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原文(SourceText)
灰尘的旅行(一)
灰尘是地球上永不疲倦的旅行者,它随着空气而飘流,可以说是无孔不入。
我们周围的空间,从室内到室外,从城市到野外,从平原到山区,从沙漠到海洋1,几
乎处处都有灰尘的行踪2。真正没有灰尘的空间,只有在实验室里才能制造出来。
在晴朗的天空下,灰尘是看不见的,只有在太阳的光线射进黑暗的房间的时候,才能够
看到无数的灰尘3在空中飘舞。大的灰尘肉眼可以看见,小的灰尘比细菌还小,用显微镜4
也观察不到。
根据检验的结果,在干燥的日子里,田野和高山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5只有几十粒
灰尘三国杀司马懿台词 ;在海洋上空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一千多粒灰尘;在城市街道上的空气里,
每一立方厘米大约有十万粒以上的灰尘;在住宅区的空气里,灰尘还要多得多。
这样多的灰尘在空中旅行,对气象变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原来灰尘还是制造云雾和雨点
的小工程师,它们会帮助空气中的水分疑结成云雾和雨点。没有灰尘,就没有白云,也没有
大雨和小雨了;没有灰尘,在夏天,强烈的日光将直接照射在大地上,使气温无法降低6。
这是灰尘在自然界中的功用。
如果我们追问一下,灰尘都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到底是些什么东西呢?我们可以得到
下面一系列的答案:有的是来自山地岩石的碎末,有的是来自田野的干燥土末,有的是来自
海面的由浪花蒸发后生成的食盐粉末,有的是来自火山灰,还有的是来自星际空间的宇宙尘。
这些都是天然的灰尘。
II.理解难点提示(SuggestionsforComprehension)
1.这几个“从„„到„„”是说灰尘的运动方向,还是说其存在之地?
2.“有灰尘的行踪”是说灰尘本身不存在了,还留下了踪迹吗?
3.前面以“它”指代灰尘,这里为什么又说“无数的灰尘”?
4.“用显微镜”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5.“田野和高山的空气里,每一立方厘米”是说一立方厘米的什么东西?
6.这两个分句的关系如何?
III.译文(TargetText)
TheTravelsofDust(1)
Dust,atirelesstraveleronearth1,floatsalongwiththemovementofairandcanbesaidtobe
all-pervasive2.
Dustcanbefound3almosteverywhereinthespacearoundus,indoorsandoutdoors,over
citiesandthecountry,plainsandmountains,rulywithoutdustcan
onlybecreatedinlaboratories.
Inthesunnysky5dustisinvisible;onlywhensunlightshinesintoadarkroomcanonee
particlescanbeenbythenakedeye,but
smalleronesmaybesmallerthangerms7,andcannotbeobrvedeventhroughamicroscope8.
Accordingtotheresultsofexperiments,ondrydaysthereareafewdozenparticlesofdustin
eachcubiccmofairoverthefieldsandmountains,morethanathousandoverthea,morethan
100,000inthestreetsofcities,andmuchmoreinresidentialareas9.
soutthat10
dustparticlesaretinyengineersthatmakecloudsandraindrops,helpingastheydothemoistureto
condenintoclouds,tthem,therewouldbenowhiteclouds,nor
drenchersordrizzles11;withoutthem,thescorchingsun12insummerwouldshinedirectlyonthe
earth,thefunctionofdustin
nature.
Ifweaskwhereallthedustcomesfromandwhatonearthitis,wecangetthefollowing
riesofanswers:fromtinybitsofrockinmountainousregions,fromdryearthinthefields,from
saltpowderformedbyevaporatedsprayonthea,fromvolcanicashes,or14frommeteoroidin
sisnaturaldust.
IV.表达解说(ExplanationofExpression)
1.汉译英时,如果“A是B,„„”中的“是B”重要性不如后续的分句,往往译为
同位语,以显示层次。英译汉反之。
2.此处“无孔不入”不是用于转义,而是“渗透一切地方”的意思,译为all-pervasive.
