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丽水美食

更新时间:2023-03-24 22:15:34 阅读: 评论:0

拉面的做法和配方-和领导说话的技巧

丽水美食
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籰子图片)

上海经典老字号

“老字号”这三个字,代表着恒久、尊贵和荣耀,当你轻轻将这

三个字念出口时,便仿佛有老味道从旧时光里穿梭而来,十里洋场的

繁华旧梦恍若重现眼前。光明邨的鲜肉月饼、老大昌的冰糕、杏花楼

的青团、沈大成的糕点……都是上海人记忆中最经典的味道。

王宝和酒家历史:276年

享有“蟹大王,酒祖宗”之称的王宝和酒家是上海最早的酒家之

一,创建于1744年。是以专营绍兴陈年黄酒而著称,以专营“王宝和

老酒”,清水河蟹闻名于世,供应的花雕、太雕、陈加饭、金波等优

质黄酒香气浓郁,酒味醇厚。

王宝和酒家的菜肴集各帮之长,尤以经营清水大河蟹闻名。

该酒家经营的蟹筵,以特、新、优取胜,烹制的蟹菜风味独特,

其中“芙蓉蟹粉”、“翡翠虾蟹”、“流黄蟹斗”、“阳澄蟹卷”,

“蟹肉鲜肉月饼”尤为著名。

坐标:福州路603号(近浙江中路)

杏花楼历史:169年

杏花楼创办于1851年,最早卖的是广东甜品和粥类,1927年起

名声鹤起。

1993年,杏花楼被评定为“中华老字号”,是上海老饕客公认的

沪上美食界的一块金字招牌。

每年春风吹起,杏花楼的那一只小小的青团,就会引发全城排队

狂潮。

大爷大妈们放弃了清晨锻炼,年轻人们放弃了周末懒觉,早上五、

六点就齐聚在杏花楼门前。

咸蛋黄肉松青团食物网红中的网红,咸蛋黄是每天现敲的,肉松

是上海立丰肉松和太仓肉松混合,拉丝香甜两开花。再用葱油炒过,

加入松仁,吃起来浓郁醇香。哪能噶讲究!

坐标:福州路343号

老正兴菜馆

历史:157年

“老正兴菜馆”是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的一家经营上海本帮菜的饭

店,创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今已有157年的历史,是上海

本帮菜的鼻祖。现有一套独特的烹调技艺,成为独具特色的经营正宗

上海菜的名牌企业,驰名中外。

“老正兴”当年坐落在上海九江路350弄原大陆商场(旧称佛陀

店)内,其创始人是结拜弟兄祝正本和蔡仁兴,取两人名字中的一个

“正”字和“兴”字作店名,叫“正兴馆”。

后因生意甚好,一些饭店便冒名挂“正兴”招牌,于是祝、蔡两

人便在“正兴”二字前加了个“老”字。从此,“正兴馆”变成了

“老正兴馆”。

“老正兴”起初以经营家乡风味的河鲜海味为主的菜肴,咸肉百

叶、草鱼豆腐、炒鱼粉皮、肠汤粉、糟钵头等都是正兴馆的常备菜肴。

由于当时上海正迅速发展成江南沿海的重要商埠,中、外客商云

集,特别是江浙两省涌向上海的富绅大贾、平民百姓越来越多,极大

的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刺激了上海餐馆的繁荣。

“老正兴”本帮菜的代表有:油爆河虾、八宝全鸭、虾子大乌参、

草头圈子、清炒鳝糊、红烧划水、红烧鱼、红烧肉、八宝辣酱、正兴

酱方、冰糖甲鱼、油酱毛蟹、锅烧河鳗、蟹粉虾仁、萝卜丝汆糟等等。

坐标:福州路556号(近浙江中路)

