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迟《黄山记》赏析孙绍振这是当代写景的杰作。
表现对象是黄山。方圆千里,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云情雨意,变幻多端;天光散彩,须臾莫辨,青松之壮,灵芝之奇,目不暇及。
逢此大规模之自然景观,一般作者,不取全面、系统之描绘,每每采取讨巧办法:以第一人称感觉,以主观有限之感受为意脉,凡我所深感,才力所及,词能逮意者,多写;凡我所未见,意难称物者,不写。这种主观感受为意脉的写法,是古典抒情散文常用的手法。
这种办法的好处是,以情驭景,以文字模写山水之难度降低,文章风格精巧,言简意赅,脉络清晰。但是,管中窥豹的办法,毕竟是小角度,所能表达之景观和作者之胸襟有限。
在中国文学史上,另有一种办法,和这种办法恰恰相反,那就是系统的、全方位的、从各个角度来表现山河之壮丽。不以第一人称视角为限,以铺开形容和陈述为主,也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赋”。
“赋”这一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以敷陈富丽的词汇为特点,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赋体在汉代曾经是主流文体,这种文体,由于过分沉溺于场面的宏大和夸饰,以及华彩语言的排比,囿碍了思想情感的流畅,后世逐渐衰微。
但是,铺陈的手法并未就此而灭亡,只是减少了通篇过度的夸饰和铺张,而改为小幅度的排比。生日祝福在文学史上,也留下了不算太多的杰作,如王粲的《登楼赋》,鲍照的《芜城赋》,苏轼的《赤壁赋》和欧阳修的《秋声赋》等等。
徐迟对赋体有过研究。他认为,在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创作,赋体不受重视,甚至被废弃是不公正的。
因而他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运用赋体的手法来表现黄山的大全爱的狂怒 凤凰传奇景。故在文章开头,他说造物者,安排黄山胜境,是“大手笔”,可以把它看作是夫子自道。
《黄山记》,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黄山赋》。当然,他没有直接照搬古代赋体的句法上的排比和词语上的铺张,文章中对黄山重点景观的描绘,是在多方位的、富丽堂皇的形容中展开的。
先从黄山的山峰开始。一落笔,就是一个大全景:一百二十公里的周围,一千公里区域,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
这样的全景图,是一般游记作者回避的。因为这样的地理统计数字,是很难有个人化的感性的。
接着,又是形状的全貌: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然后是颜色的总体概括:这些朱砂的、丹红的、紫霭色的群峰,前拥后簇,高矮参差。在一般情况下,这种概括而又繁复的描述,是很难讨好的。
但是,徐迟的冒险,并没有引起读者的烦腻。原因在于,这里的铺张,并不是平面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徐迟不是把黄山当作现成的自然景观来加以描绘,而是以现代作家的想象,改造了古典的手法,虚拟出造物主有计划的安排。徐迟的笔力就集中在精心结构的过程之中,这样就把空间的静止地形与地貌,变成时间的过程;同时也使地理的客观描述变成了主观感受和想象。
就连黄山的悬崖绝壁,道路艰难,也被他想象作是造物者有意“把通入人间胜境的道路全部切断”。有意让读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地形的介绍,而是领略创造(安排、布置)的匠心。
接下来写黄山的云,赋体的铺张就更为突出了:它打开了它的云库,拨给这区域的,有倏来倏去的云,有扑朔迷离的雾,绮丽多彩的霞光,雪浪滚滚的云海……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或露顶巅,沉浮其中。这里很明显有赋体的铺张和夸饰,但是,又不完全像。
