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水彩画花

更新时间:2023-03-18 19:41:24 阅读: 评论:0

覃璐-鹤望兰

水彩画花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班级管理方法和措施)

精选赏析---那些经典的水彩画

本文对具体的每一幅画做了些讲评。准确地说,是自己

的一点学习心得。不妥处望批评指正。我的信条是:讲错了

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往外讲。而更可怕的是讲不出“自己

的话”,因为平日里不注意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总喜

欢人云亦云。画画的人只会翻书本,抄别人的结论,那你自

己的眼睛和脑子干什么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有自己的观

点,并敢亮自己观点的人都是英雄。学习绘画是个很复杂的

事情,它和搞科学有很大差别,这里面有许多不确定点,不

大容易说清楚。特别当我们脱离开具体的绘画,而去空对空

地谈一些“美术理论”时,总是白白浪费时间而毫无收获。

因此我主张:把我们的眼、脑集中在一张张优秀的绘画上,

即对具体的绘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交流各种不同看法和

认识,其结果,定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的。温斯洛厚

莫(1836-1910)(美国)

每一幅好的作品都有一个合适的色调,但有时画家会特别

强调色调。该画就是以色调取胜——浅紫灰偏黄色调。首先,

画面层次分明:远山、天空及它们的倒影为浅色调;中间的

山丘及倒影为灰色调;前面小船为黑色调。而水中两条纯白

的波浪顿使灰色调明快起来。在色彩的处理上,灰色调中的

变化肯定是微妙的:与远山、天空对应的倒影绝非仅是深浅

虚实的变化,更加重要的是色彩冷暖的变化:倒影略暖。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这一幅,画家同样特别强调色调。但这幅深紫灰色调传

达出道路安全知识 了一种紧迫感——山雨欲来,清风乍起,我们的心为之

一颤!

看哪!天空中乌云翻滚——纷乱的笔触起了作用。水中亮

部的波纹告诉我们,风已经吹过来了。隐约有雷声。远山从

右至左渐变为群青色,很真实。近处树林及其倒影不是一块

死黑,有微妙的冷暖变化,整个倒影略浅些。向左疾驶的小

船增加了画面的动感。再过十分钟,雨丝将从天而降。

带水纹的水面画得成功,是因为有:水中亮部的波纹、向

左疾驶的小船及其带起的一条亮的波纹、左侧山与水相接处

的几点代表水纹的亮点,及右侧岸边的那条水纹——这几处

画家是很“经心”的。乌云翻滚的天空,我个人认为,笔触

如果再细腻些,乌云的层次再多些,整幅画的效果会更好。

必竟乌云要比水“软”些。我还是很喜欢这幅画的!

感谢美国人民,为我们孕育了伟大的画家温斯洛厚莫。

久居干旱的北京,我喜欢阴雨天气,更喜欢暴风雨前的氛围。

侧首自家窗外,此时此刻,正淅淅沥沥下着雨,凉爽而湿润

的风从半开的窗口吹进来,好不惬意!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多么丰富而和谐的色彩呀!是逆光——阳光从对面透过

丛林照过来,斑斓的色彩显现其间!

以素描的黑、白、灰而言,亮部和暗部的色彩处理最辣

手。请看右侧的天空和水中倒影,浅浅的颜色,微妙而准确。

小船和捕鱼人是画面中心吗?母亲诗歌 不!是中部向右伸出的那

条阿娜多姿的松枝。好的画面总有点睛之处。

温斯洛厚莫(1836-1910)(美国)

天色渐晚,祖孙二人收拾鱼具准备返航。画家重点刻画

老人面部——沉稳中隐着一丝紧张。爱孙从背后探过头来,

忐忐的、是新手。背景丛林做虚的处理;而近处的水面,通

过色彩变化和笔触的运用,很好地表现出水的质感。从整个

色调看,似与上一幅有些雷同,而我们绝无雷同之感。为什

么?归根到底,是画家的水平起作用。那些用颜色画素描的

水彩画,从本质讲,都是雷同的,因为它根本没有色彩。而

色彩高手,绝不会与“雷同”联姻。

我之所以介绍水彩画先于介绍油画,是因为色彩对于水

彩画极其重要,是“命根子”。我们重点学习好的油画的素

描,重点学习好的水彩画的色彩。当然,好的油画,色彩也

是好的。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

萨金特油画画得好,基本功特棒,认真画起水彩画来,

当然也错不了。

“严格地”说,这是一幅“水粉画”。

是山区、是傍晚。

羊群、围栏、草场、山——普通一景,确如此耐看!是

依赖于画家的绘画水平,是绘画的技术决定一切。

我们从上往下看:左上角露出天空——傍晚的天空——

是色彩告诉我们的。然后是高山,由近而远推过去,色彩也

一层层变化过去。看草地,高低起伏,除了透视关系,色彩

变化多丰富!白毛羊、黑毛羊,都泛着夕阳的光。羊群懒懒

的,在围栏中慢吞吞地移动着。山区好美呀!