沈大成历史:145年

说起上海糕点、条头糕、双酿团,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沈

大成”会第一时间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

沈大成创建于光绪六年(1875年),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沈

大成起家时,创始人沈阿金为集点心与风味小吃之大成,故取店名为

“沈大成”。沈大成凭糕团技艺起家,其青团、条头糕、寿桃等均享

有盛名。

粽子、月饼、以及各种熟食糕点等,也都秉承其严谨的制作工艺,

口碑相传,皆是有浓厚上海特色的地标美食。

招牌条头糕保留了现做糕团的那股子韧性,边缘有点微微发硬很

有嚼劲;红豆沙的味道也十分正统,甜度适中,赤豆的香气完全没有

被糖味盖过,超级赞。

双酿团皮子的质感比条头糕略柔软一些,双酿指的是豆沙和芝麻

揉成的馅儿,甜度也比较克制,适合需要些许甜蜜又担心发胖的人。

豆沙青团可以说是红了几十年了,对很多老上海人来说,它代表

着一种仪式感。软糯的糯米皮子和细密的豆沙馅儿相得益彰,一口咬

下,满满都是童年的味道。

坐标:南京东路636号(近浙江中路)

上海老饭店历史:144年

“上海老饭店”创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原名“荣顺馆”,

它地处素有“海上明园”之称的豫园商城旅游区内,是上海菜的发祥

地,菜肴以选料精细、风味纯正著称。

“老饭店”的创建人张焕英,是浦东川沙人。1875年,他在新北

门内老城隍庙西首小街旧校场路上,租下一幢年久失修的小楼,开起

了夫妻老婆店,取名“荣顺馆”。

当时店堂狭小,设备陈旧,只有两张半桌子。张师傅自己掌勺,

老婆,儿子跑堂服务,由于他烹调技术高超,加之菜肴经济实惠,开

市不久便门庭若市。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名声越来越响,逐将店名改称“老荣顺馆”。

但店里的常客却习惯以“老饭店”称之,渐渐叫出了名,老板也就索

性改以“老饭店”为店名。

“酒香不怕巷子深”,当年“老饭店”虽地处陋巷,但由于名厨

高手代代相传,名声始终不衰,狭小的旧校场街也因此车水马龙,热

闹起来。

老饭店供应的本邦特色菜肴,在新老同业中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

该店十分讲究菜肴特色,进料强调鲜活,取料注重精细。非鲜不取,

非活不用,特别是鱼虾,定要活蹦乱跳的。

在长年研制实践中,老饭店将不同的原料、不同的部位施以不同

的烹制方法,吸取了西罗马帝国 苏、浙、皖的烹调特色,改浓油赤酱为重原味、

重烹调、保持香、脆、鲜、嫩而不失营养成分,从而发展并丰富了本

邦菜,形成了独特的上海风味,招牌特色名菜有八宝鸭、扣三丝、八

宝辣酱、椒盐排骨、松鼠黄鱼、竹笋鳝糊等。

店雅客来勤,“荣顺馆”面积虽小,店主张焕英深谙做好生意的

门道,他要求店小二们要技艺熟练、待客热情,加以菜肴价廉物美,

使“荣顺馆”有了许多回头客。

到了三十经典言情小说推荐 年代,“荣顺馆”店堂已经发展到两层楼面,但张焕英

的儿子继承父业又勤于创业,菜肴讲究色,香,味,形,同时善于学

习,创制了一批看家菜,如沙锅大鱼头糟钵头、八宝鸭等,声名日隆。

上海人对经常去的地方就叫“老地方”,“荣顺馆”的老吃客就

呢称它为“老饭店”。

坐标:福佑路242号(福佑路与丽水路交叉路口)

德兴馆历史:141年

德兴馆,创建于1878光绪年间的百年老店,享誉上海。

一楼以吃面条和熟食为主,主打就是焖蹄,焖蹄由秘制酱料卤制,

肉块肥瘦相宜,咸淡适中,入口即化咸香。一碗面就能吃出浓浓的上

海味。

二楼以上海本帮菜为特色,主打传统名菜如草头圈子,红烧回鱼,

松鼠鲈鱼,酱爆鳝背,油爆河虾等,百年老字号,走大众亲民路线,

吃的是一种情怀,体验的是当地的民风。

坐标:黄浦区广东路471号(近福建路)

