨越。
三、“十二五”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和市委“再造兰州”战略部署,按
照区委“123456”总体发展思路和“南升北拓、整体推进、项目引领、产业支撑、组团布局、统
筹发展,率先跨越、建设首善”的工作布局,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项目建
设为切入,按照“一区、两线、三组团”产业布局,全力推进北城区开发,加快产业园区和平台载
体建设,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
化旅游业,着力发展新能源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向形态特色化、空间布局集约化、服务
领域区域化方向发展,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努力把城关建设成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优势突
出、特色鲜明的区域性现代商贸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特色旅游休闲中心
“四位一体”的经济聚集中心。
(二)基本原则
——高端引领,品牌带动。综合运用政策、项目、体系、人才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和创建名牌产品。通过高端引领,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拉动作用
和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型体系,促进高端服务业企业的聚集
发展。
——开放促进,项目带动。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提升招商水
平,着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模式,大力引进高端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向设计、品
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转型升级,深化招商引资,完善项目服务丑小鸭故事 体系建设,全力推进重
大项目建设,以重点项目为带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
——错位融合,聚集发展。按照错位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一区、两线、三组团”的产业布局,
聚集现有产业功能,实行组团发展,加大龙头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于筛选、整合、运
作优势资源,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构建错位发展、共生共存、互惠互利的产业发展崭新格局。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体制节
能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多元支柱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区“一区、两线、三组团”的产业布局框架基本
拉开,趋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完善,传统优势产业得到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实力明显增强,
重点产业链延伸壮大,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到2015年,全区生产
总值(GDP)达到800亿元,力争达到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达到80亿元,
力争年均增长22.4%,达到11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0亿元,占全区工业增加值
的比重达到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达到644亿元,力争年均增长
21%,达到835亿元;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0%以上,占全市现代服务
业总量的比重达到52%。基本形成西部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的发展格局。
四、“十二五”产业发展重点
(一)现代服务业
1.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
加快东方红广场、南关什字和西关什字三大商业板块提升改造,着力打造金融聚集区、城市
综合体聚集区和现代商务聚集区。坚持以现有的六大商圈为核心,以十二条特色商业街为依托,
以城市综合体建设为重点,以旧城区改造为支撑,大力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连锁经营、特
色专卖、金融保险、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型业态,加快实施红楼时代广场、邓家花园综合开
发、甘肃财富中心、黄河剧院重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2.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
坚持把现代服务男士服装搭配技巧 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在政策、规划、资金、土地等方
面重点支持,举全区之力发展符合城关实际的特色优势产业。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
主线,以项目建设为切入,依托“一区、两线、三组团”,全面推进商贸服务、中介服务、现代物
流、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科技服务、信息软件、社区服务、房地产等十大现代服务
产业发展,不断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产业形态特色化、空间布局集约化、服务领域区域化方向发展。
依托兰大科技城、国际创意商贸城、瑞德摩尔、万达广场、格林小镇、甘肃国际会展中心、庙滩
子整体改造等一批影响力大、品牌效应强、可持续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的实施,重点发展一批
区域性街区、高端市场、城市综合体和新业态聚集区,实现由点状拉动向组团式发展,推进现代
服务业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品牌化、社会化经营,建设西部一流的服务业大区。
3.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
依托城关金融总量大、运行质量高、金融机构数量多的区位优势,筹建金融总部综合体,建
设金融总部基地,健全完善功能完备、业态多元、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大力引进中外银行、
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来城关创办分支机构,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服务业,
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代理、消费信贷、个人理财等金融业务。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发展基金,加大
对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民间投资
健康发展,大力推行BT、BOT、TOT转让经营权等市场化模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形成多
元化投融资机制。
(二)文化旅游业
1.着力发展旅游业
以黄河文化为品牌,以“大兰山”旅游景区开发为依托,打造“山河名城、魅力试用期辞职流程 城关”的城市形
象,把城关区建成全省重要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和特色旅游休闲中心。围绕南北两线和都市观光
购物旅游三大区域,培育黄河风情游、丝路文化游、民俗体验游、红色游、现代科教游、会议会
展游等六大旅游产品。改善提高城关旅游业的软、硬件水平,创造一流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
质量,带动旅游行业水平全面提高。积极挖掘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教育遗产内涵,加大彩陶复