3.“处处都有灰尘的行踪”意为“处处都存在着灰尘”。译文变因为果,译为dustcanbe
foundeverywhere(处处都找得到灰尘)。
4.“从„„到„„”不是表示运动,而是表示存在林散之 的各种地方,不用from…to…。
5.天空是空间,“在晴朗的天空下”不译为underthesunnysky,而译为inthesunnysky。
6.以“only+从句”开头,从句本身并无倒装,倒装发生在主句里。“无数的灰尘”是指
“无数的灰尘颗粒”,译为numberlessdustparticles。
7.这里的“大的”、“小的”是二者相比较而言,要用比较级bigger、smaller。
8.“用显微镜”具体方式是“透过显微镜”,译为throughamicroscope。
9.第一次说了ineachcubiccmofair之后,其余的省略,以避重复。
10.“原来”并非指时间,而是用来提起读者可能感到惊讶的事情,译成itturnsoutthat…。
11.“大雨”、“小雨”的习惯说法是drenchers和drizzles。“大雨”也可说heavyrain,但
只能跟lightrain并提。
12.“强烈”跟“日光”连用,不能译为strong。译为scorching能引起关于极其炎热的
联想。
13.“使气温无法降低”是前面一个分句的自然而然的结果,译为分词短语。注意用making
itimpossiblefor…to的形式。
14.“有的„„有的„„有的„„”可省译“有的”,以连词or表示。
V.翻译知识与对策(TranslatingKnowledgeandStrategies)
中外翻译简史
一、中国翻译简史
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
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
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
诃钵罗田欣辰 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
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
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
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
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
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打手势 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
科学等。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Morrison)、利玛窦(MatteoRicci)、
汤若望(JeanAdamS芍药别名 chullvon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
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
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字几道。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uxley,EvolutionandEthicsandOther
Essays),《原富》(AdamSmith,InquiryintotheNatureandCauoftheWealthofNations),《群
学肄言》(r,Studyof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StuartMill,OnLiberty),《社
会通诠》(,HistoryofPolitics),《法意》(quien,SpiritofLaw),《穆勒
名学》(JohnStuartMill,SystemofLogic),《名学浅说》()等。他在《天演论译
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
其他代表人物有王韬(1828—1897)、朱执信(1885—1920)、辜鸿铭(1857—1928)、
伍光建(1866—1943)等。
文学翻译的主要代表是林纾(1852—1924),又名林琴南,福建闽县人。译小说222种,
原作者详者159种,名著40余种。如《滑稽外史》(NicholasNickleby)、《孝女耐儿传》(The
OldCuriosityShop)、《块肉余生述》(DavidCopperfield)、《贼史》(OliverTwist)、《鲁滨逊
漂流记》(RobinsonCrusoe)、《吟边燕语》(TalesfromShakespeare)、《海外轩渠录》(Gulliver’s
Travels)、《茶花女遗事》(LaDameauxCamilias)、《黑奴吁天录》(UncleTom’sCabin)等。
其译书方法是别人口述,他做记录。据统计,协助林纾译外国小说的口述者达十六人之多。
陈家麟口述最多,魏易次之,曾宗巩和王庆通再次,毛文锺也多。
翻译小说的其他代表人物还有周桂笙、曾朴等。
4、“五四”前后的翻译
这个时期的翻译工作主要由翻译家组成的翻译社或文学社进行。译者往往本已是有名的
作家。主要社团和代表人物有:1)文学研究会,代表人物有茅盾、郑振铎、周作人、耿济
之等,主要译介被损害民族的文学和“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流派作家的作品。翻译特号有《俄
国文学研究》、《法国文学研究》、《被损害民族文学》、《拜伦号》、《泰戈尔号》、《安徒生号》、
《罗曼罗兰号》等。2)创造社,代表人物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等,主要
译介“为艺术”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介绍了歌德、海涅、拜伦、泰戈尔、王尔德、罗曼罗
兰等。3)未名社,代表人物有鲁迅、韦素元、曹正华、李济也等。4)新月社,代表人物有
胡适、梁实秋、徐志摩等。但翻译莎士比亚剧作31种半、其译文仍然得到高度评价的是不
属于任何文学社的朱生豪。
五四前后还开始了马列主义文献的翻译。
5.改革开放以来的翻译
新中国成立以后,翻译工作者继续介绍外国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和马列主义社科著作。
主要的不同是,在通常情况下,译者不再是原来就有名的作家。以其译品而出名的,主要是
傅雷,其次是张谷若、杨必、杨宪益。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进入了翻译事业新的繁荣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文学新作抢译
与文学名著重译并举,文学翻译与其他翻译尤其是实务翻译并举,外译汉、汉译外并举,翻
译实践与翻译理论研究并举,中国传统译论研究与外国翻译理论介绍并举。
二、西方翻译简史
从广义上说,西方翻译史的第一页是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时由72名犹太学者
在埃及亚历山大城揭开的,他们把《圣经旧约》从希伯来文翻译成希腊文,即《七十二子
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说,西方翻译活动始于大约公元前3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
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西方翻译史大体经历了六次高潮。