大富贵酒楼历史:138年

上海大富贵酒楼初名“徽州丹凤楼”,1881年(清光绪七年)由

邵运家等安徽老乡合伙开设,原址在老西门中华路肇嘉路(今复兴东

路)转角处,因所在地本是“丹凤楼茶园”,故名。

刚开业时主营一般的徽菜和点心,后来随着上海商市的发展,便

逐步扩大营业,经营各式特色徽菜。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

“徽州丹凤楼”也闻名于市。

抗日战争爆发后,酒楼曾一度停业。1940年又迁至左邻的中华路

1465号恢复营业,并改名“大富贵酒楼”,寓意“吉祥如意,荣华富

贵”。2000年随着复兴路的动迁改造,大富贵积极配合于当年迁至中

华路1409号(现址)继续运营。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大富贵几经改建,旧貌换新颜。

2005年以来,在经营徽帮菜点的同时,创制了一批新的时尚菜点,

并扩大了卤味蔬菜的外卖品种;2006年大富贵的徽式“三鲜小馄饨”、

“面筋百叶”、“鲜肉大包”、“鲜肉粽子”等,荣获“上海名点”、

“名小吃”称号;2007年“焖蹄”、“酱鸭”、“清炒鳝糊”、“蟹

粉鱼翅”等,又荣获“上海名菜”称号。

经过一百三十多年的发展,现今的大富贵已北京外地车限行 经是拥有数十家网点、

一个配送中心的现代化连锁餐饮企业。

坐标:中华路1409号锦南商厦旁(近梦花街)

南翔馒头店历史:120年

城隍庙的南翔馒头店,大概是上海名声最为显赫的一家。作为沪

上最知名的小笼店,已有百年历史,门口永远都排着长队。人均也高,

即使这样也散不去人们的热情,据说南翔小笼的第六代唯一传人就驻

守在这里。

南翔馒头店的小笼,有皮薄、馅丰、汁多、味鲜、形美的特点,

吃的时候需要小心翼翼地咬开外皮,然后嗦取其中的汤汁,再蘸上混

合入姜丝的上海米醋,细细咀嚼——由蛋白质与碳水结合的鲜香味在

口腔中交融释放,回味悠长。经典鲜肉小笼几乎是来者必点,招牌中

的招牌,大颗饱满的肉馅和浓郁的汤汁,让人无法不爱。

坐标:福佑路豫园老街87号

西区老大房历史:120年

上海西区老大房创始于1900年,有百年老店之称,在海内外享有

声誉。早些年,其苏式月饼在行业评比中一直名列前茅;而熟菜中,

异味熏鱼、熏蛋由于选料讲究,也早已闻名海外,有前店后场创始企

业之著麻婆茄子 称。此外,浓味奶油球糖、白色蛋糕都均被商业部评为优质产

品。

西区老大房的鲜肉月饼也是一绝!它隶属于苏式,外层酥很重要,

讲究薄而脆,多层次,吃的时候有种淅沥索落、纷纷扬扬的感觉;馅

子肉要多,肉要紧,成块状,而不是松松垮垮的。肉质口感是鲜味浓,

有弹性。

刚出炉的鲜肉月饼,酥皮悉里索落地掉,丰腴的肉汁已经渗透到

一层层的酥皮里。咬下去,一口就酥到心里,接着肉香扑鼻、汤汁溢

出,那叫一个皮酥肉嫩有滋有味!

坐标:愚园路635号(近镇宁路)

