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怨妇

更新时间:2023-03-24 16:08:56 阅读: 评论:0

女人的谎言-新生入学教育

怨妇
2023年3月24日发(作者:电脑关机了又自动启动怎么回事)

怨妇诗的产生根源于

试论中国古代思乡诗产生的根源摘要:中国古代思乡诗佳作众

多,本文旨在探寻其产生的根源,认为其与中国的农耕文化和特定的

时代背景有关。

关键词:思乡诗乡国情怀产生根源伟大诗人屈原曾经说:悲

莫悲兮生别离。

在古代,人生最大的悲伤莫过于与亲友远别。

但悲苦的心灵易于做诗,生别离成了思乡诗产生的契机。

上至商周,下至清末,思乡是永恒的主题,它几乎存在于每一位

诗人的创作中。

那么,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乡国情怀如此浓重的根源是什么呢?一、

文化根源1.农耕社会,安土重迁。

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使得中国人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离开故土

也要衣锦还乡、落叶归根。

所以,滞留他乡往往会觉得不稳定和无着落,而对故土、对以往

生活的忆念便成为一种心灵的慰藉,成为灵魂寄托之所在。

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月是故乡明为什么会赢得一代代炎黄子

孙的喜爱?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为何偏要说故乡的月最明?

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为何偏要说得不容置疑?这种以幻作真的手

法并不使人觉得不合情理,这大概是因为它切合了人们那化不开的乡

土之情。

2.注重亲情,年节团诚信的议论文 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宗祠的传统,自身的命脉和宗亲远源相续,超

越时空,家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始终归拢着中国传统的长幼亲情。

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归处,亲人永远是思念的源泉。

中国人重亲情,所以更在乎团圆,逢年过节,家人团坐,叙叙奔

波劳碌之苦,忆念往昔美好时光,家族亲情在年节的聚谈中得到延续。

而此时游子若滞留他乡,孤灯相伴,形影相吊,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或是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孤独寂寞

便油然心生。

王维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一个倍字,道出了游子佳节之日强烈的乡思情。

二、社会根源1.交通不便,通讯不便。

现代社会,便利的交通工具、先进的通讯设备已将人类联接为一

个整体,遥远的距离,早已不是阻碍人们交流的障碍,但在古代,在

靠人力和畜力去挑战距离的漫长时期,在通讯只能靠鸿雁、驿使传书

的时代,一旦离乡,长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递?

在无数个节日或月圆的晚上,漂泊游子怎能抑制无边的思家常红烧排骨简单做法 念?这应该

是思乡诗如此之多、如此动人的最重要的原因。

《菩萨蛮》: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一定能让有离乡体验的人心生无限怅惘。

2.宦游漂泊,羁旅怀乡。

我国古代以治国平天下为理想的文人,为了追求功名、建功立业,

往往抛妻别友,赶赴京城谋职。

而一旦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或滞留京城,或远赴任所,还有相

当一部分文人被贬谪至尚未开化的蛮荒之地。

身居举目无亲之所,无人慰藉,呼天不应,叫地不灵,这些痛苦

境遇,常常会使诗人涌起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

杜甫在安史之乱中,本欲为平叛效力,却被困长安,写下了一首

千古传诵的《月夜》: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读这首诗,

只有联系诗人穷愁潦倒、壮志难酬却又执着地奔走于家国之路的一生,

才能理解其中的苦味。

3.战乱in的组词 频仍,征人思乡。

人类社会是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向文明的,自从有了人类,就没

有停止过战争,改朝换代、外敌入侵、内乱爆发,不管战争原因如何,

对于战士们或战乱中逃难的人民来说,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两种残酷

的现实:一种是与亲人、家乡的远别,另一种是最终的流血与死亡。

而当这愁思和恐惧同时占据他们的思想时,他们肇东市委书记 对亲人和家乡的

怀念也就分外强烈,因为这时的家乡对他们来说不仅何以伐为 意味着团圆和温

暖,而且意味着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和平与安全。

即使在和平时期,战士也要长年戍守边防,青壮离别,战士戍楼

空望月,家中红妆守空帏,相思可想而知。

高适的《燕歌行》:铁衣远戍辛勤新托福 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写尽了征人思妇的悲愁。

思乡的产生源于离乡,而离乡却是人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的不得

不为的选择,我们总有那么多为了前途而继续追求的理由,更何况人

生还有那么多被迫离乡的无奈。

所以无论今人还是古人,思乡也许是永远不可能痊愈的病症,因

为对乡土的眷恋,对故园的深情,早已深深植根于华夏儿女的骨髓之

中。

无论我们走多远,无论时空如何变迁,故园将是我们永远的依恋。

参考文献:[1]萧涤非,程千帆,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上

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0.汉乐府诗中的怨妇形象赏

析汉乐府诗中的怨妇形象赏析(河南省项城市项城中专河南项城

466200)中图分类号:i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大苹果图片 45(2008)

11-00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是很低下的,她们的愿望是愿得一人心,

白首不相离,但在当时封建家长制、父权制的压迫下,她们常常遭到

不幸,忧心忡忡,以致遭受弃捐的命运。

所以,在汉乐府诗歌中这种情况也得到了真实地记录。

下面请看几首弃妇诗。

《上山采蘼芜》当为这类诗的代表作品: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

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4]这是一首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弃妇与故夫偶然相逢的情景。

通过两人的简短对话,可以清楚地知道她是无辜的,可能是家长

封建制的牺牲品。

从故夫对弃妇的夸赞中,可见她是勤劳美丽的。

女主人翁虽被弃但又恋旧,温顺而又责怪故夫,这种复杂的矛盾

心理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刻画,使她温柔多情而又内带刚强的

美丽形象几乎可以呼之欲出了。

这首诗情节别致、对话精彩的弃妇诗,它通过这对昔日夫妻的重

逢对话,刻画出旧妇的美丽、善良和勤劳。

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终未逃脱被遗弃的命运。

面对丈夫的喜新厌旧,她似乎只有忍气吞声:新人从门入,故人

从阁去。

在乌云笼罩的封建社会,遭到遗弃后,旧妇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

心情是多么的悲苦,我们可想而知。

而与故夫再次重逢,她却是主动地长跪问故夫.只是用委婉的语

气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积愤,并对故夫的喜新厌旧、无情寡义提出了责

难,语气哀怨,令人不由生怜悯之情。

但这使读者终觉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的责难似远不足以

剜却旧妇以及读者的心头之恨。

诚然,这暴露了旧妇性格软弱的一面,但正是这貌似无力的反抗,

显示了这痴情女子对负心汉深切的爱。

她不是不敢去为自己的命运抗争,而是她太重感幽默故事精选 情了,尽管这份

感情对她来说已毫无意义,所以她能包容故夫的一切过错,哪怕自己

被遗弃。

这也正是广大中国劳动妇女宽容大度、忠于爱情、坚贞不阿美德

的深刻体现,而这一点也使她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白头吟》也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

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本文发布于:2023-03-24 16:08: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e7940310a54eda32f95d85eec43853f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怨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怨妇.pdf

标签:怨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