1、肇始阶段(公元前3世纪或更早)。主要是把希腊典籍翻译成罗马文字。翻译代表人
物有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翻译的作品有荷
马史诗,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等。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圣经》被翻译成拉丁语及各“蛮族”语
言。翻译具有宗教性质。
3、第三次高潮(中世纪中期:十一至十二世纪间)。翻译家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
批作品从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徒与穆斯林的友好接触时期。
4、第四次高潮(文艺复兴时期:十四至十六世纪)。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
文学、宗教等各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译
作。德国有马丁路德,翻译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现代德语的新纪元。法国普鲁
塔克译出《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英国有:诺思1579年翻译的《名人
传》,查普曼1598年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洛里欧1603年译的蒙田
的《散文集》等。1611年,英国《钦定圣经译本》形成,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
5、第五次高潮(十七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
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翻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译品也陆续问世。
6、第六次高潮(二战结束后)。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到形式,都取得巨大发展,形
式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兴办高等翻译教育;2)成立翻译组织,聚集翻译力量:国
际译联,国际笔译、口译协会,各国译协等;3)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
VI.名家论译(CelebritiesonTranslation)
PeterNewmark:
Thefirsttracesoftranslationdatefrom3000BC,duringtheEgyptianOldKingdom,inthe
areaoftheFirstCataract,Elephantine,
becameasignificantfactorintheWestin300BC,whentheRomanstookoverwholesalemany
elementsofGreekculture,welfthcentur消防安全知识手抄报 y,the
uationfavouredthetwoesntial
conditionsforlarge-scaletranslation(Storig,1963):aqualitativedifferenceinculture(theWest
wasinferiorbutscientificallyacquisitiveandreceptivetonewideas)andcontinuouscontact
eMoorishsupremacycollapdinSpain,theToledoschoolof
translatorstr’sBible
translationin1522laidthefoundationsofmodernGermanandKingJames’sBible(1611)hada
icantperiodsoftranslationpreceded
Shakespeareandhiscontemporaries,FrenchclassicismandtheRomanticMovements.1
陈福康:
这十余年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编者),在上述刊物、书籍和学术会议上,发
表了大量的译论文章。老一辈翻译家中发表了精采译论的(除了前已论述的钱钟书、姜椿芳
等以外),就有朱光潜、宗白华、杨晦、伍蠡甫、方重、范存忠、张谷若、黄药眠、张友松、
李霁野、朱维之、罗念生、周煦良、闻家驷、裘柱常、孙席珍,罗大冈、杨岂深、卞之琳、
葛传槼、季羡林、朱雯、林焕平、戈宝权、冯亦代,等等。当然,这时期内发表译论更多的,
是一大批中青年翻译研究者。那么,新时期翻译研究的重心和特色在哪些方面呢?或者说,
在哪些问题上研究得比较集中与深入,又提出了哪些新的问题呢?我想,大致有如下几个方
面。
第一,是对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等基本的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第二,新时期翻译研究注意从新角度出发,与新学科相结合,吸取其他相关学科的新成
果。
第三,新时期的翻译研究对各种具体的、专门的、有些以前被忽视的翻译工作进行了较
深入的探讨。
第四,这一时期更加重视对我国历代翻译经验的总结。
第五,这时期我国译学界手相成功线 正式提出了建立一门“翻译学”的问题。2
———————————
k,ook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3.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467—475。
VII.练习(Exerci)
灰尘的旅行(二)
还有人为的灰尘,主要来自烟囱的烟尘,此外还有水泥厂、冶金厂、化工厂、陶瓷厂、
纺织厂、面粉厂、石灰窑等,这些都是灰尘的制造场所。还有些灰尘来自植物之家,如花粉、
棉絮、柳絮、种子等;有的来自动物之家,如粪便、鸟羽、虫卵等。
有许多灰尘对人类的生活是有危害的。它们不但把新鲜的空气弄脏,还会弄脏我们的汽
车、房屋、墙壁、家具、衣服以及皮肤。灰尘里面还夹杂着病菌和病毒,对我们的健康造成
极大的威胁。
灰尘是呼吸道的破坏者,它们会使鼻孔不通、气管发炎、肺部受损而引起伤风、流行性
感冒、肺炎等传染病。此外,金属的灰尘特别是铅会使人中毒;石灰和水泥的灰尘,会损害
我们的肺,又会腐蚀我们的皮肤。在这些情况下,为了抵抗灰尘的进攻,我们必须戴上面具
或口罩。最后,灰尘还会引起爆炸,造成严重事故。
因此,灰尘必须受人类的监督,不能让它们乱飞乱窜。
我们要给马路铺上柏油,让洒水汽车喷洒街道西湖大学录取分数线 ;我们要把城市和工业区变成花园,让每一个
工厂都有通风设备和吸尘设备,让处于一切生产过程中的工人都受到严格的保护。现在全人
类正在努力控制灰尘的旅行,使它们不再危害人类,而为人类造福。
本文发布于:2023-03-17 11:2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e9880863483cbd0cc14730a2e180b95a.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妙法莲华经原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妙法莲华经原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