老半斋酒楼

历史:114年

老半斋酒楼经营淮扬菜点,在上海滩久负盛名,创建于清光绪三

十年(公元1905年),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前身为半斋总会,

是由当时几家银行设立的一个俱乐部,供应扬州菜与面点,为银行职

员服务。

民国初期改名为半斋菜馆,之后在与同行竞争中又改为老半斋酒

楼。

扬州菜点早在唐、宋期间就广为流行,曾有吃在扬州之记载,菜

刀乃扬州“三把刀”中杰出代表。老半斋的扬州菜肴不仅选料严谨,

制作精细,讲究火候,原汁原味,而且口味咸甜适中,南北皆宜。

老半斋的菜点发展到二、三十年代已形成了淮食堂承包合同书 安、扬州、镇江一

带的特色风味,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与著名人士的频繁光顾。

一代文豪鲁迅、柳亚子先生等经常在老半斋会友聚餐。

1929年出版的“老上海”中记载道:在沪镇扬菜馆中,自当老半

斋首屈一指了,肴肉、干丝的风味,真够得上一个“隽”字。

尤其是每年的刀鱼上市的季节,刀鱼汁面是进店必点的。据说这

刀鱼汁面的汤汁煮法是:将刀鱼用钉子钉在木头锅盖上,大火烧沸后

开小火焖上一天,一定要等到锅盖上的刀鱼肉酥烂得掉下锅里,与锅

中的汤水融为一体,木头锅盖上只剩下几具刀鱼鱼骨方算大功告成。

面上来,牛奶一样的汤汁。虽看不到一丝鱼,但刀鱼的鲜味,都已经

在面里了。

坐标:黄浦区福州路600号(近浙江中路)

鲜得来

历史:99年

就算不是上海本地人,也一定听说过鲜得来排骨年糕的大名。

时间回溯到1921年,何世德在原蓝维蔼路志德行里弄口(现西藏

南路177弄口)放上三只半台子、几条长凳gstyle 、一只铁锅、炉子等设摊,

占地仅几个平方米,开设了一个专门经营点心的小摊。

起初,主要经营牛奶、吐司、面包等西点。但是这些舶来品并不

符合上海本地人的口味,所以生意一直是不温不火。

后来何世德转变了经营理念,专门改卖排骨年糕,由此,开启了

一段美食小吃的历史传奇。

鲜得来的排骨年糕,有自己的独门技艺,是将面粉、菱粉、五香

粉、鸡蛋放在一起搅成浸裹在排骨表面,放入油中氽熟。这种排骨色

泽金黄,表面酥脆,肉质鲜嫩。年糕的制作,也是颇具匠心的,小年

糕全部用松江大米,按传统工艺手工操作,切成薄片,煮制之后,糯

而不粘,滑而不软,颇有嚼劲。再依据个人的口味,淋上甜面酱或者

辣椒酱,略有甜辣味,鲜嫩适口,诚为美食。

排骨年糕的最美之处,就在于味道。排骨经过腌制,十分入味,

每一寸每一节,都有着协调的味道。

进锅油炸之前,还要均匀的挂上面糊,这就保证了经过腌制的味

道不会流失。

下入油锅慢炸,面糊炸制金黄酥脆,再一次激发了调料和排骨的

本味,使得口感进一步厚重。

组合在一起,油香,面香,肉香,料香非常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年糕经过煮制,充分吸收肉汁,有浓郁的肉香、而且,年糕对肉汁的

吸取十分特别。虽然它被汤汁包裹,但是,极大程度上保留了糯米的

原香。软糯香浓,慢慢咀嚼,口感Q弹,味道丰富,可以说是既解馋,

又解闷。

坐标:云南南路36号

美新点心店

历史:95年

陕西北路上的美新点心店,专注做宁波汤圆90年,每年春节前后,

店门口排起络绎不绝的长龙,风里雨里就为了等一盒子生汤圆。一碗

汤圆,能有多少花头精?

老派上海人会告诉你:要吃到老底子的味道不容易了。一口咬下,

糯米润而不粘,黑洋酥流淌化开,嘴角沾满芝麻合着猪油的香气。这

般手工汤圆,如今只有美新依旧坚守着。

每到夏天,上海人必吃两样东西:冷面、冷馄饨。

而在上海,最正宗卖冷面的店中,美新点心店绝对排在前5位!