约翰辛格萨金特(1856-1925)(美国)

野营、野炊——中青年人的专利。

林子边的帐篷,色彩变化表现出了帐篷的质感。背景树

林处理得好,有幽深莫测之感。画家强调那棵大树干的色彩

变化,使它很惹眼。炊烟的色彩多绚丽呀!大树干与它右侧

的炊烟、左侧的帐篷构成了画面的主角,而前面的人物反倒

是次要的。因为画家着意表现的是大森林中这一特定环境,

让你身临其境。伐斯特(1825-1899)(英国)

英国不愧是水彩画的故乡,水彩画的味道就是足!

树林、芦苇、池塘——是盛夏的沼泽地。世上没有两片完

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通体一色的树干。我们平日可以从色

彩角度观察一下真实的树干,其色彩变化极丰富。画中三棵

旱杨的树干占据了不小的空间,必须画好。我们先看前面一

棵,数干的色彩多丰富!后面两棵,主要是从色彩上拉开了

彼此之间的空间。再看左侧池水,天空和树的倒影,画家均

用色彩说话(特别要注意水中亮部色彩从远到近的微妙变

化。这块高调颜色难掌握,但很关键)。中间偏左,那一片

旱杨树的树叶的技法极高,不能小瞧,要好好学习。

现在该说主要问题了——树旁的鱼具。看来已经小有收获

——地下的几条鱼、挂在书上的一串小鱼。忙碌了半天,需

要稍事休息,捕鱼人可能方便去了——画家敏锐地抓住了这

一瞬间。画面没有人,但我们会感到捕鱼人很快会回来。请

看那三个鱼篓子,是编织物,要细扣。但从绘画讲,素描的

整体感要处理好,这对一流画家不成问题,主要还是色彩。

我们对中间大鱼篓从色彩角度每个部位地、乃至每根荆条地

去仔仔细细观摩,你会看到一个“真实的”鱼篓放在那里。

画家用眼睛去“提炼出”色彩,再在画纸上、画布上“还原

出”客观物体。客观物体永远比绘画更细致、更丰富。同一

个鱼篓,五十个高水平画家笔下将是五十个样子,但都画得

好。所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绘画的技术角度讲,

我认为,叫“源于生活,艺术地再现生活”更贴切些。同一

个景物,达芬奇也不可能把它画绝。

这是一幅难得的佳作。多用点笔墨,值!

伐斯特(1825-1899)(英国)

恰似一幅风俗画——回家的路上:憨厚的姐姐抱着稚气

未脱的小妹妹、忠诚的小狗一路尾随而来、姊妹三人赤脚涉

水,几只鸭子呱呱叫着游开去。荒郊野外、独木桥、末脚脖

的溪水——我们感觉很熟悉。

独木桥后的树丛,色彩斑斓、逼真。溪水画得最好:浅

而清,近处能看到水底。有几处映出天光,有倒影,加上鸭

子荡出的波纹,水边的泥土、水中的水草……,画家从这几

个方面的“刻画”,一汪溪水“留在了”画纸上。妙极!

这可是一百多年前的画呀!生活气息多么浓。这都是画

家“安排”的,让我们百看不厌。实际上,画面的点睛处,

是那几只花鸭子。

伐斯特(1825-1899)(英国)

天闷、很静、有人捕鱼……。蓦地!扑楞楞一只水鸟飞

出来,掠过水面,着实让我们吃了一惊。

别烦,还要说色彩。这个伐斯特了不得!真真色彩大家。

太阳在左前侧。看天空,可确定是清晨,约七点来钟。芦苇

旁,渔夫是取鱼篓,还是放鱼篓?静静的水潭很逼真,其间

的一切倒影色彩有变化,没有一块纯黑色。哇!刚弄明白,

水鸟飞出来在水面划出的一条白线,更好地表现了水的质

感。树与天空的色彩变化,自己慢慢琢磨吧。

阿尔特(1812-1905)(奥地利)

这幅画是用透明水彩,把颜色由浅到深地一层层压上去,

极精细地表现物体的体积和质感。有人称其为“重叠法”。

画家描绘的是一间豪华画室:铜器、大理石雕、地毯、

帏幔、羽毛、盆栽、乐器、吊饰,甚至那幅大型油画里的人

物、树林及马匹,都栩栩如生,极尽精细之能。这是对画家

基本功(素描、色彩)的极严格的考验与印证。

怀特(1828-1912)(英国)

注意,这一幅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你可能不敢相信吧?

