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
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
大的行为。在引导孩子领悟寓意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一、认真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看书本上的插图,让他们观察一下,谁高谁矮。
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关于诚信的诗
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
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
通过预习,你觉得描写风的成语 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
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
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反复读对话,揣摩心理。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我出示了小松树与风伯伯的话,让孩子们进行反复朗读。
接着指名朗读,通过角色迁移,来感受小松树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孩子们有感情
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小松树的心理的正确把握,此时再问他们,说小松树
“骄傲”的人多了。通过看图、朗读风伯伯的话,体会风伯伯的慈爱又耐心教育
的语气。我问孩子们,风伯伯为什么教育小松树啊?从而帮助孩子们再次巩固对
小松树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巩固认识
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最后要让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则,从生活实际
出发,自己身边的事出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问孩子们:你平时在学校
中有见过小松树这样的人吗?不要点名。孩子们说出了好多,接着我们又讨论,
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们说这样做不对,以为很不礼貌,伤了别人的自
尊心,自己也不受欢迎,等等。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领悟到这个
道理了。
后记:下午我布置了写话作业:用“惭愧”写几句话。要求写真人真事,最
好是自己的事。很多孩子都写得很好,很真实,写出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曾经
的骄傲,曾经的自以为是。一篇小课文,讲出了一个大道理,教会了孩子们如何
做人,我也同样受益匪浅。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汇报课):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
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瞧不起人、骄傲自大的语
气。读风伯伯的话时,抓住“摸”、“高多了”、“托起来”等关键词语,感
受风伯伯的宽厚慈爱,语重心长。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低下了头”
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难为情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
交流“生活中有谁摸着你的头说过话吗?说了些什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进
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
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教学中,我让学
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
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小松树的“惭愧”。在朗读小松
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
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教学中还进行了ABAB形式的词语初步认识和积
累,虽然学生说的面不是很广,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
来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
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
的行为。教师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
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有礼貌是文本价值所在。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自主、
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
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高效课堂”的理念,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中国十二星座 在字词的复习上花
的时间偏少,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2.小学低年级孩子重要的是“读“,但是在高效课堂中读的很少,课堂上听
不到读书声。
3.在小组学习探究方面,对小组长的训练还要下功夫,听、说、读、写各个
方面的养成习惯重在培养。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需要精密。
4.教师的语言也需要多加罗列和整和。课堂上的放和收也要把握到位。这些
都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
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这次的教学虽然还留有遗憾,但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
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
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也期待着自己更大的进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
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
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教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
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
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
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
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
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创
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融入课文情境,
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
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
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
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
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
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老师出示小松树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并进
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松树,我今年七岁了。我今天来到我们班,
想和小朋友们交个朋友,小朋友们愿意吗?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
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读书兴趣“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首先对小松树有所了
解。小松树是怎样一个孩子?下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
其次是巧用表情图,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老师
在黑板上三幅简笔画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后悔、懊丧、要
哭,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
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
在孩子学完课文后,当孩子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时,再让孩子想象此时的小松树
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什么叫“得意洋洋、轻视”或“后
悔、懊丧”之类的词语。但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读书时就不需要引导孩子去体会,
当然孩子体会不到,也就读不出“情”来。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寥寥几笔的表情图再现了对孩子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包含的情感,
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另外,大松树与小松树的简笔画形象直观,很好
地帮助必修五 了学生读懂了课文。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
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
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
义层面的解读。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
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
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
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请把你的
橡皮借给我使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
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2、“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
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
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
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
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
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
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经过风伯伯的教育,感到了惭愧,转变了态度。我将第二
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
理,同时学习四个生字。
我试图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
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的“惭愧”。考
虑孩子的年龄特点,我在开头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画,说一说、指一指哪里是山上,
哪里是山下。哪一棵是大松树,哪一棵是小松树。让孩子迅速掌握大小松树的位
置,为后文的理解作出铺垫。在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
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在理解
风伯伯说的话,让学生看图体会风伯伯的表情和动作,并试着演演,然后带着表
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
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二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
维为主,带着表情表演读,使孩子内心的情感体验得以外化,有助于帮助孩子进
行感情朗读。
我感觉总的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小组合
作学习时,孩子们通过分角色朗读,广泛参与,读出了小松树的骄傲自大、大松
树的智慧,为感悟__揭示的道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读中感悟的.过程中,
如果加一些让学生想一想:松树自己觉得那么高,他的心里很高心,很得意,他
的表情会是什么样子的。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
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评价语言不够丰富,所以虽然自己
心中有了重点,但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突显出来。而且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匮乏,
不丰富,没有达到激励的的作用。虽然这节课还留有遗憾,但通过这个过程,自
己也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以后要多钻研、多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5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
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
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__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
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
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
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
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
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
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
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
“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
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
把大松树放到眼周公解梦掉牙齿 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
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
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
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
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