冷面改良了先蒸后煮的工艺,生面直接下水煮!还有一台有点历

史的定制鼓风机,一次可以吹8斤面!面条要根根分明又必须保持有

点湿润,这样浇头和酱汁刚好裹在面条上。

美新的冷面浇酱料也很讲究,是将花生酱和芝麻酱调和起来,再

加上些许酱油香醋与浇头,一盘看似凌乱的面条,仿佛瞬间有了灵魂。

除了酱料,美新的冷面浇头,也是很多老食客津津乐道的,种类

虽不多,但味道一点不含糊。三丝和鱼香肉丝浇头中,肉丝绝对唱了

主角;大排、辣肉都扎实有嚼劲;鳝丝浓油赤酱、咸甜可口。老食客

都说,这就是他们从小吃到大的味道。

坐标:陕西北路105号

凯司令

历史:92年

上了点年纪的上海人,记忆里都有一块凯司令蛋糕。

香,但不是浓香;甜,但不甜腻。

轻轻咬一口,奶油在舌尖上快快融化了,味道却在嘴里慢慢回旋。

不少吃过凯司令蛋糕的人,总记得那第一口的味道,并且在后来

的岁月里执着于这种味道;而凯司令在蛋糕制作上的严格传承,成全

了他们的执着。

这里顶出名的是白脱蛋糕,白脱是英文butter的音译,就是奶油

——准确说来,是乳脂含量在八成以上的纯天然奶油。

这块白脱蛋糕以其香浓爽滑甜度适中的奶油和松软细腻的蛋糕独

步沪上西点界,至今仍是饕客们流连忘返的记忆。

坐标:南京西阿姨用英语怎么说 路1001号

大壶春

历史:88年

最经典的老字号之一,88年历史,米其林必比登推介餐厅,是上

海一张响亮的招牌。

大壶春的生煎做法颇为老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清水派”的做

法,在如今的上海生煎界算是特立独行。

它采用全发酵方式,在将水、面粉、酵母和成面团之后,静置醒

发一段时间再擀皮包肉馅,包好以后还需再醒发约半个小时。因经过

两次发酵,故生煎口感厚而松软,底脆且香。

吃的时候并不是一口下去就爆汁儿的,仅有的那点汤汁,全是内

馅在煎制时淌出的肉汁儿。

而肉馅则是大壶春绝不外传的秘方。

在大壶茶四川中路的总店有一个中央厨房,专门安排了一个人负

责将前腿肉打成肉馅,然后加入三种酱油调味,随后冷冻运输到各个

分店,保持了味道的统一性,也就是阿拉老上海熟悉的甜鲜口感,肉

紧鲜美,吃了一口就再也忘不掉这个味。

与大多数生煎店家不同,大壶春在生煎煎制之前就会撒上芝麻、

葱花,据说这是为了使生煎更好的吸收芝麻和葱花的风味。

坐标:四川中路136号

国际饭店西饼屋

历史:86年

国际饭店创建于1934年,曾经保持“远东第一楼”记录半个世纪

之久,曾经是上海的象征。

直到现在,国际饭店自营饼屋“帆声饼屋”的西点,依旧是上海

人爱好的那口老味道,每天早上8:00,西饼屋门口就会排起长队,

阿姨爷叔专程来候着今天的点心新鲜出炉。

蝴蝶酥是最早由法国人带入上海的甜点,因其外形似蝴蝶而得名。

西式蝴蝶酥重油重糖,口感简单,而海派蝴蝶酥糖少了、油水轻

了,口感更酥。

国际饭店的蝴蝶酥,两片“翅膀”蓬起来,弯弯卷卷的弧线还真

像欲飞的蝴蝶。

又酥又脆不必说,奶香浓郁又不腻,吃完后回味起来舌尖还有股

子自然的清香。

酒醉蛋糕样子像拿破仑,上下层是酥皮和少量的奶油,据说光是

酥皮制作就要花上两小时,中间层是加了白酒的清蛋糕,咬起来口感

松软,淡淡的酒香中和了甜味,风味独特。

老吃客们都知道,酒醉蛋糕是限量供应的,所以要想一尝味道,

必须赶早去排队。

坐标:黄河路28号(近凤阳路)

盛兴点心店

历史:85年

盛兴点心店是地处原卢湾区老城区顺昌路的一家螺蛳壳小店,门

面还依然保留停存在80年代,招牌破损陈旧,门口隔着一小门道,一

进去,几十平方米的店堂便能尽收眼底。

店堂空间十分狭小,约摸着5张方台子而已,店堂里面即是操作

间,包馄饨、煮馄饨一应合成,十分仓促拥挤!