山沟里,有人家,临近傍晚。画里面有故事:山高,云

就低。阳光透过厚厚的云层照在山头上,是石头山。山前一

组房屋是画面中心。炊烟袅袅,有常年住户。再细看,右侧,

回家的路上,有两头牛。牛后面是一位男士,他旁边有一条

狗。他边走边向左瞧,顺他的视线,我们向画面左侧看,水

沟上有一独木桥,一位妇女,右手挎篮,低头正欲过桥。这

一男一女是一家人吧?他们……,画面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

联想空间。

这种风俗画式的水彩画,大大超出了对一景一物的写生。

欣赏这样的风景画,是极有趣味的。

亨特(1830-1896)(英国)

饮马溪水边。是盛夏,茂盛的树林,密密麻麻的蒿草。

天空云量增多,树影短,是正午的阳光,又闷又热,牲畜也

口渴。三匹马——白、黑、枣红,正低头饮水。远处,是炊

烟吗?树档住看不见,留下悬念。画家的眼睛“聚焦”在中

景,所以最近处(画面下边缘)的蒿草做虚的处理。

画风景离不开画树。可以说,画风景高手必定是画树高

手。我们学习一下画家画树的经验。右边中景那棵树、左侧

中景的树,我们一看就知道不是同一种树,这说明画家画得

成功。不同的树,其枝干、树叶的形状,乃至颜色,都是有

区别的。我们必须画出这种区别来。再看左下角那片地柏(是

叫“地柏”吧?),也画出了特点,很逼真。假如这些东西

都不认真画,此画还有看头吗?

此画有两个主要看点:饮水的马、树后的青烟。太闷热

了,我们欣赏下一幅吧。

瓦伦(1834-1909)(英国)

这一幅也热,麦收季节——按我们北京算,约五月底到

六月初。

我年青的时候随学校到郊区的人民公社拔过麦子。这个

时候最怕下雨:大家正干得欢,响晴薄日的天,突然凉风四

起,头顶上方乌云滚滚,顿时昏天黑地,电闪雷鸣。紧接着,

黄豆般大的雨点直砸下来。人们奔跑着、呼叫着,和着风声、

雷声、雨声、鸡鸣犬吠声、骡马嘶鸣声、小儿啼哭声、高音

喇叭声……,合奏出一首《乡间麦收曲》!

画家用90%的画面刻画山坡和树林。太阳在左上方。密

密的树林,在画家笔下却错落有致。阳光透过树叶、风儿在

林中徘徊。让我们“走进去”,树阴下歇息一会儿,烟瘾大

的抽袋烟,掏出水壶喝口水。这时候你会考虑这是水彩画、

还是油画吗?你会考虑这是watercolour,还是往watercolour

里混入了ChineWhite的Gouache吗?什么叫好画?这

就是好画。它让你身临其境,让你忘我。

我们再看右侧。画家只用了不到10%的画面去表现收割中

的麦田。金黄色的麦田,夏粮好收成!往远处看,麦田、树

林、树林、麦田……直到看不见的远方。这是一幅成功的构

图!这是一幅素描和色彩均成功的水彩画。

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

我在《水彩画技法初探》中介绍的第一幅水彩画就是这

位画家的作品。现在我把那段讲评抄录在这里:“这张原作

我欣赏过。我记得是进门第一张。我当时一惊:这明明是水

粉画,怎么叫水彩画呢?该画用的材料是水彩和水粉。作者

除人脸之外,对衣服、墙壁、镜框、窗棱、沙发的垫布,以

及猫,都精雕细刻。但画面很整,绝无零乱之感。”

这一幅仍是精雕细刻。描画的是阿拉伯人。

约翰弗里德瑞克莱维斯(1805-1876)(英国)