原因在于,在赋体里,铺张和夸饰,是整齐的排比句法,而在这里,则排比是局部的,在排比中(倏来倏去扑朔迷离、绮丽多彩、雪浪滚滚),又交织着错综(“被雪浪拍击的山峰,或被吞没……”,则是另一种句法)。参差的句法在描述云海的文字中更为突出: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虚无缥缈的雾,苍翠的松,拿过来组成了过场的幻异的景。
云海上下,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文章以赋体的状物为务,但是,并不是对黄山的一切风物皆给以同样的笔墨,写得最为最为充分的,当是黄山之云雾。
作者对云雾的处理,办法相当奇特,不是一次以赋体之大笔浓墨写尽,而是,一次写完一种形态,为其它景观所吸引,忽略又感不足,又一次重新展示新的特质:只见云气氤氲来,飞升于文殊院、清凉台,飘拂过东海门,弥漫于北海宾馆,白鹅岭。如此之漂泊无定;若许之变化多端,毫秒之间,景物不同,同一地点,瞬息万变。
一忽儿阳光泛滥,一忽儿雨脚奔驰。却永有云雾,飘去浮来;整个的公园,藏在其中。
几枝松,几观松人,溶出溶入。对于景观的描绘,如果只有一副笔墨,就不能说是真正懂得赋体的三味,徐迟在这里表现了他把赋体当代化的才华。
光是写云雾,就有几副笔墨。前面的云是远望山岭间的、浩淼的云;此处的云,是近察身边的云、精致的云。
前面的云,是宏观的,就云本身写云;此间的云,是在阳光中变幻,在雨脚中飘忽的,树和人在其中“溶出溶入”的云。徐迟的词汇是丰富的,但是,不像刘白羽那样,习惯于用四字成语式的,他好像有意回避这样的现。
自古到今,山水游记就很为人们钟爱,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
这些作品虽经千年风雨,却久传不衰。究其原因,无非是文美情切。
而今人徐迟先生的《黄山记》,相比之下也毫不逊色。文章辞采华美自不用说,尤其是立意、构思更令人叹绝,笔者读后幽思难忘,提笔写下此文与大家共享。
【明断暗续,独出机杼】 黄山,历来有“震旦国中第一奇山”之称。它兼备泰山之“雄”,嵩山之“峻”,华山之“险”,庐山之“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天下。
历来文人墨客描写黄山的诗文甚多,其构思或是以行踪为线索,或是以时空为脉络,或是以画卷的幅始图终为顺序。而《黄山记》的作者徐迟不落前人的窠臼,独出机杼,采用了明断暗续的结构。
如果按一般游记写法,开头总是以作者自己如何不畏险阻,而后最终登顶成功为线索。然而作者却没有这样写,而是宕开笔墨,“异峰突起”,从“鸿蒙以后多少年”落笔,追述神话传说中的登山故事以及古人的登山历史,然后才按游山的路径转入自己登天都峰的记叙。
但是到第四部分,这种以游踪为线索的写法突然中断,改为按时间顺序,分为第一天观云雾,次日晨观日出,然后穿行于云海,最后在光明顶欢呼摄身光等四个部分来写,末尾以峭拔的两句赞语:“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收束全文。这样,作者就把人类对自然的神往、追求——从开天第一圣人到当今的石工,前仆后继冒险攀登的事;以及自己视觉的“千姿百态”、“奇光异彩”;听觉的“笙管齐鸣”“山呼谷应”;感觉的“飘去浮来”、“载沉载浮”;还有那种怦然心动,欢呼雀跃的心灵感受都表现出来了。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章法不难于续而难于断”,“明断,正取暗续也”。怎样做到“明断暗续”呢?刘熙载又说:“好比刺绣,抛针掷线,全靠眼光不走。”
所谓眼光不走,是指行文始终不离文章主旨,本文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明断”,正是由“黄山的景象美在奇”这一主旨“暗续”起来的。刘熙载还说:(这)又好比驰马,“注坡蓦涧,全仗缰辔在手”。
所谓缰辔在手,是指部分之间的叙述线索表面“明断”,而却有一种内在线索把它“暗续”起来。如第一部分的结尾,写大自然“封了山”,第二部分的开头写古人登天都,第三部分结尾写自己登上天都后纵目远眺、倾情抒发游览的感受。
虽然每一部分起句突兀,其实却有一条内在的意念线索把它们连接起来。这种章法上的“明断暗续”就使全文处处有新的景象,处处有新的境界。
【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清人刘大櫆在《论文偶记》中评古人写山水,他说:“柳州记山水,从实处写景,欧公记园亭,从虚处生情。”描写黄山这座奇妙的山水公园,徐迟兼用了这两种笔法。