制、微雕葫芦、黄河水车、特色景观工艺品等旅游产品开发,活跃多层次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市场。
以旅游合作为纽带,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带动周边旅游业一体化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
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13%,成为城关区
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积极发展文化产业
扶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扶持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文化会展、休闲娱乐、文化演艺等
产业,支持和鼓励艺术创作、创意设计、动漫网游、影视传媒、文化会展等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
培育一批文化企业实体品牌。着力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南湖公园文手机qq令牌 化创作园、城关区
动漫创作园、大学生创意设计园、文化产业交易园等文化产业孵化园区,打造3-5个休闲娱乐
业集聚区,培育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创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加强现代文化流通体系建
设,建设文化产品物流基地,建立文化产品和服务现代市场营销体系,组织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与
兰州歌舞剧团等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结对扶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节目创作、举办演出活动。到
2015年,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50亿元,文化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
1.打造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以九州和盐场生物医药企业为依托,加快甘草深加工、国药控股甘肃物流中心等项目建设,
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藏)药、生物医学工程、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兽用疫苗)等4大
主导产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及生物医药产品和产业链。积极引进大规模、高收益、科技
含量高的现代化制药企业,建成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2.积极发展科技信息产业
依托兰州大学科技园、中科院兰州分院等教育科技骨干单位,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进
一步加大孵化器培育与建设,大力促进企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金融投资机构的结合,打造
集信息软件开发和销售为一体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依托510所等科研机构,重点发展飞行控
制仪器、航天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航空仪表照明等产业。依托重离子术治疗中心
项目建设,建设重离子医疗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中心。
(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依托国际太阳能促进转让中心,大力扶持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能集热发电技术等研发项目,
建设太阳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依托35万吨水性粘结剂等项目,壮大西北永新产业园建设
规模。加快国电兰州热电能源改造工程建设,配套建设新型脱硫、脱硝等环保装置,发挥热电联
产综合效能。加快垃圾沼气发电、建筑垃圾保温墙材生产线、餐厨垃圾等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
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
(五)都市加工业
根据城关典型的消费型区情特征,以城区的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现代物流等社会资源
为依托,结合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积极培育楼宇园区,大力发展服装设计与制作、广告印刷、
装饰装潢、工艺美术等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占地少、劳动密集型、低污染、能耗低的都市型工
业,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工业设计、动漫制作、传媒信息、现代物流、软件开发等生产性服务业,
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六)都市型农业
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按照“高产、
优质、高效、生态”的要求,以青白石地区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伏龙坪皋兰山地区高寒冷凉型蔬
菜生产基地建设为载体,发展设施农业和生态养殖业,推广适用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借助城郊农业优势,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以“农家乐”和庭院经济为主的生态旅游,
发展以观光采摘和垂钓避暑为主的休闲旅游,努力形成适应都市旅游休闲需求的特色型城市农业
体系。利用南北两山土地开发优势和退耕还林政策,突出发展生态经济林和林果业,推进大浪沟、
头营等村生态经济林基地建设。
五、“十二五”产业发展平台建设
(一)进一步完善优化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城关“三二一”产业结构优势,坚持“高端、高效、高聚集、高辐射”发展方向和“国
际化、市场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路径,突出抓好东部、雁滩、河北“三大组团”建设。依托
现有的科技资源和专业市场,加快建设西北永新、飞天文化产业大厦等项目,发展电子信息、科
技服务、文化创意和现代物流业,建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辐射面广的东部组团。以城中村改
造为突破口,以专业市场外迁为契机,加快大连万达商业广场、重离子治癌中心、湿地公园等项
目推进,建成集高新技术研发、高档商务区为主的雁滩组团。加快黄河以北地区综合开发建设,
以九州土地开发利用、庙滩子整体改造、甘肃国际会展中心配套区及发展区、青白石整体开发等
项目为依托,发展以会展经济、金融服务、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主的河北组团,
将黄河以北地区打造成集居住、商业、休闲、办公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新中心。重点加快建设九州
经济开发区,大力推进增容扩区,放活经营管理体制,培育提升“一区多园”的产业布局和层级,
力争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实现“每年翻一番”的目标。依托“两山一河”和“西部夏都”资源优势,以
兰山山地生态公园二三期、伏龙坪整体开发、徐家湾兰州民俗文化风情园、九州生态园等项目为
重点,大力开发建设皋兰山、五泉山、白塔山、徐家山等旅游风景区,形成集生态观光、文化娱
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南北两山旅游经济带。
(二)全力实施南升北拓战略
黄河南岸以棚户区改造、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完成800万平方米以上的旧城改造
任务,着力建设一批时尚住宅小区,打造地标性建筑群12个以上,规划建设五星级酒店5家以
上,城市综合体7个以上,打造新的城市经济辐射区。黄河北岸以庙滩子、三条岭、青白石和
九州四个区域为重点,全力推进北城区综合开发建设,加快实施移山造地、增容扩区计划,力争
每年开发整理土地10平方公里以上,到2015年,达到60平方公里,突破用地瓶颈,实现发