这幅要多说几句了。

是室内,人物和环境比较复杂。我们试着分析一下画家

的画法:总的说,是用透明水彩做画,必要的时候加白粉。

我们看背景的门、木板墙、左侧的箱子、右侧的碗柜、碗柜

上方的格字布等,都是透明水彩画就的。但碗柜上的几个碟

子的亮部是加了白粉的,其色彩是泛蓝、或泛黄。中间吊锅

四周的青烟,也是用了些白粉的,烟的感觉出来了。再看人

物亮部(光线是从右侧窗户射进来的),先看左侧。老太太

的头巾的亮部、女人的脸和衬衣的亮部、男孩脸及小狗的亮

部,都用了白粉。右侧,人脸、狗、肩上搭的那块布,亮部

都有白粉。用透明水彩做画时,加白是很扎眼的,要用得恰

到好处。

上面那幅的画法与此幅基本相同。

特那(1775-1851)(英国)

我感觉这位画家对他所描绘的一切都充满感情,仿佛他

笔下的一切都有灵性。基本功扎实,视角独特,画面精到。

这类画家是我所最赞赏的。

我们透过桥洞,可见远处正在建一座新桥,钢筋混凝土

的,建成后取代这座古桥。而这座古桥将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做为古迹保存下来。我们先看天空和水面:透明水彩,一层

层压出来的。再仔仔仔细细观察这座古桥:是砖头砌就的,

方法和我们的古桥差不多。画家对它精雕细刻,素描、色彩

均见功夫,这都不必多说了。请从右向左慢慢地观察这座古

桥——我的意思是说,画家特别注意“拉大”桥的远近的虚

实变化。这个变化是客观存在的,也是画家有意思做的,是

极微妙的,是恰到好处的。如果这个虚实变化没有、或不够、

或做得不好,整幅画将“功亏一篑”!

整幅画都是用的透明水彩。

特那(1775-1851)(英国)

最精彩的是下面这汪水,和水中那光滑的大石头。从画

面上我推断,这是一位天份很高的画家,又是一位老实而实

在的人。中间那从石头缝中“挤出的”大树,层次感很好。

请注意右侧垮桥后面的背景、左侧岸上的房屋、还有整个天

空,这一切均用冷色,一下子与前面的树、桥、水、石头等

拉开了远近距离。画出一幅好画,有时也需要一点天赋哇!

特那(1775-1851)(英国)

居民区后的大教堂、大教堂后的多云的天空……,一层

层,虚实有度,章法不乱。教堂的尖塔顶是画面真正的看点。

史密斯(1853-1946)(英国)

看来这是一位“家庭画家”,专门以温馨的家庭生

活为题材。我们看,妇女的头是最高点,往右下是小女孩,

再往右下是椅子、椅子上装苹果的箩筐、椅旁的雨伞;再向

左看,蹲着的一条狗;所有这些东西组成了一个三角形。哈

哈!怎么搞的?我居然讲起了构图。其实,讲构图,说得直

率一点,是说给喜欢画而不会画画的“美术爱好者”的。给

美术爱好者朋友们讲画,把讲构图做为切入点是个好办法。

而画画的人,从构思到整个绘画过程中,是不会“单纯地”

去考虑构图的。也就是说,画家决定画一幅画,肯定是有了

想法之后,为了最后的画面能较好地表现他的想法,而去考

虑画面要强调什么、突出什么、虚化什么、删除什么等等。

而做这一切,全凭画家的“感觉”、“灵感”、“悟性”,再以

画家素描和色彩方面深厚的基本功去做画。构图是从属的,

或者说,构图乃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画面”后“自然产生的”。

为了说清这个道理,我们以该画为例:

该画用透明水彩画的。普通农家。要出远门,妈妈

为女儿整理衣帽。小女儿很顺从,可知这个地方她很想去。

看那条大狗的眼神,似恋恋不舍(因为不会带它去。它的“本

职工作”是看家护院)。到哪去?看椅子上装苹果的箩筐,

是去姥姥家送苹果吧?多么寻常的事情!多么熟悉的生活!