徐迟笔下的黄山“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前拥后簇,高矮参差”,“三个主峰(莲花峰、光明顶、天都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这样描写主次分明,从形到神,用极简省的笔墨写出了黄山群峰的巍峨峻傲,尤其是三大主峰如挚天柱般的雄姿,读后令人过目不忘。
黄山的水,“有三十六源,二十四溪,十六泉,还有八潭、四瀑”。黄山的水那么多,文中一句就概括了。
但山与水是不宜分开的,峻傲的山和灵动的水结合在一起,才能绘出最美的山水画卷。请看作者的神笔:“雨过天又青,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
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轻盈的云海隙处,看得见山下晶晶的水珠。
休宁的白岳山,青阳的九华山,临安的天目山,九江的匡庐山。远处如白练一条浮着的,正是长江。”
这种细腻加粗犷的描绘,不仅写出了雨后黄山的俊朗妩媚,更使人目光放远,看到江南各座秀山簇拥着黄山,如众星烘月一般,突出了黄山的首领地位,令人深信黄山天下奇。用这种大手笔写山水,虽然是实景描写,却写出了黄山那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让人们在领略黄山之美的同时,油然而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于虚处生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如果说写山是静态,写水是动态,那么写黄山的云海则是动静结合,因地制宜了。静的是黄山公园,它把自己的真面目隐藏在云雾之中,而云雾却变幻莫测、瞬息不定:“它们盘入岩缝,它们修剪华盖,它们展开了翼翅,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
单是看云雾,已令人眼花缭乱,再加上舞松之风,风起云涌,更使黄山诸峰千姿百态:“云海滚滚,如海宁潮来……朱砂峰被吞没,桃花峰到了波涛底,耕耘峰成了一座小岛,鳌鱼峰游泳在雪浪花间。”读着这文字,尤如海潮扑面而来,听,如海涛雷鸣,使人精神振奋;看,如蓬莱仙景,使人目不暇接。
云天雾海之中,真让人有一种不识黄山真面目的感觉了。更妙的是,作者用幻觉来写自己的感受:“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里扬帆出海去,我穿上密林小径,奔上左数峰,上有平台,可以观海。
海上蓬莱,尤为诡奇。我又穿过更密的林子,翻过更奇的山峰,蛇行经过更险的悬崖,踏进更深的波浪。
一苇可航,我来到了海。
游黄山记 费伯雄
山以黄名,志旧迹也。昔者春申君尝读书于此,因以名。其山下welcome的用法有竹林,特产方竹。迤北为渔庄,板桥三尺,流水一湾,竹径茅庐,鳞次栉比。仲春之月,新趣盈眸,宠燕啄花,娇莺坐柳,宛然如在画图中也。登高东望,大江接天,沙鸟风帆,出没变现。隆冬雨雪,云气郁然,雪色江芦,千里一白。一年之内,致各不同。于是访耕夫,揖渔父,欲求春申君之故址,而二三父老且有不知春申君为何许人者。
嗟乎!此正吾父老之幸,而春申之不幸也。夫春申至今千有余年矣,吾父老当太平之世,处无事之时,耕凿自安,嬉游鼓腹,此诚所谓不识不知者,又谁计千百年之上有所谓春申其人者哉?
吾为父老幸,吾为春申悲,因为黄山之歌曰:“君未生兮山已在兮。君既往兮,山犹存兮。谁终谁始,君兮山兮?”又歌曰:“君得山兮,欣有托兮。山得君兮,以成名兮。谁显谁晦,山兮君兮?”
游黄山记译文:
山用黄来命名,记述陈旧的遗迹。以往春申君黄歇曾经在这个地方读书,因此而得名。那山下有一片竹林,特产方竹。往北是是渔庄,三尺板桥,一湾流水,竹林小径,点点茅屋,像鱼鳞木梳一样整齐密密而又整齐地排列。春季第二个月,清新趣味满眼,惹人宠爱的燕子啄着鲜花,娇小的黄莺坐在柳树上嬉戏,仿佛是在画图中一样。登上高山向东望去,大江和远天相接,沙鸟和风帆,时隐时现的。深冬下雪,云气悠远,大雪履盖着江边,千里只有白茫茫一片。一年之内,景致各不相同。于是访求农夫,拜渔夫,想访求春申君的旧址,而一些老农尚且有不知道春申君是什么人。
唉!这正是老农们的幸运,也是春申君的不幸。春申君离世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这些老农正处于太平盛世,生活在无战事的年代,耕田打井自求安乐,饱食过后嬉戏游玩,这实在是所说不了解不知晓纷乱的人,又有谁还会计较千百年以上还有一个所说的春申君这个人呢?