别看门面不起眼,盛兴却是深受食客欢迎。

“开放式”的厨房可以看到现包汤圆的整个过程。店面不大,人

多的时候需要侧着身子才能通行。

人贴着人坐着等汤圆的场面也是颇为热闹。

如果你是第一次来,可以点个全家福,里面有5个菜肉大馄饨、1

个芝麻汤圆、1个鲜肉汤圆,直接包含了店里所有招牌产品。

鲜肉汤圆分量很实在,咬一口肉汁就跟着迸溅出来,手工调制的

肉馅锁住了饱满的汁水,味道很鲜;芝麻汤团外皮软糯,满口余香的

猪油芝麻馅甜度正好,不会觉得腻。

坐标:顺昌路528号

老大昌

历史:83年

多少年了,老字号的老大昌食品,给上海人以满满的城市回忆:

因为这是张爱玲笔下难忘的味道,是老克勒钟情郎姆蛋糕的腔调,是

当年“西番尼”的谐音延续成恋爱中年轻人“喜欢你”的故事,更是

人们在“掼奶油”中就能品味出海派风情的记忆。

老上海冰糕,是老大昌王牌中的王牌。

冰糕没有粘腻感,吃起来好像微甜的雪化在舌尖上。

看似简单的食物,做法其实讲究,鲜牛奶要在冰箱里放到半冰半

水时才拿出来打,多一分太硬,少一分不酥。冰糕里的核桃一定要用

炒的,一斤核桃半斤糖,炒成焦糖色,混在奶糕里,时常给舌头一个

脆脆的惊艳邂逅。

咖喱牛肉饺要用上好的牛肉,剁碎了炒熟,然后和咖喱、香料、

黄油搅拌后,包入酥皮后烤制。

小小的一只,里面咖喱肉馅填得十足,咖喱味浓郁,还有一点点

微辣。现烤现吃,绝对美味的享受!

坐标:淮海中路558号

王家沙

历史:75年

王家沙始建于1945年(民国34年),完全对得起“上海点心状

元”之称!

王家沙的花色点心随季节转换而变化,按消费需求而更新。

春节有八宝饭、糖年糕、松糕,元宵吃汤团,清明有青团,立夏

推出酒酿,端午卖粽子,夏季供应花色冷面、冷馄饨,中秋自产自销

鲜肉月饼和冷苏月饼,重阳有重阳糕等等。

王家沙在推广品牌的同时还会将点心的由来和上海老故事进行融

入,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如今的南京西路总店更是上海老饕们的聚集地,外国游客品尝上

海点心的首选。

蟹粉小笼和汤团是王家沙的招牌,每天现拆蟹粉,用老母鸡熬制

的高汤拌制,皮薄馅鲜,汤汁香浓。蟹粉汤团软糯的秘诀在于水磨粉

的选用和制作工艺。王家沙使用手工烧芡履职情况 ,揉到粉中,外皮也是手工

打上18个褶儿,所以外形也与一般机器制成的不同,是不规则的椭圆

形。

坐标:南京西路805号(近石门一路)