然而却能打动我们,让我们觉得非常耐看,这就是画家巧妙

地“安排画面”及画家素描和色彩方面深厚的基本功产生的

“艺术效果”。这里确实是画家巧妙地“安排”的。为了烘

托家庭的生活气氛,那半掩的门、门旁的椅子和椅子旁的罐

子、门框右上方挂着的小铁桶、画面右上方窗台上的花盆、

花盆上方的精雕细刻的大编织篮……,还有蹲着的那条大

狗。这一切,都是“安排”的。试想,真实生活中有这样巧

合吗?比如那条大狗,此刻不一定在这里。既使在这里,也

不一定是这个位置和姿势。但是,画家就以这样的位置和姿

势把大狗“安排”在这里,而我们却感觉很舒服,因为它附

和“艺术的真实”。这样看来,如果把一幅绘画创作比做一

台戏,画家则在其中充当着“编剧”和“导演”的角色。对!

不过,这台戏要由画家一个人用手中的画笔独立去完成。画

家好辛苦哇!有人说,画画是一件轻松愉快而开心的事。哼!

那除非你是画着玩。要想认真地画出一幅好画,“艰辛”两

个字将始终伴随着你。只有当你画出了一幅比较满意的画之

后,一个人独自审视你刚刚完成的作品时,你才会感到一种

不可名状的欣慰。在这个世界上,想凭真本事做出点成绩来,

总要付出百倍的艰辛。难怪某些真正的大画家总不大愿意自

己的孩子也走自己这条路。抬眼看一看现实吧!想成为“著

名画家”,想捞取实惠,如果你不去骗、吹,不学会拉关系、

跑门路,而只凭真本事,很难!上述这段话,我的本意是想

粗线条地勾勒一下画家创作一幅画的全过程。如说得不准

确,请批评。

史密斯(1853-1946)(英国)

这幅画也是用透明水彩画的。掉在地下的是帽子

吧?女主人此刻正陷入沉思之中,而一旁的女儿正兴致勃勃

地吹着肥皂泡,她不可能关注妈妈此时在想什么。年龄的差距

给我们人类造成了多么大的差异呀!

分析一下技术:画面左侧那扇木板门,别头儿是铁

的。别头儿的上方,及别头儿的右下方的门框,这两处泛紫

色部分是表示木门的反光。我分析是用透明水彩先画出紫

色,再画深紫红色,从而“挤出”木门的反光,并用笔触强

调一下木板的质感。再看画面右侧那扇开着的木板门,靠门

框那侧,由于门外光线和地面反光的作用,这扇木板门的素

描和色彩变化很丰富:由上至下的变化是由冷至暖——紫、

粉红、土黄。然后,再用笔触做出一些质感。这两处画得很

逼真、很成功,从而使整个画面显得精到、更耐看。分析该

画时,如没有注意到这两点,那就是还没有吃透画家的“心

思”。

哈斯提尼(1835-1900)(美国)

眼前这座雪山,感觉像含在嘴里的冰棍一样——凉

凉的、甜甜的,画得真好!我们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首先

是两块颜色起作用——冷灰色的天空和蓝紫色的山的背影

(注意头像男漫画 :山的背影的这块蓝紫色是整幅画面的“关键色”。

画家有意将这块颜色强调得更蓝一些、更纯一些),这两块

颜色“夹出了”中间的山的亮部。而山的亮部正是画家在此

画中真正精雕细刻的地方。请细看(尤其是左侧山峰的亮

部),画家通过素描和色彩变化的手段,尽量“逼真地”再

现了它。山上的积雪,同样精雕细刻。因此,我们的视线很

自然地集中在山峰上。是春天,积雪慢慢融化,汇成小溪。

我们看画面右下方的溪流,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哗啦啦流

下山去,撞击着山石,叮咚作响,映衬着那苍翠的松柏、烂

漫的春花,编织着春天的旋律——多么美妙的景致呀!

可耐特(1839-1924)(美国)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溜漓

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我隐隐约约记得这好象是

楚国宋玉的句子。有感而发,抄在这里)。

这里确是秋天,景象很附和上面的句子。后面的树

丛和杂草衬托人物,使人物很突出。树丛和水中的水草的色

彩变化丰富。人物两手臂的上边缘,那两条淡紫色的天光恰

到好处。水面远近的色彩变化也很好。我们从画面上似乎感

觉到了秋天的凉爽空气、听到了那瑟瑟秋风声。难怪宋玉大

夫见秋而悲呀!