我替父老们感到幸运,我替春申君感到悲哀,于是创作黄山之歌说:“您还没有出生时,山已经存在了。您于世长辞了,山还依旧长存。谁是终结谁是开始,是您呢还是山呢?” 又创作到:“君靠山,欣喜有所寄托。山靠您,因而成就名声。谁更显达谁更隐晦,是山呢还是您呢?
描写黄山美景的句子
1、黄山的秋季,别有种种胜景。秋高气清,白云碧汉,丹枫似火,草深果黄。明歙人,曾授监察御史、河南巡抚的凌桐,做记游诗有句:更有秋容写不得,白云碧汉映丹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也因此赞赏黄山秋景:枫林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黄山的秋天,还因为林茂色鲜,鸟语花香,生气盎然潘道津。竟是秋天里的春天;。令常见的悲秋之情为之一扫。
2、盛夏的黄山,更有那看不见的飞瀑,数不清的流泉,特别在暴雨过后,黄山就成了水的世界,水为黄山谱写了一曲曲激昂的乐章。夏日的云海虽没有秋冬云海那样沉着、浑厚,但也别有一番潇洒、清丽。在云雾的动静之中,有时还可以看到绚丽的彩虹,如一座七色彩桥,架在两峰之间。日落并不比日出逊色,火红的晚霞为夏日的黄山披上一层灿烂的暮色,令人如痴如醉。
3、黄山的云海真是奇,人若在云中,它会感到眼前之景绰约无比,而自己似乎飘然成了仙。我到哪儿,云也跟着我到了哪儿,甚至伸手可拉住它,脸可以接触到它。
4、山外春归百卉阑,山中四月春初度。黄山四月的平均气温为10℃,比三月份要升高5.6℃。这时,山麓已经芳草萋萋,野花艳人,秧苗茁壮,桃花落尽,山腰却涧草犹短,杜鹃始华,桃花初开。大约需要推迟一个星期左右,那桃花峰迤逦十里的桃林,才枝枝献丽,一片粉红。那时,正像诗人王寅春游此峰时所吟诵的:河风吹初服,正值桃花时,花开十万树,峰似绛霞披。正是春光明媚,助人游兴。
5、黄山雾凇,比任何地方更美、更奇、更绝。无愧于天下绝中之绝景。你若冬日游山,或许于某一个早晨推窗眺望,会突然发现窗外的景致已经面目全非,成了一片银色的世界。茫茫群峰是座座冰山,棵棵树木象丛丛珊瑚,令你疑惑,莫非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山小记》 菡子 黄山在影片和山水画中是静静的,仿佛天上仙境,好像总在什么辽远而悬空的地方;可是身历其境,你可以看到这里其实是生气蓬勃的,万物在这儿生长发展,是最现实而活跃的童话诞生的地方。
从每一条小径走进去,阳光仅在树叶的空隙中投射过来星星点点的光彩,两旁的小花小草却都挤到路边来了;每一棵嫩芽和幼苗都在生长,无处不在使你注意:生命!生命!生命!就在这些小路上,我相信许多人都观看过香榧的萌芽,它伸展翡翠色的扇形,摸触得到它是“活”的。 新竹是幼辈中的强者,静立一时,看着它往外钻,撑开根上的笋衣,周身蓝云云的,还罩着一层白绒,出落在人间,多么清新!这里的奇花都开在高高的树上,望春花、木莲花,都能与罕见的玉兰媲美,只是她们的寿命要长得多;最近发现的仙女花,生长在高峰流水的地方,她涓洁、清雅,穿着白纱似的晨装,正象喷泉的姐妹。
她早晨醒来,晚上睡着,如果你一天窥视着她,她是仙辈中最娇弱的幼年了。还有嫩黄的“兰香灯笼”——这是我们替她起的名字,先在低处看见她眼瞳似的小花,登高却看到她放苞了,成了一串串的灯笼,在一片雾气中,她亮晶晶的,在山谷里散发着一阵阵的兰香味,仿佛真是在喜庆之中;杜鹃花和高山玫瑰个儿矮些,但她们五光十色,异香扑鼻,人们也不难发现她们的存在。
紫蓝色的青春花,暗红的灯笼花,也能攀山越岭,四处丛生,她们是行人登高热烈的鼓舞者。在这些植物的大家庭里,我认为还是叶子耐看而富有生气,它们形状各异,大小不一,有的纤巧,有的壮丽,有的是花是叶巧不能辨;叶子兼有红黄紫绿各种不同颜色,就是通称的绿叶,颜色也有深浅,万绿丛中一层层地深或一层层地浅,深的葱葱郁郁,油绿欲滴、浅的仿佛玻璃英文写信似的透明,深浅相同,正构成林中幻丽的世界。