小绍兴

历史:73年

上海人一讲到白斩鸡就必去小绍兴,“说起白斩鸡,要数小绍

兴”,这已成为了许多上海人的口头禅。

小绍兴的发迹史是上海滩典型传奇:1940年初夏,年仅16岁的

青年章润牛从乡下逃难来到上海,为了糊口,先是买一些鸡鸭的下脚

加工成熟食后,提篮沿街叫卖。

几年后攒了些钱,就摆下一个棚都没有的鸡粥摊。

后来慢慢有了些名气,鸡粥摊变成了小饭店,再然后,因为选料

精、味道好,当时附近戏院的一些著名演员,如周信芳、王少楼、盖

叫天等大腕(大概类似于今天的周润发、刘德华)演完戏也来宵夜,

所以小绍兴越来越出名,最后竟扩张成全上海都闻名的高层大酒楼。

老吃客的心目中,白斩鸡要诀是“嫩”。

标准的白斩鸡,当然应该用赫赫有名的、放养的浦东三黄鸡来做,

不过,这种黄嘴、黄毛、黄爪的三黄鸡,产量跟不上销量,一般的白

斩鸡店里供应的大多是机械化生产的洋鸡。

大起大落的人生,大多不算完美。大起大落的“鸡身”却孕育了

小绍兴白斩鸡的高光。烧煮时,将鸡放进沸水中,拎上拎下,三起三

落,目的是为了让鸡皮受热缩短、快速定型。冷却后,再放入沸水,

加少许冷水,文火煨熟。掐准鸡肉刚熟的那一刻,将煮好的鸡浸入冰

水中,经过冰与火的淬炼,成就了小绍兴白斩鸡皮脆、肉嫩的口感。

最终上桌的这只白斩鸡闪闪发亮,皮要脆滑,肉需细嫩,皮与肉

之间还有一层薄而均匀的水晶冻隐隐闪烁。

夹起一块肥嫩流油的鸡肉,蘸一下特制的酱油,放进嘴里慢慢品

尝,只高三宣言 觉得皮脆如海蜇,肉嫩味鲜,再喝上一口鸡粥,你不得不赞叹

人间竟有如此美味。

正如《小绍兴传奇》一书作者,同时也是美食家的沈嘉禄说的:

“真正做得好的白斩鸡都是有咬劲的,肉里厢纤维长,但不会塞牙缝。

一口吃下去,香味道好像在嘴巴里喷出来。”

小绍兴鸡粥就是用鸡汤原汁烧煮成的梗米粥,配以鸡肉和各种作

料的一种小吃。

吃鸡粥时,将煮熟的鸡切成3厘米长、0.6厘米宽的块儿,装盘,

鸡粥盛入碗内,加上葱、姜末和鸡油,一同上桌。此时,鸡粥黄中带

绿,鸡肉色白光亮,令人赏心悦目,食欲大增。品尝时,鸡粥粘韧滑

溜,鲜香入味,鸡肉细嫩爽口,营养丰富,越吃越香。

坐标:云南南路75号(近宁海东路)

光明邨

历史:64年

1956年10月,淮海中路588号创立了一家公私合营、以经营各

类大众化点心为主的淮海食堂,这就是光明邨大酒家的前身。

1960年1月,淮海食堂变更为国营企业,店名正式改为“光明邨

点心店”,以供应特色面点著称,曾经是“上海市饮食公司传统面点

定点供应单位”。

1990年7月,为适应淮海中路商业布局调整,光明邨点心店停业

改建。

1993年12月,全新的光明邨大酒家在原址开张迎客。

流水的网红店,铁打的光明邨。上海的网红店走了开开了又走,

但光明邨是个例外。

淮海路的光明邨大酒家,是个365天天天排队的店。

别人家排一队,他家得三队。一队熟食,一队堂食,一队鲜肉月

饼。

过年买酱鸭,清明买什么目寸光 青团,中秋是大名鼎鼎的鲜肉月饼。

中秋前后,光明邨的排队胜景,让不少人望而却步。几百人的长

队为的就是,那口丰腴多汁的鲜肉月饼。

上海做鲜肉月饼的店很多,有名的也特多,不过排队最凶的是光

明邨。和别处不同,光明邨的鲜肉月饼,是用炉子烤出来的。

月饼表面烤得金黄酥脆,里面的皮却被肉汁浸透,鲜美有韧性。

一个月饼两种口感,酥皮里面一颗大肉圆子,热乎乎的烫手。皮薄馅

足,汁多肉弹,吃起来特别满足。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22:15: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ee6014a8aaf3e8e0fd74acfa4b8a51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丽水美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丽水美食.pdf

上一篇:油茶的做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丽水美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