托马斯牟兰(1837-1926)(美国)

深山老林之中,人迹罕至,气候瞬息万变,使我们

产生了恐怖感。近处这几块石头和那根枯树干画得妙!它与

云层后的太阳是本画两个看点。

朗雷(1852-1922)(英国)

哇!是室内,肯定有天窗,光线从斜上方照下来。

奶奶、妈妈深情地看着小宝贝。那位小男孩抱紧大

碗,吃得好香甜哪!我们先一件件看看这一屋子的东西吧:

墙上的木壁柜、靠墙摆放的长桌、桌子上摆放的绿玻璃瓶子

和油灯的玻璃灯罩、左首木架上搭着的薄被、木圆桌上的书、

剪刀、针线笸箩、近处椅子上的衣物、右首地下的陶罐、木

地板、地板上的一块破地毯……;这一切,我们会感觉到是

“一件件真实的东西摆在那里”。这里没有所谓什么画家“自

己的东西”,因为这位画家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都已经通过

画面“无私地”奉献给了我们。我们在这里看到一个真实的

世界、一个具体的家庭。我们从中看到了亲情,感受到了家

庭的温暖,体检到了生活的乐趣。这一切,也就是这位画家

决定画这幅画时的全部感悟。

提醒一句,该画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有哪位老兄

觉得自己的基本功很到家了,请他来看一看这幅画,煞一煞

锐气有好处。

朗雷(1852-1922)(英国)

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朗雷(1852-1922)(英国)

饱经风霜的、操劳了一生的、伟大、慈祥而可亲的老母亲万

岁!

拉生蚝如何清洗 森(1853-1919)(瑞典)

这是一位了不起的水彩大家。我们这里介绍他四张

作品。这是第一张。画得很轻松。人物画的好:可能刚才正

在织毛活,邮差送来一封信,急急忙忙拆开看信,毛活暂时

放下,线球滚落地下也顾不上了。箱、椅也画得好。地毯和

墙布好象随便抹一抹,效果也不错。薄窗帘和茶几上的钩织

品画得逼真。当然,最精彩的是窗台上的几盆花,有一盆是

朱顶红吧。噢!茶几上还有一本硬皮书,看来她的丈夫外出

久久未归,这封信肯定是它丈夫寄来的。从女主人的表情看,

有好消息。假如你正出门在外,看过此画,你不想自己的家

吗?——真有瞧头的好画呀!

拉森(1853-1919)(瑞典)

这一幅的水味还是蛮足的。画家很有意思,他的主

要着眼点不是那位老婆婆,也不是后面的房屋,而是处于中

景的那片南瓜和南瓜秧。他把它们画得极精彩、极逼真:重

点画南瓜和南瓜秧,而其间的杂草则做虚的处理。请看那南

瓜和南瓜叶子,色彩变化丰富,素描上的虚实处理得当,有

空间感,很真实地“铺在那里”。再看近处的南瓜叶(画面

最下端),画家诚心把它画得很虚,色彩也不鲜亮,这样一

来,我们的眼睛就“无可奈何地”与画家一起“聚焦”在中

景的那片南瓜和南瓜秧上了——好“狡猾”的画家呀!真实

中的南瓜和南瓜秧并没有这般耐看,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

在。

拉森(1853-1919)(瑞典)

这是我见到的画得最潇洒的一幅水彩画,想从三个

方面谈一谈。

第一,取材。我认为,画家决定画一个东西,说明

他已经有了想法和感悟。画家凭借自己的绘画基本功,通过

对具体物像的描绘,用最后完成的画面,把美传达给观者,

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如此而已。现在流行两种说法:一是

认为画画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如果这个“自己的东西”

不是指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有了想法和感悟,并通

过对具体物像的描绘,再用最后完成的画面,把他发现的美

传达给观者,那又是什么呢?另一说法是,画画是为了“渲

泻”。我的一位老师对此说极鄙视,他说,画画居然是为了

“渲泻”。什么叫“渲泻”?跑肚拉稀是“渲泻”。

好了!咱们言归正传。此画取材没有惊人处:一位

窈窕淑女,在自家园内,小事劳动后,斜卧石墙旁小憩。可

画家偏从这寻常景象中看到、并感悟到了……和谐安定的生

活、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田园、年青、活泼又可爱的姑娘……,

一句话——美!