展空间再造。
(三)加快九州经济开发区增容扩区
立足九州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按照全市“3+8”的园区总体布局,制定《兰州九州
经济开发区增容扩区规划建设方案》,整合区域资源,优化要素配置,激发创新活力。一是按照“一
年一个新形象,三年一个新台阶,五年一个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一个拓展”、“两个全
面”、“三个翻番”的奋斗目标。“一个拓展”就是到2015年,新开发建设用地面积达到50平方
公里左右,成为城市拓展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的示范区;“两个全面”就是开发区内生态环境和
地质灾害得到全面治理和修复,成为兰州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和地质灾害防治的试验区;“三个翻
番”就是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税收年均翻一番。二是将城关黄河北地区全部纳
入九州开发区扩区范围,将开发区区域范围由现在的7.78平方公里扩大到135平方公里。三
是按照“一区一带五园”进行产业功能布局。“一区”,即完善提升7.7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一
带”,即沿黄河,以北滨河路、庙滩子、盐场地区商务会展为支撑,重点发展集金融、会展周年庆活动主题 、商
务、商贸、居住为特色的现代服务带;“五园”,即食品工业园、生物医药园、都市工业园、职业
教育园、生态文化休闲园。四是在体制机制上给予大力扶持。在管理体制上,享受县级经济管理
权限,实行“特区模式、自我运作、自主管理”的体制。在政策上,参照执行兰州新区、兰州高新
区、兰州经济区管理模式和优惠政策,实行财政单列,税收征管“一条线”;优先保障发展用地,
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实行单列;建立开发区增容扩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区内的土地有偿使用
收入,除按规定上缴中央和省部分外,全部用于开发区增容扩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整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城关区多元支柱产业培育领导小组,负责主导产业的指导和
协调工作。每个产业分别成立专门工作组,具体负责和承担推进相关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细化
每个支柱产业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由主要领导、主管部门、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产业
规划与实施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对产业发展研究、规划和实施的领导和指导。将产业发
展考核纳入全区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强化督查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充分调动各方面培育支柱产
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加强规划引导
按照全市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全区“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和实施中央商务区、南北两
山旅游经济带和雁滩、河北、东岗组团的空间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及专项配套规划,为经济
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强产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
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的衔接配套,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城关区城市功能配套
和区域承载能力。
(三)坚持项目带动
严格按照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的要求和“指挥部模式”运作的方式,一个项目一套力量、一个
阶段一个进步,全力推进“5515”项目行动计划,争取“5515”项目开工率达到90%以上,使更
多重大项目及早建成,达产达效。紧紧围绕现代商贸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都市加
工业等重点领域,凝炼储备一批投资额度大、产业链条长、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重大项目,确保全
年动态储备项目100个以上,投资规模1000亿元以上。不断强化“招商选资、招大引强、招优
引税”理念,以产业招商为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等战略投资者,着力引进大项
目,形成产业发展集群,拉动产业加快发展。
(四)加大政策扶持
深入研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办《意见》等政策机遇,整合国家、省市及我区现有产业政
策,建立政策实施监督平台,健全产业政策导向体系,落实各项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现行政策。根
据新形势发展需要,制定奖励和扶持大项目、总部企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产业、高新技术企
业等方面的政策,促进全区主导产业和重点行业快速发展。在资金支持方面,设立2000万元
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基金并逐年增加,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形式,促进现代服务业全面提
速;为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再注入资金1000万元,基金总额达到5000万元,积极支持兴办担
保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加大区域投资发展环境、支柱产业、特色区域包装宣传力度。
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环境,提高服务质量。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步实
施”的原则,加大投入力度,配合市上搞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硬环境建设。
(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把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作为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大
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
等多种渠道,采取集中学习、专题讲座、培训研讨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
的的政策和重点。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集中开展多元支柱产业发展培育大讨论活动,提高全
区干部群众对多元支柱产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探索建立支持多元支柱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大
力表彰为多元支柱产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使发展培育多元支柱产业成为全
区上下的共识,凝心聚力推动多元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本文发布于:2023-03-26 04:57: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f49bffd7b2bae921e2748f1717950c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邓家花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邓家花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