这里的草也是有特色的,悬岩上挂着长须(龙须草),沸水烫过三遍的幼草还能复活(还魂草),有一种草,一百斤中可以炼出三斤铜来,还有仙雅的灵芝草,既然也长在这儿,不知可肯屈居为它们的同类?黄山树木中最有特色的要算松树了,奇美挺秀,蔚然可观,日没中的万松林,映在纸上是世上少有的奇妙的剪影。 松树大都长在石头缝里,只要有一层尘土就能立脚,往往在断崖绝壁的地方伸展着它们的枝翼,塑造了坚强不屈的形象。
“迎客松”、“异萝松”、“麒麟松”、“凤凰松”、“黑虎松”,都是松中之奇,莲花峰前的“蒲团松”顶上,可围坐七人对饮,这是多么有趣的事。 鸟儿是这个山林的主人,无论我登多少高(据估计有两万石级),总听见它们在头顶的树林中歌唱,我不觉把它们当作我的引路人了。
在这三四十里的山途中,我常常想起不知谁先在这奇峰峻岭中种的树,有一次偶尔得到了答复,原来就是这些小鸟的祖先,它们衔了种子飞来,又靠风儿作媒,就造成了林,这个传说不会完全没有道理吧。玉屏楼和散花精舍的招待员都是听“神鸦”的报信为客人备茶的,相距头十里,聪明的鸦儿却能在一小时之内在这边传送了客来的消息,又飞到另一个地方去。
夏天的黎明,我发现有一种鸟儿是能歌善舞的,它象银燕似地自由飞翔,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我难以捉摸它灵活的舞姿,它的歌声清脆嘹亮委婉动听,是一支最亲切的晨歌,从古人的黄山游记中我猜出它准是八音鸟或山乐鸟。在这里居住的动物最聪明的还是猴子,它们在细心观察人们的生活,据说新四军游击队在这山区活动的时候,看见它们抬过担架,它们当中也有“医生”。
一个猴了躺下,就去找一个猴医来,由它找些药草给病猴吃。在深壑绿林之中,也有人看见过老虎、蟒蛇、野牛、羚羊出没,有人明明看见过美丽的鹿群,至今还能描叙它们机警的眼睛。
我们还在从始信峰回温泉的途上小溪中捉到过十三条娃娃鱼,它们古装打扮,有些象《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书僮,头上一面一个圆髻,一定还有许多我不知道的动物,古来号称五百里的黄山,实在还有许多我们不能到达的地方,最好有个黄山勘探队,去找一找猴子的王国和鹿群的家乡以及各种动物的老窠。 从黄山发出最高音的是瀑布流泉。
有名的“人字瀑”、“九龙瀑”、“百丈瀑”并非常常可以看到,但是急雨过后,水自天上来,白龙骤下,风声瀑声,响彻天地之间,“带得风声入浙川”,正是它一路豪爽之气。 平时从密林里观流泉,如丝如带,缭绕林间,往往和飘泊的烟云结伴同行。
路边的溪流淙淙作响,有人随口念道:“人在泉上过,水在脚边流”,悠闲自得可以想见。可是它绝非静物,有时如一斛珍珠迸发,有时如两丈白缎飘舞,声貌动人,乐于与行人对歌。
温泉出自朱砂,有时可以从水中捧出它的本色,但它汇聚成潭,特别在游泳池里,却好象是翠玉色的,蓝得发亮,像晴明的天空。 在狮子林清凉台两次看东方日出,第一次去迟了些,我只能为一片雄浑瑰丽的景色欢呼,内心漾溢着燃烧般的感情,第二次我才虔诚地默察它的出现。
先是看到乌云镶边的衣裙,姗姗移动,然后太阳突然上升了,半圆形的,我不知道它有多大,它的光辉立即四射开来,随着它的上升,它的颜色倏忽千变,朱红、橙黄、淡紫……,它是如。
本文发布于:2023-04-12 12:42: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f3b4ad204477083d4028569231cee1ee.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黄山记佳句欣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黄山记佳句欣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