第二,素描。这回先说素描。先排列一下虚实:最

实的是水壶,往下依次为,石头墙、少女、两棵小树、前景

的杂草。画家的这个虚实处理是独具匠心的。前景的杂草做

虚的处理,是为了让我们的眼睛最终“聚焦”在人物身上;

水壶和石头墙比人物略实些,是为了先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

境(这是一个方面);两棵小树比石头墙虚得多,是因为从

烘托出一个特定的环境来讲,石头墙的作用更大。少女的虚

处理,一是因为她客观上处于阴影中,而更重要的是,有比

她实的石头墙和铁壶做对比,少女的“质感”显得很柔美。

文学作品中讲究剪裁得体、详写与略写;讲究夸张、对比;

这些都与绘画同理。

第三,色彩。只讲一点——石头墙。你看见过垒石

头墙吗?俗话说“拿石如拿虎”。垒石头墙可是技术活。这

堵石头墙垒得好,不会塌;而画家画得更好!它处于半逆光,

又有两棵小树的树影,加上他本身凹凸不平,大有画头哇!

请观察一下真实的石头吧,几十万年的沉淀,石头的面貌很

丰富。这堵石头墙让我们感觉是沉甸甸地立在那里。其色彩

变化,哎!太丰富了。那冷暖变化……,真要说清楚,至少

须用一万个字。我省点劲,您自己看吧。

拉森(1853-1919)(瑞典)

你观察过水中的倒影吗?我观察过。比如水边有一

棵绿树,这棵绿树与水中的倒影之间的规律是:天坛导游词 ①倒影虚。

②绿树的水中倒影的暗部比绿树的暗部略浅,而其亮部则比

绿树的亮部略深。③天空差别最大:天空在水中的倒影总有

一最亮范围,其余则发暗。我们看画面的水池,这个“最亮

范围”在水池的右上角,而往左下角,则明显比天空暗得多。

画家遵循了画倒影的这三个规律,用力不多,水的效果却出

来了。

维伯特(1840-1902)(法国)

终于欣赏到法国人画的水彩画了,不容易呀!果然

出手不凡。“纤细的”法国人,水彩也画得很细致。我们不

管内容,只讨论绘画技术。素描还用说吗?还是多看看他们

的色彩运用吧。这几位是“外国老道”吧?兴致勃勃地看什

么哪?我们看人的脸、手、衣服,色彩变化微妙。大理石围

栏,质感出来了。再看天花板,色彩的变化也不含糊。注意!

前面那位“外国老道”的风衣、左侧的大理石围栏,把它们

的质感画出来,这幅画的看点就有了。

维伯党的方针政策 特(1840-1902)(法国)

花与美人,有“熊”无“掌”。女人的绸缎衣服是

本画看点:我认为没有用白粉。因为如加白粉,不会是这个

效果。仅从这件衣服看,画家素描和色彩的基本功是没挑的。

詹范胡萨拇(1682-1743)(荷兰)

关于该画我只提供三条“信息”。⑴作于1726年,

距今已有281年的历史。⑵用透明水彩画就的。⑶画面尺寸:

47.535.6cm。

塞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

塞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

我们不看人物,先看后面那幅壁画,显然是宗教题

材,不管它。再看地下的大地毯,是值钱货!其实,最有看

头的有三件东西:右侧的深紫红色天鹅绒幕布和紧挨其旁的

光滑的大理石柱子,及前下方正中的那尊大铜薰炉。画这三

件东西,画家使出了混身解数。你可以伸手去摸摸光滑的大

理石柱子,感受一下毛绒绒的深紫红色天鹅绒幕布。看一看

这尊大铜薰炉吧:很重,一个人搬走不容易。有一点点铜锈。

是紫铜。高光有一点刺眼。很怪呀!画家把人物做陪衬,而

把一些器物做主角,可谓匠心独具。我们看画家的生卒年安慰失去亲人的话 ,

这三件东西已经看了至少七、八十年了。再看七、八十年没

问题。因为太有看头了!

别忘了,我们是学画画的。仔仔细细观察一下那尊

大铜薰炉吧,人家是怎么画出来的?为什么画得那么好?光

有素描行吗?不行。光有色彩行吗?也不行。没有扎扎实实

的基本功,你只能望洋兴叹!