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
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
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
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
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
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
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
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
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
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
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
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6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
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
的行为。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
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
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
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
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
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
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
故事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
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
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
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
“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
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
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
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
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7
本课是一篇生动、浅显的童话故事,语言活泼,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
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通过小松树和风伯伯的对话,让学生明白做人
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而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
的话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我首先给本课定下这两点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2、在品读中体会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
谦虚谨慎。确定了教学目标,我便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效果较好。
首先读懂“小松树”的话,我采用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图上小松树
的表情、神态、动作等,让学生读读“喂”这个这个语气词,很多学生就轻轻地
“喂”了一下,没有读出小松树的趾高气扬,面对这种情况,为了能让学生加深
体验,提高朗读效果,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
的铅笔借给我用一下!”学生听后便笑了起来,但是很快便安静下来,他们知道
我的用意,于是纷纷举手:“老师,你平常教育我们不能和人家没礼貌的说话,
你这种说话的态度,如果是问我借,我肯定是不会借给你的。”又有一个学生说:
“是呀,借东西要有礼貌,说话的语气不能这么说,所以我也不借。”……看着
学生们的精彩回答,我一看时机已到,便乘热打铁,说:“那读小松树说‘喂’
的时候,该怎么读,知道了吗?”这下学生们个个举起小手,小脸发光,说:“知
道”。接下来的朗读便水到渠成,不仅能读出小松树说话的语气,体会出了小松
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礼,个别学生还能加上动作自演自说,课堂顿时推向高潮。
接着就是理解风伯伯说的话了,用同样方法,我创设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
实际,说说平时谁会摸着你的头,什么时候,并和你说了什么,让学生在实际的
情况下理解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亲切,体会到其中的温暖,之后我便让学生也来
体验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并让学生用朗读表现出来,学生也能有模有样
的学着风伯伯的语气读了出来,加上我及时的鼓励与肯定,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
了学习语文的快乐,对文本的理解再次等到了升华。
我想,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引导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
他们的生活实际,以情悟理,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字中的情感。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8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
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
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读出
不同的语气。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盲目自满,看
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松树、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贴图以及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词语。
2、在黑板上画大山的简笔画,让学生送小松树和大松树“回家”。
3、小松树和大松树,他们一个住山上,一个住山下,今天,他俩又聊上了,
想不想听听他们聊的什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
二、细读课文,感悟体验。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划出小松树说的话。
(2)指名朗读小松树说的话。
课件出示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
远的地方,你呢?”
(3)读完之后,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指生回答)追问:你从
哪看出来的?(重点体会“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
(4)指导感情朗读。
(5)分不同形式朗读。(指名读、加动作读、男女赛读)
(6)想象:如果你就是那棵大松树,小松树如此这般,你会怎么办?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说什么了吗?那他生气了吗?你怎么知道?
课件出示:大松树没有回答。(观察表情)
(8)想象:大松树此时会想些什么呢?你觉得大松树怎样?面对小松树的
骄傲无礼,大松树什么都没说,可这话被风伯伯听到了,他摸着小松树的头说了
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3、学习三自然段。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风伯伯说的话。指名读。
课件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
你托起来的呀!”
(2)出示课件动画,比较小松树与大松树的高矮。
相机出示:“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
(3)指导用“比”说一句话。
(4)对于小松树夸自己看得远,风伯伯又是怎么说的?
指名回答。
课件出示:“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5)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站在高处看景色与站在平地看景色的区别。体
会“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6)小结小松树能看得远的原因。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怎样了?
课件出示: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2)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呢?理解“惭愧”的意思。
(3)想象:假如你是小松树,这时,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大山爷爷说
些什么?(同桌交流后指导学生说话)
(7)师:看来,小松树已经改正了错误,变成一个既懂事又谦虚礼貌的孩
子了。
三、课文小结,明白道理。
1、小松树在风伯伯的引导、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
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做个
谦虚、有礼貌的孩子。
2、送名言: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四、角色表演,升华体验。
1、分小组合作练习分角色读课文。
2、指名一组成员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
五、律动:《小松树》
六、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生读,组词。“爷”“托”
2、指导书写“爷”“托”。
(1)认识新偏旁“父字头”
(2)指生分析生字,“爷”上下结构,“托”左右结构。用好方法识记字
形。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师范写,生随师书空。
(4)生描红,仿写。
(5)师巡回指导,注意纠正学生写字的坐姿和执笔姿势。
3、展示评析。
七、布置作业:
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家长听,或者同家人一同表
演该课本剧。
板书
8小松树和大松树
↑
大松树贴图
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
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
的行为。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
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比如在复习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然后
让学生把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到相应的位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在孩子们进入
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读品结合。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读了小松树的话你感
觉这个小松树怎样?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
“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
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
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
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
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
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
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
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9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现
实心理状况。通过故事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新的教学自然也应把主体发展
作为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不是将知识进行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通过其自
主活动,新知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
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课堂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力求从学生的角度,站
在学生的高度去思考。并且,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和许多教学细节上,都充分体现
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平等对话。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三: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引线,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易于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
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
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
(1)以小朋友爬山的经验引入,体会小松树站在山上得意骄傲的心情。
(2)老师以借铅笔为例,用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松树的傲
慢、没有礼貌,自韦小宝的七个老婆 然流露出对小松树的不喜欢。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
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
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
(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
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
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
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
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习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
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实现
交互主体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
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
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