请记住我这句话:好的画技主要是反反复复看好画

“看”出来的。而什么样的画是好画、为什么人家能画得这

么好?要弄明白这些,除了需要虚心和刻苦之外,就看每个

人天赋的高低了。刻苦代替不了天赋。不承认每个人的天赋

有高低之别,许多事情你解释不了。

塞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

这幅是用透明水彩画就的。中间那四个人干什么

哪?左侧那两个小孩,一位用铁夹子夹着什么东西,并用嘴

吹着,他旁边那位帮着忙。右边两大人,一位右手抚胸想表

白什么,另一位用手推着,不想让那个人说。中间这四个人

正好组成了一个圆,但这四个人都不是画面中心。中心人物

是在这个圆外、靠左侧的那位大主教(是大主教吧?)。一

开始,我们的眼睛肯定看中间那四个人。但过一会儿,我们

的眼睛会不自觉地移向那位大主教。这里面是构图起了一定

作用。

现在,我们把全部眼力集中在这位大主教,及他椅

子下面露出的那一块地毯和地板。象扎针一样,我们把这一

部分“扎深一点”。这位大主教“闹中求静”,旁若无人,专

心致志看他的报纸。他的整个轮廓,包括那张报纸,被深紫

红的背景清晰地勾画出来。好嘛!画家在素描上先胜一筹。

这一下子,大主教马上比其它任何一个人都突出。接着,画

家要对这位主要人物精雕细刻了:脸、手、报纸,这三样不

说了。我们看他的帽子、帽子的两根飘带、黄色大外罩、椅

子的靠背和两条后腿、左下角露出的地毯和地板。我们对这

些东西从素描和色彩两个方面去仔细观察。仔细观察之后,

你肯定有感触,无须我再多罗索。我们就是要象这位画家一

样,掌握最最扎实的基本功,老老实实去作画。

塞格诺瑞尼(1857-1932)(意大利)

朋友!不用再表白了。刀、枪、剑、戟、斧、钺、

钩、……,十八般兵器,你已经具备两大件了。只讲一点。

该画的几点冷色用的极妙!既有助于塑造型体,又使画面色

彩丰富并富于变化。这几点冷色的位置是:左侧眼窝(即人

物的右眼)的内侧、脖子的右侧(即亮部)、人物的右手高

光处及手臂的反光处、枪管的亮部、前面腰带的向上一面、

刀柄的金属部分。这几处,均或多或少地加了一点钴蓝色。

扎姆培菲(1859-1944)(意大利)

哈!这张不行,没有塞格诺瑞尼画得好。不能这么

说!虽然这位扎姆培菲比上面那位塞格诺瑞尼小两岁,但水

平绝不差。这是最后一张,离开饭时间还早,我们多聊几句

吧。

我个人认为:一个美术爱好者,特别是学美术的人,

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易采取认真而审慎的态度,因为这有

利于眼力的较快提高。也就是说,不要仅凭自己的一点点好

恶,便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一幅作品。以这幅画为例:我们刚

欣赏完塞格诺瑞尼的几幅精雕细刻,猛一看这幅,显得“很

了草”,于是便下断语,说不好。就这样,摆在我们面前的

一副佳作,什么也没学到就放弃了。可惜!

这幅画好在哪里?好在画家扎实的基本功,好在素

描和色彩的绝妙运用。两位老人的表情刻画得好——专心致

志地看黑人小伙子手中的枪。比较一下两位老人的胡子、及

左侧老人的白背心与右侧老人的白头巾,彼此都是一冷一

暖,我们感觉生硬吗?再看左侧老人腿上搭的那块花格子

布,画得“潇洒”而逼真。请从左至右观察一下这块布的色

彩变化及素描的处理。

世界上什么东西最难画?我的回答是:人的皮肤。

当然,皮肤下还有筋、骨、血管、肌肉等。说真的,我是1978

年春天在《法国十九世纪农村风景画展》上,从那些油画原

作上,第一次看到了人的血管。在人的手臂的皮肤之下,泛

蓝的静脉血管,还有筋、骨、肌肉……那样地逼真、可信。

在此之前,我看了无数张我们自己的油画原作,好象我们中

国画家专门对血管视而不见,偶尔有人画一两根,却透着假。

为什么?我们“画不进去”,我们画的不行。哎!我们中国

油画的“东方神韵”到哪里去找喔?把话拉回来,看看画面

左侧那位老人的臂膀吧:先看最上部即肩背部分,先找到高

光位置。这一块的素描和色彩变化极微妙,尤其是色彩的变

化微妙而准确,人的皮肤的感觉画出来了,同时我们也能感

觉到里面的骨架,活生生的。视线向下移,看胳膊的上臂,

感觉有筋骨,看不到血管,但我们能意识到。臂膀和花格子

布,“成就了”这幅佳作。

-------------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9:4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eaad5a309669493de54d217f56cfb7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水彩画花.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水彩画花.pdf

标签:水彩画花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