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
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
画的是海底两万里作文 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
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
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
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
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
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
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
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
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
“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
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关键成功因素法 。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
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
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
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
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
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
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
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
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
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
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
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
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1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
大松树。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贞童趣。这节课是我上的教研课,为了上好这节
课我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听取同事的意见。
设计本课时我结合新课改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合作、探
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
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全面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为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相较于前面两篇寓言故事来说难度要高很多,在词语、意思上都有
一定难度。孩子在理解上的难度导致我在课上有失误,也有冷场,我感觉不佳。
下面就我上课的自我感受小结一下。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
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
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我
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橡皮借
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
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的小松树”,
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2、
“没有回答”的理解——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大松树为什么没有
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作为小孩子,天真可爱的他们很难站在大人的立场考
虑。通过“没有回答”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3、“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
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
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
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
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
教学资源。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关注学生的情,文中的情,以“情”悟情,悟理,上
好语文课。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2
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孩子们对于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都比较容易理解,
符合它们的思维。可是在回答大松树为什么要低下头时,他们都说不到点上。因
此,我反复给他们创设情境,要他们分别站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角度上来想对方
当时的心理活动。渐渐的它们都有些明白了,大松树之所以不讲话是因为他觉得
自己不需要和小松树斤斤计较,小松树还小,还有许多地方不懂事,自己比小松
树大,应该处处让着它一点。在最后的时候,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老师,我
觉得他这是尊老爱幼。”当时,我特别的破涕为笑 惊讶。首先因为,我已经记不得自己和
它们讲过这样一个词了。可是他们竟然还能记得,并且运用到实际中来。所以还
是那句老话,平时多给他们一点,也许不会立即见效果,但在以后的时间里,肯
定就能发挥它自己的作用。我想那个孩子以后一定会特别的尊老爱幼。其次我觉
得这个孩子已经真正读通、读懂了课文。它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这篇课文对于他
而言已不再是陌生的一篇课文,而是于他发生交流,有血有肉的文本。但愿不止
他一个人读出了这种感觉。
这篇课文十分角色朗读的,孩子们特别爱读,而且读得特别好。无论是小松
树的洋洋得意,还是风伯伯的和蔼可亲,都读得有模有样,个个都抢着要读。在
分角色读的时候,个个都抢着要读风伯伯。被分配读小松树的小朋友就有点不高
兴,我觉得它们对于小松树还欠缺一种理解、宽容。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3
《小松树和大松树》这篇课文通过一个童话故事告诉孩子们一个道理:做人
要谦虚,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这个道理教师不能简单的说教,怎样让学
生自己体会明白呢?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一、想像小松树的得意、骄傲
我先利用简笔画,让学生找找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学生亲手贴图,很直观
地就能比较出两棵松树的大小,以及他们所在的位置。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小松树
站在山上看到了哪些美景,学生想像得很丰富,为体会小松树的得意、骄傲埋下
了伏笔。
二、和风伯伯一起劝说小松树
指导完第二自然段,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小松树的得意、骄傲、无礼了,这时
我再次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棵松树的大小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然后我让学生和风
伯伯一起来劝说小松树,在劝说的过程中,学生也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做小松树知错就改
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来做小松树,这时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会对大松
树、风伯伯、大山爷爷以及小朋友们说些什么。这次的说话,更深化了对课文的
理解,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4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
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
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
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
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
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
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创设
了孩子表演童话故事的情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
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
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
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
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
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
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
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
学故事的兴趣。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
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
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
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
“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
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
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
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
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
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
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
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
知道他们的位置。
3、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读题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1、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
友,
2、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
听的好习惯。
3、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
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
由。
5、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
(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
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
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
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
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
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
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
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
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
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
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扎实语言训练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注重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如一
开始的比较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阅读,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和简练。
注重了联系实际去体会感悟,如课文中的有一句“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让学生
实际去体会你爬上高山后的感觉,并且把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样学
生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但很多时候还是觉得走教案,因此学生有的问
题我也没有好好地和他一起去探讨,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小松树很小却站到了大
山上?没有好好地研究透文本的内容,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对于
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至今无法回答,似乎是很深奥的生活道理渗透其中。
当我阅读了教育报上的一篇《是孩子的不幸还是教师的不幸?》分析了一二册中
出现的课文,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的确要比大松树看得远,尽管他
有点不谦虚,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实在没有必要让其丧失信心,“惭愧地低下了
头”我看着很顿悟,也许本身的文本有问题,为什么小松树问大松树,而大松树
不回答,或者就是以上问题,其实,课文虽是童话故事,看似接近孩子的生活,
但实际中孩子很不明白这样的__内涵,很多都是老师硬着钻研出来的,很多老师
就在大松树没有回答这儿大做__:这时的大松树是怎么样想的?假如他说,他会
说什么?但经过这样教学,学生并不满足。教学总是给人一种感觉,用成人有意
识的片面性来判断孩子无意的片面性。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23:09: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f244eba48c192f7a8bf4b1b6ce67c0a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树的简笔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树的简笔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